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要说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语言文字及文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关系。身为一个理科生,讨论这个问题明显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在这儿只想简单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从语言文字及文学的产生过程来看。明显是语言在先,文字其次,然后是文学的产生。这里所指的语言,是指人跟人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并辨别其意义的语言本身。而文字作为一个名族文化的基础,其产生也如同文化本身一样,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在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生活范围和需求不断扩大,于是便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便需要借助一些符号、即文字来传达和记录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而产生了文字。

在文字诞生之后,出于各种原因,文学便慢慢出现于人们的生活。而中国文学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又由于其独特的特点赋予中国文学以独特的魅力。而对于文字,其必不可少的三要素音、形、意便不能不成为我们讨论的对象,而要说这个,明显应该是让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对此,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故后面的内容大多引自他人的文章。

首先就汉语言的特点而言,其和其他语言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汉语言文字有其他语言不可奇迹的望文取义的功用及独特的拼写结构;第二,汉语言的语音拼读中,生母和韵母搭配产生的读音和语义与别的语言文字大相径庭;第三,汉语言文字有简洁的结构,但是它的一字一音、一字多义、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现象丰富了汉字的文化;第四,汉语言文字组合产生的词汇以言简意赅著称;第五,汉语言因为其音律的特点,在组成文章的时候能使其变得顺口,其他语言文字不能和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相提并论;第六;汉语言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义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字义延伸广阔。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照字面理解为自然现象,也可以指的是某一事物的顽强生命力,在遭遇灾难之后又重生。

汉语言文字由于其特有的特点,又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源于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汉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历史悠久。而中国文学也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灿烂也是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然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支艺术奇葩,很大程度源于汉语言文字具有的独特魅力。汉语言文字从音、形、字、义及词汇组合上都与其他语言有着莫大的不同之处,这些文字和词汇的组合使得中国文学在读音上展现出情感和文字并重,简言表达深意的效果。其次,中国文学广阔的想象空间源于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汉语言文化益发博大精深,其抒发的感情,融入的意境可以以人不同的遐想空间,汉语言的美妙之处尽显其中,在中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诗词、剧曲及小说,构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有很多美好的描写,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仅一个绿字就将江南的春色尽收笔下,同时也将作者思乡之情融入诗句中。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将作者观景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要想看得更远,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可见,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汉语言文字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部基于汉语言文字记录的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史,是一座奇葩异卉争相斗艳的艺苑,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神秘的文字宫殿,这里蕴含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和领悟。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

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摘要:网络语言,它在本质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既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但并非全是负面的影响,它同时也给现代汉语汉字带来符号化的改革。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和冲击 1语音方面 网络语言对语音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小的。由于在网络虚拟社区里人与人的交流必须经过人和计算机的对话,而大多数网民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为了快捷输入和节省费用,往往不能顾及词语的准确性,大都用同音词代替原词,如“大侠”打成“大虾”、“版主”打成“斑竹”、“邮箱”打成“幽香”、“信箱”打成“馨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或好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方言读音或随意缩略,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后面的写法是错误的,可是错误却被延续下来,正确的写法反而很少被网民们使用了。不过,有些网络新词是某些网民为了好玩或者彰显个性而创造的。比如,Pn(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一种)被称作“屁兔”、WIN98(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种)被称作“瘟酒吧”等等。这些利用谐音创造出的新词,在网络语言中占有极大的市场。 2语法方面 网络语言由于受网民“自我”意识和追求新异思想的影响,在语法上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具体表现为:(1)语法使用的不规范。如“??的说”、“我走先”、“我下午看书在图书馆”等不合语法的句子。这些可能是受到广东话“你行先”,英语中“I have read my hooks in the library this aftermoon”这样一些句子的影响。(2)语法结构上的创新。如“他很阳光”、“非常男女”、“真是286”、“难过得死掉了”等都是在词法上的随意组合和任意搭配。(3)句式上出现新的特点。短句多,长句少,超过10个词以上的句子都不多见:单句多,复句少。(4)标点符号被赋予新的意义。如“??(无言)”、“!?”(由信而疑)等等。 3词汇方面 词汇是现代汉语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部分,网络语言对汉语最明显的影响也表现在词汇方面。主要为:(1)新词的大量涌现。有些词语甚至已被人们接受并用于日常交际,如网民、网虫、黑客等。这些词语经过人们的不断使用和时间的考验,已得到普遍认可,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另外,有很多网络新词,是否可以被人们接受,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如大虾(网络高手)、美眉(漂亮妹妹)、东东(东西)等。(2)借词大量增加。如伊妹儿(E-mail)、猫(modem)等。

