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933.00 KB
- 文档页数:4
数字城市建设座谈会发言提纲
1、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2、智慧城市建设如何落实。
(1)对数字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重视,把数字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
(2)结合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
(3)加强智慧城市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4)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3、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
(1)出台相关法规体系,将智慧城市纳入宏观调控范围。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的创新开发。
(3)完善政策支持,鼓励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
4、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1)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不够。
(2)城市规划设计中智慧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3)城市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5、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发展趋势。
(1)城市系统、物联网网络和大数据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2)传感器网络将是重要技术突破。
(3)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受更多支持。
数字化城市的规划管理【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信息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化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对城市规划管理产生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o speed up the pace,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impetu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digital city”als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 on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keywords】digital;digital city;planning management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信息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以信息化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
城市信息化的程度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此数字化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数字化城市是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社情和各种社会服务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
浅谈GIS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作者:李志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每天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呈几何等级增长,数字城市建设需求日益突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我国战略资源,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数字信息化在城市中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中分析了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并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数字;建议;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1.目前GIS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1 过于强调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工作,只有城市取得了全面发展,数字城市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目前部分城市的建设现状告诉我们,过于强调技术设施建设并不能使城市均衡发展,只有在城市的经济实力、文化素养、生态环境以及其他方面取得协调进步的同时,才可以使数字城市得以快速而正常的发展。
1.2 资源整合力度和共享程度低我国城市数字化建设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推动型,由于城市数字化涉及各个方面,各个组织、机构和个人,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所以仅靠政府推动主导那么建设起来效率就相对比较低了。
广州城市数字化建设,虽然在本城市进展快速,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但是由于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等机构在信息化过程中缺少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产生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它们建立的系统之间难以相联互通。
并且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往往会因为信息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用资源的浪费以及用户获取到的信息的冲突,从而使数据库的建设失去原有的意义。
1.3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国家目前对有关关键技术标准正在进行研究,还没有出台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部署具体系统解决方案时各自为政,没有一套完善的规范和标准,数据标准不一,接口混乱,为下一步的系统集成埋下了不少隐患,同时对资源共享和商效利用制造了更多的障碍。
数字城市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
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GII)计划,随之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如新加坡的“智慧岛”、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等。
这些信息化城市或地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是从“数字地球”发展而来的,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数字城市的概念,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以下几个数字城市的定义,就是从不同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概括阐述了对数字城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1、数字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终极目标数字城市是数码城市(Cybercity),是一个三维的、可视化的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通俗一点说,数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三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2、数字城市,是广义上的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劳动保障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数字城市是“虚拟城市”,强调城市管理的技术系统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狭义角度看,数字城市可概括为“43VR”。
浅析“数字重庆”建设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
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2.1总体架构“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
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发布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
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
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
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如何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改变,城市的面貌也日新月异。
如今,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科技,更需要系统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思路和策略。
一、打造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环节。
它依托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城市进行数字化重构,实现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营,进而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品质。
数字城市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资源数字化、城市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数字化、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
其中,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应该是建设数字城市的首要任务。
比如,优化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实现数字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和精细化运作,并且要保障服务的平等可及性,使更多市民受益。
二、建设可持续城市建设可持续城市是未来城市必须追求的目标。
可持续城市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效益;二是要保障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三是要鼓励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四是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城市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应用等。
可持续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城市的根本性问题入手,才能在未来面临的城市挑战中更好地应对。
三、发展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交通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对城市交通进行综合管理,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缓解交通拥堵和污染。
发展智慧交通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智能停车、交通信号控制、交通预测等技术,以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二是要统筹发展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优化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三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管理中心,实现城市交通的精细管理和预警响应。
数字城市座谈会发言提纲摘要:一、数字城市建设概述1.数字城市的定义和意义2.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二、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分享1.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2.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3.数字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实施4.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三、数字城市建设的未来展望1.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2.数字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文:一、数字城市建设概述数字城市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城市为载体,将城市的各项要素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城市信息化、智能化,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城市服务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数字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城市建设的任务和重点。
二、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分享1.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养老服务。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通过移动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医疗等便捷服务,帮助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
2.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城市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同时也方便市民获取各类公共服务。
3.数字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实施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
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为企业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技术创新的作用,为政府和市民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
市民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积极参与的作用,通过使用数字城市提供的各类服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需求和反馈。
