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一、教案背景:

活动准备首先由父子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引入,然后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本课的探究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初步认识杠杆的作用,展示杠杆的三点示意图。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自由活动中给出了杠杆在生活中应用的多幅图片,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活动中展示图片,激励学生将杠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接着让学生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侧重科技与人文。实际上课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

(2)学生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学生学会画力臂

(4)让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 讨论质疑 精讲点拨

六、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进行活动(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预习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二)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概念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在小组内展示或描绘杠杆的使用过程,总结其共同的特点

3、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4-3,学生思考:人类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三):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为了进一步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下跟踪练习 (1)画出下列各力的力臂。

⑴ ⑵

⑶ (2)通过画力臂,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②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3)让学生对力臂的画法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展示。

教师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进行小组实验 活动(四):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我们在使用杆秤的时候,什么时候读数?那么杠杆平衡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3)

1、(1)杠杆的平衡状态,我们选择哪一种?如果静止,那么让杠杆在哪一位置静止?为什么?

(2)如何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2、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参考链接地址:/u35/v_NjE4OTc0NjQ.html

3、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参与指导,点拨。

实验次数动力

F

1

(N)

动力臂

L

1

(cm)

F

1

×L

1

(N.cm)

阻力

F

2

(牛)

阻力臂

L

2

(cm)

F

2

×L

2

(N.cm)

1

2

3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达标检测:

1.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处于平衡,此时[ ]

A.两个小孩重力一定相等

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个小孩质量一定相等

D.两边的力臂与小孩重力的乘积相等

2、画出下列两力的力臂

3.如果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80 N,动力臂是40 cm,阻力臂是10 cm,杠杆平衡时,阻力是______。

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提高训练

1.如图1所示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上的力分别为F1、F2、F3,其中最小的力是[ ]

A.沿竖直方向的力F1最小

B.沿垂直杠杆方向的力F2最小

C.沿水平方向的力F3最小

图1

D.无论什么方向用力一样大

3.有一根1.5 m长的杠杆,左端挂300 N的物体,右端挂500 N的物体,若不计杠杆重力,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在什么位置?如果两端各加100 N的重物,支点应向哪端移动?移动多少?

4、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刚好平衡;若把它右

半段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2.如图2所示,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他用了一根10 m长的槽钢,当槽钢呈水平平衡时,弹簧秤和大象到悬挂点的距离分别是9.54 m和0.06 m,若弹簧秤指示着20 kg的重量,则大象和铁笼共重约_____t。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