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语言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510661634.html, 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语言的影响 作者:杨晓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样式,一方面,网络语言凭借它幽默、丰富、时尚的特点,迎合了很多人的审美需要,也体现了新时代网民的审美心理倾向;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浅显直观也对传统汉语语言的意韵进行了挑战,使得传统语言的音乐美无法体现,准确、凝重、精练的特点也无法彰显,直接冲击了汉语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只有充分了解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语言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并加以创新,使中华民族的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网络语言;传统汉语语言;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10-02 一、前言 网络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使用者数量也随之出现了飞速增长,使用网络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渐渐被人们引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可视化语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统汉语言,使得传统汉语言的语言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很自然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大、中、小学的教学、传统汉语运用也带来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使得网络语言成了一类备受人们关注的现代汉语。日益丰富的网络语言也在逐渐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汉语言,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能保持传统汉语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推动现代汉语的创新 网络语言具有新型的语言样式,本身不仅兼有传统语言的精粹部分,而且还突破了传统语言的约束,使得现代汉语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再加上网络语言本身的跳跃性很强,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加了现代汉语的美学价值。 (一)美学中体现出的幽默性 网络语言的普及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快速传播的,所以有着较为突出的幽默性。在这种幽默扩展蔓延中,网民不断地创造新词语,淘汰旧词语,活跃性很强,具有很明显的“进化”性。它的幽默性从美学角度是这样体现出来的:首先,网络用户在运用网络语言时能享受到打破传统规则的快感,同时又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运用自己的语库进行新的加工,这样,网络语言可以不断地进化。第二,对语法进行改造也体现了网络语言在美学上的幽默性。网民用其灵活的思维方法对传统语言符号进行重组,改变语法规则和词性,形成一种幽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论文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网络语言论文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 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摘要:网络语言特征鲜明:广泛运用数字符号、缩略语,通俗简明,等义词现象普遍。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乱造、滥用汉字,滥用外来词、字母词、数字词、方言词,随意遣词造句,以及表现出的色情、暴力倾向等,有碍现代汉语的健康、规范化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网络语言加以引导和规范,倡导正确的语言观,提高规范意识,加强学校语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化发展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开始融入现代汉语,成为汉语普通话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给人新奇的感觉;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在网络交流中,“词不达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时常发生。当前,对网络、网络语言的研究渐成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拟对网络语言及其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力图找出一些规范网络语言的途径、方法,以促进现代汉语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以传播媒介网络来命名的,正如其他语言样式并不仅仅决定于呈现方式一样,其特征不仅体现于独特的载体,更决定于它独特的语言特点。网络平台赋予的虚拟即时交流性、开放性、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领域使用的语言。网上交流具有快捷性、视觉性强、时效性强的特色,与此相适应的网络语言在文字、词汇、语法方面就形成了既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书面语的特点。 1.符号数字化。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面部表情”是一个个常用字符组成的画,看似一张脸。这是一套眉目传情的文化,而且国际通用。如:—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C(表示生气)、@:—)(表示一头卷发)、o—o(表示戴眼镜)等。这些符号组成的脸谱,有的含义在一种以上,有的含义还截然相反,这正是比汉字更形象生动、简约丰富的网络符号语言的魅力。 数字网络语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最常见,以简洁的数字来表示发言者的思想感情。如:555(呜呜呜,表示哭)、9494(就是就是)、526886(我饿了拜拜了)等。这些数字谐音语言让初涉网络者很难弄清其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还有些数字网络语特别另类,如:—7(夫妻)、286(反应迟钝的人或落后被淘汰的事物)等。 2.广泛运用缩略语。网友们为了加快交流速度,往往把一些常用的、较为固定的语言单位,取其汉语拼音词语的首个字母合成缩略代码,如:GG(哥哥)、JJ(姐姐)、MM(美眉,即漂亮妹妹)、GXGX(恭喜恭喜)等。 在网络交流中,网友们使用英语字母的缩略语也广泛存在,如:LOL(放声大笑,Langhing out loud)、HTH(希望能帮上忙,hope that helps)、TIA(先谢了,thanks in advance)、FTF(面对面,face to face)等。这些词最明显的特点是英语单词首字母构成的常规缩写,其中,有的是名词词组的缩写,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如DOS、BF;有的是动词性词组的缩写,可作谓语,如DIY。 3.通俗简明化。网友们为了节约时间或求新求异,常常在交流时创造一些通俗而言简意赅的新词新语,如:把E-mail叫做“伊妹儿”,把Java戏称为“娇娃”,把Cookie称为“甜饼”,把丑女称为“恐龙”。网络酷爱者被称为“网虫”,初涉网络者被称为“爬虫”,网络高手被称为“大虫”,男性网民被称为“网蜂”,女性网民被称为“网蝶”。这些通俗简明的网络称谓是网络语言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英语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英语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语言学家萨丕尔) 姓名:万玉梅学号:080114316 院系:文学院 摘要:语言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发展的必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而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在,却因为网络语言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状况下,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对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新浪网2000年8月29日有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是很典型的网络语言,部分记录如下: “7456(气死我了)!大虾(网络高手)、菜鸟(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一块儿到偶(我)的烘焙鸡(home page,主页)上乱灌水(发表没有意义的文章),这些水桶(经常灌水的人)真是BT(变态)!BS(鄙视) u(you,你们)!哥们儿用不着PMP(拍马屁),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94(就是)酱紫(这样子),待会儿再打铁(发帖)。:p(吐舌头的鬼脸)呵呵!” 从这个例子看来,如果一个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来看这段文字是很难看懂的,但是这种简短的表达方式很适合网民交流,没有语法限制,可以任意表达,也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交流方法,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一、网络语言的概况 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网名民的大量增多,网络语言也随之越来越丰富。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日渐成为网民在网络交流上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际时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它是夹杂了数字代码、英语字母、谐音假借文字和电脑键盘上符号写成的特殊语言,是一种新的媒体语言。 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根据词汇的语义功能和文化内涵,广义的网络语言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第四媒体、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即网友之间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有它独特的风格的习惯用语,是由网民创造并在网上使用的语言。前两种一旦被广泛运用,便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固定下来,形成相对的稳定性;而第三种语言由于其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和

