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83.51 KB
- 文档页数:13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黏黏世界教学目的:1、知道收集“黏斗士”的资料和各种途径,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寻找生活中各种用途的“黏斗士”,积累生活经验。
3、在制作糨糊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4、在测试黏性时,能够科学公平地制定评价标准。
教学重、难点:1、知道收集“黏斗士”的资料和各种途径,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制作糨糊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动手实践法教学过程:活动一寻找“黏斗士”师: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黏斗士”呢?1、小组讨论。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黏斗士”?会用到哪些“黏斗士”?学生汇报。
2、分头查找。
师: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黏斗士”?怎样收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学生发言。
3、整理总结。
师:“黏斗士”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填写书本第5页的表格,集体订正。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4、全班交流,认识更多的“黏斗士”。
5、填写第7页的成绩单。
活动二“糨糊斗士”诞生记1、师:你们想试着自己制作糨糊吗?师:如何制作糨糊呢?让学生汇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得到的答案。
2、准备材料。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制作糨糊,先拿出准备的材料。
师:哪些材料能被用来做糨糊呢?根据什么来判断呢?生:淀粉遇碘变蓝,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选材料。
实验发现土豆、蛋清等都可以用来做糨糊。
3、同学们一起试验做糨糊。
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更多的“糨糊斗士”。
4、做好后,学生试一试糨糊黏不黏。
5、填写第11页的成绩单。
活动三比比谁更黏师:大家做的“糨糊斗士“与常用的胶水相比,黏性怎么样?生:设计一次比赛,让它们“较量”一下就知道了!1、选定“参赛选手”:“蛋清斗士”、“芋头斗士”、“胶水斗士”等等。
小学科技课程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科学探索——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概念。
(2)光的传播实验。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兴趣。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巩固光的传播知识。
二、活动主题:物理现象——力的作用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实验。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巩固力的知识。
三、活动主题:化学实验——酸碱中和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及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内容:(1)酸碱中和的概念。
(2)酸碱中和实验。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现象,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的兴趣。
(2)新课:讲解酸碱中和的概念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酸和碱反应盐和水的过程。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酸碱反应现象。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巩固酸碱中和的知识。
四、活动主题:生物探究——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条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如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较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案【3篇】。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乒、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7个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词、词语以及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老师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总结,激发探究纳米技术的神奇的兴趣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我能认读这些词语。
纳米拥有冰箱功能蔬菜材料钢铁隐形健康细胞疾病预防病灶需要深刻无能为力2.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除臭功能纳米缓释技术碳纳米管纳米检测技术探测雷达波纳米吸波材料3.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纳米技术兴起微米显微镜新奇病灶4.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认读新词和科技术语,理解部分词义,回顾全文,为更快地进入课文学习中打下基础。
三、品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第3课简易电路(教材P26~2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
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
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
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
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
小学生科技活动教案3套完整版第一单元活动一:《几个叶片的电风扇使用效果好》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电风扇的使用原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实验分析教具:小电风扇、布条、直尺、记时器教学过程:一、小调查询问同学们调查使用效果好的电风扇的标准。
1、启动要快。
2、风量要大。
3、噪音应该很小。
二、设计实验方案1、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2、小组开始实验2人操作,1人记录,1人观察,再轮流3、分析实验数据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用1个和3个叶片时,布条开始飘动时所需的时间最短。
