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防烟空气幕实验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5
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摘要:防排烟系统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防排烟设计能够对火灾和消防扑救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对高层民用建筑进行防排烟设计的必要性、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防排烟设计的具体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建造已经成为一种建筑趋势,但是与此同时,火灾的发生几率也越来越大,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其人员的救援难度和火灾的扑救难度都是非常大的,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就十分有必要。
但是,目前一些高层民用建筑还没有防排烟系统或是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不完善,发生火灾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排烟效果。
还有一些设计和施工人员,在进行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于排烟设计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于相关的范围标准也不是非常的熟悉,所以造成一些设计和施工上的问题,也给建筑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高层民用建筑中的防排烟设计进行探究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
一、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施的必要性由于高层民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在室内有很多的易燃物,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气体,还有一些高层民用建筑的业主将室内的密封做的非常好,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其产生的烟雾更不易被排出。
所以对于很多的居民来说,一旦发生火灾,对于他们的逃生方式还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重视防排烟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另外,防排烟设计的作用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也是十分的有效的。
高层民用建筑中比较完善的防排烟系统设备能够在火灾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将产生的烟雾排出,还有所产生的百分之八十的热量,能够有效的控制火势的蔓延,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建筑物还有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高层民用建筑防排烟设计存在的问题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是其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消防工程的验收的时候,一些高层民用建筑在防排烟设计和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的问题如下图1,从而造成了一些安全隐患。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分析摘要烟气是高层建筑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杀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及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从防排烟部位、防排烟分区划分、防排烟方式的设计进行了高层建筑中防排烟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排烟;排烟设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一种具有占地面积小、大型化、高层化和多功能化等特点的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由于高层建筑受烟囱效应作用影响,一旦发生火灾,其火灾所带来的危害和后果要比普通建筑严重得更多。
而在火灾发生过程中,受烟气危害直接造成人员死亡的比例要占总因素的80%,因此,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如何保证其少产烟气或者不产生烟气,并将火灾烟气控制在一定的空间且以最快的限度将其排除到安全空间,即如何设计出一个最好的防排烟系统方案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火灾发生特点高层建筑火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火势蔓延快,根据相关测算可知,火灾造成的烟气在水平向扩散速度为0.5 m/s-3 m/s,而沿楼期间和竖向关境扩散速度可达3 m/s-4 m/s。
如果一座100 m高的建筑未对其各种竖向井道进行防火分隔或防火处理不好,那么火灾产生的烟气可在30 s内扩散到顶层。
2)烟囱效应,易形成立体火灾。
火灾烟囱效益易在高层建筑的竖向管井、玻璃幕墙缝隙、共享空间等部位产生,并加快烟、火的蔓延速度,一般水平方向可达0.5 m/s-0.8 m/s,垂直方向可达3 m/s-4 m/s。
同时,火灾的蔓延途径还有沿外墙窗口向上升腾、弯曲,更甚者还会跳跃式向上蔓延,并可能会引起邻近建筑物燃烧。
而当室内温度随燃烧时间的持续达到600 ℃以上时,可能会在有外部新鲜空气进入的情况下而发生爆炸。
3)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
