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渣干燥动力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89 KB
- 文档页数:2
褐煤等温干燥过程及动力学研究杨亚利;王志超;杨忠灿;姚伟;方立军【摘要】For the research of lignite drying process,using the water quality analyzer and 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method,isothermal dry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lignite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 at different drying temperatures.The curves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drying time and the curve of drying rate and water content were obtained.The moisture content conversion of lignite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as made by the siz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fitted with different drying models.The drying equation an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drying stages were obtained at the medium temperature of 14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ing rate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 k,which was obtained by introducing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rying rate characteristic constant k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According to the drying rate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lignite,the drying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drying equation model was obtained by using linear drying model,Wang empirical model and Page model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formula of Arrheniu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k and 1/T was established,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Ea was 17.088 kJ/mol and the pre exponential factor A was 12.47 min-1.%为研究褐煤干燥过程,利用煤质水分分析仪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对不同粒级的褐煤在不同干燥温度下进行等温干燥试验,得到了样品含水率与干燥时间、干燥速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通过粒级分布系数对褐煤进行含水率折算,并用不同干燥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在介质温度140℃下3个干燥阶段的干燥方程及干燥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引入粒级分布系数得到的干燥速率特征常数k值,与不同粒级的干燥速率特征常数k的均值相近.根据褐煤的干燥速率和水分的存在形式,将褐煤干燥过程分为3个干燥阶段,分析得出干燥方程模型分别用线性干燥模型、Wang经验模型、Page模型较为合理.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建立了lnk与1/T 的关系,得到褐煤干燥的界面蒸发活化能Ea=17.088 kJ/mol,指前因子A=12.47 min-1.【期刊名称】《洁净煤技术》【年(卷),期】2017(023)001【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褐煤;干燥速率;含水率;动力学【作者】杨亚利;王志超;杨忠灿;姚伟;方立军【作者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49.2褐煤在我国基础能源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大蒜SOD的提取与分离一、实验目的:1、熟悉大蒜SOD的提取与分离方法2、掌握SOD活力测定—NBT光化还原法的原理3 熟悉G-250法对蛋白浓度的测定以及PAGE电泳的操作方法二、实验的原理1、通过研磨和高速离心的方法粗提大蒜SOD,再经过丙酮沉淀得到SOD酶液2、由于SOD是含金属辅基的酶,通过氮蓝四(NBT)光还原法测定酶的活性。
NBT在蛋氨酸和核黄素存在的条件下,照光后发生光化还原反应而生成蓝色甲腙,在560nm处有最大光吸收。
SOD能抑制NBT的光化还原,其抑制强度与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3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白质通过疏水结合作用后,变为蓝色,在波长为595nm处测得吸光度,用EXCEL软件得出标准曲线,从而得到待测的蛋白浓度。
三、实验的材料和试剂(1)新鲜蒜瓣;(2)磷酸buffer(0.05mol/L,pH7.8);(3)氯仿:无水乙醇(3:5,V/V);(4)丙酮,冷却至4~10℃四、实验步骤1、SOD的提取,15min)3五、结果分析1、SOD活力测定—NBT光化还原法试剂:(1)0.026mol/L蛋氨酸(Met)溶液;(2)75×10-5mol/L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溶液;(3)1.0μmol/LEDTA及2×10-5mol/L核黄素溶液。
表1 反应各系统中试剂用量(ml)的2盏20W日光灯下照光15分钟,然后立即遮光停止反应,于560nm以第一号杯调零,测定光密度。
