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5.34 KB
- 文档页数:3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部,自然景观独特且丰富,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自然景观丰富:毕节拥有众多自然景点,如黄果树瀑布、龙宫、千户苗寨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高达77.8米,水势磅礴,景色壮观。
龙宫是地下河的奇观,里面有充满神秘感的洞穴、湖泊和石钟乳。
千户苗寨则是保存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独特村落。
二、历史人文遗迹:毕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包括革命纪念地、古堡和古寨等。
如贵州苟坝革命纪念地是中国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管制区遗址,展示了毕节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历程。
还有丰富的古堡和古寨,如草海乌蒙古人牧民堡、西华山熊家寨等,都是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的旅游景点。
三、民俗文化体验:毕节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参加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龙舟竞赛和布依族的古镇文化节等。
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毕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现如今,毕节已经建设了高速公路、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景区配套设施,提高了旅游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游客体验。
五、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毕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投资兴建旅游景区和民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贵州毕节的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毕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和多元的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并且旅游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
希望在未来,毕节旅游业能够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引言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贵州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自然景观1. 喀斯特地貌贵州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如黄果树瀑布、龙宫、荔波小七孔等。
这些景点以其奇特的地貌特征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贵州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2. 高山峡谷贵州的高山峡谷景观也十分壮观,如贵阳花溪、遵义赤水、兴义梵净山等。
这些地方以其险峻的山峰和清澈的溪流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和摄影师。
3. 湖泊和水库贵州拥有众多湖泊和水库,如赤水河、洞口湖、鸭池湖等。
这些水域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水上活动,如划船、钓鱼等,吸引了许多喜欢水上运动的游客。
三、民俗文化1. 侗族文化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之一,侗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例如,侗族的歌舞表演、侗族的建筑风格等都是吸引游客的独特元素。
2. 苗族文化贵州还有苗族聚居地,苗族的服饰、舞蹈和节日等都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例如,苗族的“踩高跷”和“芦笙”等传统表演形式吸引了很多游客。
3. 风情古镇贵州有许多保存完好的风情古镇,如镇远古镇、黄果树古镇等。
这些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旅游的热门景点。
四、特色美食1. 酸汤鱼贵州的酸汤鱼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
这道菜品以其酸辣可口的味道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贵州的一道代表性美食。
2. 苗家酸汤鱼苗家酸汤鱼是贵州苗族的传统美食,以其浓郁的酸汤和鲜嫩的鱼肉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这道菜品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苗族的传统特色。
3. 黔菜贵州的黔菜以其麻辣可口而闻名。
这道菜品以其独特的调味品和丰富的食材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了贵州的一道特色美食。
五、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贵州的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旅游线路的多样性还有待拓展等。
然而,贵州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贵州旅游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壮大,贵州旅游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报告将深入分析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情况,为相关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概述,包括对贵州旅游市场进行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贵州旅游市场概况进行简要介绍。
此外,还对本报告的结构进行了概述,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正文部分将详细分析贵州旅游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竞争情况。
通过对贵州旅游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了解。
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报告的重点内容,评估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和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贵州旅游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便于了解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相关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贵州旅游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竞争分析,我们旨在找出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贵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提供数据支持,推动贵州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贵州全域旅游的发展。
1.4 总结总结部分:经过对贵州旅游市场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尽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一些挑战,但贵州旅游市场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做好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报告能为贵州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推动贵州旅游业蓬勃发展。
2.正文2.1 贵州旅游市场概况贵州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被誉为“人间天堂”。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GRACEFUL BEARING区域治理贵州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南民族大学 杨铠源摘要:本文以传统型古镇贵州省镇远古镇为例,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感及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来对旅游保障与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镇远古镇是一个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与历史遗留产物的文明古镇。
但由于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不足、环境与生态建设上出现了漏洞、旅游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镇远古镇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从而严重影响了镇远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镇远古镇有着丰富的资源条件、较多的历史遗产,这些都是其成为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资源。
如何进行镇远古镇的资源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镇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答题。
最后,针对文化古镇镇远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分析,并提出解决制约镇远古镇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旅游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古镇特色;保护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93-000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广阔的疆土上有着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且数量众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镇远古镇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区位条件,总结了近年来镇远古镇的旅游开发的进程与完善,列举了镇远古镇中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对景点资源和镇远古镇中的居民的生活,提出了镇远古镇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最后对镇远古镇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模式进行分析。
