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87 KB
- 文档页数:3
深度功能医学影像实现电阻抗图像重建范式突破摘要:电阻抗图像重建是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核心挑战之一,传统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存在准确性和计算复杂度的限制。
然而,随着深度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度功能医学影像为电阻抗图像重建范式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医学影像;电阻抗图像;重建引言深度功能医学影像通过直接从大量电阻抗数据中学习特征表示,克服了传统方法中手动选择特征和建模的局限性。
将深度学习引入电阻抗图像重建可实现自动化特征学习和准确的重建结果,有望提高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可靠性和应用范围。
1电阻抗成像技术概述电阻抗成像(EII)是一种基于电流通过对象时测量其内部电阻和导电性分布的成像技术。
它可以用于非侵入式、无辐射的生物医学成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
在电阻抗成像中,从一个或多个电极引入微弱电流到被测对象,并通过其他电极对电流的流动进行测量。
根据欧姆定律,在电流通过对象时,遇到有效电阻的阻碍会导致电压的变化。
通过测量这些电压变化,可以得到对象内部的电阻分布。
电阻抗成像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电极贴附、电流注入、电压测量和图像重建。
首先,在被测对象的表面贴附电极,以确保电流的输入和电压的测量准确。
然后,将微弱电流注入到对象中,通常使用交流电流以避免电解过程的发生。
接着,通过其他电极对电流的流动进行测量,记录下电流注入引起的电压变化。
最后,根据电压测量结果,应用图像重建算法,将电阻分布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
电阻抗成像技术的优点包括:非侵入式、无辐射、可重复性高、成本低等。
它可以在不施加额外的损伤和不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下,观察和监测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内部变化。
因此,电阻抗成像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乳腺癌检测、脑功能成像及肺部监测等。
2电阻抗图像重建范式突破的方法和算法电阻抗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组织中电流通过的路径上的电阻变化来获取图像信息。
然而,电阻抗成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重建精度低、噪声干扰大等问题。
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原理生物电阻抗法(Bioimpedance Analysis, BIA)是一种常用于测量人体组织中电流通过程度的方法,通过测量电阻和导电率的变化,可以获取到人体组织的生物电阻抗参数。
本文将介绍生物电阻抗法的测量原理及其应用。
一、生物电阻抗法的原理生物电阻抗法基于组织的生物电导,通过测量在人体组织中通过的微弱电流,来估计组织的电阻和导电率。
这些参数能够提供有关身体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信息。
1. 电流路径生物电阻抗法通过在人体中通入微弱电流来测量电阻和导电率,常用的电极位置包括手腕、脚踝、手指和脚趾。
电流的路径通常是通过身体的一侧,并沿一个称为“截面”的平面穿过身体,然后离开身体的另一侧。
2. 电极选择在生物电阻抗法中,电极的选择对测量结果至关重要。
电极应该能够与皮肤充分接触,并能稳定地传递电流。
通常使用的电极为粘贴式电极,选择良好的电极能够减小电流通过过程中的电极接触阻抗,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3. 测量方法常用的生物电阻抗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多频段测量法,通过在不同频率下测量电阻和阻抗,来分析身体组织的特性;另一种是单频段测量法,只在一个频率下进行测量。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测量精度。
二、生物电阻抗法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法具有非侵入性、简单易行、快速、经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健康管理和运动康复等方面。
1. 医学领域生物电阻抗法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脏器功能评估和疾病诊断方面。
通过对人体的生物电阻抗测量,可以判断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状态,提供临床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2. 健康管理生物电阻抗法在健康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测量人体的身体成分,如肌肉量、脂肪含量、水分百分比等,可以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并提供制定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的依据。
3. 运动康复在运动康复中,生物电阻抗法可用于追踪患者的肌肉质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
通过定期测量,可以评估康复效果,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运动能力。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综述
徐桂芝;杨硕;李颖;颜威利
【期刊名称】《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33)002
【摘要】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它是利用对物体表面的电测量来重建反映物体内部结构及功能变化图像的一种新颖的计算机影像技术.本文对EIT技术的发展、正问题、逆问题及硬件系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给出本课题组在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部分结果.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徐桂芝;杨硕;李颖;颜威利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天津,300130;河北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天津,300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153