以2、3号杯液光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还原率100%,分别计算不同酶液量的各反应系统中抑制NBT光还原的相对百分率,作出二者相关曲线(以酶液用量为横坐标,以抑制NBT光还原相对百分率为纵坐标),找出50%抑制的酶液量(μl)作为一个酶活单位。
结果计算:SOD活力按下式计算:V×1000×60A= ————————B×W×T式中A:酶活力(酶活力单位·g –1FW·h–1);V:酶提取液体积(ml);B:一个酶活单位的酶液量(μl);W:样品鲜重(g);T:反应时间(min)。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方法对大蒜生根的影响,从而找到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大蒜快速生根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新鲜大蒜头2. 蒜皮去除器3. 生根粉4.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5. 500ml透明塑料杯6. 温室7. 电子秤8. 计时器9. 水壶10.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大蒜头分成四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直接将大蒜头放入水中浸泡;B组:涂抹生根粉组,将大蒜头表面涂抹生根粉;C组:生长素处理组,将大蒜头浸泡在10-6 mol/L的生长素溶液中;D组:高浓度生长素处理组,将大蒜头浸泡在10-4 mol/L的生长素溶液中。
2. 实验步骤(1)将大蒜头用蒜皮去除器去除蒜皮,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2)将大蒜头平均分成四份,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3)将处理好的大蒜头放入500ml透明塑料杯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使大蒜头的一半浸泡在水中;(4)将四个杯子放入温室内,保持温度在25℃左右;(5)每隔一天观察大蒜头的生根情况,记录生根数量和长度;(6)实验持续7天。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7天的观察,各组的生根情况如下:A组:生根数量5根,平均长度1.5cm;B组:生根数量8根,平均长度2.0cm;C组:生根数量10根,平均长度2.5cm;D组:生根数量3根,平均长度1.0cm。
2.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涂抹生根粉和生长素处理均能促进大蒜生根,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
但高浓度生长素处理组(D组)的生根数量和长度均低于生长素处理组(C组),说明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大蒜生根。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涂抹生根粉和生长素处理均能促进大蒜生根,且生长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大蒜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大蒜生长需求,选择合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处理,以实现大蒜快速生根。
六、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各组大蒜的生根情况,及时记录数据;2. 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4. 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大蒜生根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更详细的参考依据。
大蒜素1.大蒜素的提取工艺1.1 提取方法大蒜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及超声、微波辅助提取等。
1.1.1 水蒸气蒸馏法其原理是将水蒸气通入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但具有一定挥发性的有机物质中( 大蒜油具有一定挥发性) , 使该有机物在低于100 ℃的温度下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再经进一步分离获得较纯物质。
本法的一般工艺流程为:大蒜去皮→洗净→加水捣碎→酶解→水蒸气蒸馏→油水分离→大蒜油孙淑爱[1]等探讨了蒸馏法提取大蒜油的适宜条件。
按照大蒜油的生产步骤和影响因素, 选择大蒜的破碎粒径、蒜酶激活剂—亚铁离子的浓度、发酵温度和蒸馏提取时间这4 个因素, 在三水平下对大蒜油的产率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大蒜的破碎粒径为0.2 mm、亚铁离子的浓度为10 mmol/L、发酵温度在33 ℃、蒸馏提取时间为120 min 时, 大蒜油的产率最高, 为0.49 %。
水蒸气蒸馏法具有设备简单, 成本低、稳定性好等特点, 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因发酵和蒸馏温度相对较高, 蒜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大蒜素有损失, 使出油率较低。
而且所得的蒜油有一股熟味, 不够清新。
1.1.2 溶剂萃取法大蒜油微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苯、乙醚等有机溶剂,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有机溶剂将大蒜油浸提出来。
该法得到的大蒜油与水蒸气蒸馏获得的大蒜油没有明显的区别。
有机溶剂的选择是关键, 要求该溶剂对大蒜油的溶解性好, 浸提结束后易于分离, 沸点差异显著,不含其它不良气味和溶剂残留。
溶剂法的一般流程为:大蒜去皮→洗净→捣碎→酶解→溶剂萃取→蒸馏分离→回收溶剂→大蒜油陈彬[2]等研究了用乙醚萃取法提取大蒜中的有机硫化物,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操作条件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 确定了影响产物得率的主要因素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加水量以及离心pH 值。
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酶解温度25 ℃, 酶解时间为60 min,酶解pH 值7.0, 加水量100mL, 离心pH 值3.2。
