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_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章绪论自1886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重要的运输及代步工具。
目前,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汽车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生活质量。
但我们在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也必须面的汽车带来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和过度能源消耗。
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7个在中国。
上个世纪人们关注的是汽车节能、排放和安全技术,而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更多的将目光转向汽车新能源和环保技术。
研制开发更节能、更环保、使用替代能源的新型汽车,成为各大汽车公司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仍很小,尤其是大多数国产汽车的排放污染比较严重。
现行的汽车排放标准的限制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一氧化碳的限值是欧洲标准的8倍,而碳氢和氮氧化物更高达l0倍。
国际上,涌动的混合动力汽车热,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但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的汽油汽车对比,它不单纯是发动机的简单替换,其设计、加工、材料以及电气、控制系统都要相应地做出改变,使整车参数合理匹配。
这意味着以汽车工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选择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于改变我汽车工业的落伍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而不仅仅只是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问题。
全套设计,加1538937061.1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历史当前普遍使用的燃油发动机汽车存在种种弊病,统计表明在占80%以上的道路条件下,一辆普通轿车仅利用了动力潜能的40%,在市区还会跌至25%,更为严重的是排放废气污染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改善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脱颖而出。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未来是电动汽车的天下,但是目前的电池技术问题阻碍了电动汽车的应用。
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与汽油相比差上百倍,远未达到人们所要求的数值,专家估计在10年以内电动汽车还无法取代燃油发动机汽车(除非燃料电池技术有重大突破)。
动车组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标题:现代动车组车辆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动车组车辆在设计与制造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论文将以现代动车组车辆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对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车辆结构、动力系统以及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综述,探讨现代动车组车辆技术的创新点和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动车组车辆;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出行需求的提升,动车组车辆在现代交通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列车车辆,现代动车组车辆具有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行稳定等优点。
本论文将在总结现代动车组车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车辆结构的创新现代动车组车辆在车体结构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
传统钢铁车体被逐渐取代,采用了轻量化、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使车辆的整体重量得到了显著减轻。
此外,车体结构也更加紧凑,在提高乘客舒适度的同时,还能提升车辆的运行效率。
同时,现代动车组车辆在车辆的设计中融入了风洞试验等先进技术,提高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了能耗,提升了车辆的运行效率。
三、动力系统的创新现代动车组车辆在动力系统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创新。
传统的内燃机驱动被逐渐替代,采用了电力驱动系统,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能量利用率。
此外,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行状态和道路条件,自动调整车辆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智能技术的应用现代动车组车辆还广泛应用了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性能和乘客的舒适度。
例如,通过采用智能安全控制系统,可以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及时排除故障,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此外,采用了智能乘客服务系统,可以提供更便捷的购票系统、刷脸识别系统等,提高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五、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动车组车辆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将继续。
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车组车辆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采用更环保的动力系统和材料。
第1章绪论全套图纸,加1538937061.1制动系统设计的意义汽车是现代交通工具中用得最多,最普遍,也是最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制动系是汽车底盘上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制约汽车运动的装置。
而制动器又是制动系中直接作用制约汽车运动的一个关键装置,是汽车上最重要的安全件。
汽车的制动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随着公路业的迅速发展和车流密度的日益增大,人们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人身和车辆的安全,必须为汽车配备十分可靠的制动系统。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确定汽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部件的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使其达到以下要求:具有足够的制动效能以保证汽车的安全性;本系统采用Ⅱ型双回路的制动管路以保证制动的可靠性;采用真空助力器使其操纵轻便;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采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1.2制动系统研究现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频繁进行制动操作,由于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交通和人身安全,因此制动性能是车辆非常重要的性能之一,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始终是汽车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的重要任务。
当车辆制动时,由于车辆受到与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所以才导致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至零,对这一过程中车辆受力情况的分析有助于制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因此制动过程受力情况分析是车辆试验和设计的基础,由于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因此一般在实际中只能建立简化模型分析,通常人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制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目前,对于整车制动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路试或台架进行,由于在汽车道路试验中车轮扭矩不易测量,因此,多数有关传动系!制动系的试验均通过间接测量来进行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其车轮与地面的作用力是汽车运动变化的根据,在汽车道路试验中,如果能够方便地测量出车轮上扭矩的变化,则可为汽车整车制动系统性能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试验数据和性能评价。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关注并了解前沿的研究动态、技术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车辆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并提供参考资源。
