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11.47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一、引言2007 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auley 给出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经营借贷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其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随后影子银行逐渐成为了金融改革发展的补充系统。
进入21 世纪之后,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开始超越传统银行,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一般而言,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影子银行设计了不同的投资产品,执行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银行的功能,因此在美国影子银行也被称为平行银行。
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步较晚,2004 年类似于上述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率先出现在国内的商业银行。
尽管起步较晚,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却十分迅速。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不够完善,造成我国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促使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和过度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警告中国关于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方面持续发酵。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促使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何监管影子银行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
二、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及其风险机制(一)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
自从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之后,其就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领域,有关影子银行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下:1、期限的不匹配。
影子银行不具备吸收存款的渠道,然而它却可以吸收安全系数较高的基金并将其贷出。
这意味着影子银行是将短期债务提供给金融市场作为长期资产使用,使得影子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
2、高杠杆性。
影子银行没有最低准备金的要求,因此其操作的杠杆较高。
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影子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创新出许多高杠杆的产品,随着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这种信用的扩张逐步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的来源。
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刘太琳,董中印(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引发关注。
基于2001-2012年年度数据,选取委托存款和信托存款、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集合理财产品、社会融资规模等作为影子银行的代理指标,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发展和金融稳定性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
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作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其过快的规模扩张明显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金融环境还很不成熟,影子银行发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能脱离必要的监管。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稳定性;协整检验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2-0014-07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证券产品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影子银行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已达71万亿美元,占金融中介总资产的1/4,影子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行的系统,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广泛的金融活动范围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使得影子银行愈发引人关注。
肇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影子银行”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的,指的是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并且缺少相关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1]。
2011年,FSB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定义。
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
影子银行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子银行(Shadow Bank)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这一概念出现后,被广泛地引用和阐发。
一,影子银行的含义国际定义:广义地描述为“由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狭义的影子银行则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可能因期限/流动性转换、杠杆和有缺陷的信用转换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
国内定义:正规银行体系之外, 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 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
其实,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是一种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其在经济体系中提供三种转化: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从而将全社会的借款人和融资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形式出现。
影子银行概念的核心是:充当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融资中介的职能,却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
其一,说明其“银行”特性,其二,说明其“影子”特性,这一特性从表面上看是不能接受存款,更深层的含义则是不接受官方的监管,因此也无法享受官方的保护。
但是,由于对“信用中介”一词的内涵及口径不同,导致了狭义及广义的影子银行概念。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从事的是债权型融资而非股权型融资,所以,狭义上的影子银行指从事债权类业务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果将股权投资也算上的话,那么像PE、VC、投资基金等机构就将纳入广义的影子银行范畴。
纽约大学的“末日教授”鲁宾就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包括证券经纪自营商、对冲基金、私人股本集团、结构投资工具和渠道、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
可见,如果按照广义的影子银行定义,几乎可以将绝大部分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都划归到影子银行的范畴。
我国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影响及监管分析作者:郭予锴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8期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猛,与其存在的风险受到国内外学者与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
影子银行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有效补充,其完善了社会融资体系,并推动了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但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探讨影子银行体系问题,不仅可以为我国金融创新找到可持续发展策略,还可以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影子银行的由来与现状“影子银行”最早是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讨论会议上由Paul McCulley提出,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在2011年对其做了如下界定:影子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其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监管套利等问题,且囊括了多种相关机构与业务活动。
尽管“影子银行”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其形式却早已存在。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体系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
比如,在各类金融产品中,美国衍生产品和机构性产品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影子银行是发生或部分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的涉及杠杆和期限转换的金融中介活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给出如此定义。
