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及其研究方法-张金川
- 格式:ppt
- 大小:86.80 MB
- 文档页数:84
中国页岩气成藏模式张金川;李振;王东升;许龙飞;李中明;牛嘉亮;陈雷;孙宇航;李谦超;杨振坤;赵星旭;武向真;朗岳【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22(42)8【摘要】尽管我国在页岩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页岩气成藏的地质特殊性和富集规律性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
为此,针对中国页岩气成藏模式开展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前中生代大陆边缘型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新生代盆地型陆相沉积发育了多样性的富有机质页岩;(2)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主的盆地叠覆在前中生代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大陆边缘沉积之上,前者在盆地中形成了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但时代新、热演化程度低的陆相页岩,盆地构造深部位有利于页岩气富集,后者时代老、热演化程度高、历经构造运动次数多的页岩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构造稳定区是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3)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震旦纪—奥陶纪及泥盆纪—三叠纪的裂陷槽,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的有利区域,它们与成藏组合条件好的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小型盆地中的煤系页岩及接受岩浆侵入影响的中低热演化程度页岩等一起,共同构架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页岩气成藏模式;(4)基于已有的钻探成果,可以将中国页岩气成藏模式归纳为构造型和地层型两大类,前者主要与构造形态有关,而后者则主要与岩性地层变化有关;(5)页岩发育及含气量变化主要受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运动等多方面地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有利的沉积环境、适宜的热演化程度、良好的盖层封闭性和构造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必要前提。
【总页数】18页(P78-95)【作者】张金川;李振;王东升;许龙飞;李中明;牛嘉亮;陈雷;孙宇航;李谦超;杨振坤;赵星旭;武向真;朗岳【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页岩气成藏条件及中国页岩气勘探风险2.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中国上扬子区页岩气潜力3.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页岩气成藏模式4.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5.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页岩气概述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页岩气常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2012年3月中国公布发现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可供中国使用近200年。
页岩气(shale gas)是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与“煤层气”、“致密气”同属一类。
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
页岩气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认知,但采集比传统天然气困难,随着资源能源日益匮乏,作为传统天然气的有益补充,人们逐渐意识到页岩气的重要性。
取得工业开发成功的仅为北美洲(以美国为主)。
它起始于阿巴拉契亚盆地的泥盆系页岩,为暗褐色和黑色,富有机质,可大量生气。
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并可以吸附气和水溶气形式赋存,为低(负)压、低饱和度(30%左右),因而为低产。
但在裂缝发育带可获较高产量,井下爆炸和压裂等改造措施效果也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扩大到密歇根和伊利诺伊盆地,产层扩大到下石炭统页岩,产量达84亿立方米。
其资源量可达数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发育具有广泛的地质意义,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盆地中,只是由于埋藏深度、含气饱和度等差别较大分别具有不同的工业价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泥页岩裂隙气、泥页岩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等大致与此相当,但其中没有考虑吸附作用机理也不考虑其中天然气的原生属性,并在主体上理解为聚集于泥页岩裂缝中的游离相油气。
因此属于不完整意义上的页岩气。
因此,中国的泥页岩裂缝性油气藏概念与美国现今的页岩气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分别在烃类的物质内容、储存相态、来源特点及成分组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主要盆地和地区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5万亿-30万亿立方米,与美国28.3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经济价值巨大。