一、车辆动力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是汽车的核心部分,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等。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减少排放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献中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燃烧过程优化、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新型变速器的研发等。
二、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设计与优化、车载通信系统的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等。
这些研究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提升驾驶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献综述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与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这些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车辆安全与 pass:通过减伤技术车辆安全一直是汽车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车辆碰撞安全的 pass:防护设计、 pass:改善车辆结构强度、车辆安全 pass:气囊技术、主动安全系统等。
这些研究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降低事故损失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与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研究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在改善车辆性能和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辆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方法、减少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新技术、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模拟与测试等。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设计方案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污染等问题,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管理手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论文以智能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工程;设计方案1. 研究背景与意义交通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环境质量。
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车辆工程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学科,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促进交通运输系统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技术和装备。
本设计方案将智能交通系统与车辆工程相结合,旨在通过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和思路。
2.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设计方案将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情况和车辆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和技术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车辆工程设计方案。
3. 设计方案内容与技术路线(1)智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使车辆之间和车辆与交通设施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和联动控制,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
(2)车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车辆上装配智能交通设备,实现车辆与交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自动控制。
(3)交通大数据应用:通过对交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优化,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
(4)车辆工程技术创新: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对车辆工程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环保性和智能化水平。
4. 预期成果通过本设计方案,预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1)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缓解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性。
汽车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汽车方向毕业设计论文引言汽车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也在不断演变。
作为汽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将在我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探讨汽车方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汽车工程的发展历程在这一部分,我将回顾汽车工程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辆汽车的问世到现代高科技汽车的出现,汽车工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精彩的过程。
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如亨利·福特的生产线革命、奔驰公司的发展以及现代电动汽车的兴起等。
第二部分:汽车工程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部分,我将讨论汽车工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威胁,汽车工程师们面临着减少尾气排放和提高燃油效率的任务。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工程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我将探讨这些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开发更高效的发动机技术和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等。
第三部分:我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这一部分,我将介绍我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内容。
我的毕业设计论文将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市场前景。
我将研究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充电技术和电池技术,并分析电动汽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我还将探讨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和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
结论汽车工程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汽车行业也在不断演变。
我的毕业设计论文将探讨汽车方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希望能为汽车工程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汽车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凸显。