4、评价自己的实验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在书上。
《神奇的风帆》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风帆的知识。
2、知道风帆可以使船走得更快。
3、懂得如何投稿。
教学重、难点:风帆知识的收集。
教具:幻灯图片、风帆模型、信封教学过程:一、导课出示“征稿启事”二、寻觅风帆宝库1、哪里会有关于风帆的知识?找一些有关风帆知识的书。
、整理收获1、风帆百态2、风帆助行3、出示风帆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风帆助行的原理。
《让小电珠亮起来》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方式。
2、让学生学会连接电路。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验教具:小电珠电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特点。
二、设计风力发电模型要注意:1、风力发电模型示意图2、风力发电说明3、风的来源及风力大小4、操作场地和时间三、演示并介绍开关的功能和使用方法1、功能:用来控制电流的通断。
当开关合上,电流可以从开关上流过;当开关断开,电流不能从开关上流过。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在一个电路中,要分别控制电路中两个小电珠的亮、灭,其方法是把两只开关并列地连接在电路里。
《向英雄致敬》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一、活动主题:探索科技创新的魅力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准备科技创新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准备科技创新活动的器材和材料。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技创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科技创新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如制作一个小发明、编程游戏等。
4. 展示和分享:每组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创新思维:评估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创意和创新程度。
3. 学生动手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巧和能力。
六、活动延伸:1. 邀请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和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企业或科技馆,亲身体验科技创新的成果。
3. 开展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七、学生指导:1. 在活动前,向学生介绍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他们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 在活动后,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他们理解科技创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八、安全注意:1. 在活动过程中,确保学生使用科技创新器材的安全,提醒他们注意操作规范。
2. 检查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性,确保没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3. 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
九、家校沟通:1. 向家长介绍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 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和进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1.8《凤仙花的一生》教学设计月。
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种子成熟大约需要93天。
大约需要7天χ,_/—X大约需要13天▲种子,>雅j p发芽J )大约常要167开石一长出―长出茎叶大约需要7天花帝大约需要27天(H)凤仙花茎的生长变化规律1、参考下表形式整理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按步骤画统计图以察Mfβ∙∙刚出±M∙'丽=图UVS.'ES周Uλ6∙五周UIj6“大修ι⅛J6∙∙∙七RJuus.∙Λ周U½∙∙九周UWS.十8)叫“Z69高Q0.3■朴1*二6√12・*如・*W27~B*・23睐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寻找茎生长变化规律。
2、根据风仙花茎的高度变化数据,在下面的方格图中画出不同时期风仙花茎的高度。
3、在时间的垂直线和高度的水平线交叉处点点。
4、用线把各点平滑地连接起来。
5、观察风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观察分析第8课时凤仙花的一生【教学目标】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2.明白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4.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2.明晰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
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
整理并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展示并交流我们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找找发明小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创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能够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并能够通过小技巧改变生活。
二、教学内容1.介绍创新和发明的概念;2.实现对创新和发明的认知升华;3.提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带领学生发现问题;4.提出几个平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明小技巧来解决;5.实现对科技对生活的改变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1.如何通过小技巧改变生活;2.能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3.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引导讨论法:提出“你见过有趣有用的小技巧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技巧。
2.示范引导法:教师进行示范引导,提出生活中的几个问题,例如:难以跟踪眼镜、容易把手机丢失等,通过发明小技巧来改变生活。