页岩气专题学术演讲会应能源学院张金川教授邀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胡钦红教授将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题目:Nanopore Connectivity and Macro-scale Fluid Migration in Shales (页岩的纳米孔隙连通性和宏观的流体运移)地点: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多功能厅 时间:2014年6月5日14:30-17:30胡钦红教授领衔主讲页岩气专题报告会主讲 时间演讲内容主持 张金川胡钦红教授14:30-16:30 页岩气热点问题精彩讲解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页岩气研究基地开放系列活动 演讲何伟 16:30-16:40 湘西北页岩含气性 谢忱16:40-16:50 黔西北页岩含气结构 李婉君 16:50-17:00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三种模式 任珠琳 17:00-17:10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可采系数 陈永昌 17:10-17:20 中原油田页岩可动油杨超17:20-17:30评价贵州页岩气主讲内容简介:美国页岩油气的经济性开采,改变了世界的能源格局。
但页岩油气开采者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新钻井的相对较高的费用以及其生产率快速的下降。
水力压裂后页岩中天然气和油的总采收率仅为12%-30%及5%-10%。
在石油工业中,人们对于页岩中的油气回收和产量递减机理仍然知之甚少。
岩石中流体的流动和化学运移是受其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曲折度影响的。
这些参数是孔隙结构的宏观表现,孔隙结构包括了几何学(例如孔径分布)和拓扑学(例如孔隙连通性)。
我们采用实验(主要)和渗滤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巴奈特(Barnett )页岩中裂隙基岩作用对天然气收集的影响。
从抽真空、伍德合金高压注入、和扩散实验,以及之后的微米尺度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获得的示踪元素分布图中,我们的结果首次表明,巴奈特页岩中的纳米孔隙连通性不好,仅为边界可达的孔隙连通空间只有几个毫米,从而导致油气生产率快速的下降。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页岩气是泛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暗色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
从全球范围来看,页岩气拥有巨大的资源量。
据统计,全世界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456.24xl0i2m3,相当于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资源量的总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资源[1-6]。
页岩气资源量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页岩气的资源潜力甚至还可能明显大于常规天然气。
1.1 页岩气成藏机理1.1.1成藏气源页岩气藏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页岩既是烃源岩、储层,也是盖层。
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能否排出,关键在于生烃量必须大于岩石和有机体对烃类的吸附量,同时必须克服页岩微孔隙强大的毛细管吸附等因素。
因此,烃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只有部分被排出,仍有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
北美地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藏存在3种气源,即生物成因、热成因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
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及混合成因仅存在于美国东部的个别盆地中,如Michigan盆地Antrim生物成因页岩气藏及Illinois盆地NewAlbany混合成因页岩气藏[2l]。
1.1.2成藏特点页岩气藏中气体的赋存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吸附气的形式赋存于页岩内有机质和黏土颗粒的表面,这与煤层气相似。
游离气则聚集在页岩基质孔隙或裂缝中,这与常规气藏中的天然气相似。
因此,页岩气的形成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天然气两者特征,为不间断充注、连续聚集成藏(图l-l)。
有机质和黏土颗粒气体流入气体进入最终形成表面吸附与解吸页岩基质孔隙天然裂缝网络页岩气藏图1-1页岩气赋存方式与成藏过程示意图在页岩气成藏过程中,随天然气富集量增加,其赋存方式发生改变,完整的页岩气藏充注与成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分类方案页岩气是目前最重要的非常规天气资源之一,本文充分调研了国内外有关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类型研究的文献,介绍了较为有代表性的三种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分类方法,包括R.G.Loucks,R.M.Reed(2009)的分类;ner等(2010)的分类;聂海宽,张金川等(2011)的分类。
结合碳酸盐岩孔隙分类方法,提出了本文的分类方案,将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孔三大类,再根据具体的成因产状进行细分,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反映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标签: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1前言页岩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存在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层中。
泥页岩中的基质孔隙网络是由纳米到微米级别的孔隙组成。
在页岩气体系内这些伴生有天然裂缝的孔隙,构成了在开发过程中让气体从泥页岩流动到诱导裂缝中的渗流网络。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纳米CT、FIB-SEM等研究手段来对页岩储层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与分析,证实了泥岩中的复杂的孔隙网络的存在。
在国内,邹才能等通过纳米CT 技术在泥页岩中首次发现了纳米级孔隙,掀开了我国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研究的序幕[1]。