为应对这一挑战,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综述了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特别关注了创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表明,传统的排放控制技术如三元催化转化器等在降低有害物质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环保法规的严格化,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为此,新型排放控制技术如颗粒物捕集器(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等被开发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显著提高了排放控制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还深入探讨了创新排放控制技术的问世、实际运用与验证,以及其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这项创新技术依托先进的材料科学和催化化学原理,通过改良催化剂配方和结构设计,并辅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尾气排放的精确管控。
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大幅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提升排放控制效果,具备颇高的催化转化效率和稳定性。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法规的严格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推动排放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将对排放控制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不仅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为未来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汽车尾气排放;排放控制技术;创新技术;发展趋势;环保法规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汽车尾气排放的危害 (3)1.2 排放控制技术的重要性 (4)1.3 研究背景和目的 (5)第二章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7)2.1 传统排放控制技术 (7)2.2 新型排放控制技术 (8)2.3 国内外技术对比 (9)第三章创新排放控制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10)3.1 创新技术的提出 (10)3.2 实践应用与验证 (10)3.3 技术优势与挑战 (11)第四章排放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3)4.1 技术发展动态 (13)4.2 政策法规影响 (13)4.3 市场需求与趋势 (14)第五章结论 (16)5.1 研究成果总结 (16)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17)第一章引言1.1 汽车尾气排放的危害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排放已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摘要本次设计题目是EQ1092货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
所设计悬架系统的前悬架采用钢板弹簧非独立式悬架。
后悬是由主副簧组成,也是非独立悬架。
首先确定悬架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对主要性能参数进行确定。
在前悬的设计中首先设计了钢板弹簧,材料和许用应力,和方案布置的设计;还有减振器的选择。
在后悬架系统设计中主要对主副钢板弹簧进行了设计,特别是钢板弹簧的刚度比分配计算和刚度的校核。
最后对悬架系统进行了平顺性分析,目的是判断所设计的悬架平顺是否满足要求。
在平顺性分析时运用了时域分析方法,采用了两个自由度,最后通过编程计算,结果是没有不舒适。
因而对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操纵稳定性是有利的。
关键词:悬架设计;钢板弹簧;平顺性;货车东风4×2驱动EQ1092载货车(湖北十堰东风)类型: 多用途货车,型号: EQ1092F,外观颜色:东风蓝,驱动形式: 4X2,总重量: 9400(kg),装载重量:中型(6吨﹤总质量≤14吨)(T),变速箱类型:.,用途:平板式货车,整车外形尺寸:长:7995 宽:2470 高:2485(m),货厢内部尺寸:长:5150 宽:2294 高:550(m),轮胎数:6(个),乘员座位数:3,Abstract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design of front and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of EQ1092 truck.The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i s the leaf spring, dependent suspension. Th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consists of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 In the procedure of the design we made certain the structural style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in the first, then we made certain the main parameters. In the design of the front suspension we designed the leaf spring firstly, material and allowable stress and the design of scheme , moreover the design of shock absorber. In the design of rear suspension we carried out the design of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of angular rigidity between the main spring and the the final design stage, we implement the analysis of suspension ride performance. The aim is whether suspension ride quality meets to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The ride performance analysis adopts the methods with time domain and with two degree of freedoms b y computer progra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uncomfortableness for the car on road. Therefore, it is Design; Leaf spring; Ride Performance; Truck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悬架系统的结构与分析 (3)2.1 悬架的作用和组成 (3)2.2 汽车悬架的分类 (3)2.3 悬架的设计要求 (4)2.4 悬架主要参数 (4)2.4.1 悬架的静挠度fc (4)2.4.2 悬架的动挠度f d (5)2.4.3 悬架弹性特性 (5)2.4.4 后悬架主、副簧刚度的分配 (5)2.4.5 悬架侧倾角刚度及其在前、后轴的分配 (6)第3章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 (7)3.1前悬架系统设计 (7)3.1.1钢板弹簧的设计 (7)3.1.2.减振器的选用 (12)3.2后悬架系统设计 (13)3.2.1主、副钢板弹簧结构参数 (13)3.2.2钢板弹簧的强度验算 (13)第4章前后悬架系统的制图导图和抗干涉分析4.1前悬架的制图与导图4.2后悬架的制图与导图4.3前后悬架系统的抗干涉分析第4章平顺性分析和编程 (15)4.1平顺性的定义 (15)4.2平顺性的研究内容 (15)4.3平顺性的研究分析 (16)第5章结论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附录Ⅰ:外文资料 (24)附录Ⅱ:中文翻译 (31)附录Ⅲ:程序 (36)第1章绪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货车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探索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方向选择。
本文将探索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一、电动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电动汽车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生可以针对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电池材料性能改进、电机效率提升或充电设施的建设与优化等。
二、智能驾驶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涉及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等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在车辆感知、决策与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实现和优化做出贡献。
