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和功》总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30 KB
- 文档页数:3
《简单机械、功》复习教案刘晓林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的要素和符号,会画力臂,辨析三种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实质,会分析滑轮组问题。
4、理解机械效率,会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5、识别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重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难点:力臂作图、滑轮组的绕线一、知识网络学生讨论预习导学案知识点总结知识并交流。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课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内容第十一章——整理复习课题第一单元复习(一)杠杆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5. 理解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3.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具学具杠杆、挂图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作杠杆的力臂。
1.在图15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 1的力臂和阻力F 2的示意图.仔细观察指名板演动手操作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活动2.如上图所示,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 点. 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 的示意图. (注意:请在图上保留为确保作图准确所画的辅助线) 3.如上图所示,O 是杠杆OA 的支点.在图中画出拉力F 1和F 2的力臂l 1和l 2. 4.如下图所示,工人师傅想把一个重800牛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F 和它的力臂L (支点O 已在图中给出).5.如上图所示,曲杆AOBC 自重不计,O 为支点,AO=60cm ,OB=40cm ,BC=30cm ,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 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
《简单机械、功》复习教案一、知识网络二、基础诊测(一)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用公式可写成:。
4.杠杆可分为杠杆、杠杆和杠杆。
(二)滑轮1.定滑轮:①特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和G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
2.动滑轮:①特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是G移动的距离h的。
3.滑轮组:①特点:即可以,又可以改变。
②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
(三)功(W)1.定义:。
2.公式:W= 。
3.单位:,符号是,1J=1N·m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②(四)功率(P)1.意义:引入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
2.定义:。
3.公式:p= = 。
4.单位:,符号是,1W =1J/s(五)机械效率(η)1.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2.和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是:。
注意:任何机械的效率都 1。
4.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机械自重及。
5.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是:;斜面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六)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三、典例解析1.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例1 如图1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记,O为支点,AO=60cm,OD=50cm,OB=30cm,BC=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2.探究机械的机械效率例2 如图2所示,小明学过机械效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1)第三次实验填入表格中的数据:有用功为_______J,总功为__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分类;(2)掌握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3)能够运用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物理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珍惜能源、关爱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原理(1)杠杆:分类、平衡条件(2)滑轮:动滑轮、定滑轮(3)斜面:斜面的倾斜角度、省力情况2.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1)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2)功的计算公式:W=Fs;(3)功的单位:焦耳(J)。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分类;(2)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运用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杠杆的平衡条件;(2)滑轮组的省力情况;(3)功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简单机械的图片和名称;(2)提问:什么是功?引导学生回顾功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分类;(2)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简单机械和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2)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习题:检查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3. 设置合理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4.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案:第11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简单机械和功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复习简单机械和功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1.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
2.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功的单位,以及功的应用。
3.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功率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功。
3. 学生能够理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功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和功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功和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模型。
2. 学具:计算器、纸张、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思考简单机械的作用和原理。
2. 讲解: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如杠杆、滑轮、斜面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解释功的应用。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所做的功。
6. 讲解:讲解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解释功率的应用。
7. 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所做的功率。
六、板书设计1.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
2.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a. 一块重20N的物体,通过一根杠杆提升10cm,杠杆长度为20cm,杠杆的力臂为10cm。
b. 一块重10N的物体,通过一个滑轮提升20cm,滑轮的半径为10cm。
c. 一块重5N的物体,通过一个斜面提升10cm,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0°。
《机械与功》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课内练习一、中考热点本讲内容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的工作原理与应用,这些内容是中考的热点和重点,中考中对简单机械部分的考查多以作图、选择和实验设计为主.在中考物理试卷中,与简单机械相关问题的考查主要涉及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其侧重点与考查方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杠杆问题”,即从所研究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相当于杠杆的那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准确地确定杠杆上的支点、动力、阻力的大小与方向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值.即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杠杆模型”后再根据杠杆知识去分析和处理问题.(2)综合应用物理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与简单机械相关的问题中,涉及到与密度、压强、浮力等综合的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是:①根据题设条件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③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列出各状态的平衡方程;④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分析课标和近几年的中考预计命题趋势: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命题的热点:(1)省力还是费力杠杆的判断(选择题);(2)功、功率、机械效率、简单机械的综合应用(实验探究题、计算题).二、考点精讲1.杠杆(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是直的,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作为杠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有一个可绕着转动的固定点;②受力的作用而不变形(突出“硬”字);③受到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且这两种力对于杠杆的转动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来表示.它可以在棒的一端,也可以在其他位置.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来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来表示.无论是动力还是阻力,都是杠杆所受到的力,它们不是一种新的性质的力.动力和阻力没有严格的界限,只不过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反罢了;一般地,把人施加的力,或使杠杆按照人的意愿转动的力叫做动力.④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3)杠杆的平衡条件①杠杆的平衡:指杠杆静止不动(静平衡)或匀速转动(动平衡)所谓匀速转动,是指杠杆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相等的角度.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4)杠杆的分类①省力杠杆:使用省力杠杆可省力但费距离.②费力杠杆:使用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是可以少移动距离。
2112 =F F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苏科教版初三上) (3)【教学目标】 1、杠杆平稳条件2、 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3、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运算【教学重点】 杠杆平稳条件、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运算【教学难点】【实验器材】 多媒体材料【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知识点分析:〔一〕杠杆1. 定义〔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确实是杠杆。
〔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杠杆的平稳条件 2211 ⨯=⨯F F ,也可写成杠杆平稳:杠杆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
3. 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例如:起子、扳子。
〔2〕费劲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例如:镊子、钓杆。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
例如:天平。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劲杠杆费劲,但省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二〕滑轮1. 定滑轮〔1〕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原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 动滑轮〔1〕定义:轴能够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时间功〔2〕原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动滑轮省一半力。
3. 滑轮组〔1〕定义: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叫滑轮组。
〔2〕原理:即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功1. 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那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那个力就对该物体做了功。
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运算:功=力×距离 W=F ×S3.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 ·m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截了当用手所做的功,也确实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本章复习的内容包括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滑轮组”和第二节“功”。
重点复习杠杆的五要素,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功的概念、计算以及相关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简单机械和功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五要素,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模型,功的演示仪。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回顾杠杆的五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性。
3.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组和杠杆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功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5.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简单机械和功杠杆的五要素: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支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省力、改变力的方向功的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FS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杠杆的五要素。
答案:杠杆的五要素包括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和支点。
2. 请解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答案: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是指通过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可以减小所需的力的大小。
3. 请用公式表示功的计算方法。
答案: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复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案章节一:复习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回顾并巩固对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的原理和分类。
3. 滑轮和斜面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
3.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章节二:功的定义和计算教学目标:1. 复习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的应用和能量转换。
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功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
3. 功的应用和能量转换。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功的应用和能量转换实例。
3.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章节三:复习功率的概念教学目标:1. 复习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率的单位和国际制单位。
教学内容:1.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单位(瓦特)和国际制单位(千瓦)。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功率的单位换算实例。
3.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章节四: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提高方法教学目标:1. 复习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少摩擦、优化设计等)。
教学活动: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实例。
3.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章节五:综合练习和复习总结教学目标:1. 巩固本章复习的知识点。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综合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完成综合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