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及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428.00 KB
- 文档页数:7
爆破作用下的岩石破碎和破裂机理研究岩石爆破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矿山开采及工程施工中,然而,爆破作用下的岩石破碎和破裂机理非常复杂,需要进行系统的探讨。
介绍了常见的爆破破岩理论,分析了炸药在岩石中爆破作用的范围,包括压碎区、破裂区及震动区,分析了各范围的作用机理及破坏特点。
标签:爆破岩石破碎压碎区破碎区震动区1引言在工程施工、矿山开采等活动中,经常需要对岩石进行爆破。
爆破时,需要根据施工要求及岩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爆破手段。
研究爆破作用下的岩石破碎和破裂机理,对于精确掌握爆炸作用下的岩石破碎区域、破裂程度与炸药类型的关系,掌控爆炸效果,优化爆破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2爆破破岩理论介绍2.1爆炸气体产物膨胀压力破坏理论根据爆炸气体产物膨胀压力破坏理论,岩石中的炸药爆炸时,产生了大量的气体,温度和压强不断增大,随着气体的不断膨胀,产生了强大的压力作用在岩石岩壁上。
因为各方位的作用力不同,引起了不同的径向位移,形成了剪切应力。
当剪切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岩石的破裂。
根据爆炸气体产物膨胀压力破坏理论,岩石只有在爆炸气体作用的时间内发生破碎,且产生冲击波的能量仅占炸药总能量的5%~15%,这样少的能量很难使整块岩石破碎。
实际应用说明,在爆炸时,还有其他作用对岩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根据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由自由面上应力波反射转变成的拉应力波造成的。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1)冲击波波阵面的压力比爆炸气体产物的膨胀压力大得多;(2)岩石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低得多,在自由面处确实常常发现片裂、剥落现象。
(3)根据应力波理论:压缩应力波在自由面处反射成为拉伸应力波。
2.3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和应力波共同作用根据该理论,岩石的破坏是高温、高压气体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和应力波有不同的作用。
炸药爆炸后在岩石中产生爆炸冲击波,使炮孔周围附近的岩石被“粉碎”;由于消耗大量的能量,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在粉碎区之外造成径向裂隙,反射应力波使这些裂纹进一步扩展;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会发挥“气楔作用”使裂隙扩大,并最终贯通形成岩块。
土木工程中的岩石爆破技术研究岩石爆破技术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岩石开挖、勘探和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然而,岩石爆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中的岩石爆破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岩石爆破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能量释放和应力传递的原理。
在爆破过程中,硐室内的炸药被引爆,产生的能量将岩石中的应力集中,使其发生破裂和崩落。
这依赖于炸药的选择、布置和引爆方式等因素。
因此,炸药的性能和使用技术是岩石爆破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次,岩石的物理特性和结构也会影响爆破效果。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抗压和抗裂能力,从而对爆破的难易程度产生影响。
此外,岩石的孔隙率和裂隙网络也会影响爆破效果。
因此,在进行岩石爆破前,需要对岩石进行详细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以确定适当的爆破参数和设计方案。
然而,传统的岩石爆破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爆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噪音和振动,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尤其在城市建设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其次,爆破会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如地下水位下降、土层沉降和地震等。
这些问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岩石爆破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一方面,炸药和引爆器件的研发正朝着更安全、经济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的炸药能够减少爆破时产生的粉尘和噪音,并提高爆破效率。
