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及其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彻底改变注入式的教学,倡导启发式和讨论的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文件无不向我们透露一种信息:现在教师应修正师古的传输式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教师更多的被视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引导者。那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说是完全体现这个观点。

产婆术,也就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它源于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虽然自己不能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结论,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讨论甚至争辩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是通过暗示的语言引导学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得到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不然。没有人能成为别人灵魂的工程师,孩子有自己的灵魂,无论父母还是老师,充其量是“园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也是各有千秋,千差万别。倘若总是“浇等量的水”“修剪不听话的枝叶”,“植物”又怎能长得繁茂呢?因此,父母或教师的使命应该是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学习,去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它生长的方式去培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谨记的是园丁要遵从植物的本性来对其加以培育,而不是要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就关注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以及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来说,苏格拉底产婆术中提问、回答、暗示、再回答这一过程值得肯定。但同时有一点也该注意到,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引导孩子去发现新事物、新的真理,而是去激发他们内心已存在的知识。那么倘若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光挖掘已有的,对其成长又有多大帮助?若是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兴趣或是信心,他们又怎会积极地思考?因此,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必须是建立在孩子们已自学,事前阅读有关资料,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思考上。同时,问答法这一套固定的模式也该不断地花样,这样既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也不至于让本来非常积极的渐渐失去兴趣。

最近看到一篇非常好非常好的小学生作文,这个孩子将教师比作导游,他说:“导游......真的挺合适的。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想如果教师带孩子们亲自体验,亲身实践,孩子们必然对学习充满兴趣。我很佩服一位老师,他敢于在一个月内将整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带孩子们去大自然,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堂知识,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那时候,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更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帮助孩子们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从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帮助他们在人生路上有更大的勇气、自信与能力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欲望。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并不能为学校、家长、各方人士所认同,有各种因素需要考虑。但是,那种情景的确令人神往。想象一下,面对美景,教师指点一处,师生满面笑容地讨论着某个问题。偶尔学生不能明白,挠着头,教师说了些什么,那学生豁然开朗,露出满足的笑容。也有学生不同意,站起来与老师辩论起来。尽管暂不能实现,却可以逐步接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每一位教师都不能把学生看做被管教的对象,不能认为听话、守纪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看待。这样,学生不会对老师又敬又伯以至于永远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唤醒,还是我们需要不断探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