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2013年估计,其规模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合1.3万亿美元)。
不过许多分析师表示,真实数字要高得多,FSB在2014年11月发布的《2014年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中显示,中国当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快速增长,资产规模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7%,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2016年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中国影子金融体系研究报告篇一: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摘要】由于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特殊性,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避免了经济“硬着陆”。
同时,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所受的监管较弱或游离于监管之外,其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关键词】影子银行;中国金融体系;原因;影响;监管对策 XX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并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子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影子银行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是指“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之外的机构”。
在美国,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XX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界定。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将我国的“影子银行”概括为三种形式的融资。
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等;第三类则是民间金融。
由于计算口径不同,当前影子银行的规模,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近期多家机构估算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从5.8万亿至30万亿元篇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监管当局应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一、总论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21期93㊀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刘李青(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㊀要:以影子银行对我国的影响分析为例,探究其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得出了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具体体现在加剧了资金的不稳定性,导致股市资金的流出,阻碍了金融衍生品的健康发展等.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市场;行业监管中图分类号:F 8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8.21.0451㊀引言影子银行从2007年在国际上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它的发展,可以说有利有弊,目前国际国内相关组织和人士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其涉及面之广,其影响程度之深,已经不能对其泛泛而谈了,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国内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影子银行.本文的先进性就在于,在常人的理解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关于影子银行的资料,分析了从2007年至今的各方面数据,已对其具备一定的了解,因而相对来说,本文的很多观点是先进的.其次,本文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影子银行的论述,排除了他们的一些极端和不到位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再次,影子银行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但是本文仅从影子银行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角度考虑,范围缩小了,角度新颖.国内并无做过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相对于很多学者提出过的对影子银行监管等大方向的研究,本文精而独到.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参与者投资者和融资者来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理性选择,比如不至于有些投融资者因为看中了理财和信托等产品的高收益率而盲目投资,导致巨额亏损.拓展来看,本文得出的一些解决方案,也有利于国家解决影子银行问题,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同时,解决中国金融市场问题,提高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2㊀发展现状及影响近几年,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信托㊁担保㊁地下钱庄㊁小贷公司㊁典当行等.目前,国内银行推出的委托贷款㊁银信合作㊁信贷理财产品等,均属于影子银行业务.然而,银行只是一个中介,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这就造成了银行的权限界线不清晰,导致越权的行为.因此,合理有效的监管,已成为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它既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造成冲击,也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㊁货币流通㊁房地产以及民间投资㊁民间借贷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子银行冲击了我国的银行,又打压了我国的股市.就股市的发展规律而言,资本的流动受利益的驱动.但由于影子银行中,信托㊁理财产品等收益率高于股市上的投资,其收益率为6%以上,甚至8%以上,远远超过了股票的股息率,导致资金流出股市.成熟的股票市场的股息率在6%到10%之间,大多在6%左右,同时面临着不确定风险,如市场风险.在中国,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收益率远低于影子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人都去选择信托㊁理财产品,资金大部分流出股市,股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不利于股市的发展.3㊀结论及建议针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影响,央行和银监会早在2013年就开始整顿我国的影子银行,然而,整顿效果却不是很好,主要归结于信息披露不充分㊁金融市场的灵活性不足㊁监管不到位㊁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由此,本文分析出一些解决方案:(1)把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放在设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提高透明度,从而完善与调整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2)对于影子银行体系,不应将其发展限制或者禁止,换个角度来看,影子银行体系是应投融资的多样化需求产生的,依托现代信息业的发展,是制度创新的产物.(3)注重监管其活动,可有效防止监管套利.(4)借鉴国际上关于影子银行的管理制度,多注重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5)从根本上讲,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鼓励金融业务创新等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应地,影子银行的发展会越来越健康,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情况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参考文献[1]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 ].中国金融,2011,(3).[2]郑阳.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3]黄毅.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J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J ].西南金融,2009,(10).[5]张红涛,李祥生,唐诗萍.中美金融监管体制比较[J ].经营管理者,2010,(11).。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分析作者:桂俊骁舒东升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24期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各方关注。
通过简要介绍商业银行体系中所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从影子银行业务的构成、特点等几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机遇与风险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31-021 引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兴衰。
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占用银行资本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影子银行业务。
这些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以外的创新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约束,去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