2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目前,我国部分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存在着几个问题:1)自然排烟窗的开窗面积达不到《高规》中的相关规范要求。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流程英文回答:The design process of a high-rise building smokecontrol system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These steps ensure that the system is efficient, effective, and compliant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Here is 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design process:1. Identify the design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The first step is to clearly defin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This includes understanding the building occupancy, the potential fire scenarios, and the desired level of smoke control. The requirement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building type and local regulations.2. Conduct a fire risk assessment: A thorough fire risk assessment is essential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fire hazard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building occupants. This assessment helps determine the necessary smoke controlmeasures and system design parameters.3. Determine the design criteria: Based on the firerisk assessment, the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are established. This includes factors such as the required smoke extraction rate, the maximum allowable smoke layer depth, and the expected evacuation time.4. Select the smoke control strategy: There are different smoke control strategies available, such as natural ventilation, mechanical exhaust, or pressuriza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trategy depends on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building layout, fire scenarios, and occupant safety requirements.5. Design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layout: Once the strategy is determined, the next step is to design the layout of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This includes locating smoke extraction points, determining the routing of smoke exhaust ducts, and designing the smoke control zones.6. Size and select smoke control equipment: The smokecontrol equipment, such as fans, dampers, and smoke detectors, need to be properly sized and selected to meet the design criteria. This involves considering factors such as the required airflow rates, pressure differentials, and system redundancy.7. Integrate with the fire alarm and detection system: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seamlessly integrated with the building's fire alarm and detection system. This ensures that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is activated promptly in case of a fire event.8. Prepare detailed design drawings and specifications: Detailed design drawings and specifications are prepared to communicate the design intent to the contractors and installers. These documents include equipment schedules, ductwork layouts, control system diagrams, and installation details.9. Commissioning and testing: Once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is installed, it needs to be thoroughly tested and commissioned to ensure its proper functioning. Thisincludes testing the airflow rates, control sequences, and system interlocks.10. Ongoing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Regular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re essential to keep the smoke control system in optimal condition. This includes periodic testing, cleaning of ductwork, and replacement of anyfaulty equipment.中文回答: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试论超高层综合办公楼防排烟系统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超高层建筑不断兴建,建筑高度已渐渐超出登高消防车的有效扑救范围,超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详细介绍超高层综合办公楼防排烟系统设计过程,注意事项等进行了阐述,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综合办公楼;防排烟;系统设计引言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超高层综合办公楼在建筑工程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在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空间利用率,同时,给人们的工作提供较好的环境。
