颅内感染抗生素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60
·系列讲座之二·颅内感染(药剂科陈龙英)在国内部分研究中,颅内感染已列为四大医院感染之一(肺部、泌尿系统、深部外伤切口、颅内)。
且病情常是危重的,有效抗菌药物难以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浓度,致病菌耐药率居高不下,致使平均每例住院费用增加,平均住院日增加,病死率高,存活者中也常遗留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一、脑神经外科病房常见的病原菌医院内CNS感染2/3为革兰阴性杆菌,1/3为革兰阳性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肠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真菌。
有报道: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69%由G-杆菌引起(70%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不动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和变形杆菌亦常见)。
19%由葡萄球菌属引起。
脑室分流术后感染:7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G-杆菌引起。
对硬膜外麻醉和镇痛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从硬膜外导管末端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金黄色葡萄球菌(35%)、G-杆菌(14%)、其他细菌(10%)。
在脑脓肿中,厌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在免疫受损病人的CNS感染,真菌相对多见,以假丝酵母菌属、曲菌、新生隐球菌属引起为多。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可来自于自身菌丛,也可来自外环境,包括周围病人或医务人员。
1.颅脑外伤2.侵袭性操作和手术,包括腰穿、鞘内给药、脑室穿刺、颅脑手术等,手术切口部位的正常菌丛,空气中的细菌和无菌物品污染的细菌可在操作和手术过程中进入CNS。
3.CNS感染还来源于CNS周围病灶和菌血症、败血症,以及其他炎症病灶扩散使病原菌移行进入CNS。
三、实验室检查1. CSF常规2. CSF涂片CSF涂片染色是确诊颅内感染病原体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但约有半数CSF涂片染色找不到细菌,真菌则需取CSF离心沉淀物涂片多次检查,累加阳性率可达59.6%。
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其中颅内感染是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颅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侵入脑室和颅骨骨折等所致。
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下面我们详细讨论一下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一、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颅内感染是颅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我们可以按病程将颅内感染分为早期(术后7天内)和晚期(术后7天到一个月)两个阶段。
早期:早期颅内感染的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癫痫等。
临床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体温、颅内压、瞳孔大小、瘫痪等,并需要获取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晚期:晚期颅内感染的症状不同于早期颅内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意识淡漠、间歇性热、颈硬、肌肉僵硬、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脊液质量等。
医生需要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颅内感染。
一般来说,头颅CT扫描可以帮助诊断颅内感染。
脑脊液分析是发现脑膜炎的最常用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查结果,结合颅脑CT和MRI影像学,对颅内感染做出确诊。
二、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治疗1. 一线抗生素的应用: 医生根据具体的病因和抗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甲氧西林、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一线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
2. 法尼妥酸: 颅内感染患者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的风险,因此需要使用草酸乙酯来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泰诺和布洛芬等抑制剂也可以缓解症状。
3. 根据病因治疗: 对不同病因造成的感染进行不同的详细治疗。
如:血窦炎结核感染,要用抗结核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真菌感染等。
4. 手术治疗: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如败血症和颅骨骨折引起的感染,我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需要彻底清除感染灶,以及及时修复不同的骨头和脑膜的缺陷。
5. 慢性颅内感染患者长期的抗生素治疗和随访:颅内感染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且需要接受长期的随访。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张根堂;刘京平;刘文涛【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预防和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率。
方法回顾方便选取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82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
预防组患者给予全面预防措施,对照组患者仅监测术后体征,及时治疗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预防组感染5例,发病率12.20%,对照组感染14例,发病率34.15%,两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发现,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CSF培养及药敏试验特异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治疗后有显著疗效,预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护理、注意饮食等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根据CSF培养及药敏试验特异性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treat neurosurgical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improv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rate.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review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neurosurgery craniotomy surgery during8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re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41 cases.Prevention group patients giv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keep monitoring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signs,timely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p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Results Comparison of the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group 5 cases, the incidence of12.20%, 14 cases of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34.15%,the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cidenc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the analysis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ulture and sensitivity test using specific antibiotic treatment method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prevention group efficiency100% ,control group efficiency 92.86%,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P> 0.05) treatment.Conclusion Preoperative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intensive care, attention to die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cerebrospinal fluid culture and sensitivity test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antibiotics can increas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6(035)029【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预防;治疗【作者】张根堂;刘京平;刘文涛【作者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 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 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2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不当或延误易致残甚至致死。
