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许伟勇(青田县祯埠乡小学)

教学内容: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

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向他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给每位同学打印一张中国政区地图。

3.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二个中国省(市区)名称的纸条。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来了好多老师,跟大家一起度过这快乐的40分钟,真是一种缘分呀!你们来介绍一下,你叫什么名字,家乡在哪里呀?(板书学生回答的地址)(5人左右)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学习《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大家把书本翻到第27页。(板书课题:我的家乡在哪里)

二、看地图找家乡

1. 找家乡。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张地图,大家猜猜地图上画的是哪个地方?你应该说家乡在哪里?(世界政区图)

2.我去能从图中找到我们的家乡吗?(从图中找出中国)

(中国政区图——找浙江省)

3.看到中国这么多的省区,你都能找到吗?拿出给你的地图和纸条,从地图中找到你纸条上的省区。

4.游戏:指名上台,台下问:一二三四五六七,你的家乡在哪里?台上的指着地图上的省份,说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齐说省区名称。(10人左右)

5.大家看手中的中国地图,家乡的位置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呢?(提醒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标注:东南西北)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

6.PPT依次出示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地图,依次找到家乡所在政区,说:我是——人,我的家乡在——省、市、县、乡。

三、爱我家乡

7.说家乡。

你了解家乡吗?老师来祯埠也很多年了。老师特别想知道,同学们的家乡都有哪些特产呀?名胜古迹呀?名人呀?你来介绍一下,祯埠有什么方面好。

(指名说,板书)(7人左右)

四、练习:了解国家政区

1.练习: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祯埠,你能找到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吗?在你的地图上找出来,标上序号。

PPT出示图片,1-4分别是新疆、吉林、内蒙古、贵州。

展示,交流。(15人左右)

2.练习:现在有游客开着车来了,你看他们的车牌号,能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吗?

PPT出示图片,晋、鲁、闽、冀、粤。

学生猜,翻字典《中国政区简称》表验证。(10人左右)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体会到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家乡十分美丽,有特产、名胜、名人,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六、作业

1. 写一写或画一画《未来的家乡》

2.将家乡的省级政区从图上剪下,贴在指定位置,并在周围写上相邻省区名称。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课程要求,瞄准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情境,开展活动,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

课堂教学中,以地图为依托,范围“从大到小”,家乡“从小到大”,在不断的“找家乡”、“说家乡”,了解家乡在祖国的位置、特色等。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将家乡这一概念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课前要精心研究学生、潜心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寻找,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品尝教学喜悦的同时,我深深感到品社课的灵魂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根植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才是有生命的,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才是有效的。

曾听说:“思想道德教育就像生活中吃盐一般,如果一勺勺地吃,那一定苦不堪言,谁也受不了。但是人的生命又离不开盐,只有把盐撒入菜肴,才能使人想吃、爱吃。”我们的品社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盐”,然后添加合适、新鲜的“盐”,和学生已有的“盐”融合在一起,放入社会生活这盘大菜肴中,学生才能享受到“盐”的美味。

作为品社教师面对纷繁的社会知识,要开动脑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在润物无声中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