另一方面,岩石爆破技术与其他施工技术的结合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利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爆破的参数,从而减少环境的影响。
此外,岩石爆破技术在相关领域的交叉应用也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在地下矿山勘探和开采中,岩石爆破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岩石爆破技术可以用于孔隙储层的破裂和改造,提高油气的产量。
在水利工程中,岩石爆破技术可以用于崩岩和地质灾害的治理,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
爆破工程中影响爆破效果的因素分析摘要:科学准确地就爆破工程当中影响爆炸效果的原因开展分析,是得到理想爆破效果以及增强爆破效率的重要前提。
凭借技术人员所开展的专项分析,能够有效就该爆破工程当中的有利因素进行了解,防止不利现象的出现。
基于实践经验,本文就爆破工程当中会对爆破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岩石因素、炸药因素以及炸药、岩石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爆破技术等)进行了逐一的分析。
希望在今后的爆破工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最大程度使用其中有利条件,规避其中的不利条件,以达到最佳的爆破效果。
关键词:爆破工程;影响因素;爆破效果1岩石因素对爆破效果的影响首先,因为岩石具有各向异性,所以在同一环境不同方向上的岩石强度,也会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在爆破工程当中,冲击波在岩石当中的传播会出现畸变,导致岩石当中的动应力场受到影响。
所以在各个位置上动应力所造成的岩体缝隙宽度、密度、形状、长度等都会有所不同。
长期实践结果表明,针对岩石层进行爆破非常容易导致原生层发生开裂现象,这是因为岩体原生层的强度较低所导致的。
再次,在爆破工程当中所出现的应力波在遇见裂隙时会出现反射现象,让炸药药包和裂隙面之间的岩石击碎情况变得更加均衡。
但是裂隙面以外的岩层却由于应力的衰弱而无法使其破碎,导致这一部分岩层出现大块状况。
此外,炸药药包在岩层差异性巨大的岩体当中被引爆时,其产生的冲击波更容易在岩层较为松软的区域进行突破,而相对较为坚硬的岩石却无法被击碎。
2炸药因素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对爆破工程当中炸药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炸药投放密度、爆速、爆炸压力、爆轰压力、炸药波阻抗、爆炸气体量以及爆炸能量的有效使用率等几个方面。
2.1炸药能量的有效使用率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炸药的爆炸做工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种方式当中:让爆破点周围的岩层产生剧烈的塑性形变同时让岩层被粉碎;把已经破碎的岩石块抛出;出现噪音和空气冲击破;在岩体当中发生爆破型地震以及热化学损失。
通过实验检测,作用在岩层破碎的能力实际上只占到爆炸过程中所产生的总能量的10%左右。
爆破原理及爆破方法第一节爆破作用原理一、岩体爆破破坏机理爆破是当前破碎岩石的主要手段。
关于岩石等脆性介质爆破破坏机理,有许多假设,按其基本观点,归纳起来有爆轰气体膨胀压力作用破坏论、应力波及反射拉伸破坏论、冲击波和爆轰气体膨胀压力共同作用破坏论三种。
1.爆轰气体膨胀压力作用破坏论该理论认为炸药爆炸所引起脆性介质(岩石)的破坏,使其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它所产生的推力,作用在药包四周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作用力的不等引起的径向位移,导致在岩石中形成剪切应力,当这种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破裂,当爆轰气体的膨胀推力足够大时,会引起自由面四周的岩石隆起,鼓开并沿径向推出。
这种观点完全否认冲击波的动作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2.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论该理论认为药包爆炸时,强大的冲击波冲击和压缩四周岩石,在岩石中激发成激烈的压缩应力波,当传到自由面反射变成拉伸应力波,其强度超过岩石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从自由面开始向爆源方向产生拉伸片裂破坏作用。
这种理论只从爆轰的动力学观点出发,而忽视了爆生气体膨胀做功的静作用,因而也具有片面性。
3.冲击波和爆轰气体膨胀压力共同作用破坏论该理论认为爆破时,岩石的破坏是冲击波和爆轰气体膨胀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在解释岩石破碎的原因是谁起主导作用时仍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冲击波在破碎岩石时不起主要作用,它只是在形成初始径向裂隙时起了先锋作用,但在大量破碎岩石时则主要依靠爆轰气体膨胀压力的推力作用和尖劈作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爆破时岩石破碎谁起主要作用要取决于岩石的性质,即取决于岩石的波阻抗。
关于高波阻抗的岩石,即致密坚韧的整体性岩石,它对爆炸应力波的传播性能好,波速大。
关于低波阻松软而具有塑性的岩石,爆炸应力波传播的性能较差,波速较低,爆破时岩石的破坏主要依靠爆轰气体的膨胀压力;关于中等波阻抗的中等坚硬岩石,应力波和爆轰气体膨胀压力同样起重要作用。