三、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管理新能源汽车引领着汽车产业的革命,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学生可以从能源管理、能量回收和能效优化等角度出发,研究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和系统优化,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四、车辆动力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是汽车工程的核心,涉及发动机、传动系统、底盘和悬挂等方面。
学生可以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发动机燃烧过程优化、传动系统的动力匹配或底盘悬挂系统的性能改进等。
五、汽车安全技术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
学生可以选择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个方向进行研究。
主动安全技术包括车辆主动制动、避免碰撞和自动驾驶等,被动安全技术则主要关注汽车车身结构和安全气囊等方面。
六、汽车材料与制造技术汽车材料和制造技术在汽车性能和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选择汽车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汽车制造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等方向进行研究。
七、汽车市场与运营管理汽车市场与运营管理涉及汽车销售、市场调研、产品定价等方面。
学生可以选择某个具体问题或者某个车型进行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提出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营策略。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车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车辆工程硕士毕业论文:GIS、GPS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威连线客滚船车辆安全装载与系固的研究车辆维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车辆多相关子系统激励下响应的分析研究基于案例推理车辆维修专家系统的研究车辆悬架系统用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方法研究基于GPS-GSM车辆监控系统服务器设计与实现多种车用能源与车辆的油井到车轮(WTW)评价研究大件运输车辆外观通过性仿真研究车辆装备保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车辆电液主动悬架研究交安委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车辆撞击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及受力性能研究一种基于声信号的车辆碰撞检测装置设计基于吸能分析的车辆碰撞仿真与再现研究监控视频中的车辆及行人检测车辆防抱制动过程的可视化仿真工程车辆两参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研究高分辨率SAR图像中车辆目标的检测爆胎车辆轨迹控制曲线轨道车辆横向稳定性分析车辆主动悬架的模糊PID控制器研究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经营风险控制研究超重车辆通行桥梁安全评定系统研究智能车辆双目视觉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机动车辆保险风险管理研究基于蓝牙技术的公路车辆无线收费系统的研究军队车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运动车辆最大辐射噪声源定位方法和试验研究模糊神经网络在车辆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的应用特种车辆救援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个摄像机的车辆检测与跟踪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反欺诈研究论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物证的勘验分析基于GPS的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速公路环境中基于预测控制的自主车辆避障控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处置中应急车辆调度问题的研究声音识别技术在ITS中的应用研究配送中随机型车辆路线优化研究交通路口车辆实时监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重型车辆多轴转向控制方法及仿真车辆分派优化调度算法研究车辆动态称重仪表的设计车辆视频检测与跟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基于统计特征的车辆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实现城市配送中心内外车辆组合优化调度研究某医院车辆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施车辆四轮驱动系统研究及仿真分析遮挡情况下的车辆检测与跟踪立体仓储高位拣选车辆的可靠性与路径优化。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论文说明本团队由几十名大学各专业在校老师组成,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经验,无偿指导或有偿帮写专本科毕业论文、实习报告,期刊发表论文,教育教学评比论文,各学科的结课论文。
需要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1 汽车膜片弹簧式离合器参数化建模研究2 汽车鼓式制动器参数化建模研究3 汽车盘式制动器参数化建模研究4 汽车主减速器参数化建模研究5 汽车变速器参数化建模研究6 汽车差速器参数化建模研究7 基于space claim的装载机有限元分析8 基于space claim的载货车车架有限元分析9 基于有限元法的汽车平顺性研究10 三轮车车架有限元分析11 行星齿轮式动态转向机构设计12 六轴汽车全轴转向系统设计13 基于EX1629的结构应变测量技术研究——温度与导线电阻补偿14 基于EX1629的结构应变测量技术研究——桥路选择与电磁屏蔽15 越障无碳小车设计——势能平稳驱动机构16 越障无碳小车设计——可调越障机构17 越障无碳小车设计——驱动越障联动机构18 DB200水稻机传动系统建模与强度分析19 DB200水稻机变速箱壳体建模与强度分析20 汽车平顺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21 汽车操纵稳定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22 齿轮啮合刚度与啮合应力分析23 拖拉机驾驶室室内声场分析与吸声设计24 拖拉机驾驶室室外声场分析与隔声设计25 拖拉机驾驶室声固耦合模态分析26 拖拉机散热器散热特性分析与优化27 拖拉机散热器声学特性分析与优化28 拖拉机驾驶员座椅的变刚度减振设计29 拖拉机驾驶室动力学分析与悬置优化30 虚拟危险场景的设计研究31 辅助驾驶车辆的多级碰撞预警分析----制动32 辅助驾驶车辆的多级碰撞预警分析----转向33 手机接听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分析34 铲雪车的机构设计35 铲雪车的运动学仿真36 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对悬挂杆件运动仿真及优化设计37 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实现拖拉机部件三维虚拟装配38 拖拉机整体车架有限元受力分析及优化设计39 汽车整车仿真中焊点模拟方法的对比研究40 前保险杠碰撞仿真及其轻量化研究41 轿车侧面碰撞仿真及B柱轻量化研究42 基于低速碰撞的轿车后部安全性分析及其轻量化43 汽车前纵梁碰撞吸能特性及其轻量化研究44 基于行人保护的轿车前部结构优化研究45 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碰撞仿真及其轻量化研究46 汽车平顺性及其仿真47 汽车操纵稳定性及其仿真48 基于四自由度模型的汽车制动盘和摩擦片的振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49 汽车制动颤振的试验及数据处理;50 汽车室内噪声分析及其控制51 基于二自由度自激振动模型的汽车制动颤振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52 汽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及其控制53 管道有源消声的算法研究54 随机输入下汽车双质量飞轮减振器的减振隔振特性分析55 拖拉机检测试验系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56 汽车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在熟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建模仿真)57 计算机辅助汽车综合性能测试(已有硬件,需要编程序实现相关功能)58 xPC在电动转向试验台的应用(已有硬件,在熟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编程序实现)59 汽车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设计(主要就是机械设计,要进行机械制图以及相关计算)60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设计(主要就是机械设计,要进行机械制图以及相关计算)61 汽车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设计(主要就是机械设计,要进行机械制图以及相关计算)62 汽车转向测试仪的结构设计(主要偏向机械设计、传感器选型,有类似实物参考)63 基于NEC单片机的转向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主要偏向单片机和电路设计)64 