菜豆种子干燥动力学过程中种皮效应的研究杨俊红;郭锦棠;段增宾;刘冰;褚治德;吴树民【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2(008)004【摘要】研究了菜豆种子在红外固定床干燥过程中,种皮结构的变化及种皮对干燥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运用描述种子干燥过程特征的内部水分扩散模型,确定了种子的水分扩散系数,模型与实验数据相吻合.研究表明,无种皮时种子的水分扩散系数为有种皮时的1.67倍,种子子叶层的扩散系数是种皮层的3.2倍,种皮是种子干燥过程中主要的传质阻力之一,也是优化传热与传质的关键.%Kidney bean seed was dried in a laboratory scale fixed bed. The effect of seed coat on drying dynamic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s of seed coat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to simulate the drying process and determine the moisture diffusivity. Numeric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average moisture diffusivity of the seed with separated coat is 1.67 times largei than thatof the seed with coat, and the moisture diffusivity of seed cotyledon is 3.2 time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eedcoat. It is proved that the seed coat is the most main resistance of mass transfer and is also one of the key pointsof the optimiz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or seed drying.【总页数】4页(P273-276)【作者】杨俊红;郭锦棠;段增宾;刘冰;褚治德;吴树民【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一碳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072;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24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大蒜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掌握大蒜素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并探讨大蒜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及其性质。
二、实验原理大蒜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大蒜素是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癌、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
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大蒜素,利用大蒜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柱层析法进行分离,最后对分离得到的纯化产物进行鉴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电子天平、回流提取器、旋转蒸发仪、层析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2. 试剂:大蒜、无水乙醇、正己烷、石油醚、氯仿、无水硫酸钠、硅胶、活性炭、氢氧化钠、硫酸、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大蒜素的提取(1)将大蒜粉碎,过40目筛,称取2.0g粉末。
(2)将粉末加入100mL无水乙醇,回流提取2h。
(3)过滤,滤液用旋转蒸发仪蒸干,得到大蒜素粗品。
2. 大蒜素的分离(1)将大蒜素粗品用正己烷溶解,加入硅胶柱。
(2)用石油醚-氯仿(V/V=8:2)梯度洗脱,收集大蒜素组分。
(3)将收集的大蒜素组分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得到纯化的大蒜素。
3. 大蒜素的鉴定(1)将纯化的大蒜素用无水乙醇溶解,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3)查阅文献,根据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值,鉴定大蒜素。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大蒜素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提取率为85.6%,说明无水乙醇是提取大蒜素的较佳溶剂。
2. 大蒜素的分离通过柱层析法分离,大蒜素在石油醚-氯仿(V/V=8:2)梯度洗脱过程中,得到纯化的大蒜素。
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素在氯仿中的溶解度较高,故采用氯仿作为洗脱剂。
3. 大蒜素的鉴定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纯化的大蒜素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4nm,与文献报道的大蒜素最大吸收波长相符,从而鉴定出纯化的大蒜素。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大蒜素,无水乙醇是提取大蒜素的较佳溶剂。
不同干燥方法对干燥大蒜品质的影响
李瑜;许时婴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06(032)007
【摘要】比较了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2种干燥方法对干燥大蒜中
