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备考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策略

临近高考,每位考生都很疲惫,但是后期的复习仍然要继续,因为此时正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做好后期的备考,必将会赢得高考。

1.定计划

把重要的考点、热点和题型分不同的时段训练,逐一执行,一直到高考时日。但计划不要与老师的教学相冲突,切忌自立门户,自行其是,同时计划的内容不要太多太杂。

2.调心态

调整好心态是首当其冲的大事。十年寒窗,功在时日。如果心态不好,势必影响复习效率,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当然,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要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学习,按作息时间,复习计划,张弛有度,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3.调整生理周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周期,尤如正(余)弦曲线。有的学生都喜欢“开夜车”,逐渐形成晩间兴奋,早上精神不振的精神状态;有的学生周未至周一无心向学,周二至周四效率又很高;有的学生每月下旬学习开始进入低谷,月初逐渐恢复,有的则相反……等等。因此,考前要以高考的时间为准,调整好自己的生理周期,让自己以最充沛、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中。

4.知识网络化,核心考点清晰化

最后一个月要安排出时间再梳理一遍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做到不重

不漏,弄清每个体系对应的核心考点,似网络四通八达,似一湾清水可揽日月。

5.少练多思

临近高考,不宜做太多的题,要少而精,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要把与这个题有关的知识、思想方法以及同类的题型梳理一下,思考一番,使自己在这一块知识问题上的理解和感悟再一次得到升华,甚至是形成独特的思维风格。

6.错点多研

临近高考时,考生手里已经有一本平时自己整理的纠错本,这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宝贝,每天要合理地安排时间,重温错点,从不同的角度再次审视,会突然发现其真正之病根何在,也才能吃一堑长一智,防止错误重犯。错点多研也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提高成绩的快捷、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发现自己知识网络中漏洞所在,完善知识网络的有效途径。

7.重点热点反复练

研究历年考题会发现,高考有重点题型,热点问题。因此,考生在定计划时,要安排时间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当试题出现这种题型时,能马上作出反映,知道用什么方法,用哪些知识,有什么样的步骤,从而很快拿下这道题。

8.冷点不多练

冷热是相对的,某块知识近年一直很热,倍受大家的追捧,今年可能会被打入“冷宫”,历史总是喜欢开这样的玩笑,比如不等式选讲,正

当大家努力的钻研如何解绝对值不等式时,证明不等式却又重出江湖,使大多数考生措手不及,望洋兴叹。

9.通性通法常梳理

纵观高中整个所有知识块,每块知识都有自身的思想和方法,立体几何证明向量法、数列求和裂项相消法、解析几何解析法、函数问题方程化、方程问题函数化…

10.重视每一次考试

虽然临近高考,但每个学校仍然会组织一定次数的模拟考试,考生要重视每一次模拟考,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一次高考,讲方法,重实效,讲策略,重技能,做到“四先四后”: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易,先高后低。

11.研究与反思同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有人这样形容一道题的解法: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解法,一亿个人有一亿个解法。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尽管临近高考了,但研究与反思仍须同行,毕竟高考不是三岁孩童的智力游戏。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然,由于每位考生情况不一,只有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案才是最好的。预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