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补充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878.00 KB
- 文档页数:8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是一种来自植物青蒿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次从中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近年来药物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药效作用是由其含有的内酯环、大环和过渡金属等多种结构单元共同作用所致。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极为有限,因此合成青蒿素类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外消旋青蒿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外消旋青蒿素是一种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如何实现其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是一个难点。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辅助剂等手段,可以实现对青蒿素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
例如,有学者使用氨基醇作为手性辅助剂,在对应的氧化反应中合成了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青蒿素衍生物。
1.2 单端基的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单端基的青蒿素衍生物通常指在中环上引入一个含有反式-亲核芳香取代反应活性的单端基基团。
其主要药理作用也是通过识别阴性药物靶标来发挥作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使用磺酰胺基团或其他亲核基团可以有效引入单端基,实现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1 抗癌作用青蒿素类化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2.2 免疫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述·青蒿素生物合成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刘万宏1, 3,黄玺2,张巧卓31.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13312.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00383.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青蒿素因其在植物中的量很低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量是植物次生代谢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综述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酶与基因,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部位及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植物激素和诱导子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对青蒿进行遗传改良;提出了基因工程技术是提高青蒿素的理想途径之一。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诱导子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01 - 0101 - 07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9Advances in studies on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rtemisininLIU Wan-hong1, 3, HUANG Xi2, ZHANG Qiao-zhuo3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2. Southwest Pharmaceutical Co., Ltd., Chongqing 400038, China3. School of Life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Key words:Artemisia annua L.;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genetic engineering; elicitor疟疾是一种严重的流行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至少有380万人感染疟疾,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超过100万人因患疟疾而死亡[1]。
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现有的首选、最佳疗法,青蒿素类药物需求巨大。
青蒿素原料药依旧主要依赖于从药用植物黄花蒿(中药青蒿)提取、分离、纯化,但其在黄花蒿中的含量较低,且含量变异大。
黄花蒿分泌型腺毛是合成、分泌、积累及储存青蒿素的场所,腺毛的正常发育直接关系到青蒿素的产量。
提高青蒿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意义,也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
该文介绍了青蒿素体内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和代谢调控,以及青蒿素合成器腺毛的研究进展,这些将为开拓新的方法来提高植物来源青蒿素的产量提供帮助。
标签:青蒿素;黄花蒿;腺毛;分子机制;遗传调控疟疾流行于97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32亿人口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2015年约有214亿人感染疟疾,并有约438万人死于疟疾[1]。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是治疗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现有的首选、最佳方法[12]。
屠呦呦先生也因其在青蒿素的发现及青蒿素在疟疾治疗方面的巨大贡献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是一种含过氧桥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其每年需求量巨大,但是供应量却相对紧缺[3],这直接导致了ACTs制剂成本的增加。
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免疫等多方面[45],随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应用的开发,其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青蒿素来源于菊科蒿属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其干燥地上部分被称为中药青蒿[67]。
黄花蒿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来源,但是其含量却相对较低,只占干重的01%~08%[89]。
如何提高青蒿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國内外黄花蒿育种研究的热点。
已有许多科学家正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加青蒿素的产量,合成生物学及化学合成在青蒿素生物半合成上取得了较大进展[10]。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青蒿素是一种来源于青蒿植物的天然药物,因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制备青蒿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青蒿植物,并且良好的品质和产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制约若青葛系的生产。
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探索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并逐渐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一、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含氧的类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5H2205。
它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其中一个来自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部分,另一个则来自异氰酸烯酷(Isocyanateester)的反应。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特殊,具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它有着非常强大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原生合成途径非常复杂,需要包括类合成酶和脱氧基替换酶等多个酶催化的反应。
在合成过程中,爆发性的活性氧化物质也会被产生出来,这些物质也被认为是青蒿素具有抗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采用不同的方法尝试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新途径。