硫代亚磺酸酯保留率和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富集,分析新鲜大蒜、冷冻干燥大蒜、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大蒜的风味物质,经气-质联用法(GC-MS)检测,对2种不同干燥方法所得干燥大蒜的风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得到的大蒜产品可以达到和冷冻干燥相似的品质.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李瑜;许时婴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郑州,45000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
育部食品科学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育部食品科学
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不同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对杏鲍菇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J], 王海鸥;扶庆权;陈守江;张李阳;王蓉蓉;张伟;华春
2.几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荔枝肉干燥品质的影响 [J], 陈桂芬;崔政伟
3.不同干燥方法对黄精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J], 衡银雪;郑旭煦;殷钟意;边凤霞;刘丹丹
4.不同干燥方法对紫薯干燥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J], 李文峰;肖旭霖
5.不同干燥方法对胡萝卜干燥品质的影响 [J], 宋宇;朱文学;刘云宏;种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秸秆等温干燥试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付敏;付晓东;王述洋【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为研究玉米秸秆干燥特性以缩短干燥时间、减少能耗,设计玉米秸秆等温干燥试验,得到不同粒度、温度下等温干燥曲线;综合目前常用10种理论干燥动力学模型,运用Origin 8.0软件对干燥曲线拟合分析,建立玉米秸秆等温干燥含湿比和干燥时间动力学模型。
试验研究表明,Midilli and Kucuk模型能更好描述玉米秸秆干燥动力学特性,分析玉米秸秆在各温度下达到安全含水率所需时间和能耗;随秸秆粒度增大干燥速度减小,将秸秆粉碎至10 mm有助于提高干燥速率,减少能耗;100℃以下,温度变化对玉米秸秆干燥速率影响较大,而在100~120℃,随温度升高,干燥时间缩短不显著,因此玉米秸秆最佳干燥温度为100℃左右。
研究结果可为高效低成本玉米秸秆干燥装置研制及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7页(P95-101)【作者】付敏;付晓东;王述洋【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6【相关文献】1.春笋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及工艺试验研究 [J], 杨金英;姜力群;王剑平2.玉米秸秆的等温干燥试验及干燥速度的回归分析 [J], 胡建军;沈胜强;雷廷宙;黄浩3.玉米秸秆残茬侧向抛出动力学模型建立与试验 [J], 陈海涛;李昂;史乃煜;徐源4.猕猴桃切片流化床干燥特性与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J], 邹三全;刘显茜;赵振超;张雪波5.稻谷就仓干燥水分迁移规律及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J], 宋玉;王懿;曹胜男;顾广东;刘超;段依梦;曹磊;朱昌保;周健;洪莹;陶澍;陈继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蒜多倍体诱导与鉴定肖乾王冬卿封志勤陈琳陈鹏飞肖丁【摘要】本实验将刚长出根的大蒜分别放入0℃、4℃、8℃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诱导根尖形成多倍体。
同时设置室温(15℃左右)和秋水仙素两个对照组,比较诱导效果。
经生物学及染色体鉴定发现:①经过0℃低温处理的大蒜根为二倍体;②经过4℃低温处理的大蒜根可以诱导出四倍体;③经过8℃低温处理的大蒜根为二倍体;④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的大蒜根诱导出多倍体(有四倍体和八倍体);⑤室温培养的大蒜根为二倍体。
实验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能诱导大蒜根形成多倍体,且效果较好。
【关键词】大蒜多倍体低温诱导引言多倍体植物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三倍体植物的不孕性,可降低植物生殖生长所需能量从而提高产量;还有多倍体植物基因剂量效应,使得多倍体植物具有较大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也可提高产量等等[1]。
故如何获得多倍体植物已成为农业技术中的焦点,同时也是难点。
诱发多倍体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的方法包括各种射线、异常温度、高速离心力、高温处理等。
化学法是用秋水仙素、水合三氯乙醛、笑气、富民隆等化学药剂处理等。
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秋水仙素,成功率最高,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正处于有丝分裂的植物细胞,其纺锤体的产生受到抑制,这样染色体虽然进行了分裂,但细胞并未分开,因此,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成倍增加。
此后,细胞再进行分裂就形成了多倍体。
虽然秋水仙素被广泛使用,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使用。
比如MAP2c(一种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MAPs)诱导产生的微管束具有药物稳定性,能抵抗微管解聚药物(其中就包括秋水仙素)处理的能力[2],但不能抵抗低温处理。
还有紫杉醇也能使微管具有药物稳定性。
这个时候就必须选择其他的方法来诱导多倍体了。
低温是个不错的选择。
低温也能使微管解聚,即与秋水仙素有同样的作用。
在动物(较低等)的多倍体诱导上已取得广泛成功,如皱纹盘鲍卵受精后12分钟,在3℃水温下浸泡受精卵15分钟,可获得抑制第一极体释放后形成的三倍体;卵受精后32分钟,在3℃水温下浸泡受精卵15分钟,可获得抑制第二极体释放后形成的三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