2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分类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运用了包括高分辨率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宽离子束抛光-扫描电镜(BIB-SEM)聚离子束抛光-扫描电镜(FIB-SEM),散射电子图像(SE)以及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等先进的技术定性观察泥页岩中多种孔隙并且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ner等(2010)通过二次电子像和离子抛光背散射扫描电镜研究了Haynesville,Horn River,Barnett 和Marcellus 四个著名的非常规页岩气藏,归纳描述了其中几种主要的孔隙类型:粒内溶孔、粒间孔、生物化石孔、干酪根控制有机孔、有机团块残余孔。
R.G.Loucks,R.M.Reed等(2009)通过对33个来自北部Fort Worth盆地的Barnett页岩的硅质泥岩相岩心样品详细的岩相学和SEM研究,一些孔隙类型被识别且根据大小分成两个一般的类别:微孔(孔隙直径?0.75μm)和纳米孔(孔隙直径10μm);按产状可分为有机质(沥青)孔和/或干酪根网络、矿物质孔(晶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杂基孔隙等)以及有机质和各种矿物之间的孔隙等3类[2]。
网络出版时间:2014-06-04 15:0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21.1357.TE.20140604.1509.003.html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预测吕艳南,张金川,张鹏,黄宇琪,邓恩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摘要: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发育陆相泥页岩,但至今尚未对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现场解吸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埋深有利成藏、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储集空间发育程度高且含油气性较好,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
根据不同沉积环境下泥页岩特征及不同干酪根类型生油气特征,在文明寨—桥口垂向剖面上预测了页岩油气分布类型和特征。
关键词: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含油气性;分布预测;东濮凹陷北部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都分布于凹陷北部地区[1-3]。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泥页岩段频繁见到气测异常和油气显示,页岩油气潜力巨大。
中原油田对该区老井进行了大范围的录井资料复查,发现沙三段泥页岩钻遇油气显示井共74口,主要分布在濮卫、前梨园、柳屯次洼及斜坡带。
笔者利用实验测试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的形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了湖泊环境中盐度高低对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推测研究区不同地区页岩油气分布类型和特征,以期为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4-5]。
1 区域地质概况东濮凹陷是一个早期箕状东断西超、晚期双断式的凹陷,主要受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构造分区大致以庆祖集—习城集—白庙为界,以北的地区称为东濮凹陷北部(图1)。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沙三段整体为湖相背景下的各类三角洲沉积。
沙三期湖盆呈现非补偿的半深湖沉积环境,在水体较深的深湖、半深湖及浅湖区形成了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的暗色泥页岩;沙三段自下而上发育3套盐岩,每1套岩盐由若干个岩韵律组成,韵律由岩盐和泥岩构成。
页岩气研究综述页岩气基本特点(1)岩性多为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黑色页岩、高碳页岩及含沥青质页岩,总体上表现为暗色页岩类与浅色粉砂岩类的薄互层。
(2)岩石组成一般为30-50%的粘土矿物、15-25%的粉砂质(石英颗粒)和2-25%的有机质;(3)页岩气可主要来源于生物作用或热成熟裂解作用;(4)总有机碳含量一般不小于2%,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4-1.88%之间;(5)页岩本身既是气源岩又是储气层;(6)其孔隙度一般小于10%,而含气的有效孔隙度一般只有1-5%。
渗透率则随裂缝的发育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7)页岩中具有广泛的饱含气性,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变,以吸附态或游离态为主,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于20-85%之间,一般为50%左右,溶解态仅有少量存在;(8)页岩气成藏具有隐蔽性特点,可以不需要常规圈闭存在,但当裂缝在其中发育时,有助于游离相天然气的富集和自然产能的提高;(9)当页岩中发育的裂隙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构成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甜点。
中国页岩气分类分区图(1)岩石组成一般为30-50%的粘土矿物、15-25%的粉砂质(石英颗粒);(2)泥地比不小于50%;(3)有机碳含量一般小于30%;(4)TOC:底限0.3%,一般不小于2%;(5)Ro:0.4%-2.2%,高可至4.0%;(6)净厚度:不小于6m;(7)岩石物性:Ф≤10%,Ф含气= 1-5%,K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8)吸附气含量:吸附态20% -90%之间,一般50%±;(9)含气量:1-10m3/t;(10)经济开发深度:不大于3800(4000)m一、成藏机理1 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001文献)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
在页岩气藏中,天然气也存在于夹层状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甚至砂岩地层中,为天然气生成之后在源岩层内就近聚集的结果,表现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摘要:页岩气是以自生自储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油气资源中的新型矿种。
由于页岩气储层低孔低渗,要实现大规模开采必须克服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