【相关文献】
1.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亮; 陈翀; 张鞠成
2.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肺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J], 刘孟春; 邢金燕
3.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肺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J], 刘孟春; 邢金燕
4.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指导个体化呼气末正压通气的研究进展 [J], 徐佳世;罗艳
5.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评价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影响 [J], 张静;刘晓姝;滕鸿;解郑良;郭璐;杨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生物阻抗技术概述生物阻抗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理信号对人体组织的阻抗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是一种无创的、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可以测量人体的电导率、电阻率、阻抗等特性,用于诊断和监测各种疾病,包括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生物阻抗技术通过在身体表面或内部穿刺放置电极,测量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测量生物组织的电阻力。
该技术最常用的应用是身体成分分析,包括脂肪、水、骨质和肌肉等成分。
生物阻抗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单频、多频和交流生物阻抗技术。
单频生物阻抗技术是最简单的形式,通过在低频(50 kHz)下测量电阻率来检测电流在人体内的传递情况。
然而,这种技术仅适用于测量基础生理指标,如脂肪、水和骨质等。
多频生物阻抗技术增加了更多的频率(通常在5 kHz至1 MHz之间),以便更精确地测量组织阻抗的变化。
交流生物阻抗技术则将电流以交流方式传递,以便检测体内不同组织的情况。
这种技术有助于诊断和监测心脏和肺部功能。
生物阻抗技术可以测量人体的各种指标,包括身体成分、心肺健康、肌肉健康和神经系统健康等。
最常见的应用是身体成分分析,包括通过测量电阻率、电容量和电感等指标来分析人体的脂肪含量、总身水含量、全身细胞质和骨骼肌含量等。
此外,生物阻抗技术也在心脏健康评估和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
例如,该技术可以测量心脏的电阻率和电容量,以便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心脏功能。
此外,生物阻抗技术还可用于肺疾病的评估和治疗。
例如,该技术可以测量气道阻力和人体电阻率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等。
总的来说,生物阻抗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运动学和营养学等领域的无创、方便、可重复和可靠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对各种疾病和身体功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有助于提高医疗、健康和营养的质量和效果。
虽然生物阻抗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和应用上的限制,但该技术未来仍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将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研究张薇;包蓓艳【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8(030)011【总页数】3页(P1551-1553)【作者】张薇;包蓓艳【作者单位】315211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慢性肾脏病(CKD)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1],随病程进展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据报道目前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13.2%[2]。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依赖血液净化、腹膜透析或肾脏移植维持生命,但如何正确评估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及容量状况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
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双能X线吸收法(DEXA)、MRI/CT扫描和BIA等。
DEXA是在利用X线测定骨密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直接测定“瘦”组织、骨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含量,但该方法存在费用较高、射线暴露等问题限制其应用。
MRI/CT扫描法是利用影像技术获取人体断层图像,可清晰显示肌肉、脂肪等不同成分,再利用软件计算肌肉、脂肪比例[3];但存在费用高、耗时长的缺陷,CT扫描也存在射线暴露问题。
上述这两种方法一般只用于科研。
BIA是基于电学方法测定的技术,建立在人体不同组织电阻抗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测量人体营养及容量相关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具有非侵入性、便携性、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及患者易接受等优点。