一、镇远古镇旅游开发现状(一)镇远县概况1.区位条件镇远古镇坐落于贵州省东部,临界与湖南省与贵州省。
镇远县城虽然只拥有老的火车站,但是距离周边的芷江机场70km,交通整体来说还算便利。
镇远县总面积1927km,总人口数达到30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51%。
1988年曾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胜地。
2.资源条件镇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占地3.2平方公里。
古城有着2280余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长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黔南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苗、侗、水、布依、畲等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文化,各具特色,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活化石”。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加,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逐渐崭露头角。
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还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
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到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和实施路径,以期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推动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1.3 研究意义黔南地区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
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一、发展概况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
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截至2020年初,贵州省共有5A级旅游景区7个,4A级旅游景区113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422个。
森林氧吧是以森林、清泉、山石、溪涧、瀑布为基点,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辅以各类简约、朴素且与环境格调相一致的游憩设施。
森林氧吧适合含负离子、空气清新且适宜休闲、游览、健身、度假、疗养。
贵州境内的森林氧吧主要有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毕节国家森林公园、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以及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
二、经济发展分析2019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676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5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058.45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430.33亿元,增长7.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3%,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433元。
2019年,贵州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97元,比上年增长10.7%。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04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6元,增长10.7%。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80元,比上年增长7.1%。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02元,增长 3.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22元元,增长11.5%。
2023年贵州省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逐渐发展,贵州省旅游行业也在迅速发展,成为贵州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市场规模据统计,2019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29亿元,同比增加14.7%。
其中,国内游客接待人数为8.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为7140.65亿元,同比增加14.8%;境外游客接待人数为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88.49亿元,同比增加13.0%。
二、旅游资源贵州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
贵州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
1. 自然景观贵州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黄果树瀑布、龙宫、镇远古镇、黔东南山地、鸟鱼山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瀑布高达77.8米,流量大,远看像一片银幕倾泻而下;龙宫是一处被称为“天下第一奇洞”的溶洞景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最神奇的地下河”,已经成为贵州省内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镇远古镇,一座老城,文艺清新,是中国苗族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2. 民族文化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以苗族、侗族、布依族和壮族最为著名。
贵州苗族的“侗歌”、“苗绣”、“喇叭腰鼓”、“银饰”、“木鼓舞”等,以及侗族的“马蹄鼓”、“踩歌”、“弦子”等,都是贵州省特有的民族文化。
三、市场趋势1. 旅游消费升级旅游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贵州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贵州省已经开始引导旅游企业逐渐向旅游产业链的中高端方向靠拢,致力于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和产品,从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旅游+全域推进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贵州省正在逐步推行“旅游+全域”思路,目的是要将全省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将每个小地方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旅游产业链。
2024年贵州旅游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贵州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该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贵州旅游市场概况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此具备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贵州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9年,贵州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3. 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和劣势3.1 优势•自然风光丰富:贵州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多样的山水资源,如黄果树瀑布、镇远古镇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民族文化多样性: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藏、苗、侗等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资源开发力度大:贵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大力推动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利条件。
3.2 劣势•交通不便: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贵州交通网络相对不发达,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贵州旅游业中存在一些服务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这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品牌知名度还较低:相对于一些知名旅游城市,贵州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较低,需要加大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
4. 贵州旅游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4.1 发展机遇•国内消费升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为贵州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全域旅游政策支持:中国政府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贵州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政策层面上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倾斜。
