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信息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10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挑战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正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任何新技术的应用一样,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农作物监测与估产遥感技术能够大面积、实时地获取农作物的生长信息,包括作物的种植面积、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
通过多光谱、高光谱和雷达等遥感数据,可以准确地识别不同作物的类型和分布。
同时,利用植被指数等参数,可以对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监测,进而评估作物的产量。
这为农业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合理安排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调控。
(二)土壤质量评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土壤的反射光谱,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湿度、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
这有助于农民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和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壤的利用效率。
(三)农业灾害监测与预警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这些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通过气象卫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气象数据,提前预警干旱和洪涝灾害。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监测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程度,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四)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根据农田内不同区域的差异,进行精准的施肥、灌溉和植保等作业。
遥感技术可以为精准农业提供高分辨率的农田空间信息,帮助划分农田管理单元,实现农业资源的精准投入,减少浪费,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挑战(一)数据质量和分辨率虽然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但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天气条件、传感器精度、数据处理方法等都可能导致数据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摘要:介绍遥感的物理原理及基本概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联系到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及应用历程回顾,再结合近五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对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遥感农学农业遥感遥感影像一、遥感的物理原理及基本介绍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
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
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象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
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
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
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遥感技术的类型往往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工作平台层面区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气球、飞机)、航天遥感(人造卫星、飞船、空间站、火箭)。
根据工作波段层面区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根据传感器类型层面区分:主动遥感(微波雷达)、被动遥感(航空航天、卫星)。
根据记录方式层面区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区分: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编辑:炼晨电话:010-********中国农资CHINA AGRI-PRODUCTION NEWS科技前沿I〔5版新技术»遥感技术让农业生产更“智慧”《申厚冬学》iBf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是农业生产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能够提供大量的农田信息,是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发展的潮流,同时,日益成熟的遥感监测和植保飞防技术为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农业遥感的四大应用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焕军介绍说,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它是精确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主要应用于作物的长势监测、灾害监测、精准管理。
虽然它高深莫测,但它让现代农业变得更加“智慧”。
现阶段我国遥感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主要有四大应用。
第一,监测作物的面积和长势。
极飞科技智慧农场总监蒋勇韬告诉记者:"以大田为例,人工给200亩地测绘,需要1个多小时,遇到水田甚至要泥腿赤足地'过河'打点,效率很低。
遥感无人机的应用让飞手不仅告别了人工测地,平原作业时,还能利用全新'快速拼接模式’,节省大量测绘时间。
”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实时记录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状况,获得同一地点时间序列的图像了解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长势。
作物长势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实时掌握作物长势好坏,及时发布苗情监测通报,指导农业生产,为预测作物单产和总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第二,对作物进行分类。
利用遥感识别不同农作物类型,主要依据是农作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受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叶子内部构造有一定的差别,根据实地调查关键时段特征和遥感影像,釆集提取各种作物、种植地、大田作物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光谱特征进行作物分类。
