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12.00 KB
  • 文档页数:6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间日疟 ✓ 前驱期 ✓ 寒战期 ✓ 发热期 ✓ 出汗期 ✓ 疟疾患者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称为
间歇期。
.
31
临床表现
疟疾的典型发作
➢ 间日疟的不典型发作可由于 ✓ 初发病人 ✓ 不同种的疟原虫混合感染 ✓ 疟疾后期免疫力增强 ✓ 复发的临床表现多较轻 ✓ 不充足的抗疟治疗
.
32
临床表现
疟疾
.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本病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2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原理、病 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预后、预 防
.
2
疟疾
概论
➢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经雌性按蚊传播的传染病。
➢ 临床特点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脾肿大与 贫血。
➢ 常见的有间日疟,恶性疟与三日疟。 ➢ 间日疟与三日疟可反复发作而成为慢性,恶性疟易
有足够长的寿命及有一定数量等条件。 ➢ 已报道的按蚊有50种,被认为可以传播疟疾的按蚊
有14种。 ➢ 主要是中华按蚊。
.
19
流行病学
中华按蚊是我国平原地 区的传疟媒介。
微小按蚊是我国南方包 括台湾山区的主要传疟 媒介。
大劣按蚊是我国南方海 岛,尤其是海南省的主 要传疟媒介。
.
20
流行病学
疟疾的另一个传播途径为输血,近年来有上 升趋势。
.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发热时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恶性 疟白细胞增高。贫血。
疟原虫检查 用外周血作厚滴片或薄涂片 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
.
38
实验室检查
疟疾的典型发作
➢ 三日疟 自然病程较长,常达数月 ➢ 恶性疟 无复发 ➢ 卵形疟 病情较轻,治愈率高
.
33
临床表现
疟疾的主要体征
➢ 脾肿大 70%~80%的病人可见,伴有脾亢 ➢ 贫血 恶性疟贫血较显著 ➢ 肝肿大 ➢ 单纯疱疹 在间日疟及三日疟病人中最常见
.
34
临床表现
脑型疟
➢ 大部分由恶性疟原虫引起 ➢ 高热 39~41℃之间 ➢ 昏迷 80% ➢ 抽痉 ➢ 头痛,呕吐,肌肉酸痛,脑水肿(30%) ➢ 体征有颈强直,克氏症阳性,浅反射消失 ➢ 周围血中易找到疟原虫
凶险发作。
.
3
病原学
疟原虫的种类繁多,可引起多种动物如猴, 鸡,小白鼠等的感染,但导致人类感染的只 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形疟。
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 虫媒介两个宿主。人类疟原虫则经过人与按 蚊。
疟原虫在人体要完成红外期与红内期两期。
.
4
病原学
.
5
病原学
.
6
病原学
.
13
流行病学
.
14
流行病学
.
15
流行病学
.
16
流行病学
.
1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 现症病人及无症状带虫者。 ➢ 当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 恶性疟原虫在无性体出现之后第10天(7天),开
始出现配子体。 ➢ 间日疟则在第3~5天之后即有配子体存在。
.
18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 传播媒介为按蚊。 ➢ 必须具备吸人血的习性,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易感性,
.
35
临床表现
输血性疟疾
➢ 潜伏期短,病程不超过10次发作即停止。 ➢ 不会复发。
.
36
临床表现
疟疾的复发
➢ 间日疟及卵形疟病人常有复发。 ➢ 复发是指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
又出现发作。 ➢ 初发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者占8%左右,而90%以上
的复发见于初发后8~12个月(远期复发)。
.
25
发病机制
疟疾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原虫 血症的数量。
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间日 疟和卵形疟原虫侵犯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 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
1992年后,不少报告认为TNF与疟疾的发病 有密切的关系,甚至较原虫血症水平更重要
.
26
发病机制
贫血是疟疾的一个重要表现。 ➢ 主要认为由于原虫对红细胞的破坏。 ➢ 其次认为原虫的滋养体和裂殖体均能直接侵
.
28
病理解剖
疟疾的病理解剖主要见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脾肝肿大 脑的病变由恶性疟原虫引起 肾病综合症常见于三日疟感染 亦累计骨髓,胃肠,肺,心,肾上腺等
.
29
临床表现
间日疟 卵形疟 三日疟 恶性疟 潜伏期 13~15天 13~15天 24~30天 7~12天
.
30
临床表现
疟疾的典型发作
红细胞外期
➢ 疟原虫子孢子通过按蚊的叮咬进入人体血液,这期 原虫血症约维持30分钟便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进 行裂体增殖,这个时期称为红外期。
➢ 子孢子在遗传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速发型与迟 发型。
➢ 速发型很快完成裂体增殖,迟发型则经过一段较长 的休眠期后才发育成红外期裂殖子,侵入外周血的 红细胞,引起疟疾的复发。
犯红细胞,使红细胞呈球形,易于被脾脏及 其他单核-巨噬细胞所破坏。 ➢ 故贫血程度与原虫血症的密度呈正相关。 ➢ 亦有认为贫血与自身免疫有关。
.
27
发病机制
脑型疟的发病机制
➢ 栓塞学说占优势 ➢ 栓塞就是脑或其他器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毛细血管被红细胞及血小
板发生粘连阻塞所致。最终造成组织缺氧及灶性坏 死。 ➢ 最近,TNF被认为是脑型疟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
7
红细胞内期
➢ 裂体增殖
病原学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早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
8
病原学
.
9
病原学
红细胞内期
➢ 配子体的形成 ✓ 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一般在人体生存30~60天。 ✓ 重要性在于流行病学。 ✓ 继续发育,增殖成子孢子,移行到按蚊的唾液腺。
.
10
病原学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母-婴传播亦可能为途径之一。
.
21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 在高发区婴儿可从母亲获得先天性免疫力。
.
22
流行病学
季节分布
➢ 流行的季节性分布决定于温度,湿度,雨量,地形, 海拔等因素。
➢ 按蚊幼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的相对 湿度为60%以上。
➢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亦要求有适宜的温度才能发育繁 殖。
➢ 当气温在10℃以下,按蚊处在蛰伏状态,疟疾就会 停止传播。
.
23
流行病学
.
24
发病机制
人类疟疾发病是由于原虫在红细胞内裂殖体 增殖所引起的红细胞病变及免疫反应的结果
裂殖子表面有一特异的标志,适合于红细胞 特异性受体而侵犯红细胞。
足够量的裂殖子,原虫的代谢产物和红细胞 碎片进入血浆时,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受到刺 激,引起异体蛋白反应,即为临床发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