汉语言文学专业答题技巧

考研笔记之答题技巧——汉语言文学 最近闲暇时间过多,在憧憬未来的同时顺便过滤了一下过去,觉得有必要把曾经的必胜法宝拿出来分享,前慰逝者,后促来人。 其实,中国目前的阅卷流程依然十分机械,基本上很难从卷面看出你的真实水平,除非你真的是博通中西学贯古今。所以,怎样让自己的卷面出彩就是当前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这里的文学类答题技巧也只是纸上谈兵,说不上十分高明,但我颇以为傲,大家先浏览下吧。 开头篇 一、 从大框架概言之 每个问题都会有一个大框架,比如说时代背景、地域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如此等等,这些大框架的东西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但是也有捷径,如果现在已经来不及去积累,那就翻一翻一些大家的著作吧,那上面会有他们对古人古时古事的精湛演绎。 例:问题——谈谈阮籍的诗作特色(涉及魏晋正始时期) 李泽厚《美的历程》有言: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宗白华《美学散步》有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鲁迅在《魏晋风流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认为:魏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再标榜一下魏晋风流——魏晋时期一代新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的人格美,是乱世之下痛苦心灵的折射,具有颖悟旷达真率之美,阮籍、嵇康、陶潜都是代表人物,《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答:A方案 第二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有言: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该评价的为确论。在这样一个时期,阮籍的横空出世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诗作无一不带有这种自觉意识。然后开始谈他的咏怀八十二首,举例是必须的,“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之类,最好加上比较经典的评论,鈡嵘《诗品》云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 B方案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是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肺腑之言,十分精湛。魏齐王曹芳正始时期,这混乱与苦痛达至顶峰,诗人阮籍正是这乱世里吟唱“正始之音”的第一人。然后同上,也可以顺便谈谈弃经典而尚老庄的“竹林七贤”,视野放开阔些,不能就诗谈诗,以诗作为主,适当谈谈时代、谈谈作者、甚至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好保持中立,有褒有贬可也。比如阮氏不满于司马氏的铮铮铁骨固然可歌可泣,但诗作就过于隐约曲折了,有失真美。 同样,每一门课都会有框架性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答题。刚才说的是古代文学,现当代、外国、文艺学、语言学同是如此。

互联网语言对写作影响及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号:209231042143)李连东 【摘要】网络语言因其新奇怪异、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征服了广大学生,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写作;影响 镜头一、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 在与同事中的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网络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气死我了)……。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镜头二、50万篇参赛作文因涉网络语言落选中学生作文赛 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

