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的辩题是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首先,明确几个概念。贫穷是指生活困难、经济拮据。富裕是指生活富足、经济宽裕。暴露是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显露的意思,其有两个特质,其一,必须有相应的恶行,恶行是人性之恶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评判人性之恶的重要标准。其二,恶行必须被除了自己以外的自然人所知。比如,我们说我军暴露目标,意思就是说我军被敌军发现了。秘密暴露,秘密必须被别人所知道才叫暴露。人性之恶是指普世价值观中的恶,即与法律和道德理念相违背。基于以上定义,我方认为贫穷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理由有三:

一,穷人生活条件艰难,更容易被生存所迫。有研究显示,人在面临生存问题是,更容易表现出原始丑陋的一面。人为了生存下去,人们常常不择手段,甚至于不惜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在1942年大饥荒中,一位母亲竟怕自己的孩子争抢自己讨来的食物把他们锁在屋里导致他们活活饿死,甚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面对生存问题,人们往往忘记去节制掩盖自己的人性之恶,从而使他们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二,贫穷的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善恶的评判能力和对恶的约束能力相对较低。苏格拉底曾说:“恶来源于无知”。荀子也认为:“人性之恶,其性者伪也,故必将有师化之道,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意思是说,人性本恶,而善是教化后的产物,怎样做到化性起伪那,关键在于教育。避免暴露人性之恶的前提是对具备对善恶的评判能力,假如连善恶都区分不清,还怎么谈避免暴露人性之恶那?南开大学分析指出,家庭收入每提高10%,受教育系数上升8%。台湾大学2013年研究发现,大学教育人口比例每上升1%,财产犯罪率会降低8%。

三,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教授在他的“犯罪经济学”中提出,除了少数心理变态者之外,犯罪是理性行为,人们可以像分析经济活动一样地分析犯罪行为。潜在的罪犯在他(她)对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进行成本——利益分析得基础上做出经济决策。只有当犯罪对他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一个人才会实施犯罪行为。犯罪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有形(在获得金钱性犯罪)和无形(在情欲性犯罪)的满足。犯罪的成本包括各种不同的现金支出(如购置犯罪用品)、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和刑事处罚的预期成本。其中刑事处罚的预期成本由从事犯罪活动被抓的几率、被抓住后被判有罪的几率和惩罚的严厉性(包括惩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羞辱)三个因素决定。在收益方面,相较贫穷的人来说,富裕的人本身已经拥有很多资源,想要有足够诱使他们犯罪的收益比穷人少得多,可能贫穷的人会为哄抢翻到在路边运输车的一箱货物而暴露人性之恶,然而几千万的收益也可能难以打动富人诱使他们犯罪。在犯罪成本方面,相对穷人来说,富人的业余时间少,失业率低,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高,并且,富人的社会地位高,更怕因犯罪造成对自己和家人名誉等方面的损失,刑事处罚的预期成本高。无论从收益方面还是成本方面,富人犯罪相比穷人犯罪都是极其不经济的,故贫穷更能暴露人性之恶。

一株小树,阳光,雨露充足,加之有人修剪枝叶,更有可能长为一株参天大树。一株小树,阳光雨露并不充足,又加之缺少园丁的修剪,很可能从中生出枝岔,难以长成栋梁之才。故我方认为,贫穷更易彰显人性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