4.2 发展挑战•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贵州旅游市场缺乏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这使得贵州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知名度提升困难:由于贵州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宣传和推广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
5. 发展策略和建议5.1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加大旅游产品研发力度,推出更具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中国扶贫开发重点区。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毕节的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首先,毕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境内的黄果树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除此之外,毕节还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如世界地质公园——赫章丹霞地貌、七星雕像、铜仁飞雪大峡谷等,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次,毕节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大方的吊脚楼群、金沙古址、贵州省第一民主党派领导人纪念馆等。
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吸引了很多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游览。
除了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毕节还有独特的生态农业资源。
这里的茶园、葡萄园、果园等农业园区,提供了极好的观光体验。
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的茶叶、水果和美味的农产品,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毕节也有所提升。
城市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的便捷性大大提高。
同时,旅游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酒店、民宿、旅行社等逐渐增多,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接待和服务。
然而,要进一步发展毕节的旅游业,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是旅游文化建设不足,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单一,缺少创新和差异化。
其次是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景区的管理混乱、环境脏乱等问题还需要改善。
最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结起来,贵州毕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的农业资源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然而,在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时,仍需加大对旅游文化建设、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提升毕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经济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郑瑞(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5)摘要: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贵州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近年来贵州通过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五位一体”抓旅游,通过“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较快的促进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但也面临旅游产业发展对地区民族文化的侵蚀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未能与旅游产业形成双轮驱动效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层次仍较浅表等问题。关键阔: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创新;融合一、贵州旅游业通过“五位一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旅游,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贵州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标。自2005年以来,贵州旅游业主打“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取得显著成效,贵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十一五”期间,贵州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lO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34.3和32.8%。与2007年相比,2010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和2.5个百分点,达到6.6%和14%Ⅲ。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贵州不仅通过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五位一体”抓旅游取得显著成效,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也取得进展。在旅游与宣传结合方面,贵州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旅游广告,开展“多彩贵州,梦幻之旅”形象展示。邀请包括央视、台湾东森、韩国KBs多家电视台,全国50家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全国网络媒体等与上海摄影家协会250多名摄影家齐聚贵州进行深度采访与采风报道。通过广告宣传与新闻报道,“多彩贵州”形象逐渐被国民及海外游客认识和知晓。在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方面,贵州省自2005年以来,以“多彩贵州”为主题举办了系列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两赛一会”),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多彩贵州文化定位被社会广泛认可,贵州各届自身也强化了对贵州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目前贵州已把“两赛一会”列入“十二五”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把旅游商品产业列入十大产业规划,完善贵州旅游产业体系,延伸贵州旅游产业链,使贵州旅游商品向产业化、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贵州旅游商品购物收入已由2007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0亿元,带动的就业人数从2007年不足10万人增至2011年的150万人∞。与此同时,通过对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生态文化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推出了西江苗族文化、肇兴侗族文化、音寨布依族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仁怀酒文化、湄潭茶文化、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等知名品牌。其中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多彩贵州风>自2006年以来已经演出2000多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20多个城市进行了巡演,并远赴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韩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进行巡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彩贵州风>节目也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被国家文化部定为“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20lO年荣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国家旅游局官网进行的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演出类节目调查中排名前三。在旅游与体育结合方面,近年来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已向旅游市场推出露营、登山、攀岩、漂流等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彩贵州”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镇宁万人奔向黄果树半程马拉松比赛,紫云格凸全国攀岩挑战赛,开阳、六盘水、晴隆等地的全国汽车拉力赛等众多比赛,通过举办大型比赛,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在推进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贵州客源市场。在旅游与农业结合方面,通过政策引领,培训支撑。节庆助力,促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形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态。仅在20I1年,就策划
举办了20多个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百里杜鹃花节、贵定金海雪山旅游节、安顺油菜花节、荔波梅花节、德江傩文化艺术节、凤冈春茶开采节等活动,形成一批参与性强、体验内容丰富和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目前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3000个,2011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2.9%,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5.5%,带动解决农业就业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达300万人以上④。在旅游与工业结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贵州首批白酒工业旅游景点。2011年,贵州选取贵州中心酿酒集团有限公司、仁怀市茅台镇黔台酒厂有限公司、贵州酒中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国台酒业有限公司等4家酒厂成为首批白酒工业旅游景点,景点集旅游参观、参与、体验为一体,让游客对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酒文化、企业文化都能有充分的认识与认同。在与信息产业结合方面,贵州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编制完成<贵州省旅游信息