超高层办公综合楼容纳人员较多,如防排烟系统设计不合理,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做好防排烟系统设计,避免火灾发生时烟气进入疏散通道,可为办公人员的快速疏散以及消防人员的扑救作业争取时间,是当前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重点。
1防排烟系统设计1.1工程防排烟系统分析假设该工程中地下室和裙楼共同使用11个剪刀梯作为疏散楼梯,在首层出口位置楼梯被分割开来,形成两个梯段。
前室与消防电梯不共用,加大楼梯加压系统的送风量,前室并不送风。
地下和地上梯段的加压送风系统共用,但为分开控制联动。
楼梯间送风口为全自动多叶送风口,电动控制。
另外,为将楼梯间风压控制在合理水平,在对楼梯前室不送风的基础上,在前室和楼梯间设计余压阀。
考虑到A、B塔的第21层为避难层,两塔的防烟楼梯转换设置在避难层。
同时,楼梯间转换门被合用前室加压风井遮挡,因此,风井也应同时进行转换。
结合该工程两塔的实际情况,在21层位置分段防烟楼梯,形成两个送风系统。
在21层位置A、B两塔的合用前室进行分开。
同时,使用两个前室加压送风系统,如此,不仅提高了前室与楼梯间加压系统的安全性,也很好地解决了合用前室风井位置转换问题。
1.2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工程防排烟系统包括机械排烟系统、自然排烟系统,因此,设计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两个排烟系统的合理设计。
一方面,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
机械排烟系统指借助排烟风机作用,将产生的烟气强行抽走,防止被保护区域的烟气浓度过高。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很严重。
为了及时排除有害烟气,确保建筑物内人员顺利疏散、安全避难,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内设臵防烟、排烟设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高层建筑防烟、排烟设施分类及设臵范围一、防烟、排烟设施分类《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中规定: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8.1.1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8.1.2二、防烟、排烟设施的设臵范围需要设臵防烟、排烟设施的部位如下:1、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 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8.1.3(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3)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2、除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8.2.1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臵机械排烟设施: 8.4.1(1)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 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 的内走道;(2)面积超过1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4)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 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4、下列部位应设臵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8.3.1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3)封闭避难层(间)。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及示例一、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概述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建筑物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在火灾时防止烟雾在建筑物内部扩散,保障人员疏散安全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防烟排烟系统主要包括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两部分。
二、设计计算方法1.防烟设计原则防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建筑物内各区域的烟雾浓度不超过允许值;(2)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防止烟雾侵入;(3)合理设置防烟设施,提高防烟分区效果。
2.排烟设计原则排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有效地将火灾产生的烟雾排出建筑外;(2)合理设置排烟口,确保排烟效果;(3)根据建筑特点和火灾风险,确定排烟量。
3.设计参数选取设计参数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空间高度、面积、体积、人员密度、火灾风险等级等。
这些参数将影响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4.计算方法(1)根据建筑特点和设计原则,确定防烟分区划分;(2)计算各防烟分区所需的防烟设施容量;(3)根据排烟原则,确定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4)计算排烟量,确保满足火灾时建筑内的通风需求。
三、示例分析1.建筑防烟设计示例(1)建筑特点:一座高层办公楼,总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高度为100米,共20层,每层设有两个防烟分区。