但规避信贷监管机构的管制,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影子银行的概念2.1 影子银行的定义2002年由剑桥大学的Geoffrey Ingham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术语,它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的统称,与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范围小了很多。
影子银行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以及受中央银行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
2008年,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将这些“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平行的银行体系。
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一词,报告指出,近些年“准银行”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银行体系。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佳倩;曹强;朱家明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1)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安全性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2007年~2014年的季度数据,测算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度量了基于KMV模型的证券市场风险.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并借助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短期内风险可控,长期可能存在爆发风险,且破坏力随时间增加成倍放大.据此,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刘佳倩;曹强;朱家明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0
【相关文献】
1.我国影子银行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J], 左菲;蔡静娜
2.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研究 [J], 李宏畅
3.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J], 张弩
4.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J], 刘阅
5.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J], 肖东生;谢倩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日益显著。
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详细剖析,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以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随后,我们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为关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深化,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演进的。
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类似银行的业务,如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信托产品、提供担保服务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初步形成了影子银行的雏形。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金融机构对利润的追求,影子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影子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增加,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大。
除了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外,还包括了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等多种形态。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供委托贷款等方式,为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第三阶段,风险暴露期。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开始逐渐暴露。
浅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在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即影子银行迅速兴起。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高利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本文就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平稳发展做些贡献。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监管一、影子银行的概念“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它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术语。
在我国,影子银行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定义,它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则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二、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1.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
由于影子银行的交易模式是有别于商业银行零售模式的批发形式,资金的调度严重依赖于市场流动性。
2.信息严重不对称。
影子银行进行的交易是一种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产品结构设计十分复杂,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此外,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极不完善,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
影子银行以分散风险为目的,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能够绕开当局监管。
4.杠杆率较高。
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使得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5.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主体,金融创新工具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信用中介功能,不断促进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逐渐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子银行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灵活性,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然而,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影子银行概述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进行融资和投资的金融机构和活动。
这些机构和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杠杆率和较高的风险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
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担保债务凭证等。
三、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一)正面影响1. 增强金融市场活力: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助于增强市场活力,促进金融创新。
2. 促进经济发展: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负面影响1. 增加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结构使得其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
2. 监管套利问题:影子银行往往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进行监管套利,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3. 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影子银行的交易往往不透明,导致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实际影响。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一)研究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短期内,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助于增强金融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在长期内,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结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影子银行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一般意义上,影子银行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相应地,影子银行体系就是由影子银行组成的非银行金融体系。
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在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出现较晚,体系体制不完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的影子银行也经历了膨胀性的迅猛发展,如今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中国迅速的发展的原因首先,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体制极不完善,更没有一部针对规范影子银行系统行为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影子银行游走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子银行就可以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进一步造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和膨胀。