化“十二五”规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咨询救助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2301旅游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有效推进。贵州今年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战略合作,重点打造以“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旅游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发布销售,探索创新旅游交易模式,并正在研究建立“贵州旅游交易所”为核心的新型资源产品交易平台。近年来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其依托贵州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和实施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战略,利用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宣传贵州、扩大贵州的影响力,树立“多彩贵州”的鲜明形象,强化贵州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突出贵州旅游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是消费需求改变和经济结
万方数据经营者构调整的必然产物。产业融合可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为保障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一定位得到贯彻落实,贵州省政府、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编制完成<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贵州未来8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提出建设“国家公园省”总体定位,设计“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及八个枢纽节点”的基本格局,提出以旅游引领城建、交通、文化、生态、农业等多领域多行业发展,促进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二、责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旅游开发商业化现象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侵蚀贵州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集中在贵州农村、边远贫困的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伴随着对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大批外地商户、游客进入该区域,先进的强势文化对这些地区居民造成极大冲击,尤其是对当地年青人的影响颇深。商业化致使这些地区原著居民原有的纯朴民风、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被一步步侵蚀,这些地区固有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节庆活动正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为适应游客喜好简化、带有表演性质的商业性旅游项目,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逐渐只能在博物馆和民俗馆可见,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商业化现象会导致地区原有民族文化弱化,改变当地居民观念与习惯,最终致使该地区旅游吸引力降低,旅游市场萎缩,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漫长的,但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贵州早期开发的许多民族村寨已经初现端倪。(二)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与旅游产业形成双轮驱动效应与旅游产业相比,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贵州文化产业现有三大产业部类十大文化产业,一是旅游带动的特色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民族巧取豪夺与会展广告业、山地体育与户外运动业;二是传统主体文化产业,包括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包括网络新媒体与动漫网游业、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业。目前发展较好的是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演艺、工艺美术设计、动漫产业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其他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影响范围仍有限,主要局限省内发展。贵州文化产业的薄弱,使得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因此后续仍须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依托优势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发展,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效应。(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还比较浅表,主要是针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或把文化艺术产品(如演艺、民间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结合,体现在特定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上,而未从项目设计、产品研发、产业链、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深入融合。在创新方面也有待突破,目前贵州省产业融合范围主要集中在旅游与农业、与文化产业、与工业、体育等方面,融合路径主要停留在以资源为主的产业融合上,即产业融合主要依靠农业、工业、体育、节庆活动等其他产业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中,依托旅游拉动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而未实现文化等相关产业对旅游的相互拉动效应,即在融合模式上仍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旅游促进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新业态三・2・维发展格局。在一些新兴产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尝试与动漫产业、军工产业等的融合创新。三、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日益个性化、理性化,消费者的旅游动机也原先的“到此一游”转向“求真、求鲜、求知”这三方面。当旅游已成为常态,大部分国民均拥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时,人们开始不满足常规旅游产品和线路,他们要么接受因创新、高科技带来的新鲜项目,要么接收保存自然、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项目,对那些过度包装、日趋雷同的旅游产品将逐渐失去新鲜感,那些过度商业化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线路将逐渐被淘汰。消费市场的转变,迫使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不得不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两者的平衡,即项目开发要么从“新”出发,选取贵州新兴优势产业、特色城市建设、新的社会风貌为融点,围绕“新贵州、新气象”设计旅游新项目和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改变人们传统贵州“落后”的印象,实现旅游者新旧对比、穿梭于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时空穿越的体验。或者从“真”出发,围绕“真山、真水、真贵州”,通过对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制度等方法和手段确保旅游开发中贵州“原真文化”、“原真山水”的保存,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原生态保护两者之问的平衡。在产业发展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单向促进过程,而应是双向或多向联动的过程,即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实现这些产业的反向促进过程,最终实现多产业多向驱动的目的。应重视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扶持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在产业融合模式上,除了文化产业以资源要素模式融人旅游业以外,还应从探索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三者多维融合的模式。如以“多彩贵州风”演艺促进旅游、旅游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三者共迸发展。在产业融合范围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贵州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动漫游戏产业、航天军工企业、城镇化建设等都是可以融合创新的方向。即从点到面,先选取优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再逐渐形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者全面发展的格式。注释:①数据来源: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②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绘就贵州新愿景[DB/OL].金黔在线.贵州日报,2012一11鹕.hltp://fin曲ce.sina.com.cn/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