(2)防烟分区设置:根据建筑高度和面积,将建筑物划分为5个防烟分区。
(3)防烟设施设计:每个防烟分区设置一套机械防烟设施,采用通风方式进行防烟。
2.排烟设计示例(1)排烟区域划分:与防烟分区相对应,将建筑划分为5个排烟区域。
(2)排烟口设置:每层设置两个排烟口,分别位于建筑的两端。
(3)排烟量计算:根据建筑体积和火灾风险等级,计算每个排烟区域的排烟量为10000立方米/小时。
3.防烟排烟系统联合设计示例在保证防烟和排烟功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建筑美观、通风效果和能耗等因素,进行防烟排烟系统的联合设计。
四、系统调试与验收防烟排烟系统在设计完成后,需进行调试和验收,确保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
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排烟设计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排烟设计是保障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高层建筑中,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速度较快,烟雾和热气的扩散对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进行科学合理的消防防火排烟设计非常必要。
消防防火排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设置排烟口和烟气排出装置,将烟雾、有毒气体和热气迅速排出建筑,保证人员疏散通道的畅通和疏散速度,为消防人员进行灭火救援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消防防火排烟设计,需要合理安置烟雾感应器、火灾报警器和手动按钮等设备,及时发现并报警火灾。
这些设备应该布置在每个楼层的主要走道、过道和公共区域,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检测到。
排烟系统应该设置合理的排烟口,通过可控的排烟量将烟雾和热气排出建筑。
排烟口的位置应该与楼层布局相结合,设置在每层楼的核心通道、楼梯间和安全出口等位置,保证排烟的效果。
在排烟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排烟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通过采用风机和排烟管道等装置,控制烟雾和热气的流动路径,减少其对人员疏散通道的影响。
还要考虑排烟系统的总体效率和运行成本,合理选择排烟设备和控制系统。
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排烟设计还需要考虑疏散通道的设置和安全出口的设计。
疏散通道应该宽敞,通道两侧要设置阻燃材料,并与排烟系统衔接,确保人员能够顺利疏散。
安全出口的位置应该明确,出口要宽敞明亮,并配备自动开启装置,确保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疏散到安全区域。
高层建筑消防防火排烟设计是保障火灾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烟雾探测器、火灾报警设备、排烟口和烟气排出系统,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报警和排出烟雾,提高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的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设置,确保人员能够安全疏散到安全区域。
通过科学合理的消防防火排烟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火灾发生和蔓延的风险,保障高层建筑火灾安全。
高层住宅通风排烟施工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高层住宅通风排烟施工设计方案是为了保证高层住宅内部环境的安全与舒适而制定的。
本施工设计方案旨在确保高层住宅的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增强住户的舒适度,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紧急处理措施。
二、施工要求1. 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通风和排烟系统的布局;2.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通风和排烟设备,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 统一编制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4.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人员安全和材料保护。
三、通风系统设计1. 入口通风根据高层住宅的平面布局,确定入口通风的位置和数量。
入口通风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方式,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2. 内部通风合理布置内部通风口,保证各房间的空气畅通。
在通风口设计上,应结合房间面积和使用功能,确保通风效果良好。
3. 层间通风在高层住宅不同层之间设置通风与排烟通道,为室内提供通风和排烟效果。
通风与排烟通道应有良好的阻火隔离措施,确保火势无法蔓延至其他楼层。
四、排烟系统设计1. 设计排烟通道根据建筑的布局和功能需求,设计排烟通道的路径和尺寸。
排烟通道应有足够的容量,以排出燃烧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
2. 排烟口设置在每个楼层的公共区域和消防楼梯间设置排烟口,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排出烟雾和有害气体,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的畅通。
3. 排烟风机选择根据建筑的高度和消防设施规模,选择适量的排烟风机。
排烟风机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并具备稳定可靠的运行性能。
五、施工流程1. 施工准备依据施工计划和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所需的工具、材料和设备。
2. 布置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合理布置工具和材料,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3. 安装通风设备按照设计方案,对通风设备进行安装,确保设备的牢固和正常使用。