现就BIA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1 原理BIA是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进行测量的。
生物电阻抗法是通过电学方法测量机体水分技术,其原理是机体的体液量与阻抗值呈正相关。
输入直流或低频电流时,由于细胞膜的电容作用,电流将绕过细胞膜,只能通过细胞外水分(ECW)传导,此时测出的是ECW的阻抗值,反映的是ECW;而高频电流能穿透细胞膜,通过细胞内水分(ICW)、ECW传导,测出体液总量(TBW)阻抗值,反映的是TBW。
TBW减去ECW即得出 ICW 含量。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摘要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临床图象监护和功能成像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无创、简单、容易应用等).作者在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目前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1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impedancetomography,EIT)是根据人体内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电阻抗这一物理原理,通过给人体注入小的安全电流,测量体表的电位来重建人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像,是医学成像技术的一个新方向.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由数据测量系统(DataMeasurementSystem,DMS)及图像重构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数据测量系统的作用就是在正弦激励下从体表测量中解调出反映体内阻抗分布的电信号,经A/D及数据处理后为阻抗图像重构算法提供高精度的数据.EIT系统的总体结构如Fig1所示.其中,激励源的作用是产生对人体安全的正弦激励并以一定的激励模式施加于激励电极上;测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从测量电极以一定测量模式获取正弦激励下的体表电信号,经高精度放大后采用解调技术提取反映成像目标内阻抗分布信息,供算法重构阻抗图像应用;控制电路作为计算机与激励源及测量电路间的接口电路,主要负责激励源及测量电路的参数及模式设置,以及校正和定标等功能;计算机主要进行总体控制、数据处理、图像重构、图像显示等功能.EIT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既往研究表明某些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组织充血和放电等),某些组织病理改变也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癌变等)〔1〕,这些信息将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于患者长期的图像监护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率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它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是对目前医学成像手段的一个有力的补充.2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的研究概况电阻抗断层成像是国外近些年的一个研究热点,欧洲、北美、前苏联等地区有许多研究小组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欧洲已建立了欧洲EIT统一行动组织(CAIT)来组织和协调EIT研究工作.目前,根据成像的区别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以电阻抗分布的绝对值为成像目标,称为静态EIT;另一种是以电阻抗分布的相对值(差别)为成像目标,被称为动态EIT.从激励频率上可将EIT分为单频及多频EIT,单频EIT只采用单一频率激励成像目标,而多频EIT采用多个激励频率(10kHz-1MHz),充分提取了成像目标内组织的阻抗频率特性,在此基础上还可得到组织的特征参数图像,为进一步鉴别和区分组织打下了基础,因而多频及参数成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激励方式上可将EIT分为注入电流式(InjectedCurrentEIT)和感应电流式(InducedCurrentEIT).前者就是采用驱动及测量电极从成像目标表面激励及获取信息,而后者是近三年才提出的采用激励线圈及体表测量电极获取成像目标内感应电流场的分布信息,这种技术因成像精度相对不高,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EIT的图像重构算法是EIT成像系统的重要环节.EIT图像重建中的正问题和逆问题是其图像重建中两个关键性过程.由模型的阻抗分布及驱动信号,求其内部的电压和电流分布,这在电磁场分析中被称为正问题,即由ρ求Φ;阻抗成像被认为是一个逆问题,被定义为:给出边界电流和边界电压的测量值,求模型内的阻抗分布,即,由和v求ρ.正问题的求解可以利用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得出区域内部节点电压,进而利用给定边界条件和阻抗分布模型计算其内部电流密度达到全面分析这一电场的目的.逆问题求解比正问题要复杂的多,就目前来说可借助于数值方法通过多次迭代修正阻抗分布的估计值来实现.在迭代过程中要调用正问题求解过程,利用正问题的解不断修正阻抗分布模型,以使之最接近真实阻抗分布.有限元方法(FEM)是常用的求解电磁场的数值方法〔2〕,在EIT中这一方法被广泛用于正问题过程的求解,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泛函求极值来为非线性方程求解.为EIT构造FEM模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这一特殊边界条件的电场或场域边界作线性化近似,以解决人体外加电场在人体内引起的电流分布的非线性和非均匀性,其实质上是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具有特殊定解条件的一组偏微分方程.图像重构算法也是EIT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的算法主要有扰动法(PerturbationMethod)〔3〕修正的Newton-Raphson方法〔4〕双限定方法(DoubleConstraintMethod)〔5〕敏感性方法(SensitivityMethod)〔6〕等位线反投影算法〔7〕.谱展开法〔8〕M.Zadehkoochak算法〔9〕基于神经网络的重构算法〔10〕:广义逆法〔11〕等.