基于FreeScale单片机的转向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主要偏向单片机和电路设计)65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综合性能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主要偏向单片机和电路设计)66 轿车发动机罩逆向设计及冲压成型仿真67 轿车车门逆向设计及冲压仿真分析68 轿车排气系统流畅的数值模拟69 轿车排气系统设计及分析70 轿车排气系统的声振特性研究71 轿车驻车制动脚操纵机构设计及性能分析72 轿车驻车制动手操纵机构设计及性能分析73 副车架设计分析74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75 拖拉机覆盖件造型设计76 基于期望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线控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研究77 基于转向灵敏度的线控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研究78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研究79 线控转向系统仿真研究80 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研究81 基于ADAMS的装载机前后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82 基于ADAMS的装载机前后车架动力学分析83 挖掘机工作装置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84 叉车车架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85 拖拉机整体车架有限元分析86 轻卡前围造型设计87 轻卡侧围设计88 轻卡前围设计89 轻卡顶盖与后围设计90 轿车后备箱设计91 轿车侧围设计92 大客车车身设计93 轿车顶盖、机罩设计94 基于VSA的前保险杠公差分配优化设计95 通过离散点云搜索指定点算法优化96 汽车保险杠设计及注塑成型的数值模拟97 含发动机舱的汽车流场数值模拟98 基于CFD的汽车外流场数值模拟及车身造型优化99 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参数匹配及仿真研究100 微型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匹配101 汽车稳定性控制的基理分析与性能仿真(ESP控制策略研究)102 载货车制动不协调问题分析及解决103 基于点云的车身细分算法研究104 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车驾驶室曲面逆向重构及结构设计105 四轮电动汽车曲面造型设计106 弱混合动力汽车爪极式电励磁起动发电机起动控制技术107 弱混合动力汽车四相双凸极无刷电机起动控制技术108 弱混合动力汽车皮带驱动永磁起动机及其控制109 增程式电动汽车四相双凸极无刷发电机结构设计110 电动汽车驱动用开关磁阻电机及新型控制技术111 电动汽车新型驱动电机容错技术112 汽车新型交流发电机参数设计与优化113 汽车用五相双凸极无刷发电机结构设计114 汽车新型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发电机设计与仿真115 斯太尔汽车开关磁阻发电机设计及新型控制技术116 电动厢式运输车结构参数匹配设计117 电动载货汽车轻量化设计118 电动汽车永磁轮毂式驱动电机设计与有限元分析119 电动汽车用直流驱动电机参数设计与优化120 电动汽车增程器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发电机设计121 汽车用双径向永磁与凸极电磁混合励磁发电装置设计122 轻型汽车用飞轮式永磁增速发电机设计与稳压控制技术研究123 汽车用离心式永磁发电机设计与稳压控制技术研究124 利用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回收汽车废气余能技术研究125 基于车载的空调系统回收车辆废气余热技术研究126 钢板弹簧对制动跑偏的影响与优化设计127 福田1036车型制动跑偏的研究与仿真128 商用车转向系统对制动跑偏的影响与模拟129 教练车副转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30 液压挖掘机工装装置的节能研究131 液压挖掘机工装装置势能利用研究132 半挂车车架的有限元分析133 工程车辆铲斗磨损研究及其改进设计134 履带底盘测功机整车试验台设计及有限元分析135 液压挖掘机动臂的有限元分析136 履带式吊管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137 SD320推土机液力机械传动系统匹配计算138 钻井抱杆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139 SD320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的开发140 浅海路设备的研究141 装载机液压系统节能研究142 SD320推土机液力变矩器闭锁装置的设计143 SD320推土机液力变矩器闭锁点优化设计144 液压挖掘机斗杆的有限元分析145 农用车悬架系统优化及减振器优化设计146 装甲车油气悬架系统的设计147 卡车钢板弹簧解析计算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148 基于多点速度特性的汽车减振器阀参数优化设计149 基于路况辨识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150 电动轿车悬架系统及减振器阀参数的优化设计151 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及减振器设计152 基于车辆参数的汽车减振器阀参数优化设计153 工程车辆座椅系统及减振器优化设计154 汽车减振器特性分段函数建模与仿真155 重型卡车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56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设计157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数字仪表设计158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灯光控制系统设计159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160 电动汽车驱动用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设计161 电动汽车驱动用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抑制的研究162 电动汽车驱动用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设计163 电动汽车ABS控制系统设计164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设计165 基于PID控制的电动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设计166 电动汽车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设计167 装载机传动系的优化匹配设计168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优化设计169 废旧汽车拆解过程关键技术研究170 低速纯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17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与仿真172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仿真173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分析与仿真研究174 混合动力车辆驱动系统研究与设计175 废旧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研究176 电动汽车电池检测系统设计177 分数阶方程减振机理研究178 悬架作动器设计179 双时滞车身减振研究180 减振参数优化研究。
汽车毕业论文模板汽车毕业论文模板引言:汽车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汽车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而撰写一篇出色的汽车毕业论文无疑是每位汽车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汽车毕业论文模板,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一、绪论在绪论部分,学生需要明确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此外,学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或问题,并对后续章节进行概述。
二、汽车市场分析在这一章节,学生可以对汽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从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不同汽车品牌和类型进行比较,探讨市场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
三、汽车技术创新汽车技术创新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章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汽车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如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
学生需要介绍该技术的背景和原理,并分析其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和前景。
四、汽车安全性能研究汽车安全性能一直是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章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汽车安全性能进行研究,如碰撞安全性能、防抱死制动系统等。