4. 安装排烟设备根据设计方案,在相应位置安装排烟设备,并进行测试,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5. 联调测试对通风和排烟系统进行联调测试,确保各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和系统运行效果的良好。
高层建筑防烟空气幕实验设计
摘要 通过空气幕防烟工作方式的分析对实验的立体模型进行设计;为了寻找空气幕防烟最佳效果时的送风射流速度、厚度和射
流角度对防烟空气幕送风口进行了设计;并按空气幕防烟工作方式对不同的运行工况进行实验研究,得出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一致。
关键词 空气幕 防烟 送风品 实验装置
为了确定高层建筑防排烟空气幕的工作方案,找到空气幕合适的射流流量、流速、厚度、角度及合理的流量比,验证理论
分析的正确性。对烟气的温度等次要的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不计,对烟气流动的过程起决定性的介质、几何条件、流速、压力
进行相似的模型实验。
1 实验装置设计
为了相似的模型实验研究得到满意的结果,以原型中的过程的性质和实验目的为依据,选择无毒的乙二醇发生的烟雾作为
工作介质,对气流流动特性的研究采用与实际尺寸相同的立体模型。实验装置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置系统图
1.1 空气幕防烟的工作方式
1.1.1 自然排烟+单吹防烟空气幕方式
1.1.2 机械排烟+单吹防烟空气幕方式
1.1.3 自然排烟+吹吸防烟空气幕方式
1.1.4 机械排烟+吹吸防烟空气幕方式
1.1.5 自然排烟+正压送风+单吹防烟空气幕方式
1.2 实验装置
1.2.1 实验装置立体模型
实验装置由产生烟气的烟雾发生器、使烟气产生一定流速的变频调速风机FJ1、模拟走廊(烟气区)、抽屉式整流网(使
气流稳定均匀)、防烟空气幕送风口、门洞、模拟前室(逃生区)、活动检查门(便于进出模拟测试室)组成。
1.2.2 装置配套的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由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吸风系统(吸风口由一可移动的活动盖板封闭)组成。它包括风机(FJ2、FJ3、F J4)、
通风管道、密闭对开多叶调节阀(F1、F2、F3、F4、F5)、静压箱。送风系统由离心风机FJ2、调节阀F3、送风静压箱、空
气幕送风口通过通风管道连接而成;排烟系统由排烟风口、排烟静压箱、调节阀F1通过通风管道连接而成自然排烟系统;由排
烟风口、排烟静压箱、调节阀F2,轴流风机FJ3通过通风管道连接而成机械排烟系统;吸风系统由吸风口、静压箱、调节阀
F4、轴流风机FJ3通过通风管道连接而成;正压送风系统由轴流风机FJ4、调节阀F5、静压箱通过通风管道连接而成;打开调
节阀F5则形成自然通风管道(保证模拟前室与室外相通)。
1.2.3 防烟空气幕阻烟效果观测室
为了清晰地观测模拟走廊烟气流动状态、防烟空气幕送风射流状态以及模拟前室有无烟气流动和防烟空气幕阻烟效果。实
验装置正面调设置透明玻璃并等间距地面上网格,烟气为灰色气体,所以观测背景即内壁表面设为墨绿色。在门洞前后侧模拟
走廊和前室的顶部,各设置一盏日光灯作为观测烟气的可见光源。
2 防烟空气幕送风口设计
为了寻找空气幕送风射流的最佳射流厚度和射流角度,防烟空气幕送风口设计必须考虑既可调节送风口的
厚度又可调节送风口的旋转角度。如图2所示。
图2 防烟空气幕送风口轴测和剖面图
2.1 空气幕送风口
防烟空气幕送风口由四块薄钢板组成,分成左右两部分,每个部分由上侧水平薄钢板和下侧竖直薄钢板组
成,上下板之间通过铰链相连。防烟空气幕送风口上部通过帆布软接与送风静压箱连接。
2.2 送风口厚度调节
为调节送风口的厚度,门洞前模拟走廊上部的左右两侧壁各设一根角钢做成滑轨,在角钢一侧面上设置等
间距的固定孔,并在送风口左上侧板上与角钢相同部位设置同样等间距的固定孔。送风口左侧整体可以通过其
上部在滑轨上水平左右移动,右侧上部固定,这样通过每移一个步长就可以得到一个送风口的厚度。
2.3 送风口旋转角度调节
为了调节送风口的放置角度,在沿气流方向门洞前模拟走廊左壁上设置以送风口右侧铰链中心为圆心、每
旋转5℃定一固定孔的80°弧长的薄钢板弧形角度刻度盘。送风口左右两部分由下侧的竖直板与四根等间距孔
的扁钢通过插销连成一体,送风口右部分的下侧的竖直板上焊接一手柄(手柄孔中心与右侧铰链中心一致)。
送风口的角度通过手柄旋转调节固定在薄钢板刻度盘上。
3 防烟空气幕实验技术方法及步骤
3.1 测试项目及参数范围
烟气的水平流速及模拟走廊烟气流量、排烟管道的动压及排烟量、送风管道的动压及空气幕的射流流量和
送风口的射流流速、厚度、角度和防烟空气幕阻断烟气时间。实验场所的空气状态参数。
测试水平烟气流速调节范围为0.2~1.2m/s,其步长为0.1m/s;空气幕射流厚度调节范围为5~10mm,
其步长为5mm;空气幕射流角度调节范围为5°~60°,其步长为5°;空气幕流量由密闭对开多叶调节阀控制,
偏转角调节范围为0°~90°,其步长为30°;排烟管道排烟量由密闭对开多叶调节阀控制开启度调节范围为0°~
90°,其步长为22.5°。
3.2 测试仪器
①QDF-3型热球风速仪0.05~30m/s、低速热线风速仪0.1~1.2m/s ②TKS型标准毕托管5~4m/s基本
格数为0.998±0.002 ③YYT-2000倾斜式微压计0~2000Pa精度等级为1级 ④水银温度计0~50℃分度值
为0.1℃ ⑤干湿球温度计 ⑥DYM3空盒气压表800~1064kPa 最小分度值为1 kPa ⑦秒表 ⑧直尺分度值为
1mm
3.3 测试方法及步骤
3.3.1 矩形风管测定断面选择及测点的确定
矩形风管断面选择在沿着气流方向局部阻力前大于4倍矩形风管大边长和局部阻力后大于1.5倍矩形风管
大边长的直管段范围内,这样能保证被测断面气流均匀。测点的确定采用等小矩形面法,将断面划分为若干个
面积相等的小矩形,并在每一小矩形的对角线交点上进行测量,一般小矩形的边长为150~300mm左右,其
面积不大于0.05m2。
3.3.2 测试方法及步骤
各种测试仪器就位调零并测量模拟走廊断面尺寸及风管断面尺寸。定测试环境的空气状态参数:测试、大
气压--温度计、空盒气压表。为烟雾发生器加乙二醇发烟剂,接通电源产生烟雾。按调节范围及步长分别设定
烟气的水平流速。启动并调节变频调速风机FJ1--热球风速仪测定烟气的水平流速。由此确定烟气流量。确定
空气幕的射流流量,启动风机FJ2并调节密闭对开多叶调节阀F3--标准毕托管、倾斜式微压计测定风管气流
的动压值并由风管断面尺寸计算其流量。或采用热球风速仪测定空气幕送风口的射流流速并由送风口面积确定
空气幕的射流流量。排烟管道的动压采用标准毕托管、倾斜式微压计进行测定,并计算其排烟量。观测模拟走
廊烟气流动状态及防烟空气幕阻烟情况并用秒表记录阻烟时间。按照空气幕防烟的工作方式开启或关闭阀门和
风机。工况调节,烟气水平流速一定的情况下,分别调节空气幕射流流量、厚度及角度。同时测量记录以上各
种数据。
测试完毕,首先切断烟雾发生器的电源,接着关闭风机FJ1、FJ2。
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风压的计算,当各测点相差不大时,计算其数学平均值;当各测点相差较大时计
算其均方根值(负值与零按零计算)。
4 结束语
确定空气幕的射流流量,采用标准毕托管、倾斜式微压计测定动压计算其流量与采用热球风速仪测定空气
幕送风射流流速确定其流量的比较方法。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所示,相对误差均很小,实验结果与理论分
析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