本文分析中国页岩气基本特征、形成机理与富集条件、面临的难题等, 对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预测, 以期为中国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源岩油气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非常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含气面积广、资源量大、开采技术要求高、生产寿命长、稳产周期长等特点。
近年来,严峻的能源紧张形势使页岩气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油气工业的发展主要历经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三个阶段。
油气藏分布方式分别有单体型、集群型、连续型三种类型。
从构造油气藏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转变是第一次理论技术创新,以寻找油气圈闭为核心;从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向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转变是第二次理论技术创新或革命,以寻找有利油气储集体为核心,致密化“减孔成藏”机理新论点突破了常规储集层物性下限与传统圈闭找油的理念。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进步,占有80%左右资源的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油等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有效开发, 在油气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逐年提高。
传统观点仅认识到页岩可生油、生气,未认识到页岩亦可储油、储气,更未认识到还能聚集工业性页岩油、页岩气。
近年来,典型页岩气的发展尤为迅速,地质认识不断进步,优选核心区方法、实验分析技术、测井评价技术、资源评价技术、页岩储集层水平井钻完井、同步多级并重复压裂等先进技术获得应用, 形成“人造气”是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页岩气突破的意义在于:突破资源禁区,增加资源类型与资源量。
2、挑战储集层极限,实现油气理论技术升级换代,水平井多级压裂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其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和常规油气储集层中更加经济有效,可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
中国页岩剖面区域分布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张金川;陶佳;李中明;杨圆圆;王东升;张栋;李谦超;武向真;牛嘉亮;赵星旭;郎岳【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22(12)1【摘要】我国页岩分布在平面上广泛、时间上连续、空间上复杂,笔者对华北、华南、塔里木板块页岩分布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讨论。
中、上元古界页岩以海相为主兼有陆相,发育滨浅海至浅海陆棚相、海相和陆相冰碛页岩,页岩剖面以见于不同古板块的边缘为特点。
下古生界页岩以海相为主,发育广海陆棚相至浅海陆棚相页岩,页岩主要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内部。
上古生界页岩以海陆过渡相为主,兼有不同程度的海相和陆相,具有最广泛的发育和分布。
中、新生界页岩类型多样但以陆相为主,中生界页岩沿近南北向的滇、川、陕和近东西向的新—陕—黑一线为主,新生界页岩主要发育在华北板块的东、西两侧。
板块边缘、褶皱带及复杂构造活动区对页岩剖面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古海槽对页岩沉积、沉积环境对页岩成分、成分对页岩剖面的抗风化能力等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页岩剖面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具不同的地质特点。
页岩剖面可分为锰质、硅质、灰云质、粉砂质、炭质、煤质及混合型7种,炭质型可出现在各种剖面中。
其中的锰质型页岩主要见于华南板块中二叠统及更老地层中,硅质型页岩主要见于广海陆棚相,煤质型页岩发育时代较晚且主要见于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粉砂质和灰云质型分布广泛。
页岩类型各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分布特点,对我国页岩层系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页岩气新区新层系研究。
【总页数】19页(P29-46)【作者】张金川;陶佳;李中明;杨圆圆;王东升;张栋;李谦超;武向真;牛嘉亮;赵星旭;郎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相关文献】1.打造页岩气藏地质研究的主力军——记长城钻探公司地质研究院油田地质所川南页岩气项目组2.鄂西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沉积环境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3.页岩气地质力学特征评价方法——中国南方海相强改造区山地页岩地质力学特征4.鄂西地区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二段剖面特征及页岩气地质意义5.中国海相页岩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研究新成果——祝贺《海相页岩气》专著出版发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聚集条件聂海宽;张金川;包书景;边瑞康;宋晓蛟;刘建斌【摘要】The sedimentary facies,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rganic matter types and content, maturity, porosity, and gas content, of the Upper Ordovician-Lower Silurian dark shale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are investigated by field observation and sampling on 25 outcrops and laboratory test of adsorbed gas content, geo-chemical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ajor producing gas shales in U.S. ,the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features in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large thickness,high