通过遥感快速、准确识别各种农作物类型,对于'完善农作物面积监测方法、开展农作物生产水平遥感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高分二号-NDVI的大豆遥感估产的时相选择张淮栋;陈争光;张成龙【摘要】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index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index and yiel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best time for soybean yield estim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will be establish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op NDVI and crop yield obtained from late July to mid-August was the strongest,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DVI in different periods was very weak. When NDVI was used to predict soybean yield, the of NDVI late July and mid-August was used. There is a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DVI and soybean yiel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DVI and soybean yield is not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NDVI is not the only variable related to soybean yield.%根据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植被指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确立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大豆遥感估产的最佳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获取的作物NDVI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并且不同时期的NDVI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在利用NDVI预测大豆单产时要采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个时期的NDVI.NDVI与大豆单产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NDVI与大豆单产的相关性并不是很高,表明NDVI 并不是惟一与大豆单产有关的变量.【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7)006【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大豆;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产【作者】张淮栋;陈争光;张成龙【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大豆作为工农业生产资料和食品原料,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仅生产饲料所需的豆粕就在1 000万t以上,并且每年急需1 000万t以上高油大豆以满足大中型榨油企业的原料需求。
中国农业遥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农业遥感技术优势明显遥感以其快速、简便、宏观、无损及客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农田作物信息的快速获取与解析是开展精准农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突破制约中国现代农业应用发展瓶颈的关键,在农业田间信息获取上,遥感技术优势明显。
1、农业遥感行业四大应用领域分析遥感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从20世纪初的航空摄影技术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到卫星遥感时代,已发展了多种不同平台不同方式的传感器,遥感探测地物的能力( 包括地物的性质和大小) 和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农业遥感监测主要以作物、土壤为对象,利用地物的光谱特性,进行作物长势、作物品质、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监测,其应用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农业资源调查耕地资源、土壤资源等现状资源的调查,以及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农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动态监测;提供各类资源的数量、分布和变化情况,以及基于调查的各类资源评价、相应对策,用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
2)农作物估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的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以及牧草地产草量估测、果树长势监测等。
3)农业灾害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冷冻害、洪涝旱灾、干热风等动态监测,以及灾后农田损毁、作物减产等损失的调查和评估。
4)精准农业主要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进行农田面积和分布的现状调查,以及针对农田精准化施肥、施药和灌溉进行农田尺度的作物长势、病虫害和土壤水分等信息的监测。
此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优势各异。
比如: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主要应用于田间尺度的精准农业,而高时间分辨率广覆盖遥感数据主要应用于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
2、农业遥感技术平台主要对应四大客户群体农业遥感技术平台主要对应四大客户群体,分别为农业资源监管部门、农业统计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投资机构。
第八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
合应用答案
“3S”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试举数例。
答:3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遥感RS (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
主要应用领域有:遥感技术可用于植被资源调查、气候气象观测预报、作物产量估测、病虫害预测、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线路网络与旅游景点分布等方面。
例如,在大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上,可以直接统计烟囱的数量、直径、分布以及机动车辆的数量、类型,找出其与燃煤、烧油量的关系,求出相关系数,并结合城市实测资料以及城市气象、风向频率、风速变化等因数,估算城市大气状况。
同样,遥感图像能反映水体的色调、灰阶、形态、纹理等特征的差别,根据这些影像显示,一般可以识别水体的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和浓度。
另外,利用热红外遥感图像能够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有效的调查。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已在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土地利用及其适宜性评价、区域规划、生态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与预报、精确农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
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摄影测量、野外考察探险、土地利用调查、精确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