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 “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两个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曾表达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是啊,当学生们在网络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网络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主要表现在: 1.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如今已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 ②、用字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MM”替代“妹妹”;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05年3月 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2005 Vol.21 No.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复译”、“转译”之争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 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 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 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 CHEN Yan 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的时间先后的不同,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形成了直接翻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因已有的译本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择;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在中国翻译史上,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也有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乃至滥竽充数的复译本,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翻译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争鸣。 一、复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复译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尤其是1930年以降,复译越来越常见。在已出版的各种译本中,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许多著名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梁实秋、周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晚清时期,翻译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对原作多有增删、改动。五四以后,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使用逐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其次,复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体现。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五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定型,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也就需要复译。这就是30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峰的原因之一。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抄译、乱译等不良现象,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认识上的分歧及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复译不太经济,应该翻译那些有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邹韬奋,1920)茅盾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 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救济。如果劣译出世,一方加以批评,而一方又能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这倒真正能够免得读者“浪费”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茅 001

网络语言对汉字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字的影响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享受网络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逐渐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日益弥久的影响。谈到网络的影响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孰不知网络对汉字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对汉字的异化。 网络中语言的异化现象按照其对汉字影响深度由浅到深排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生词的出现。如“给力”、“亲”等。“给力”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支持,“亲”最初常见于淘宝中的客服对顾客的称呼,给顾客以亲切感,从而对她们的商品或者服务增添满意度。后来运用这个词语的人群范围增大,不在限制于淘宝客服,而在人们日常打招呼或者好友之间的昵称中都可以使用。从这些新词语的广泛传播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中的语言会以不引人注意的形式渐进地影响汉语。除了刚才所举的这两个例子,我们会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更多的新生词。从总体上来讲,新生词对于汉语影响的消极程度是比较低的。从语言本身来讲,随着社会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在语言中产生合适的词语来适应这些新生事物,然后在大众中传播,经过传播、沉淀这个过程。能够保存下来以至于经久不息的应用则可以说明这个词语的产生是符合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的,反之,则代表其产生只能是短暂性的,并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 网络中除了新生词以外的另一个异化现象是词语原意的使用率下降,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近几年出现过一个并迅速火起来的“囧”字。“囧”是一个生僻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字典中并没有收录。在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中我们可以找到“冏”,网络新秀“囧”就是“冏”的衍生字。“冏”的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而在网络中“囧”以其形来释其意。“囧”在当代的解读是一张充满郁闷表情的脸孔。下撇的眉毛“给力”地表达除了沮丧、失望之情,也代表一种窘迫的状态。“雷”也不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而是将这种自然现象对人造成的伤害或者是人类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心理反应带入其词意中。此外,还有“萝莉”、“山寨”等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词语。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词语的往往是青年人,他们对这类词语的接受能力比较强,随后又会成为新的推广者。相比较而言,不经常使用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影响 摘要 随着电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后,网络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开始 步入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网络语言的出现使网民们的交流快速 简洁化,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使得人们的交流 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使现代汉语的构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词汇 的构成具有多样性。网络语言使得网民的语言创造能力能到了彰 显,同时也使得交流变得特别的方便,不用再像从前那样的费时 费力,所以网络语言简练而又经济。网络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使得他们用语不够规范,这加重了教学的难度。我们既要看到网 络语言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网络语言粗俗泛滥,使现代汉 语失去语音的美感,必然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要辨证 的看问题。 关键词:电脑网络语言网络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看似高不可攀的,价格昂贵, 体形笨重的电脑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而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自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人们可以任意的表达自己的思维, 所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追求更快的表达, 而不求表达的质量,所以所写出的语言形式难懂。国内外都有 许多学者对网络有研究,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 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异彩纷呈,甚至也受到 一些不常上网人士的密切关注,其迅猛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人不 能小觑。网络语言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 小觑,它甚至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况,使老师非常的头疼,但 是网络语言是既有利又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 了如下定义 :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 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 习惯有所不同 , 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 网络语言。大部分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 对一些汉语 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 网络语言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 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 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 , 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 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 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 是网民在聊天或是 BBS 上的常用词语,也就是“口头语”如:美眉、大虾、斑竹、菜鸟等。其中第三类网络新词语是人们争论 的焦点。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用他们灵 活的脑子制造出来的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着实 让不熟悉网络的人匪夷所思。然而,这些新词语却是众多网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