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内阁首辅也是文坛领袖 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许彬作品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7
广东广州越秀区培正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一.选择题(共3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然”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②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③成然.之④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⑤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⑥然.后得一夕安寝⑦芙渠则不然.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B.①⑦/②④/③/⑤/⑥⑧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D.①②④/③/⑤/⑥⑦⑧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D.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3.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寒颤.(chàn)转.动(zhuàn)踅.(xué)薄.暮(bó)B.重.听(zhòng)思忖.(cǔn)憋.(biě)气气喘吁吁..(yúyú)C.积攒.(zhuǎn)下颚.(è)砰.(píng)少.(sh ào)不更.(gēng)事D.撂.下(liào)休憩.(qì)瘸.(qué)羞赧.(nǎn)二.填空题(共2小题)4.填空。
蒲松龄(1640﹣1715)字,一字,别号,世称,自称,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促织》是其创作的文言。
5.(1)《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字,别号,清代杰出的小说家。
九年级语文独立作业(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4央视春晚《年锦》一经播出,短短5分钟,将历代汉服纹样之美展现在几十亿观众面前,不少网友说,不kuì()是文化自信之崛起。
那么《年锦》到底惊艳在哪呢?由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领衔演绎的《年锦》,展现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锦绣华章,四套华服每个细节都【甲】:汉代深衣古朴大气,腰带上的云纹为非遗刺绣工艺,外层薄纱参考马王堆出土的方孔纱;唐代襦裙鲜艳华丽,款式参考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狮子纹、雁纹若隐若现;宋代背子清新淡yǎ(),运用非遗工艺苏罗,多位大师亲染手绣;明代袄裙秀丽温wǎn(),马面裙、非遗绒花与上衣的刺绣纹样【乙】。
这些精美的纹样,作者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93岁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
常沙娜曾经说过,她看到过许多不同的文明,但是中国的文明却是最hóng()伟的,它让我们看到,文化自信不再是一个抽象词,而是随着时光流转,生动、温情地留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暗藏玄机【乙】熠熠生辉B.【甲】暗藏玄机【乙】交相辉映C.【甲】精益求精【乙】熠熠生辉D.【甲】精益求精【乙】交相辉映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领衔演绎的《年锦》,展现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锦绣华章”,这个句子的主干:《年锦》展现华章。
B.“这些精美的纹样,作者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93岁敦煌艺术研究专家常沙娜之手”,这个句子有语病。
C.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转折复句。
D.“古朴大气”“敦煌女儿”“时光流转”“留在心中”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8分)翻开历史长卷,无数自强不息的身影浮现于眼前。
“人有悲欢离合,①,此事古难全”是苏轼仕途失意、思念家人时的豁达;“②,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追求精神愉悦的情感;“沉舟侧畔千帆过,③”是刘禹锡给予友人最真挚的谢意与共勉;“莫说相公痴,④”是张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⑤,⑥”(《行路难(其一)》)是李白面对困境的乐观豪情;“⑦,⑧”(《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流芳百世的忧乐观,也是他的政治抱负。
河南省荥阳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
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学诗,字以言,上虞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郎中。
二十九年,俺答薄京师。
既退,诏廷臣陈制敌之策。
诸臣多掇细事以应。
学诗愤然曰:“大奸柄国,乱之本也。
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哉?”即上疏言:大学士嵩辅政十载,奸贪异甚。
内结权贵,外比群小。
文武迁除,率邀厚贿,致此辈掊克军民,酿成寇患。
国事至此,犹敢谬引佳兵不祥之说,以谩清问。
近因都城有警,密输财贿南还。
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水陆载道,骇人耳目。
又纳夺职总兵官李凤鸣二千金,使镇蓟州,受老废总兵官郭琮三千金,使督漕运..。
诸如此比,难可悉数。
举朝莫不叹愤,而无有一人敢低牾者,诚以内外盘结,上下比周,积久势成。
而其子世蕃又凶狡成性,擅执父权。
凡诸司奏请,必先白其父子,然后敢闻于陛下。
陛下亦安得而尽悉之乎?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机械足以先发制人,势利足以广交自固,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而精悍警敏,揣摩巧中,足以趋利避害;弥缝缺失,私交密惠,令色脂言,又足以结人欢心,箝人口舌。
故前后论嵩者,嵩虽不能显祸之于正言之时,莫不假事托人阴中之于迁除考察之际。
苏州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延期)高二语文2022.08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
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
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
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
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
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
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
”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龙虎斗陈玉兰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近宅唱堂会。
