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9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陈小虎1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211167)
摘 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规律性 培养体系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cultivate system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enxiaohu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of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applic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mon choi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Based the trade and our nation’s needs, its also
must to be in our nation. the article ascertain its’ concep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ts connotation. On this condition to design the system
of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ule cultivate system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我们经过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办学规律,并
1 陈小虎,(1962—),男,汉族,河北安新人,南京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高等教育管理 2 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创新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教育,它的性质、任务和功能发挥必然也必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20世纪人类在高等教育领域创造的最伟大成果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发展、国家转型和教育民主化思潮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作用下,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规模高速扩张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推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按照大众高等教育理论首倡者,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着发生重大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英才和学术英才,高等教育还是有钱者或智力上具有卓越天赋者的特权。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高等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向所有想上大学的人开放,其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它与现实社会的各种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马丁〃特罗提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倾向是多样化,不仅表现为课程的多样化、教师成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学生经历的多样化、学生接受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 3 育资金来源模式的多样化等,而且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就不能再使用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而必须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适应社会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生需要的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未来的职业取向上,都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根本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因而必须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标准。为此,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所指出的: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必须趋向多样化。
不久之前,在联合教科文总部巴黎召开了自1998年以来又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这次高等教育大会上,有148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以及众多的高等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参与这次盛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新动力 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这个大会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指出,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政策提出了七大动力,第一是需求,第二是多样化,第三是机制合作,第四是终身学习,第五是通信和信息技术,第六是社会责任,最后是政府角色的变化。我们注意到,这次大会有个总结性的宣言,这次宣言有这样一个表述:从99年到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激增了50%,2006年在校生高校数比1999年增加了5100万,这是报告给出的一个数字。与此相适应,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恰好也是从99年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这个使我们高等在校生规模增加了3.5 4 倍,是世界高等教育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一个数字成为我们高等教育界大家的共识或者说比较耳熟能详的数字,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7000万人,中国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历史性的跃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这是我们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伟大的成就。那么这样的一个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性的成就,就使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四个结论。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这个大家有共识。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走出了模仿和跟踪的阶段,进入了从完全追赶型的发展战略向追踪和自主发展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要从一个目标迈向另一个伟大的目标,这就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具有了这样的一个规模实力,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或者说刚刚开始成为中国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
温总理在以“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题的一篇文章中明确地提 5 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国家使命。在去年年底第十七次全国党的高校工作会上,习近平副主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早在2007年的时候,陈至立副委员长在领导我们中国教育主要工作的时候,在教育部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去年会议里明确提出,要将完善学位制度和提高学位水平的工作要求,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说中国教育有了一项新的使命,这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又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可以概括成要曾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源。
因此,以上可以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所宣称的,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已经发生变革,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这一变革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与形式以及教学、训练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取向多样化。”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结构而言的,作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它 6 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今天,没有哪一类高等学校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哪一所高等学校能够接纳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和学习意愿差异甚大的所有学生,正如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所言:“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都促使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和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答。另一方面,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发展和向普及化方向迈进,以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创新型国家战略等都必然要求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程中,高等教育如何积极变革和应对,如何在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使命。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可以解决当前业已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构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7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科学界定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系,是与传统科学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主要是科学活动,改造世界主要是工程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即技术活动。关于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技术哲学家们早已对之做出了种种规定,但不管这些规定之间差别如何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是有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以发现和创新为核心,工程技术的作用在于实践,以建设和应用为核心1,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 Foechek)早在1965年,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
(engineering technology)”。因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活动形成科学体系,对应于科学教育,科学体系由命题和概念构成,科学教育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工程技术活动形成工程技术体系,工程技术体系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对应于工程技术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工程项目或生产流程为主线。它们分别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因而,应用型教育不同于以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是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