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在治疗这种感染时,抗生素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一、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作用。
2.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链霉素。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起作用。
3.四环黄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卡那霉素。
这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而起作用。
4.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合成而起作用。
5.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而起作用。
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正确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的因素:1.病原体的敏感性: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
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前,应进行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以确定使用哪种抗生素。
2.抗生素的渗透性:抗生素能否足够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是选择抗生素的关键因素之一。
3.抗生素的毒性:一些抗生素可能具有较大的毒性,特别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
在选择抗生素时,要权衡其优劣,避免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额外的损害。
4.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对抗生素的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一些特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都可能影响抗生素的代谢和排泄。
5.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联合用药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慎重考虑。
三、抗生素的应用方法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长等方面。
1.给药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静脉给药是首选的途径,因为它可以确保药物迅速达到病变部位。
颅内感染治疗方案颅内感染治疗方案引言颅内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颅腔和脑组织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颅内感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执行在颅内感染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颅内感染的常用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内容。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在颅内感染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复制,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喷他必利等。
抗生素治疗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在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时,应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药物的选择,尽量使用高效抗生素。
- 治疗开始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种类。
- 抗生素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4周,治疗期间应坚持按时、按量用药,避免漏药或过量用药。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颅内感染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能够清除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减少病原体的负荷,并且可以通过打开颅骨减轻脑脊液的积聚,降低颅内压力,改善颅内环境。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脑脓肿引流术:对于出现脓肿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排脓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引流术和经皮穿刺引流术。
- 颅内感染灌注治疗:通过颅内灌注冲洗,将抗生素溶液直接注入脑室或脑组织,以达到高浓度抗生素的目的。
- 颅内引流术:对于伴有脑积水的患者,可以通过颅内引流管将多余的脑脊液引流出来,降低颅内压力。
辅助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颅内感染的治疗还需辅助其他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常见的辅助治疗包括:-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颅内循环,减少颅内压力。
-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
- 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液或胃肠道喂养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结论颅内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多种治疗措施。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4 期 100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的指标及其血清MIF、IL-10的水平。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患者的心功能。
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V 及LVESV。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x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对比接受治疗后3个月,与甲组患者相比,乙组患者的LVEDV 及LVESV 均更低,其LVEF 更高,P <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对比(s x ±)组别LVEDV(ml)LVESV(ml)LVE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甲组(n=22)158.31±14.57142.67±15.3898.69±12.5390.89±13.5842.89±8.1751.23±7.19乙组(n=23)158.23±13.98124.37±12.1897.47±13.0275.32±14.1243.01±8.3459.85±7.922.2 两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水平的对比接受治疗前,甲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分别为(18.71±4.86)ng/L、(1.68±0.27)pg/mL,乙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分别为(18.73±5.02)ng/L、(1.64±0.22)pg/mL。
两组患者血清MIF 及IL-10的水平相比较,P >0.05。
一、概述念珠菌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感染,主要由念珠菌属引起,如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该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
念珠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真菌种类、耐药性等因素,以下为念珠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
二、诊断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显示脑膜增强、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脑室扩张等。
3.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CSF)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真菌培养阳性。
三、治疗方案1. 抗真菌药物治疗(1)两性霉素B:为治疗念珠菌颅内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初始剂量为0.5~1mg/kg/d,静脉滴注,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可达1.5mg/kg/d。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2)氟康唑: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剂量为400~800mg/d,分2次口服。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1200mg/d。