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盘播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
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
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阉,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阉,攀哪旗。
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艰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竞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
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
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泰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
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
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
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
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采,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篇一】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组信息。
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
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等。
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
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这些行为后被我们称为文艺。
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
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假如哪天我们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
近两千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的国家,衰落不过在近一、二百年。
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
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文人不解,讹传至今。
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
对本土的、外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
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如战争中的军歌等等。
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
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
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越少。
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
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
河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
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
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
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
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
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
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质量检测(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敦煌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演讲中提出的。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
他们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敦煌文献。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流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
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最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
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像、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
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
扩大到全个河西,全个西域,乃至中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
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
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
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三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既是内阁首辅也是文坛领袖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许
彬作品鉴赏
本文导读:
许彬作为台阁体重要作家,三杨之后又居于领袖地位,其诗文自然具有与三杨类似的共性。
但他在台阁体创作中又是别具一格的。
与三杨的务求中正平和不同,许彬诗文以气势擅胜。
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薛瑄曾为许彬的《文集》和《诗集》分别作序,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壶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见端倪;若烟云出没万状莫测机缄……”;又赞其诗“和粹春容,冲淡高古,一时为诗者罕与俪焉”。
时任翰林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刘珝也为其文集作序,指出其文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如水之行地,汇而为湖海,流而为江河、涧溪,渚而为池沼。
随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穷。