学生可以介绍该安全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并分析不同车型的安全性能差异。
五、汽车环保技术研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汽车环保技术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章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汽车环保技术进行研究,如减排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学生需要介绍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可行性。
六、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营销策略对于汽车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章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汽车企业进行研究,分析其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势和不足。
学生可以从品牌定位、广告宣传、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结论在结论部分,学生需要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回答研究问题或验证研究假设。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成人高等教育2020届毕业设计题目:学号:姓名:覃洋学历层次:本科专业:车辆工程班级:2020级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摘要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
车身总布置设计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要紧包括汽车车身底版的布置、前围的布置、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车门布置、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布置以及其它装备的布置。
其中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是要紧的内容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知识。
能够说车身总布置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车身设计和轿车设计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次7161轿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要紧是利用已给的数据和人体工程学的差不多知识对该车型的车身外形布置和内部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运算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和把握了对某一轿车车身进行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将为我们以后毕业从事汽车车身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人体工程学车身外形布置设计车身室内布置设计Abstract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r body design. It is on the basement of car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ncludes car floor arrangement、front fender arrangement、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door arrangement、engine module and luggage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arrangement. Among them, the 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s it relates to ergonomics. We can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ody design and car design. During this time’s Ao Tuo mini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he mainly part of my work is to use data which is given by my guiding teacher and the infrastructural knowledge of ergonomics to design Ao Tuo car body external and interior arrangement, and to conduct s ome calculation about this car’s power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This calculation can check that whether the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Through this graduate design, I fully know and master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o a specific car bod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 body design work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ergonomics bodyexternal arrangement design interior body arrangement design1.绪论1.1汽车设计的规律,决策与设计过程汽车设计专门是新新车型的设计,是依照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进行运算的,明显,那只能从宏观入手,即从整车的总体设计开始,然后通过总体设计的分析与运算,将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后,再进行总成和部件设计,进而进行零件甚至某一更细微的局部设计与研究。
车辆工程经济论文6000字_车辆工程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车辆工程经济论文6000字(一):车辆大型库房的工程经济比较研究论文摘要:为降低工程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对车辆大型库房的工程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
文章首先分析了车辆大型库房的工程构成及成本来源,介绍工程经济的构成要素。
其次,对车辆大型库房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列举,对比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最后,重点以某工程為例,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网架结构的工程造价进行了对比,选出了经济效益最高的建设方案,有效节约了施工成本。
关键词:车辆大型库房;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结构一、车辆大型库房的工程构成及成本来源(一)车辆大型库房的工程构成车辆大型库房,一般由大架修库、物资总库、培训中心、车辆段构成。
各部分中,不同部分的功能不同。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架修库:该部分的功能,在于对车辆进行检修。
城市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不可避免,如未给予检修,容易导致微小的故障扩大化,从而对乘客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1]。
设置大架修库,定期对库房进行检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2)物资总库:城市轨道车辆物资总库的功能,在于对车辆运行及维修所需要的物资进行存储,以便于及时对车辆进行维修。
(3)培训中心:该部门的功能,在于为培训提供空间,以提高库房的管理质量。
(4)车辆段:该部分的功能,在于为车辆的运行提供保证。
对于车辆大型库房而言,上述结构缺一不可。
(二)车辆大型库房的成本来源车辆大型库房的成本,主要来源于建筑装修、人工费用、办公费用、工艺费用、材料费用,以及物架与屋面施工费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筑装修:具体包括对墙面、地面以及屋顶进行处理所需要的费用,该部分费用占据总成本的比例较低[2]。
(2)人工费用:指为达到设计效果,为施工人员所提供的薪资,该部分成本必不可少。
如通过减少施工人员数量的方式降低成本,容易延长工期,因此,应谨慎给予处理。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班级〕:车辆工程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孙明明学号:130131062城轨车辆转向架的构成与检修设计题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附5中期报告附6结题验收中文摘要摘要:随着车辆系统动力学、轮轨关系等理论的完善,车辆转向架在结构和性能方面得到了改良,使得车辆的运行性能不断提高。
城市轨道车辆从早期的一个车体支承于两根单轴的模式开展到由两轴与多轴的转向架支承,其中两轴转向架已成为当今各种轨道车辆的主型转向架。