(3)伏立康唑: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对氟康唑耐药的患者,剂量为200~400mg/d,分2次口服。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800mg/d。
(4)卡泊芬净: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的患者,剂量为70mg/d,静脉滴注。
对于耐药菌株,可增加剂量至100mg/d。
2. 脑脊液置换:对于脑脊液压力升高、脑室扩张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脑脊液置换,以减轻颅内压。
3. 抗生素治疗:针对念珠菌颅内感染,可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以防止细菌感染。
4.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介素-2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5.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
四、治疗方案调整1. 根据患者病情、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及时调整抗真菌药物剂量和种类。
神经系统感染病症的抗生素应用指南神经系统感染病症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等。
抗生素在治疗神经系统感染病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介绍神经系统感染病症的抗生素应用指南。
一、脑膜炎的抗生素治疗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是治疗脑膜炎的一线选择,如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这些药物可通过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抑制感染的细菌生长。
通常,对于青霉素敏感的细菌菌株,青霉素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2.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株产生耐药性的患者,第三代头孢菌素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
这些药物能够更好地穿透并进入脑脊液,对抗感染的细菌。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尽管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这些细菌菌株非常有效,但它们可能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
二、脑炎的抗生素治疗1. 抗病毒药物:由于大多数脑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因此使用抗病毒药物是治疗脑炎的主要方法。
例如,在进行脑炎病毒检测后,如果发现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2. 其他抗生素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细菌性脑炎的同时感染,抗生素可以作为辅助治疗。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脊髓炎的抗生素治疗1. 抗生素联合治疗:脊髓炎的抗生素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青霉素加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个体化选择。
2. 治疗时间和剂量:在进行脊髓炎抗生素治疗时,根据病情和临床反应,使用足够的剂量和合理的时间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治疗时间至少为10天,有时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四、抗生素应用注意事项1. 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剂量。
2. 注意过敏反应: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颅内感染的护理神经外科胡雪莲病情介绍姓名:吴训治床号:77床性别:女年龄:68岁现病史:患者于5月8日以“室脑膜瘤术后10月余,神志不清伴发热1个月”收治入院。
于7月23日因脑肿瘤复发行放疗和腰大池持引流致颅内感染由肿瘤科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行头颅MRI示:“左侧颞叶占位,考虑肿瘤复发,脑积水”。
脑脊液培养结果:溶血性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提示颅内感染。
为进一步引流脑脊液和鞘内给药于7月24日行“侧脑室穿刺储液囊置入术”。
查体体温:37.8 血压:142/75 脉搏:87 呼吸:18 神志呈浅昏迷状态,GCS评分8分,双侧瞳孔直径均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
双肺呼吸粗,双下肺可闻及散在的湿性啰音,四肢不自主震颤,疼痛刺激可见肢体定位反射,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灵敏。
颈项强直3横指,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全身皮肤散在潮红皮疹,右侧肢体活动受限。
术后带一侧脑室储液囊、胃管、颈内深静脉及一尿管返病房。
主要诊断•颅内感染•室管膜瘤术后•脑积水•高血压病•糖尿病•坠积性肺炎•双侧胸腔积液颅内感染是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侵犯脑实质、脑膜及血管所引起急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颅内感染主要有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脑炎以损害脑实质为主,脑膜炎以损害脑膜为主。
颅内感染的分类➢化脓性脑膜炎(脓血性葡萄球菌)➢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颅内脓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感染途径➢血源性感染➢直接感染➢局部扩散➢医源性感染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全身抽搐➢颈项强直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CT、X线等。
2、实验室检查:①、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
②、脑脊液——浑浊呈米泔样,白细胞总数↑,蛋白质↑,糖及氯化物↓。
处理原则1、抗感染治疗:①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②鞘内给药,透过血脑屏障达到了相应的血药浓度。
2、降低颅内压:给予脱水剂(甘露醇)3、手术治疗: ①腰大池持续引流②侧脑室穿刺储液囊置入术③双侧脑室引流冲洗常见护理诊断及医疗合作性问题●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营养失调: 与进食困难、呕吐有关●疼痛:与颅内压增高和手术伤口有关●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运动障碍、长期卧床有关●潜在并发症:脑疝、癫痫等常见并发症➢脑积水➢肺炎➢肢体瘫痪➢脑梗死➢心内膜炎➢败血症➢癫痫护理措施1、体位:。
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比较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是指外伤后引起的严重颅内损伤。
颅内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目前,抗生素是治疗颅内感染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在不同的用药途径下,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
1. 抗生素的用药途径抗生素的用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颅内给药。
口服抗生素主要适用于轻度感染和患者能够正常进食且胃肠道吸收功能正常的情况。
静脉注射抗生素适用于病情较重且需要迅速控制感染的患者。
而颅内给药是将抗生素直接注入颅内脑脊液中,特别适用于颅内感染等需要在局部施药的情况。
2. 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的效果比较口服抗生素治疗继发颅内感染的优势在于患者可在家中进行长期治疗,无需住院。
口服抗生素的局限性在于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使得给药量不稳定,药效不佳,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常见。
静脉注射抗生素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对严重感染有较好疗效。
静脉注射抗生素的局限性在于需要患者住院治疗,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痛苦,同时易出现静脉炎、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便和风险。
颅内给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特别适用于颅内感染等需要在局部施药的情况。
颅内给药直接将抗生素注入颅内脑脊液中,能够直接作用于感染灶,达到较高的局部治疗浓度,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病变的发展,并减少对全身的影响,因此在治疗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抗生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劣。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和合理用药原则进行综合考虑。
还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用药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