”许彬《文集》及《诗集》均编定于任太常寺卿期间,收录的是其早、中期作品,薛、刘均为台阁中人,其评价自然不无推举过度之嫌,但就所述许彬诗文艺术特点而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清初王士禛在《北征日记》中说:“乡先辈许襄敏公《赠岳蒙泉》诗有云:‘道上钩衣苍耳子,风前聒客白头翁。
’公诗世不多见,此殊可诵”。
所赏虽仅一联,亦可略窥全豹。
罗宗强先生认为:“景泰之后,文学思想开始转变.也与政局有关。
‘土木之变’以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失去它的政
治基础。
台阁重臣的台阁文学观已经淡化,这一思潮的领导核心也已失去他们作为领袖的影响力。
创作实践中出现了新的倾向,从鸣国家之盛转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写。
更为重要的是白沙心学的出现,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灵的本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真性情,在审美情趣上由典则雅正转向纯任自然的明净的美。
文学思想的这一转变,说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退出主流地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论述对了解台阁体和许彬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
二、许彬晚年诗歌例析
综观许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追随三杨,渐享盛誉;中期领袖文坛,个人风格凸显;后期风格转变,崇尚自然,抒写性灵。
他的后期创作对前、后“七子”的文风有较大影响。
许彬晚年诗歌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歌咏家乡山水名胜,如《宝相禅寺》、《灵山胜迹》、《朝元仙观》、《蛇眼清泉》等;有的怀念故乡先贤,如《义姑遗庙》、《复圣古祠》等;有的描写田园生活,如《汶阳春耕》、《洸滨垂钓》等。
体裁均为七律。
这些诗篇大多写于明英宗天顺初年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此时的许彬,经历了政坛上的大起大落,诗歌创作仍保留了以气势擅胜的特点,但已基本脱去台阁体的范式,转为崇尚自然、抒写性灵。
下面举例加以探析。
先来看七律《灵山胜迹》:
巑岏形胜小昆仑,北斗天高手可扪。
一道金绳开汲路,千年石虎护山门。
漫空法雨昙花落,阖殿香风贝叶翻。
疑有真人曾挂锡,毗卢福地总堪论。
灵山为宁阳东部一座海拔仅170米的小山。
山虽不高,但孤峰独峙,陡峭壮丽,奇峰秀出,为一方之胜。
山下树木葱郁,四季交翠;山上松柏蔽空,云蒸霞蔚。
站在灵山之巅,北瞰汶河,宛如玉带。
山上有创建年代最迟为隋唐年间的千年古寺,寺中存有唐上元元年石塔两座,上刻菠萝蜜心经。
该寺唐称妙峰寺,金改寿峰寺,明清时期改称灵山寺。
诗的首联即写灵山形胜:“巑岏”,为山高锐貌;以昆仑与灵山作比,具体而微,精彩立现。
立于山巅,似乎可触摸到北斗,极力夸张,要在传神。
颔联为传世名句,历来受人激赏。
据史志记载,金代时灵山寺僧徒日众,因下山取水不易,乃造一铁索,设机提水以供日用,灵山因此又有“铁索灵山”之称。
“一道金绳开汲路”,此之谓也。
灵山寺山门前有一对石虎,栩栩如生。
唐人李玄通《华严经合论》记载:《华严经》系由猛虎从西方驮来。
故后来寺庙门前多有石虎。
“千年石虎护山门”,即用此典,佛法之灵异威严顿时生动地表现出来。
颈联写佛事之盛。
昙花一名韦陀花,传说为花神所化,此处代指经义;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片,可用来书写经书,长期保存,此处代指经书。
“漫天法雨”、“阖殿香风”形容整个寺庙为浓重的佛教氛围所弥漫。
尾联展开联想。
真人,佛教指阿罗汉;挂锡,指禅僧至修行道场住宿,或任寺院住持。
毗卢为佛名,指如来,亦作为法身佛通称,毗卢福地即如来住所。
作者揣测这样美好的地方,堪比西天佛祖所居住的福地,过去一定有阿罗汉在此长期住持。
此诗表现了许彬诗以气势擅胜、喜大处着笔的特点。
灵山形胜之美、佛事之盛被作者描绘得声情并茂、气象非凡,使人如临其境。
看似不过对佛寺、佛事的赞颂,反映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山水文化之深情。
再来看七律《汶阳春耕》:
派出徂徕赴济西,东风两岸力田齐。
水边宿润云千顷,陇上新晴雨一犁。
嘉种播来禾满野,陂田菑处稻成畦。
劝农令尹侵晨出,喜见儿童傍雉鸡。
首联落笔先写汶水源流。
汶水发源于莱芜原山,此云“徂徕”,有失准确,但汶水西流中,亦汇入了徂徕山各支流。
自大汶口以下,滔滔汶水润泽两岸成膏腴之地。
春秋时“齐鲁必
争汶阳田”即这一地区。
惊蛰以后,东风吹来,万物复苏,农人为不失农时,正忙于春耕。
颔联写天气变化为春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汶水滋润,汶阳田上昨天阴云密布,下起绵绵春雨;今朝放晴,田间墒情正宜春耕。
农夫心情之喜悦不难想见。
颈联写农夫劳作的热闹场面。
“陂田”,指河滩;“菑”,为初开垦的荒地。
农夫们有的在肥沃的熟地里播种,有的在新开的河滩地里插秧。
在辛勤的劳作中,似乎已经看见“禾满野”、“稻成畦”的喜人景象。
尾联写地方官员到乡间视察农事。
除了田间农夫劳作的盛况之外,他还看到农家孩子们正在与雏鸡嬉戏,——在主要为远景、基本为静态的画面上突然增加了一处生动的特写。
好一幅春耕图、农家乐!
这首诗的基调是喜悦欢快的,画面清新,文笔清丽,反映出作者对家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洸河是宁阳西部一条主要河流。
作者闲来无事,与老友漫步于洸河之滨,时常可见垂钓之人。
看到钓者的闲适和惬意,不由忆及往事,当年情景与眼前风物交汇起来,虚实相生,融为一体,成为绚丽的画面,于是留下了下面这首《洸滨垂钓》:
坐钓洸滨记昔曾,斜阳古渡碧澄澄。
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
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
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
落笔进入回忆,写当年自己也曾坐钓洸滨,享受垂钓的乐趣。
那是一个下午,在洸河古渡口旁,夕阳映射进澄碧的河水里,泛起粼粼波光。
在柳树下安好方形的渔网,然后甩开钓竿,静待鱼儿上钩。
时间过得真快,直到皓月东升,才收拾渔具回家。
“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堪称妙句。
钓到了多少鱼,实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钓鱼过程的乐趣,体味人生的道理。
“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
”是说鱼,更是说人。
鱼儿和人一样,命运各异,有的侥幸躲过厄运,有的得志飞黄腾达。
那跳过龙门的金翅鲤鱼,不是据说化身成龙了么?而自己中进士、点翰林、进内阁、成首辅,在世人眼中也算风光无限了。
但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晓得,而难与人尽述。
“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
”“羊裘”典出东汉严光故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帝位,乃变名姓,隐身不现,……披羊裘钓泽中。
”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脱却羊裘”,指进入仕途。
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浮沉,老来回首险恶仕途,作者不由感慨万端:仕途通达与羊裘垂钓,似乎悬若天壤,而孰得孰失,竟是一言难尽!
此诗感情复杂,有对隐逸生活的赞美,有对仕途生涯的
回顾,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值得反复体味。
通过对上面三首诗的初步赏读,可以发现许彬晚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一是境界开阔,气象宏大;二是善于对典型景物作精彩特写;三是用典似不经意而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