遥感影像中种植作物结构分类方法综述目录1.内容综述................................................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2.遥感影像技术基础........................................5 2.1 遥感技术概述...........................................6 2.2 遥感影像数据类型与特点.................................72.3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83.种植作物结构特征分析....................................9 3.1 种植作物分类体系......................................10 3.2 种植作物生长过程与结构变化............................123.3 种植作物结构特征提取方法..............................134.遥感影像中种植作物结构分类方法.........................14 4.1 基于监督学习的分类方法................................15 4.1.1 支持向量机..........................................17 4.1.2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18 4.1.3 梯度提升树..........................................19 4.2 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分类方法..............................20 4.2.1 聚类算法............................................224.2.2 异常检测算法........................................244.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方法................................264.3.1 卷积神经网络........................................274.3.2 循环神经网络........................................294.3.3 生成对抗网络........................................305.案例分析与实验评估.....................................31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325.2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335.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345.4 分析与讨论............................................346.结论与展望.............................................366.1 研究成果总结..........................................376.2 存在问题与挑战........................................37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391. 内容综述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种植作物结构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思考摘要: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农业部和其他有关部门就在中国北部地区进行了应用遥感技术的农作物产量估算。
近20年来,我国农业遥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技术、科技攻关到宏观决策等方面的转变,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对主要农作物、农业资源、自然灾害等的动态监控。
同时,还对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拓展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遥感;应用现状;展望思考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包括光学、红外、微波雷达、激光、全息等,在农业应用领域,从前期的土地使用、面积估测、大面积遥感估产研究,发展到3S技术的实时诊断、高光谱遥感反演、高光谱农学遥感机制研究、模型研究和应用、草原产量评估、森林动态监测等多个领域。
随着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运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已从传统的农业观念、农业方法向精确农业、定量农业、机械化农业转变,使农业从经验向理论转化。
一、农情遥感监测进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长势好坏、收获率等农情信息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各种农情信息也成为我国粮食政策制定、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粮食生产、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为国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自1981年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粮食产量评估,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吸收,建立了一套由中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农业监测系统。
“十五”期间,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技部、中国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工业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了农业气象遥感服务体系,国家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是其中之一。
农业卫星遥感监测的目的是对作物播种面积及其变化、单产及其变化、长势、土壤水分状况等进行监测,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分层取样法,应用遥感监测取样外推模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变化的统计。
“3S”是遥感(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的简称。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且自问世后,它一直是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和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大学地理类院系中新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数量迅速增长,也已成为地理类中的热门专业。
第二种引人瞩目的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在当代最先进的空间技术、通讯技术及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野外考察、城市规划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成为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第三部分则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相对长的历史,主要用于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资源、灾害、农作物生产等监控。
