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ICHIMPE铜钴矿矿床特征及成因
- 格式:pdf
- 大小:257.29 KB
- 文档页数:4
赞比亚卢姆瓦纳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系统的讨论了赞比亚卢姆瓦纳地区地层、构造和矿化蚀变等方面的有利地质成矿条件,通过与周边同一成矿带各矿点(床)进行类比,对本地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
标签:卢姆瓦纳构造地层工作区位于赞比亚西北省卢姆瓦纳西南15km处,面积257km2。
本区处在卢菲利安弧形褶皱带(赞比亚铜矿带)中段南侧,造山运动及岩浆活动频繁,多种构造共存,是铜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主要地质特征如下:1地层本区内分布的地层比较简单,主要为基底杂岩和加丹加超群两套地层,以加丹加超群为主,基底杂岩仅零星出露。
1.1基底杂岩主要分布在本區的北部,呈零散孤岛状北东向展布,总分布面积约20km2,是一套深变质的花岗岩—绿岩系,岩性主要为片麻岩、辉长岩类。
本区内岩性以后加丹加期辉长岩为主,并有多期岩浆穿插,其中见有含金石英脉和含金剪切蚀变岩带,部分含有铜铁等矿产,总体为赞比亚古老的构造基底岩石。
辉长岩为暗绿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
由方柱石辉长岩、橄榄辉长岩、变辉长岩组成。
1.2加丹加超群加丹加超群包括加丹加群和上部的孔德龙古群。
加丹加群又可分为下罗安、上罗安和木瓦夏三个组。
本区内仅出露有下罗安组、上罗安组和上部孔德龙古群地层。
下罗安组:主要分布在本区北部,大部分延至区外,岩性由砂岩、页岩夹石英脉、砾岩组成,是主要的含铜矿层,上罗安组:分布在本区的西北和东北部,在西北部该组地层大部分延至本区外。
本组地层岩性主要为含铁条带状大理岩、含铜白云岩、砾岩、长石砂岩(含铜层),其次为条带状含铁黑云母片岩、含块状磁铁矿、赤铁矿黑云母片岩、板岩等。
白云岩与板岩,常相间出现,连续的厚层白云岩洞穴发育并含水,是本组地层的主要含矿层位。
孔德龙古群:分布在本区南部大部地区,区内面积达100km2以上,多数延至本区外,呈宽缓状向斜,长轴近东西向分布。
本群地层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为碳酸盐片岩相段,由石英-碳酸盐黑云母片岩,黑云母-方柱石片岩,角闪石-碳酸盐黑云母片岩,透闪石-绿帘石片岩,石英、斜长石、碳酸盐片岩,含铁绿泥石片岩等组成;上部为砂岩、泥岩互层段,由石英岩、硅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赞比亚共和国铜、金、钴矿业发展及开发概况■ 李春棠赞比亚共和国地处非洲内陆中南部,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采矿业已有80余年历史,目前以铜为主产品的矿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其行业法规、行业标准等相关政策,以及矿业人才储备和配套产业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基础,主要矿产品的储量分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铜、钴、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世界金属统计局资料统计,赞比亚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铜、钴生产国之一。
19世纪60年代铜产量排列世界产铜国第四位,铜的储量9亿多吨,占世界25%。
2006年国际市场铜价回升,赞比亚的铜产量达到60万吨。
世界上最大的含铜砂岩沉积矿床,分布于赞比亚铜带省、刚果卢本巴希二国交界之处,在赞比亚境内形成长220KM,宽65KM的铜矿带,平均含铜品位2.5%左右。
钴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物质,赞比亚钴资源占全球重要位置,钴与铜相伴而生,赞比亚钴占世界总储量的18%,钴产量占世界需求量的20%,居世界第一。
赞比亚的铜资源是一条西北向的铜带,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赞比亚—刚果铜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沉积型铜矿床,2000年前,赞比亚境内已探明铜储量为12亿吨,平均品位2.5%。
2002年在西北省卢姆瓦纳(Lumwana)地区发现的新铜矿储量为4.8亿吨,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铜矿之一,由澳大利亚的Equinox Resources Ltd和美国Phelps Dodge两家公司联合勘探,目前正征集合作投资伙伴共同开发。
据有关资料,2004年赞比亚的铜储量为20亿吨,有待于进一步勘探。
赞比亚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生产国之一。
1964年赞比亚独立时的铜产量为69.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3%,1969年,达到74万吨的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90年代后半期以来,赞比亚铜产量已下降到年产30万吨左右,在世界所占比例也已下降到仅有2%左右。
随着2000年3月份全部矿山私有化改革的完成后,投资增加,生产逐渐恢复,产量也逐年上升。
赞比亚姆古溪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系统的讨论了赞比亚姆古溪地区地层、构造和矿化蚀变等方面的有利地质成矿条件,通过与周边同一成矿带各矿点(床)进行类比,对本地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
标签:赞比亚成矿条件成矿带构造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属内陆国家,首都卢萨卡。
工作区位于铜带省和中央省交界处,行政区隶属中央省管辖,本区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北东198km,面积291.7km2。
处在卢菲利安弧形褶皱带东南端与基博尔安北东向叠覆构造带西南部位的交汇处,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主要为古老基底杂岩(MKushi群)和姆瓦超群,孔德龙古群地层仅在本区北部有所出露。
1地层1.1基底杂岩(MKushi群):为赞比亚最老的地层,是古老克拉通的一部分,其同位素年龄约35亿年,相当于太古代,为一套深变质的花岗岩—绿岩系,由变质较深的石英、白云母片麻岩,长石黑云母片麻岩,变晶糜棱岩等组成,并有多期岩浆侵入。
这套深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部和南部,多数延至区外,中部被姆瓦超群地层覆盖。
基底杂岩(MKushi群)地层在本区内多为北东方向展布,走向60°~80°,南東倾,倾角40°~80°不等。
1.2姆瓦超群:大面积分布在本区的南部,约占本区面积的80﹪以上,多数延至区外。