转向架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重要组成局部,它直接承载车体重量,保证车辆顺利通过曲线。
同时转向架的各种参数也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稳定性和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车体坐落在转向架上,通过轴箱装置将车轮沿钢轨方向的滚动转化为车辆沿线路方向的平动。
转向架一般由构架、弹簧悬挂装置、轮对轴箱装置和制动装置等组成。
对于动力转向架还装设有牵引电机与传动装置。
本文以某某地铁转向架为参考,详细介绍了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转向架组成与功能、常见故障和检修工艺。
关键词:城轨车辆转向架组成检修英文摘要Abstract:Along with th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the perfection of wheel/rail relations theory, vehicle bogie has improved i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making improve continuously. Urban rail traffic from early a body in two single shaft supporting the pattern development by two axis and to support the bogie multiracial, including two axis bogie has bee all present-day rail vehicle Lord type bogie. Bogie of urban rail transit vehic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eight, and it directly bearing, ensure the smooth through the curve. Meanwhile the various parameters of the bogie ar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and vehicle fortableness. Bodywork is located in by bogie device could wheel spindle box along the rail of rolling into vehicles direction along the route of the parallel direction. Bogie by frame, monly, the wheels of spring suspension devices and brake spindle box etc. For dynamic bogie also installed a traction motor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In this paper for the reference of nanjing subway bogie, introduces th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bogie position and function, mon fault and repair technology.Keywords: city rail vehicle; bogie ponent; repair目录1绪论32 转向架的根本概要与技术参数42.1 转向架的根本描述52.2 转向架的技术参数32.2.1 转向架的外形尺寸和重量32.2.2 转向架的根本数据62.2.3轮对的根本数据62.2.4转向架的传动数据73 转向架的组成73.1 转向架体系73.2轮对93.3车轴与轴承103.4构架113.5一系悬挂123.6二系悬挂133.7转向架的制动安装143.8传感器、天线和接地装置153.8.1车轮滑动保护系统〔WSP〕153.8.2接地回路单元163.8.3里程/速度传感器143.8.4事件记录仪173.9传动183.9.1牵引电机183.9.2联轴器163.9.3齿轮箱163.10车体和转向架连接173.11轮缘润滑器184 检查与检视194.1 车轴的目视检查194.2 车轮目视检查204.2.1 车轮几何检查214.2.2 车轮内侧距224.3 轴箱目视检查234.4 构架目视检查264.5 齿轮箱-联轴器-吊杆264.6 牵引电机264.7 一系悬挂目视检查274.8 减震器274.9 空气弹簧目视检查284.10 抗侧滚扭杆目视检查254.11 牵引中心目视检查294.12 制动单元目视检查294.13 接地回路单元电刷磨损检查304.14 轮缘润滑器285 结语29参考文献301 绪论铁路运输开展的初期,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将轮对直接安装于车体下面的二轴车结构。
目录引言…………………………………………………………………………………第1章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历史发展概况……………………………………第2章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原理及特点………………………………………第3章EPS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分类……………………………………………3.1 EPS系统的组成……………………………………………………3.2 EPS系统的工作原理………………………………………………3.3 EPS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4 EPS系统的分类……………………………………………………3.5 EPS系统的性能及特点……………………………………………第4章 EPS系统的发展趋势……………………………………………………引言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汽车转向系统中愈来愈多的采用电子器件,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简单的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HydraulicPowerSteering,简称HPS)、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HydraulicPowerSteering,简称EHPS)和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lecticallControlledHydraulicPowerSteering,简称ECHPS)发展到如今的更为节能及操纵性能更为优越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alPow erSteering,简称EPS系统)。
EHPS和ECHPS系统等助力系统在汽车上的采用,改善了汽车转向力的控制特性,降低了驾驶员的转向负担,然而汽车转向系统始终处于液压机械传动阶段,EHPS相比传统HPS降低了能源损耗。
但电液动力转向系统,不论ECHPS还是EHPS都与传统的HPS一样存在液压油泄漏问题。
EPS 系统是新一代的助力转向系统,其性能特点与优势是电液动力转向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如果转向盘与转向轮通过控制信号连接,即采用电子转向系统(Steerin g-By-WireSystem,简称SBWS),转向盘转角和汽车前轮转角之间关系(汽车转向的角传递特性)的设计可以得到改善,但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限制,电子转向系统只被安装在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所生产的概念车上。
车辆工程专业论文车辆工程专业论文辆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
接下来是小编准备的车辆工程专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车辆工程专业论文: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摘要: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自身的被动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到限制。
在部分负荷时会造成功率损失,而汽车在这种工况下行驶的时间最长。
介绍一些先进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特点,如精确冷却系统、分流式冷却系统、可控式冷却系统等。
这些系统既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又改善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
关键词:发动机冷却系统燃油效率减少排放近年来,在强调汽车的高性能化中,不仅要求发动机节省资源、降低油耗,而且对高功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达到高功率化的要求,目前汽车发动机正向涡轮增压、四气门、双顶置凸轮轴、增加排量方面迅速发展。
由于这些高功率发动机放热量增加,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要求更严了。
另外,由于在最近的高性能汽车上增加了各种辅助装置,发动机室内富裕空间的减少以及降低汽车空气阻力的车头流线型化对冷却系统部件的要求越来越紧凑化,本文就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智能系统的要求、组成及原理(一)要求由于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振动,热辐射和电磁干扰,因此对该系统电路有特殊要求:?电路要有较高的抗振动能力,以适应不同路况、车况的要求,提高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路应采取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二)组成该智能系统由电控冷却风扇、电控节温器、电控导风板、微控制机构和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三)原理由温度传感器感受发动机水温的变化,同时把温度信号转变为同其成反比关系的电压模拟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处理(电容器低通滤波校正和电压跟随器耦合)送入A/D转换器(ADCO809)中INO、1信号通道。