3.互动式讲解法:利用互动式讲解法来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安排为3小时,具体时间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创新和发明的概念,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提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组成小组研究如何通过小技巧改变生活。
第三课时:回归到问题本身,引导学生初步解决问题,并总结探究解决方案的多元性,同时介绍一些新的小技巧,并提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小发明家》系列图书;2.《发明进化史》(读者出版社出版)。
七、教学评价教师将以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明小技巧、小技巧讲解和表演的表现、对科技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八、教学备注1.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我们爱清洁教学目标:1.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能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积极参加家庭的洗涤保洁工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2.了解学生参加家庭洗涤保洁工作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计划,培养和别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培养和别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插图,两张空白表格。
2.课前收集一些卧室,客厅,厨房以及卫生间的照片,查阅洗涤劳动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1.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内容,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实践操作获得劳动体验。
2.通过讨论,制动本学期学习洗涤劳动的进度计划,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组织小组讨论:哪些洗涤项目自己已经会做的,还有哪些是不会做的,除了这些洗涤项目,还有哪些洗涤项目等。
3.完成以上学习进度计划后,再做一次统计,这一内容可放在洗涤三元学习结束之后完成。
4.以评促学。
家庭和学校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填上反馈表格,填写操作体验日记等。
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在表格中打上记号。
5.评价第二课洗茶具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洗茶具的操作要领,掌握洗茶具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洗茶具的操作要领,掌握洗茶具的方法。
教学准备:茶具、洗洁精、去茶垢的辅助用品,抹布。
教学过程:一、看图,出示课题。
1.看洗茶具的一组图片,弄清洗茶具的主要过程。
2.刚才图片中的同学在洗茶具,主要分几个步骤做的,谁已经记得了?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节,并板书:浸泡、擦洗、冲洗、擦干、摆放。
二、讨论学习,确定洗茶具各步骤地操作要领。
1.分组讨论,根据刚才看到的图片演示,结合平时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各步骤地要领。
然后对照参考书上技术信息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
2.将讨论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3.请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师生评议。
4.小结归纳操作要领。
(1)浸泡时加1-2滴洗洁精。
(2)擦洗时不要用力过猛,有茶垢,可用牙膏擦拭。
(3)冲洗时从里到外逐一冲洗。
(4)擦干摆放时用干净抹布擦干水,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三、研究性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去茶垢的几种方法。
1.在洗茶具时,最需要清除的是积在茶杯上的茶垢。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可以用牙膏擦除的方法,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吗?这种方法的效果怎样呢?2.让我们分别用自己知道的方法,借助辅助材料(可以用食盐、草木灰、食用碱、百洁布、柠檬片等),擦洗一个有茶垢的杯子。
3.各小组代表介绍所用方法,并展示洗涤效果。
(可以用食盐,草木灰,食用碱,百洁布,柠檬片等)4.教师提问:能不能用洗衣粉?为什么?(提示:从技术信息找出答案)四、动手实践,分组洗茶具,师巡视指导,并请学生说说洗涤过程和注意点。
五、根据实际情况分项目进行评价。
第三课洗餐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洗餐具的主要过程。
2.动手实践,掌握洗餐具的操作要领。
3.培养学生热爱家务劳动,争当家务劳动小能手。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洗餐具的操作要领,掌握洗餐具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些餐具、洗洁精、去茶垢的辅助用品,抹布。
教学过程:一、看图,出示课题。
1.看洗餐具的一组图片,弄清洗餐具的主要过程。
2.刚才图片中的同学在洗餐具,主要分几个步骤做的,谁已经记得了?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节,并板书:浸泡、分类洗涤、洗筷子、洗后冲洗、分类叠放、洗锅。
二、讨论学习,确定洗餐具各步骤地操作要领。
1.分组讨论,根据刚才看到的图片演示,结合平时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各步骤地要领。
然后对照参考书上技术信息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
2.将讨论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3.请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师生评议。
4.小结归纳操作要领。
(1)浸泡时,滴洗洁精要根据餐具数量和油腻程度而定。
(2)洗盆,碗要分类,注意碗里碗外,盆面盆底都洗到。
(3)洗筷子要用洗碗布裹住筷子搓洗,每根筷子都要洗到。
(4)洗锅要用丝瓜筋活百洁布洗刷。
(5)冲洗要分类,注意节约用水。
(6)餐具用干净抹布擦干,摆放要按大小类别叠放。
5.教师出示两个碗,一个很油腻,一个鱼腥味很重,学生分组操作,按书上的方法做,看看用不同的水洗会有什么不同。
提问:这两个碗用热水洗还是用冷水洗?为什么?请学生讲讲体会。
(1)油腻的碗要用热水洗,用冷水不能洗去腥味。
(2)鱼腥味重的碗要用冷水洗,用热水洗不能去除腥味。
6.学生动手实践。
7.组织学生讨论洗餐具可以有几种洗涤方法?怎样洗涤既干净又方便?(介绍新颖实用的洗碗机和消毒柜)8.学生根据本次劳技活动中的表现,按项目进行自评,互评。