因为这三种技术经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又因为三者的英文简称最后都是“S",所以,人们习惯称为“3S"。
一、“3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从60年代开始,由机助制图发展起来的,其存在与发展已历经30余年。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普及,不断升级换代,已由60年代初用于地图系统,倍受公众关注。
GIS以其强大的空间与属性信息一体化管理及空间分析能力在不同的领域、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的GIS、网络GIS、组建式GIS、多媒体GIS 等GIS系统不断进入科研和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GIS应用的进程。
目前,GIS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9大类别的100多个领域。
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领域。
2、帮助学生掌握农业信息技术中常见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农业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农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2)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常用技术和工具。
2、难点(1)如何将抽象的农业信息技术原理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
(2)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复杂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型和算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3、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水平。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农业生产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场景,如精准农业中的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的自动化控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农业信息技术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45 分钟)(1)介绍农业信息技术的定义和范畴,包括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
(2)详细讲解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如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监测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方面的应用。
(3)讲解农业信息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案例分析(约 30 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如某地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某农场运用智能灌溉系统实现节水灌溉等,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术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4、实践操作(约 60 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使用给定的农业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践操作。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处理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5、课堂总结(约 15 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概念、主要技术和应用案例。
遥感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1农作物估产遥感(Remote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指在一定距离上,应用探测仪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体,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1]。
摄影照相便是一种最常见的遥感,照相机并不接触被摄目标,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通过镜头把被摄目标的影像记录在底片上,经过化学处理,相片便重现被摄目标的图像。
从拍摄目标到再现目标所用的手段,便是一种遥感技术。
遥感与其他技术结合,在农业应用中具有科学、快速、及时的特点。
这对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方法2.1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2]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
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围识别各种物体的。
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
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容。
2.2农作物估产的方法农作物估产在方法上可分为传统的作物估产和遥感估产两类。
传统的作物估产基本上是农学模式和气象模式,采用人工区域调查方法。
它们把作物生长与主要制约和影响产量的农学因子或气候因子之间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建立起关系。
这类模式计算繁杂、速度慢、工作量大、成本高,某些因子种类往往难以定量化,不易推广应用。
遥感估产则是建立作物光谱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由多光谱数据,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构成的对植被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各种数值)作为评价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信息系统] 详细设计说明书 (报名编号K20090241)
项目书拟制人______柳 菲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梅 新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_______湖北大学_____________
[二0 0九年十月十日]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1 详细设计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是基于MapGIS7.0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该软件主要是利用湖北省的卫星影像中农作物生长期的光谱特征信息,借助相关算法,完成对相关农作物的估产监测。本详细设计说明书就是对该项目进行详细设计,进一步明确系统结构,划分各个功能模块,实现农作物产量监测的自动化,效率化。 1.2背景 a.[待开发系统的名称: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 b.任务提出者:梅新老师 开发者:柳菲,董康,黄奎,陈津晶,郑培蓓 用户:农业监测相关部门 1.3理论基础