数字城市的实施方案数字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城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数字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数字城市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加强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机构要积极参与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科研院校要加强科研攻关,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社会支持。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数字城市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数字城市建设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需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储备,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再次,数字城市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数字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确保数字城市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衔接;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数字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居民利益;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运营和维护,确保数字城市设施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推动数字城市的健康发展。
最后,数字城市的实施需要注重普惠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必须注重普惠共享。
要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确保数字城市建设惠及全体城市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
1 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尹建国1 曲党政1 张 英2 (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2.青州市国土资源局)
【摘要】城市是为人而存在的,“数字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文章通过“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体系结构的分析,总结了“数字城市”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体现了“数字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的辅助及变革作用。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规划 信息管理 数据共享 一、概述 城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中心,“数字城市”是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是真实城市的对照体[1]。“数字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地球”战略的集中表现。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及信息安全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3S技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时相、多尺度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和分析,构筑数字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将现代城市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信息模型,借助网络,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提供快速、完整、形象得获取城市各种信息的手段,为城市的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公安消防、防灾减灾等提供有效的辅助,为调控、监管、预测城市提供现代化手段和服务。 二、发展现状 “数字城市”是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欧美等先进国家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好,而我国起步较晚,2000年3月工程才正式启动,但发展较迅速[6]。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城市纷纷根据需要采集空间数据、城市影像数据,建设高程模型、城市三维模型等,构建数字城市数据库[2]。国家二次土地调查、人口普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获取,正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数字北京”、“数字南海”、“数字大连”、“数字哈尔滨”等等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实践[3]。 随着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城市”应用系统发展迅速,已经从二维电子地图时代走进数字三维城市信息化时代,以前只能在单机运行的程序,现在只需要打开网页,便能够轻松获取需要的信息。 三、“数字城市”建设内容 1、建设由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平台组成的核心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建立基础数据建设标准,并建立有效的空间基础数据尤其是框架数据更新机制,建立服务规范化体制,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2、建立城市空间数据分发和服务体系,使空间基础数据更好的为“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建设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数据产品的应用潜力和效益。 3、建立应用系统,各行业应用系统的建立才能真正让“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在各行业中切实应用。 4、网络与信息接入设备,这是“数字城市”的前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 5、政策法规与保障体系,它为数字城市建设及运行提供法律、经济、标准、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保障[7]。 建立健全城市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和保障体系,完成“数字城市”空间数据产品、技术、服务方面的行业标准。 2
四、“数字城市”构成体系 “数字城市”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建设起来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城市”的详细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存存存存Web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
存存存
GIS存存
存存存存
GPS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存
4.1基础设施 “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基础设施,网络设施能够保证数据的共享交换、服务的网络发布、远程调用等的实现,网络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数据展示的速度。存储设备主要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存储设备的性能将影像数据存取速度。服务器一般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管理服务器,分别完成数据库的管理、应用程序维护、Web服务发布以及综合管理等。 4.2数据中心 数据层是“数字城市”的信息化资产和资源,由综合信息库和框架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影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景观数据、元数据以及各专 3
题数据[4]。 4.3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整合各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体系,构建分布式信息共享和开发环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各行业数据分别建设,平台共享。 4.4技术支撑 “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技术支撑。其中遥感技术、GPS技术是测绘基础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是针对数据管理的技术;GIS技术是系统开发与数据利用分析的技术;可视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宽带网络技术都是数据的良好显示及应用所需要的技术[5]。 4.5应用系统 “数字城市”的应用几乎涵盖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包括城市规划、市政管线、土地管理、城管、房管、公共安全等政府应用领域,同时,还包括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等[8]。 4.6面向用户 “数字城市”的建设就是要面向各个城市用户层次,包括市委、市政府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用户,根据不同的角色设置,分配不同的功能权限。
五、“数字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5.1“数字城市”之辅助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通过规划设计平面图、效果图、沙盘模型和三维动画来展示规划设计成果,计算机技术在城市空间、城市环境模拟上有一定应用,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建设对规划图文资料的审查、复核、汇总,完全可以通过专业软件自动生成。 “数字城市”的建设能将各种规划设计方案定位于虚拟三维环境,以动态交互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审视,评价其对现实环境的影响,并可在虚拟的设计环境中分析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成本并缩短设计时间。 尤其是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管线规划、城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分析等微观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通过系统集成将GIS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根据城市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潜在能力等综合因素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展现可能的前景,供城市中长期规划和宏观调控使用。 5.2“数字城市”之公众参与规划 规划是手段,民众是主人。权尊民之贵、权为民之福、权谋民之利、权保民之安,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有效推进公众参与,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以满足公众知情权、接受公众监督为目的,建立一套公示系统,如通过“规划网站”不间断的进行规划成果展示,同步建设的还有规划展厅和公示牌,让公众参与更加直接,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5.3“数字城市”之城市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海量存储技术与3S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数字城市”的建成不仅包括信息化建设,还包括相关规范、行业标准的建设以及城市文化等的建设。发展速度也不仅取决于技术,还依赖于经济实力、文化发展和政策制度等。“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 5.4“数字城市”推进规划标准化、规范化 “数字城市”的建设,推进了规划办案、审批、申报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每一步都按照标准设定相应流程,促使各项工作按照流程办理。 5.5“数字城市”推进工作智能化 4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设规划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平台,将管理过程的信息根据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要求进行规整,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各项工作内容已经流程的设定使得规划工作更加智能化,使城市景观布局分析、城市动态发展分析简单方便。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行,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实现网上报建、规划审批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 [1]胡乔迁.可持续的数字城市建设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7 [2]闫博.“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研究与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 2005-10 [3]郭宇波.基于UDDI的数字城市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研究 复旦大学 2004-05 [4]项琳.数字城市建立技术研究及数字校园实现 西安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2-01 [5]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武汉大学2005-05 [6]李定平.“数字城市”技术在长沙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湖南大学 20040501 [7]梁军,何建邦.数字城市的建设核心.地球信息科学.2002,(1):21-25 [8]李荣杰等.数字城市建设 河南科技2008.7 [9]吴 旭.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创新规划管理方法 城市规划 [10]邹德慈.走向主动式的城市规划 [11]张庭伟.市场经济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芝加哥的经验 [12]杨重光.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13]王宏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4]周年兴.俞孔坚 李迪华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15]魏长宝.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 [16]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 [17]陶松龄.陈有川 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辨析 [18]吴旭.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创新规划管理方法 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