其次,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后,证券化、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通过高杠杆率的方式纷纷转而投资这些产品谋取高额利润,这样影子银行的融资体系开始壮大。
最后,影子银行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
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狭窄的区间内。
因此,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可以指望其偿还资金的大型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通过正规渠道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人们无意将自己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入非正规渠道,借给那些缺乏资金的企业,从而收取更高的利息。
中国的影子银行就作为这两者的中介,通过高利率来吸收存款,而以更高的利率将存款带出以满足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
分类号:学校代码:10069密级:研究生学号:120150055论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peration, Influence andRegulatory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研究生姓名:郑焕欢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姓名:王炳才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5月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摘要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公司的保罗·麦考利提出,最初指的是在传统银行之外经营的一系列信用中介的实体及活动。
影子银行能够成为经济参与者进行融资的一个新选择,是当前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几乎每个经济体的金融系统都存在影子银行体系。
但由于各个经济体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金融系统发展程度有较大不同,影子银行在各个经济体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中国同样存在影子银行体系,而且影子银行快速发展是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影子银行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测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影子银行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当前中国影子银行的体量已经仅次于美国。
另外,目前我国金融深化、创新不断推进,影子银行躲避监管的形式层出不穷,在巨大的体量上极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加之政府近些年极力去杠杆政策的大背景下,影子银行的讨论再度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
国内对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该领域全面系统性的深度研究还存在广泛的探索空间,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细致研究,明确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与规模,估算2002年至2016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追溯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按规模发展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发展阶段(2004年—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2011年)、稳健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业务变动情况。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独特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金融市场复杂性的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其运作机制、风险特点以及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点影子银行,通常指那些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运作的金融机构和业务模式。
这些机构通常不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交易结构进行资金中介活动。
影子银行的特点包括高杠杆、高风险、高收益等。
三、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与风险影子银行的运作主要依赖于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结构。
这些产品往往缺乏透明度,风险不易评估。
在资本市场上,影子银行利用证券化等手段进行高杠杆融资,扩大资产规模,获取更高收益。
然而,这种运作模式也增加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高杠杆的影子银行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进而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四、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一)增强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运作往往涉及多个金融机构和复杂的交易结构,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风险累积和爆发。
此外,由于影子银行不受传统银行业务的严格监管,其风险传导和扩散速度快于传统银行业务,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降低市场透明度影子银行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结构进行资金中介活动,使得市场信息不透明,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现象,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与传统银行业务存在差异,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由于影子银行不受传统银行业务的严格监管,货币政策在调节影子银行时可能面临挑战。
此外,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可能偏离政策目标,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五、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一)加强监管合作针对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应加强跨部门、跨市场的监管合作。
第28卷第1期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G 28 No. 12018 年 3 月 JOURNAL OF WUHANMETALLURGICAL MANAGERD INSTITUTE Mar. 2018
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实证分析 王嘉薇,朱家明(通讯作者)(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作为我国金融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2007—2017年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与我 国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将 推动影子银行业务拓展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从构建监测机制、推动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创新角度提 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我国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发展;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890(2018)01 -0006 -03
一、 弓I言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国际社 会普遍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体系 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
研究报告《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中给出了影子 银行广义及狭义的界定:广义上是指游离于监管 体系之外的中介机构实体与信用中介活动;狭义 上则是指具有系统性风险及监管套利的经济活动 统称。我国影子银行系统呈现规模不断扩大、业务 不断拓展、对经济渗透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中 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 显示,2015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资产规模达到 近60万亿元,占到GDP的80%与银行总资产的 306。影子银行系统一方面为传统银行信用扩展 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存在 着诱发系统性风险、削弱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冲击 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分析影子银行的 界定与风险成因,研究相关风险的防范对策,对国 内影子银行系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具有 重要现实意义。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对影子银行相关研究情况1. 关于影子银行特性的研究PglJ2010)认为由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而来 的信 介 融 构 管套 的结果,也是美国金融体系对规模经济、内部控制的 要求[1 ]。Cortty、Epstein ( 2008)指出银行体系信用 期限出现错配的原因是影子银行的债务多为短 期,资产组成由原来的流动性较强资产转化为流 动性较差的资产[2]。2. 关于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的研究Shin( 2008)基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大量实证 研究,提出有关部门应严格监管影子银行设计的 无风险产品,通过内部控制及科学评估降低危机 给经济实体带来的负效应[3]。Gomicka(2014)从 资本监管角度出发,构造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发 现通过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的监管套利行为将使传 统银行的监管措施效果也大打折扣[4]。(二) 国内对影子银行相关研究情况