以不整合方式覆盖在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基底杂岩)之上,主要由砾岩、石英岩、石英黑云母片岩、变质石英砂岩等组成,并发育有北东向剪切带。
剪切带长度大于15km,宽0.5~1.5 km。
姆瓦超群地层在区内总体走向50°~70°之间,南东倾,倾角40°~80°不等,在层间及岩层裂隙中含富铜矿脉,局部有含铁石英砂岩。
1.3孔德龙古群: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部,向北延至区外。
本组地层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为碳酸盐片岩相段,由石英-碳酸盐黑云母片岩、黑云母-方柱石片岩、角闪石-碳酸盐黑云母片岩、石英-斜长石-碳酸盐片岩等组成;上部为砂岩、泥岩互层段,由石英岩、硅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
赞比亚铜带省铜矿成因分析刘俊辰;莫江平;刘草【摘要】中非(赞比亚―刚果(金))沉积型铜矿以其拥有高品位的大型超大型铜、钴矿床和众多的世界级铜矿山而闻名于世。
铜矿类型可分为沉积型铜矿、热液脉型铜矿、变质热液型铜矿三类。
沉积型铜矿床形成后,受到深部含矿岩浆热液的侵入形成脉状铜矿,可能还有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作用,叠加富集原有的沉积型铜矿床。
硫同位素结果显示,硫源主要为成岩硫化物和海水硫酸盐的混合硫,受到深源岩浆或岩浆热液叠加改造。
沉积型铜矿成矿年龄880~735Ma,后期岩浆热液型铜钼矿成矿年龄为514~502Ma。
这些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总结中非铜矿带上的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The 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s in Central Africa (Zambia-D.R.Congo)are renowned for the high-grade super-large copper and cobalt deposits and numerous world-class copper mines.The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include sedimentary type,hydrothermal vein type and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type.After its formation,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 forms vein type copper deposi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rusion of ore-bearing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in deep par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 is super-imposed and enriched through the possible ore-forming process of porphyry type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The sulfur isotope indicates that the sulfur source,which is mainly mixed sulfur of diagenetic sulfide and seawater sulfate,is superimposed and transformed by deep-seated magma or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The metallogenic age of sedimentary type copper deposits ranges from 880 to 735 Ma,and that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type coppercobalt deposits ranges from 5 14 to 502 Ma.Th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deposits in Central Africa copper ore belt.【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5页(P203-207)【关键词】铜矿;沉积成因;岩浆热液成因;赞比亚铜带省【作者】刘俊辰;莫江平;刘草【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赞比亚铜带省铜矿位于世界著名的赞比亚―刚果(金)铜(钴)成矿带东部,该成矿带因其丰富的铜矿资源而闻名,成矿带上铜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仅次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北美洲美国西部―墨西哥两个铜矿带,成矿带纵贯赞比亚西北省和铜带省,多数的沉积型矿床都位于铜带省中。
2019年 6月下 世界有色金属101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刚果(金)某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张法武1,黄艳丽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摘 要:该铜钴矿床位于赞比亚 ̄刚果(金)加丹加铜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成矿带之一。
在刚果(金)境内,从北西的科卢韦齐到南东的卢本巴希,延展长度325km、宽约50km,是由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变质沉积岩组成的向北凸的泛非造山带;据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及矿化富集规律等分析,该矿床受一定的层位控制的,经后期多次构造作用、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层控型铜钴矿床,又受长期风化淋滤的影响,进行了次生富集。