岩石爆炸破坏机理与爆破参数优化研究岩石爆炸破坏机理与爆破参数优化研究岩石爆炸破坏是一种常见的采矿工程中的爆破技术,通过在岩石体内引入能量,使岩石体发生破坏,以便于采矿。
在这个过程中,爆破参数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矿效率和保证安全性。
一、岩石爆炸破坏机理岩石爆炸破坏机理是指在爆炸作用下,岩石体发生破坏的物理和化学机制。
爆炸的作用是将能量引入岩石体内,使岩石体发生应力和应变,当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拉强度时,岩石体就会发生裂纹,最终导致岩石体的破坏。
在岩石爆炸破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机理:1. 动态应力机理当爆炸波通过岩石体时,会产生高强度的动态应力,这种应力会使岩石体内部发生应变和变形,从而导致裂纹的产生和扩展。
动态应力机理是岩石爆炸破坏中最主要的机理之一。
2. 爆轰波机理爆轰波是指由于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所形成的压力波,这种压力波会使岩石体内部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岩石体的裂纹和破坏。
3. 爆震波机理爆震波是指由于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这种冲击波会使岩石体内部发生变形和裂纹,最终导致岩石体的破坏。
以上三种机理是岩石爆炸破坏中最主要的机理,不同的机理对应着不同的爆破参数优化策略。
二、爆破参数优化在进行岩石爆炸破坏时,需要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以便于实现最佳的采矿效果和保证安全性。
常见的爆破参数包括:药量、装药密度、起爆方式、孔距、孔径等。
1. 药量药量是指在进行爆破作业时使用的药剂量,药量越大,能量越大,对岩石体的影响也就越大。
但是药量过大也会导致能量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装药密度装药密度是指在进行爆破作业时所使用的药剂在孔隙中所占据的比例。
装药密度过大会导致能量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装药密度过小则会影响采矿效果。
3. 起爆方式起爆方式是指在进行爆破作业时所使用的起爆方式,常见的起爆方式有电气起爆和非电气起爆两种。
电气起爆方式可以实现精确控制和多点起爆,但是成本较高。
非电气起爆方式成本较低,但是精确度较低。
关于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及
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
班 级: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关于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及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
摘要:岩石爆破破坏是一个高温、高压、高速的瞬态过程,在几十微
秒到几十毫秒之内即完成。使得研究岩石爆破破碎机理变得困难,所
提出的各种破岩理论还只能算是假说。
关键词:岩石爆破、压力膨胀、冲击波
1.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的问题
1.1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何种形式作用在岩石上;
(2)岩石在这种能量作用下处于什么样的应力状态;
(3)岩石在这种应力状态中怎么发生破坏、变形和运动的。
(4)影响岩石破坏的因素。
(5)炸药装药量和爆破效果关系。
1.2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研究存在的主要困难
(1)炸药爆炸荷载复杂性:高速、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荷载
(2)岩体本身的复杂性:不均质性,各向异性,非连续,非线性
(3)爆破施工工艺多样性
2.岩石爆破破碎的主因
破碎岩石时炸药能量以两种形式释放出来,一种是冲击波,一种是爆
炸气体。但是,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是冲击波作用的结果还是爆炸气
体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和掌握资料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2.1爆炸气体产物膨胀压力破坏理论
2.1.1爆炸气体产物膨胀压力破坏理论基本观点
1953年以前,该派观点在爆破界极为流行。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认
为药包爆炸后,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种气体膨胀时所产生的
推力作用在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 向位移,由于作
用力不等引起的不同径向位移,导致在岩石中形成剪切应力。当这种
剪切应力超 过岩石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的破裂。当爆炸
气体的膨胀推力足够大时,还会引起自由 面附近的岩石隆起、鼓开
并沿径向方向推出。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冲击波的作用。后来经过
村田勉等人的努力,利用近代观点重新做了解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