1.关于影子银行与经济金融的关系研究刘超、马玉洁(2014)建立VAR模型研究影 子银行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脉冲响应,发现 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60100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 - 12D07 )。收稿日期:2〇18 -02-23作者简介:王嘉薇(1996 -),女,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通讯作者:朱家明(1973 -),男,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数学建模分析。
一 6 —王嘉薇,朱家明:国内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用,对金融稳定产生负向冲击[5]。方先明等 (2017)利用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数据构建的 TVP模型,指出影子银行的风险会逐步累积并向 正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传染[6]。2.关于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的研究陈南辉(2012)通过研究美国和欧盟关于影 子银行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提出对 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 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 衡[7]。朱孟楠等(2012)结合当前影子银行的国率分别是衡量一般银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有 效标志,记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为!+,人民币 实际有效汇率为!。2. 影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 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 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本文选取委托 贷款与信托贷款增量总规模对影子银行加以衡 量,记为!。本文所选取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际监管现状对最优资本监管模型进行拓展,认为 在传统银行受监管较严时实行部分监管,而在传 统银行受监管较松时实行全面的监管[8]。基于现有文献,我们发现现阶段影子银行研 究存在的盲点有:首先,国外大多数理论研究侧重 于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借鉴作用不大。其次,虽然对 影子银行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但缺 少影子银行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基 于此,本文建立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发 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监管建议,为我国影子银行 系统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三、影子银行对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站、中国金融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所有数据样 本区间均为2007年1月至2017年7月,所有数 据均为月度数据。(二)平稳性检验为防止非平稳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 归,VAR模型要求平稳的时间序列。在建立模型 之前,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平 稳性检验,可知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人民币实 际有效汇率、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增量总规模的 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一阶单整。另通过单 一方程的EG二步法协整检验,可知上述三个指 标中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综上,本文用以上!, !,!序列建立VAR模型。(一)数据选取及来源鉴于数据的代表性与相关程度,本文选取如 下变量$1.金融发展及稳定性水平 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 「 0.7603(三)建立VAR模型为避免解释变量残差存在自相关,选用赤池 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确定VAR模 的最 阶数为 2。 模 行 ,拟合优度为0.999,拟合度良好,结果如下所示: 3.4270 f!(-1)_459.0626
!2 = - 1.50% - 05 1.1133 6.21% -05 !2(-1) &
_ !3 ^- 0. 0077- 53.79790. 3505!3 ( - 1 )-「 0. 2232252.8058-1.7511 -「!(-2)-「- 52702.3 -
1.55% -050. 13%3-9.3% - 06!2( - 2)&2.6181-0.009116. 16720.1612 --!(-2)-
- 3549. 521 -
最后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即AR根检验。 从模型稳定检验图中可看出,模型所有根的模的 倒数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模型状态处于稳定。 (见图1)(四)脉冲响应分析1.影子银行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 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是衡量一般金融市场发 展状况及稳定程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实际有效汇 率在影子银行系统的冲击下,前2期快速下降,由正效应转而变为负效应,且之后的时期内一直维 持等程度的负效应。这说明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 发展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实际汇率波动 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金融发展及稳定性。 ( 图 2)2.影子银行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影响 当金融机构受到影子银行正向冲击后,年末 存款余额在前2期中迅速下降至负值,在第3期 又有所回升并逐步趋于稳定,呈现较低水平的正
—7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效应。这是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 利用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促进消费者和投资者 增加贷款。鼓励金融机构的结构性改革及金融工 具和产品的创新,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 善与发展。(见图3)
(五)方差分解分析为了量化各变量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对其进 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影子银行系统方差分解最
后趋于平稳,滞后第十期影子银行受自身影响占 比约为846,实际有效汇率对影子银行的影响程 度为11. 686,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对其影响 占比较小,逐渐增大并稳定在3. 566。推测原因 如下:首先,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不易受到其他因 素的发展,其监管过程可能存在漏洞;其次,金融 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对影子银行的冲击效应具有滞 后性,金融良好发展鼓励影子银行业务扩张的同 时,影子银行也促进了金融创新及发展。四、结论及政策建议(一) 实证分析结论以2007年1月一2017年7月数据为区间,利用VAR模型进行国内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发展 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如下:1. 子银行 的 展 国 融 展积极效应。影子银行拓宽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 渠道,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影子银行系统 将提升社会融资效率,推动金融创新与深化。2. 影子银行将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阻碍我国金融发展前进的步伐。虽然方 差 结 显示 在 子银行 应占比不大,但是伴随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发展与 完善,将对我国汇率波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我国 的 融 展。3. 金融系统的结构升级及优化发展将促进影 子银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提升市场占比。金融 的发展为影子银行系统最大程度发挥资金配置功 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二) 政策建议1. 构建影子银行监测机制,弱化其对传统银 行业务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往往依赖于传统银行的参与, 其与传统银行机构共同形成信用中介链条,从而 导致传染性风险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应借鉴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有关政策框架,通过资本要求、 流动性缓冲、资产集中限制等指标建立集中风险 管。2. 推动现有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实行差异化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业务、银行 同业业务、委托贷款出表业务等,传统的金融分业 监管模式已经无法对众多业务实施有效监管,根 据业务 险 行 置管理 提高 管效率的有效途径。 (下转第14页)
一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