英国Sheffield大学Brown等〔12〕1987年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DMS(MarkISystem),有16个激励及测量电极,采用相邻电极5mAp-p51kHz恒流激励.该系统有51dB的信噪比,及每秒10幅图像数据获取速度.1995年Smith等〔13〕在MarkI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实时的供临床基础研究用的MarkⅡ系统,有16个电极,使用20kHz5mAp-p恒流激励,采用16通道并行测量、数字相敏检测(DigitalPhaseSensitivityDetector,DPSD)等技术,使成像速度达到25帧/s,测量电路CMRR>60dB,SNR>60dB,所测阻抗数据信噪比达到68dB,该系统用于人体胸腔得到了初步成像结果,并已用于临床基础研究.美国纽约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的Cook等于1988年建立了基于物理模型的自适应电流激励成像系统(AdaptiveCurrentTomograph,ACT2)〔14〕.该系统采用32电极并行自适应电流15kHz激励,单通道电压测量,电流幅值及电压测量有12bit分辨率,30s获取一组测量数据.1991年Saulnier等在ACT2的基础上建立了32电极并行激励、并行测量、并行校正及补偿的高精度、高速度DMS(ACT3)〔15〕,激励频率30kHz,系统精度可达16bit,在此精度下获取一幅图像数据需133ms,若将测量精度降为13bit,则获取一幅图像数据只需2ms.该系统对一直径8mm的铜摆进行动态连续成像(铜摆在盛盐水的直径30cm的容器中摆动),成像结果较好,能对铜摆在不同时相的位置定位,但铜摆图像模糊,且明显大于实际尺寸. 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SaKamoto等1987年建立了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系统〔16〕.该系统采用16个条形电极、50kHz1mA(峰峰值)的恒流激励及模拟解调技术,测量最大误差3%,放大器CMRR>80dB、输入阻抗大于1MΩ、噪声水平10μV(50kHz时).该系统基于12cm×12cm的方形物理模型得到了初步成像结果.1991年Hua等,基于直径30cm圆柱形物理模型建立了32通道优化电流激励测量系统〔17〕,采用32个外圈电流驱动、内部电压测量的不锈钢复合电极(Stainlesscurrent/voltagecompoundelectrode),激励频率50kHz,32通道激励电流在每次图像迭代重构后都重新计算及校正,以得到最优电流激励模式(OptimalCurrentPattern),测量系统有12bit的幅值分辨率.该系统对位于模型中心、直径6cm 的绝缘体等进行了成像,经10次迭代后得到了较清楚的图像.上面介绍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电流驱动的测量系统,在电压驱动的DMS中,美国Washington 大学的Woo等在1986年建立了32电极、激励频率100KHz的测量系统〔18〕;比利时Geeraerts 等在1992年建立了基于物理模型的32电极14bit精度的电压激励电流测量系统〔19〕;英国OxfordPolytechnic的Zhu等〔20〕在上述ACT2,ACT3的基础上于1992年设计了有32个复合电极的自适应电压激励及电压测量系统.上述研究小组的数据测量系统大部分仅限于对物理模型的测量,只有Sheffield大学的Smith等在MarkⅡ测量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等位线反投影图像重构算法,在英国皇家Hallamshire医院建立了第一个供临床基础研究用的动态EIT实时系统,用于人体肺、胃、大脑、食管等不同部位的成像,证明其具有功能成像的特点〔21〕.近三年来,电阻抗成像在二维和单频的基础上向三维〔22〕及多频〔23〕成像方面发展,也有学者从事感应电流(inducedcurrent)EIT的研究〔24〕.我国在EIT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重庆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有研究小组在进行电阻抗成像系统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目前完整的EIT数据测量系统国内未见报道.几年来,该技术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出现了以人体三维阻抗分布为成像目标的三维EIT技术,以外围线圈激励的感应EIT以及多频激励测量进行复阻抗成像的多频EIT,这些研究都得到了初步的实验结果〔25〕.3EIT研究的关键及难点3.1信息的质量、数量问题3.1.1电场在体内的分布的研究电场在人体内的分布是非线性的,而人体的结构又是非常复杂的,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掌握其在各种组织各种体液中的分布规律对研究驱动测量技术、图象重构算法有重大意义.3.1.2高精度、高信噪比的数据测量系统目前EIT因采用体表弱电流激励及体表测量技术,使内部阻抗信息在体表测量中表现为弱信号、大动态范围.有文献报道〔2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血流入肺而导致肺组织的阻抗变化为3%,从体表仅能测量到这种变化的1/20,即内部3%的阻抗变化在体表只能得到0.15%的改变.由此看出,由生理特性决定EIT技术对DMS提出了具有高精度、高信噪比的要求.另外,阻抗图像重构的算法中有大量矩阵运算或多次迭代运算,经测量系统得到的数据的信噪比大小将直接影响成像质量.因此,为得到质量较好的重构图像,也要求DMS必须有高精度、高信噪比的基本特性.3.1.3新的驱动检测原理技术研究由于测量电极的限制,每次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独立测量数据(N个电极能得到N(N-1)/2个数据),因此需对驱动检测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驱动检测技术包括向人体施加电能的原理(电流或电压等)研究;施加电能的方式(接触或感应等)研究;电极的尺寸、个数和排列方法研究等;电极的尺寸与断层截面的厚度、电极的数量与信息量的矛盾、电极固定位置与测量的稳定性的矛盾等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需有新的突破才能使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上一个新台阶.3.2关于重构算法问题由于EIT是非线性问题,在求解算法方面存在很多困难,虽然在动态及静态EIT技术都提出很多种算法,但是图像重构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这些算法基本上都是基于有限元方法,目前各种算法的主要问题在于收敛性能、抗噪能力较差,而且随着抛分规摸的增加计算量也大幅度增加,病态性程度也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