a:孕穗期 b:抽穗期 c :乳熟期 d :成熟期 图 水稻穗期不同生育期光谱特征 由上图可分析出,在水稻四个生育时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光谱特征区别最明显的为第一个反射峰附近,在第一个反射峰区,孕穗期与抽穗期光谱特征最为相似,反射率也最低,乳熟期次之,成熟期最高;在反射谷区,反射率与反射峰区相似。分析原因,孕穗期,水稻剑叶全部露出叶鞘,抽穗期,20%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这两个时期水稻茎叶发育最茂盛,故对太阳辐射吸收最多,反射的较少,乳熟期,穗子顶部的子粒达到正常谷粒的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物,茎叶由盛转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开始减少,成熟期,穗上有8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叶片开发变黄,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更多,反射率更高。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稻产量监测,在水稻移栽时期,水稻种植区的水深一般在2-15cm,影像中的水稻种植区是表层水体和秧苗的混合光谱特征,在移植的50-60天后,即孕穗期,水稻冠层几乎覆盖整个水稻种植区,影像中的水稻种植区是茂密的植被。选取水稻[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2 秧苗移栽时期,对土壤湿度和植被水分含量较敏感的短波红外波段计算得到的陆表水指数(LSWI),以及水稻孕穗期对植被敏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从水田中提取水稻种植面积。利用MODIS影像的时效性强,能很好的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得到农作物各时期的NDVI和EVI影像,一般选用每年6月到9月的MODIS影像;利用TM影像的精度高,进行监督分类,配合耕地分布利用图,能很好的提取估产区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2. 系统的结构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的结构 序号 模块名称 子模块1 子模块2
1 文件 打开 打开地图 打开影像 关闭 保存 另存为 版面视图
打印输出 打印设置 打印 退出
2 基本操作 Shp文件上载 放大 缩小 移动 复位 获取AOI 动态投影 重采用 影像格式转换 矢量转栅格 栅格转矢量
3 影像显示 原图显示 反转显示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信息系统 文件 基本操作 影像显示 影像处理 影像分类 影像运算 遥感估产 关于帮助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3 均衡化显示 透明显示 卷帘显示 闪烁显示 鹰眼显示 漫游显示
4 影像处理 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 太阳高度角校正 影像裁剪 薄云去除 噪声去除
5 影像分类 监督分类 监督最小距离分类 监督广义最小距离分类 监督平行六面体分类 最大似然法 BP神经网络分类 RBF神经网络分类 LVQ2神经网络分类 高阶神经网络分类 非监督分类 ISODATA法分类 非监督最小距离分类 非监督广义最小距离分类 非监督平行六面体分类 ART神经网络分类 FuzzyART神经网络分类 Konhonen非监督分类
分类后处理 精度评价 聚类评价 去除分析 过滤分析 分类后比较法 作物面积提取
6 影像光谱信息 影像合成 波段运算 快速计算
7 遥感估产 单产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拉格朗日插值模型 牛顿插值模型 曲线拟合模型 总产模型
8 关于帮助 关于 操作手册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4 3.数据处理 3.1所需数据描述 影像数据:湖北省2002年161天到241天MODIS影像和TM影像 矢量数据:湖北省行政区边界,估产采样区域,湖北省行政区耕地利用分布图 文本数据:估产样本区域的时间信息和产量信息Excel数据 3.2数据采集 影像数据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购买获取 矢量数据需要利用GPS等仪器实地测量获取 文本数据咨询当地相关农业部门,例如统计年鉴等官方文本 3.2数据处理 1.影像数据需要做影像校正使相关光谱信息能很好的显示,例如:太阳高度角校正,几何校正,薄云去除,噪声去除等,然后对MODIS影像进行NDVI,EVI或者LSWI处理,对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估产区域的处理; 2.对影像数据和矢量数据做投影变换,使之在同一投影系下重叠显示,用湖北省行政区边界和TM影像提取估产区域的影像图,用估产采样区域和TM影像提取样本区域影像,配合湖北省耕地利用分布图进行人工修正,获取实际的估产区域; 3.比对MODIS影像和TM影像进行像元值赋值,参照文本数据,利用样本区域像元值,选择模型建模,计算整个估产区域各个像元值对应的产量,最后累加获得总产量。 注:本项目采用的估产方法特点,利用MODIS影像的时效性强,能很好的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利用TM影像的精度高,能很好的提取估产区域的面积。先求出单产,再利用单产*面积累加求得总产,方法主要是利用样本区域的像元值和对应的单产值,选择单产模型来计算其他区域像元值对应的单产值,最后农作物总产量=单产1*种植面积*修正系数+…+单产n*种植面积*修正系数(不到一个像元的修正系数取0.5,以后可以修正),其中单产模型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拉格朗日插值模型,牛顿插值模型,曲线拟合模型。具体方法可参见以下所示的估产流程图: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5 4.模块设计说明
4.1文件模块
文件模块包括了打开,关闭,保存,另存为,打印输出,退出等功能子模块,该模块实现了对文件的基本管理操作。
4.2基本操作模块
基本操作模块功能对影像的基本管理,可以进行放大,缩小,移动,复位等操作,影像格式转换使影像能转换成本系统可处理的格式,获取AOI功能方面后面对于影像裁剪,监督分类的操作,重采样处理使影像特征显示的更为明显。如图4-2所示。
4.3影像显示模块
基本操作 矢量转栅格 栅格转矢量 影像格式转换 重采样 影像融合 AOI编辑
文件 打开 关闭 保存 打印输出
另存为 退出
打开地图 打开影像 打印设置 打印
版面视图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6 原图显示:原始图像的显示 反转显示:为了突出感兴趣目标所在的灰度区间,相对抑制不感兴趣的灰度区间 均衡化显示:使各灰度级上的像元分布均匀,增强影像上地物间的反差 卷帘显示:使叠加的影像中一幅成可设置值的透明度显示 透明显示:将一幅影像设置透明度,与第二幅影像进行对比显示 闪烁显示:将一幅影像进行闪烁显示,与第二幅影像进行对比显示 鹰眼显示:对影像的局部区域进行放大显示 漫游显示:将一幅影像以一定的视角和形式进行显示
4.4影像处理模块
投影变换:对影像进行转投影,使两幅影像能在同一投影系下显示 几何校正:通过计算机对离散结构的数字图像中的每个像元进行校正 太阳高度角校正:消除太阳高度角导致辐射亮度失真的过程 影像裁剪:获取影像中需要的处理的部分 薄云去除:消除影像拍摄时云层带来的影像光谱信息失真过程 噪声去除:利用傅立叶变换法、小波变换法和插值法等去除影像上的噪声影响
4.5影像分类模块
影像显示 原图显示 鹰眼显示 反转显示 卷帘显示
均衡化显示 透明显示 闪烁显示 漫游显示
影像处理 投影变换 几何校正 太阳高度角校正 影像裁剪 薄云去除 噪声去除 [湖北省农业遥感估产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 7 该模块功能通过对影像进行特定方式分类,配合耕地利用分布图来提取估产面积区域,然后通过分类后的分析,评价判断该分类方法的拟合度,并利用重编码功能提取估产信息。
4.6影像运算模块
本模块根据农作物在影像上的特征,对影像进行处理,使该农作物的光谱信息更为明显,便于对相关区域进行信息提取和估产操作。 NDVI: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归一化植被指数=(近红外波段-红光波段)/(近红外波段+红光波段) EVI:提高对高生物量区的敏感度,通过削弱叶冠背景信号和降低大气的影响来改善对植被的监测。 增强植被指数=G*(近红外波段-红光波段)/(近红外波段+ C1*红光波段- C2*蓝光波段+L)其中G,C1,C2,L为相关系数 LSWI:利用了对水体敏感的短波红外波段,对土壤湿度和植被水分含量较敏感。 陆表水指数=(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
4.7遥感估产模块
影像运算 影像合成 波段运算 快速计算
影像分类 监督分类 分类后处理 分监督分类 监督最小距离分类 最大似然法 ……
ISODATA分类 非监督最小距离法 精度评价 过滤分析
分类后比较法
…… 聚类分析 去除分析
作物面积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