由A/D转换器把采集的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读入单片机89C51(模糊控制器)。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 变速器
所有变速箱技术中,手动变速器的效益最高,输出功率可达到输入功率的96%,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驾驭手动变速箱,也不是所有人愿意用它。因为用手动变速器需要踩离合器,这是在交通繁忙的时候很不舒服,驾驶员容易疲劳,而由扭矩中断导致的“点头”效应也会使乘客很难受。 由驾驶员操纵离合器而产生的扭矩中断是手动变速器主要的缺点。在换档加速时,驾驶员都必须通过松开油门并踩下离合器来使扭矩中断,完成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秒,但在这段时间里车辆会暂时停止加速,速度也会降低。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自动变速箱,到目前为止现代汽车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上最复杂的元件。它是一种可以自己换挡的变速器。力矩转换器或流体联合器被用来代替手动离合器连接发动机。 汽车上变后轮驱动或前轮驱动是车辆自动变速器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一个后轮驱动的速器通常放在发动机后面凸起后长板旁边气体踏板下方的位置。驾驶杆连接变速器后端,最终驾驶的准确位置在后轴,用操纵力控制后轮。发动机的动力简单连续的在这个系统中循环,在通过变速器时改变力矩,通过传动轴后在主减速器分流到两后轮。 在前轮驱动汽车中,变速器常常兼有最终驱动叫做变速驱动桥。前轮驱动汽车通常在发动机的后下方安装有横向变速驱动桥。前桥直接连接在发动机的变速驱动桥上为前轮提供动力,动力从发动机出发转过一个大链条后经180°转变传给变速器。从而,将主动力通过变速器后分流传到驱动轴再送到两前轮。 也有一些其他方式的前轮驱动车辆,车架前方代替另一边的其他系统驱动四轮,但在这儿仅对其中的两个系统进行说明。相对于前轮驱动来说最流行的是后轮驱动,在发动机上连接一个输出轴,将改变后的力矩传给后驱动轮。这个系统是探寻前后轴实施改进的新的节能动力平衡装置。另一个驱动系统是把所有的驱动零件都按在后轮上。这种排列方式发动机通常后置。 现代自动变速器由许多的部件和系统组成,它们有行星齿轮组、液压系统、密封圈和密封衬垫、变矩器、油压调节器、调制器、节气门拉线、电子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2 控制装置等,经精心设计运转协调,其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以巧妙的形式溶入了许多人性化的设计。 汽车上的行星齿轮主要用在两个地方,一是驱动桥减速器、二是自动变速器。很多网友都想知道,行星齿轮有什么功能,为什么汽车少不了它。 我们熟知的齿轮绝大部分都是转动轴线固定的齿轮。例如机械式钟表,上面所有的齿轮尽管都在做转动,但是它们的转动中心(与圆心位置重合)往往通过轴承安装在机壳上,因此,它们的转动轴都是相对机壳固定的,因而也被称为"定轴齿轮"。轴线固定的齿轮传动原理很简单,在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中,有一个齿轮作为主动轮,动力从它那里传入,另一个齿轮作为从动轮,动力从它往外输出。也有的齿轮仅作为中转站,一边与主动轮啮合,另一边与从动轮啮合,动力从它那里通过。 在包含行星齿轮的齿轮系统中,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存在行星架,也就是说,可以有三条转动轴允许动力输入/输出,还可以用离合器或制动器之类的手段,在需要的时候限制其中一条轴的转动,剩下两条轴进行传动,这样一来,互相啮合的齿轮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有多种组合:动力从其中一个太阳轮输入,从另外一个太阳轮输出,行星架通过刹车机构刹死;动力从其中一个太阳轮输入,从行星架输出,另外一个太阳轮刹死;动力从行星架输入,从其中一个太阳轮输出,另外一个太阳轮刹死;两股动力分别从两个太阳轮输入,合成后从行星架输出;两股动力分别从行星架和其中一个太阳轮输入,合成后从另外一个太阳轮输出;动力从其中一个太阳轮输入,从另外一个太阳轮和行星架分两路输出;动力从行星架输入,分两路从两个太阳轮输出。 由于采用了变矩器,这种变速器的换档质量不错但效率相对较差虽然目前有所改进。因此,目前进行了许多研究,试图发现传统变速器的有效的代替方案。 主要的技术还是无级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DCT)和手自一体(AMT)变速器。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优于传统的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 无级变速器采用带、链或锥盘滚轮来产生无限多种速比,与传统自动变速器相比其效率和成本都有所改善。之所以有这些优点,是因为它结构简单,这种变速器的零部件很少,通常只有一根橡胶或金属传动带、一个液压作用的驱动带轮、一个机械扭矩感应式驱动带轮、一些微处理器和传感器等。 这种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是改变两个主带轮表面之间的距离,带轮上挂传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3 动带的地方开了V形槽,一侧的带轮沿轴向固定,另一侧的带轮可在液压的作用下移动。 在驱动轮后,液压缸可增加或减少带轮两侧之间的距离,这样会使传动带在带轮侧壁上的位置上下变动,变动的方式取决于驾驶情况。这样就会使变速比改变。锥盘滚轮型变速器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但用的是驱动盘和动力滚轮。 CVT(无极)变速器的特点对技术人员最具有吸引力。因为这样没有档位,CVT可使发动机保持在最佳的功率范围内。这样可以使效率提高并在相同的油耗下增加行驶里程。CVT可将发动机工作曲线上的每一点转变为其本身工作曲线上相应的点。 这种变速器最受日本汽车制造商青睐,并且日本变速器生产商JACTO是主要生产者,但在欧美国家,情况就有所不同。尽管奥迪和其它一些制造商在一些车型上推出了CVT,但在这方面他们追赶的步伐仍然很缓慢。 DCT实际上是将两台手动变速器合在一起,换档过程是通过两台变速器的离合器之间的相互切换来实现的。这种变速器的换档质量和传统的自动变速器相同,但由于系统会发生滑动、液体阻力和液压损失,其效率和加速性只比传统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稍有提高,开发控制系统的成本也很高。 “最近在传统自动变速器技术上所取得的进展,使开发和生产CVT或DCT的呼声有所降低。”变速器生产企业Zeroshift公司的执行总裁比尔马丁说,“由于成本过高,有些汽车厂已经取消了DCT项目。” AMT是成本最低的自动变速器技术,AMT用执行器来代替传统的离合器踏板和换档杆,这种变速器保留了手动变速器的高效率和加速性能,但某些型号的变速器换档质量不高,扭矩中断和“点头”效应仍是主要的缺点。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代替方案?变速器方面的新技术是层出不穷的,但Zeroshift公司声称其变速器的效率优于手动变速器,提高失去驾驶的燃油经济性,同时,其换档效率可以和改进后的自动变速器相媲美。 Zeroshift公司采用的是一种改进版的AMT技术,这种技术用先进的犬牙啮合系统代替同步器。 犬牙啮合技术许多年前就已经在赛车运动中采用,目的是为了加快换档速度。传统的犬牙式变速器并不适合在公路上,因为驱动环或犬牙之间的空隙很大,会产生后坐——由扭矩突然转向而产生的一种不舒适的窜动。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4 Zeroshift公司通过增加第二套驱动犬牙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技术还使每组犬牙只能传递两种相反方向扭矩中的一种。“通过对两套犬牙的啮合和分离,可在上一个档位没有分离的情况下换入新的档位。”马丁说,“换档质量超过采用现代化的6档变速器的豪华轿车。” 换档可在瞬间完成,而扭矩不发生中断,而且这种方法既可用于升档又可用于降档。 “在使用传统的AMT变速器时,由于需要关闭并重新打开油门,换档过程中排放会达到高峰,而通过这种无过渡的换档方式可以消除这种现象。”马丁说,“这样还能降低燃油消耗。” “尽管在技术上变速器领域还比较新,但公司称已经引起了欧美各大汽车制造商的注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成本比DCT低”,马丁说。 由于可以保留大部分手动变速器的结构,这种变速器的成本和复杂性都不会高于传统的AMT变速箱。控制系统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这对试图减少排放和削减成本的工程师来说是个好消息。 “大部分制造商都来参观过,”马丁说,“有些公司马上就和我们签合同,另一些未作决定,拒绝的一个都没有。”这再清楚不过的表明了汽车制造商现在正在将动力系统开发的重点转移到变速箱上。 Zeroshift公司的变速系统是怎样工作的呢?它的硬件部分包括两套犬牙,安装在两个独立的犬牙环上并受其驱动,两套犬牙有一个共同的盖,盖和一个花键轴相连。 每个犬牙都有特殊的轮廓。在一侧是用于啮合的直角面。这些直角面是沿对角线相对的,这样的犬牙在对某一个档位具有驱动功能的同时,对另一个档位具有超越传动的功能。啮合面有轻微的后向锥度,以保证犬牙能在加载时锁定在啮合齿轮上。 相对角上有一个斜坡,可在新档位啮合后将犬牙从前一个档位推离。 在空档时,两个犬牙环处于变速比的中间位置。选一档时,犬牙会发生移动并和犬牙啮合面发生啮合。犬牙通过与换档执行器相连的换档拨叉驱动。 驱动犬牙将一档齿轮与输出轴锁定在一起,将扭矩从齿轮传递到输出轴。一档的超越传动犬牙也会移动并将齿轮以相反的方向和输出轴锁定。这样可以在油门关闭且发动机倒拖时将扭矩从齿轮传递到输出轴。这样就消除了犬牙啮合式变速器常见的后坐现象。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5 在加大油门换档时,一档齿轮的超越传动犬牙卸载后和二档齿轮啮合。然后换入二档时,前一个驱动环卸载。 如果犬牙之间不能完全啮合,即实现两个犬牙面之间的啮合,由于相对速度差的存在,二档齿轮会打开一个啮合缺口。在犬牙抵住啮合面后,在拨叉和执行器的共同作用下,储存的能量会将犬牙送入缺口内。 此时,一档超越传动犬牙成为二档的驱动犬牙。在换入二档后,一档的驱动犬牙随即卸载。这时候,这些犬牙不再受其固定面固定,可以被执行器或犬牙上的斜面推离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