TOC.high maturity,high porosity,and high gas content, all being 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Parameter models were built for predicting shale gas play fairw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le gas play fairways in the study area occur in the Southern Sichuan-Northern Guizhou,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nd Northeastern Sichuan (Chongqing)-Northwestern Hubei, among which the Southern Sichuan-Northern Guizhou play fairway is relatively high in gas content,thus is most prospective in shale gas exploration at present. With the measured gas content, the volumetric method gave a resource volume in the range of 2. 2 — 8. 5 TCM and a median value of 5. 3 TCM.%通过对25处野外露头的观测、采样以及吸附气含量、地化参数和物性参数等测试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一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厚度及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相比,研究区发育的页岩具有沉积相有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孔隙度高和含气量高等特点,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此外,建立了预测页岩气藏发育有利区的参数模型,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一下志留统页岩气藏的有利发育区位于川南-黔北、鄂西-渝东和川(渝)东北-鄂西北等地.在各个有利区的具体指标中,川南-黔北有利区具有较高页岩含气量,是目前勘探较为现实的地区.根据实测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计算研究区上奥陶统一下志留统页岩气资源量为(2.2~8.5)×1012 m3,中值为5.3×1012 m3.【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2(033)003【总页数】11页(P335-345)【关键词】成藏条件;有利区带;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四川盆地【作者】聂海宽;张金川;包书景;边瑞康;宋晓蛟;刘建斌【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陕西西安710016;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钻井公司,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前人研究认为南方地区的下古生界是我国页岩气的有利发育区[1-3],其中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可与美国页岩气产区进行类比,是南方地区页岩气获得突破的重点地区[1]。
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针对贵州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复杂的问题,以上奥陶统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海相沉积,厚度约40-80m,埋深适中,基本不超过3000m;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碳量含量较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生气能力;矿物成分以碎屑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岩层脆性较大,储集物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和吸附能力,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
标签:黔西北;页岩气;五峰-龙马溪;成藏条件0 引言页岩气是指主体以吸附和游离两种状态同时赋存于具有自身生气能力泥岩或页岩地层层系中的天然气聚集,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气体资源,具有自生自储、分布广、埋藏浅、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低丰度、大规模,分布广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因为北美地区页岩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使美国成功完成能源体系转型,并从化石能源进口国转为出口国,并有希望在2020年前称为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这一成就使得世界各页岩气资源大国纷纷加大了对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近年,我国页岩气领域勘探开发研究成果丰富,均获得重大发现,初步掌握页岩气压裂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景。
研究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重点区域为中心,向周缘地区逐步开展,在贵州、湖南、河南、山西等省份也已经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成为页岩气研究新热点区域。
贵州省地处四川盆地外缘,近年来页岩气资源研究成果较为突出。
贵州省发育多套含气页岩层系,厚度大、范围广,具有形成大规模页岩气资源的基本地质条件。
2011年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0.48万亿方,列全国第四位,页岩气资源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远景区[1-3]。
目前,贵州省实施页岩气调查井26余口,对全省范围内页岩气资源进行了普查性研究,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二叠统梁山组、下石炭统打屋坝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均有不同程度页岩气资源发现,具有较好资源潜力和进一步研究价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