2.1.2理论依据
(1)炸药爆炸→气体产物(高温,高压)→在岩中产生应力场
→
引起应力场内质点的径向位移→径向压应力→切向拉应力→岩石产生
径向裂纹
(2)如果存在自由面,岩石质点速度在自由面方向上最大,位移阻
力各方向上的不等,产生剪切应力,通过剪切破坏岩石。
(3)爆炸气体剩余压力对破碎岩块产生径向抛掷。
注:炸药能量中动能仅为5%~15%,大部分能量在爆炸气体产物中;岩
石发生破裂和破碎所需时间小于爆炸气体施载于岩石的时间。
2.2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
2.2.1冲击波引起应力波反射破坏理论基本观点
当炸药在岩石中爆轰时,生成的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冲击波猛烈冲击
周围的岩石,在岩石中引起强烈的应力波,它的强度大大超过了岩石
的动抗压强度,因此引起周围岩石的过度破碎。当压缩应力波通过粉
碎圈以后,继续往外传播,但是它的强度已大大下降到不能直接引起
岩石的破碎。当它达到自由面时,压缩应力波从自由面反射成拉伸应
力波,虽然此时波的强度已很低,但是岩石的抗拉强度大大低于抗压
强度,所以仍足以将岩石拉断。这种破裂方式亦称“片落”。随着反
射波往里传播,“‘片落”继续发生,一直将漏斗范围内的岩石完全拉
裂为止。因此岩石破碎的主要部分是人射波和反射波作用的结果,爆
炸气体的作用只限于岩石的辅助破碎和破裂岩石的抛掷。
2.2.2理论依据
岩石的破坏主要是由自由面上应力波反射转变成的拉应力波造成的。
当炸药在岩石中爆轰时,猛烈冲击周围的岩石,在岩石中引起强烈的
爆炸应力波,它的强度大大超过了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引起周围岩石
的粉碎性破坏。当爆炸应力波通过粉碎圈以后,它的强度己下降到不
能直接引起岩石的压缩破坏,但压缩应力波派生的切向拉应力,可在
岩石中产生径向裂纹。 当压缩应力波达到自由面时,反射成为拉伸
波,拉伸波仍足以将岩石拉断,产生层裂(片落),如图所示。
注:(1)冲击波波阵面的压力比爆炸气体产物的膨胀压力大得多;
(2)岩石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低得多,且在自由面处确实常常发
现片裂、剥落现象。
(3)根据应力波理论有:压缩应力波在自由面处反射成为拉伸应力
波。
2.3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和应力波共同作用
2.3.1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的基本观点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和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是基于对破碎岩石
的两种能源——冲击波能和爆炸气体膨胀能的不同认识而提出来的,
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但又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一方
面是由于爆炸过程的“三性”(瞬发性、复杂性、模糊性)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 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测试手段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综
合两派的论点吸收其所长,并结合他们的 研究成果,便提出了冲击
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
2.3.2理论依据
爆破时岩石的破坏是爆炸气体和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各自在
岩石破坏过程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炸药爆炸后在岩石中产生爆炸
冲击波,使炮孔周围附近的岩石被“粉碎”;由于消耗大量的能量,
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在粉碎区之外造成径向裂隙,反射应力波使这
些裂纹进一步扩展。爆炸气体产物膨胀,产生“气楔作用”使开始发
生的裂隙扩大、贯通形成岩块,并使岩石脱离母岩和抛掷。应力波进
一步衰减成为弹性波,只能使质点在平衡位置作弹性振动,而不能引
起介质破坏。
爆破岩石时,岩体初期受到装药爆炸所激起的应力波的作用,但由它
形成的应力状态或动态应力场将很快消失;后期受到爆炸气体的静压
作用,作用时间较长。
注:(1)不同性质岩石和不同目的情况下的爆破,可以通过控制炸药
的应力波峰值和爆炸生成气体的作用时间来达到预期目的。
(2)对高阻抗岩石,采用高猛度炸药、偶合装药或装药不偶合系数
较小,此时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
(3)对低阻抗岩石,采用低猛度炸药、装药不偶合系数较大,此时爆
炸气体静压的破坏作用则是主要的。
3.结束语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的研究,对于爆破在岩石巷道中的应用具有辅助调
控作用。在总结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设备,如高速摄
影、模拟实验、数值分析等对爆破过程中在岩石内发生的应力、应变、
破裂、飞散等现象的观测,人们已经逐步掌握了岩石爆破破碎的基本
规律,在爆破破坏的理论或提出假说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着岩石破碎
机理的知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