依据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分析,提出了该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加丹加铜矿带;控矿地质条件;矿化富集规律;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62;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2-0101-2Analysi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a copper - cobalt deposit in CongoZHANG Fa-wu 1, HUANG Yan-li 2(1.Kunming Metallury Research Institute, Kunming 650051,China;2.Yunnan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Ming Co.Ltd. Yunnan Copper, Kunming 650051,China)Abstract: The copper-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katanga copper belt of zambia-congo.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metallogenic belts in the world. It is famous for its rich copper resources and high grade copper ore. Copper reserves are the third largest in the world and the associated cobalt resources ar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the ore belt extends from kaluwaizi in the northwest to lubumbashi in the southeast, with a length of 325km and a width of about 50km. It is a northward convex pan-african orogenic belt composed of neoproterozoic katanga supergroup metamorphic sedimentary rocks. According to deposit the main ore-controll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and the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such analysis, the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certain strata, late by multiple tectonism, the influence of the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reformation and form type stratabound copper and cobalt ore deposit, and other affected by long-term weathering leaching, the secondary enrichment. 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analysis, the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this type of deposit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Katanga copper ore belt; ore-controll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law; ore genesis1区域地质背景后古生界;2.加丹加超群;3.变质沉积岩和剪切基底;4.受基巴拉造山运动影响的区域;5.班韦乌卢地块基底;6.加丹加带内的基底;7.太古宙及古元古宙基底;8.加丹加镁铁质火成岩;9.加丹加超群内花岗质岩石;10.走滑断层;11.推覆构造;12.湖泊;13.加丹加铜钴矿带分布区域;Ⅰ外部褶皱推覆带;Ⅱ穹窿地区;Ⅲ复向斜带;Ⅳ加丹加高原;Ⅴ加丹加坳拉槽;MSZ-Mwembeshi剪切带。
赞比亚铜带省姆蓬韦盆地成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赞比亚铜带省是世界著名的铜矿区之一,其中姆蓬韦盆地是该铜带省内最主要的成矿区之一。
在该区域矿床的成因与其地质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就姆蓬韦盆地的成矿地质特征与其他区域的成矿地质特征作比较,并分析其相应意义。
1.基本概述赞比亚铜带省位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世界铜矿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姆蓬韦盆地是该铜带省最为重要的成矿区之一,其地质特征主要由构造、岩石和矿化三个方面所组成。
在构造方面,这一区域主要由东北向西南的赞比亚中景裂谷及其附属构造组成。
在岩石方面,这一区域呈现出一个典型的中酸性侵入岩体,主要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还有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变质岩、火成-沉积岩、沉积岩和角闪质岩等。
在矿化方面,这一区域的成矿物质主要包括黄铜矿、黄铜矿、方铜矿和硫化锑等。
2.对比分析与其他区域的成矿地质特征相比,姆蓬韦盆地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
与金辉寨矿区相比较,姆蓬韦盆地的矿石特征更多地受到了区域地质特征的影响。
姆蓬韦盆地更加依赖于构造破坏造成的空间变换和矿脉逆断层充填等特点,而金辉寨矿区更依靠岩浆和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
与卡拉韦克铜矿区相比较,姆蓬韦盆地的岩浆活动更为平凡,成矿流体的细节运移受到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的压制,因此黄铜矿、黄铜矿和方铜矿成矿规模明显较小。
与锡兰达矿区、卢楚兰加等矿区相比较,姆蓬韦盆地的成矿元素更多地受到深源地质环境的影响,硫化物属于特别类型的硫化物。
3.意义与展望这一对比分析表明了赞比亚铜带省姆蓬韦盆地的成矿地质特征具有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构造和成矿流体组成方面。
在未来的铜矿勘探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考虑姆蓬韦盆地的特殊性,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勘探和开发策略。
最终,可以实现渐进式增长,推动此地区的铜矿业发展。
赞比亚铜带省包括多个成矿区域,其中最主要的为姆蓬韦盆地。
以下列出与该地区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1. 姆蓬韦盆地的铜资源量达到了14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