第四课洗衣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洗衣物的主要步骤,知道不同质地的衣物要用不同的洗涤方法,还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2.认识几种常见衣物的洗涤标识。
3.通过实践,初步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种常见衣物的洗涤标识。
通过实践,初步掌握正确的洗涤方法。
教学准备:衣物质地标识,衣物洗涤说明标识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你平时在家要洗衣服吗?事怎么洗涤的?看到家长又是怎样洗衣物的?主要分哪几个步骤?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浸泡——擦肥皂——搓洗——冲洗——晾干二、学习新知。
1.出示几件质地不同的衣物,提问:这几件衣物可以一起洗吗?为什么?2.认识衣物质地标识和洗涤说明标识。
(出示)让学生自己认自己记,然后逐个出示各种标识,让学生说说代表的意思。
把刚才几件衣物拿出来,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质地,该怎么洗?要注意些什么?三、动手实践时的注意事项。
1.看书学习正确的洗涤方法。
2.查阅技术信息,获得怎样使衣物洗得更干净的小知识。
3.根据自己所带要洗的衣物,说说应该用什么洗涤用品?(让学生自己在技术信息中查阅确定)四、评价。
第五课拖地板教学目标:1.学习做生活的小主人,能运用学到的操作要领学习拖地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3.注意安全,不损坏家具。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学到的操作要领学习拖地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学准备:课前观察父母是怎样拖地板的。
去商场观察改进后的拖把样式,了解其先进性。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了解拖地板的一般过程。
组织学生看拖地板的正确方法图片,辨别哪种是正确的,哪种错误的。
二、讨论。
平时看到父母拖地板时是怎样做的?然后进行交流。
交流一些先进的,便捷的,有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家进行劳动实践,在劳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劳动中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早劳动中求知。
从而能够正确地掌握拖地板的操作要领。
明确地板清洁是家庭卫生的重要标志,懂得只有家人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教学评价。
介绍劳动过程,展示家长评价记录,从认真实践,掌握要领,拖地实效,拖地要领、拖地效果,综合评价等方面完成评价表。
第六课擦玻璃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擦玻璃窗方法及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关心集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掌握劳动本领。
3.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欢乐。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擦玻璃窗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抹布,报纸,水盆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个课题是:擦玻璃窗。
在此之前,同学们一定也实践了好多次,有一定积累了不少如何把玻璃擦得又干净又快捷的好方法,好点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动手实践,得出擦玻璃的方法。
先用干抹布擦拭一块脏玻璃,让学生观察玻璃是否已经擦干净了。
再用湿布擦拭另一块脏玻璃,待稍干后让学生观察是否擦干净了。
(都不干净了)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读书找出答案,并合作完成填空部分。
注意点:在擦玻璃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具体怎么做呢?小组议一议,说说以往在擦玻璃窗时,老师或家长是怎么要求的?如果有条件的,可动手实践一下,填写探索实践报告,得出实践结论。
三、学习技术信息部分内容:擦窗工具的改进。
然后谈谈体会和感受。
第七课我用纸做多面体1教学目标:1.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提问: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多面体,今天,我们就来自己制作多面体。
]制作六面体:教师拿出六面体的手工材料。
重点讲解粘贴最后一条边时要轻,要粘贴凭证。
二、学学做做。
1.学生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拿出手工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有变化的六面体或其他多面体。
指导制作时,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体做成后,再将附加物加贴上去的。
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压印都必须在展开图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开图折叠成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
学习评价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精神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八课我用纸做多面体2教学目标:1.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书上的材料制作了四面体,五面体和六面体。
今天,我们要来制作又一个种类的多12面体二、观察,讲解制作要领。
制作12面体:教师拿出12面体的手工材料。
基本步骤:剪切——刻痕——折叠——粘贴重点讲解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不能把粘贴面翻在上面,这样,看起来不精致,美观。
三、学学做做。
1.学生制作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习评价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精神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九课我用纸做多面体3教学目标:1.利用各种多面体展开图,制作有变化的多面体。
2.巩固做纸工的各种制作符号。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做好的成品。
2.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书上的材料制作了12面体。
今天,我们要来制作又一个种类的多20面体二、观察,讲解制作要领。
制作20面体:教师拿出20面体的手工材料。
基本步骤:剪切——刻痕——折叠——粘贴重点讲解粘贴边与边时要轻,要粘贴平整。
不能把粘贴面翻在上面,这样,看起来不精致,美观。
三、学学做做。
1.学生制作多面体。
2.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四、学习评价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从掌握要领,外形美观,创新精神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