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带用的一种人工合成市高素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化学合成技术框架下,找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种可行的青高素合成方买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化学合成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他们推崇生成青蒿素目标分子的方法,无论是底物催化还是金属催化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化学合成法已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合成青蒿素,并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
2.光合成法光合成法是一种将人工化学合成技术与光催化技术相结合来合成青蒿素的新方法。
光合成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更加环保,而且还可以削减合成青蒿素的产生成本目前,光合成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
3.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指通过生物过程来实现合成青蒿素。
这种方法与化学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大量的有机化学试剂,更加环保;与光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复杂的光催化反应条件,更加稳定。
青蒿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中国传统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由于其独特的抗疟效果和相对较低的副作用,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疟疾疫情严重的地区。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青蒿素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为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提取工艺方面,本文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纯化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提取方法、现代提取技术以及新型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作用机制方面,本文综述了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还为开发新型抗疟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总结了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还探讨了青蒿素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如抗肿瘤、抗炎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分析了青蒿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资源短缺、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青蒿素将在全球抗击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战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青蒿素的来源与提取青蒿素,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的药物,其来源与提取过程充满了科学与探索的魅力。
它来源于菊科植物青蒿,这是一种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广泛分布的植物。
自古以来,青蒿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和发现,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状况青蒿素是我国科研人员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来并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疟疾特效药[1]。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从黄花蒿中分离提纯出一种抗疟活性单体——青蒿素,以后又确定了它的分子结构和构型。
198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蒿甲醚油针剂、青蒿琥酯钠盐的水针剂以及青蒿素栓剂等抗疟疾药作为一类新药在我国批准生产。
1995年蒿甲醚率先被收入国际药典,这是我国首次得到国际认可的自主研发新药。
目前,青蒿素系列抗疟药已有5种新药(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共9种剂型上市并在世界各国销售,每年挽救了数百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除了独特的抗疟作用外,青蒿素系列药物还具有抗血吸虫、肺吸虫、红斑狼疮、皮炎以及免疫调节,抗流感等多种疗效[2]。
但是,目前国际抗疟药市场上青蒿素类药物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其原因主要在于青蒿素原料缺乏。
1植物提取现在,药用青蒿素基本来自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
多年来,野生黄花蒿资源分布零散,其中青蒿素含量非常低,仅为0.4%~1.0%,且产量和品质也不稳定,影响生产工艺和成本[3]。
人们在其近缘植物中至今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植物。
在已探明有利用价值的野生黄花蒿资源中,每年仅可提取青蒿素为10至2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每年近200吨的需求。
另外,由于作为原料的黄花蒿要求在花前收获,这将导致野生黄花蒿种子逐年减少,进而引发资源枯竭。
况且从黄花蒿叶和花蕾等部分中提取,但环节较多,费时又费力。
2化学全合成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其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2.33[4]。
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由于合成难度大、成本高、毒性较大,未能投入工业化生产[5]。
3生物合成鉴于此,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对于有效提高青蒿素的生物产量、青蒿素生物工程应用和黄花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均有较重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1青蒿素前体化合物与青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中间体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青蒿酸、青蒿素B、青蒿烯、二氢青蒿素等[6]。
青蒿素的研究现状1 前言青蒿素是一种倍半萜内脂类化合物[1],分子式为C15H22O5,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抑制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2]。
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
青蒿素因其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传统提取方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后来又出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萃取技术以及联用技术。
青蒿分布地域狭窄, 青蒿素含量低(0.01%~0.5%). 化学合成青蒿素产率不理想, 成本高. 随着全球疟疾发病率(3.8 亿人/年)和死亡率(4600 万人/年)逐年升高[3], 青蒿素类抗疟药需求量迅猛增长, 导致青蒿素原料药供不应求, 市场价格飙升[4]。
近10 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的供需矛盾, 国内外争相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5], 另一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改良[6]。
我国在“九五”期间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入药, 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公元前168 年左右) 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在《神农本草经》, 《大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
从历代本草及方书医籍的记载, 青蒿入药治疗疟疾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肯定的。
在现代临床上用于对恶性疟疾、发热、血吸虫病、腔黏膜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心律失常的治疗[7],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有显著疗效[8]。
1971 年以来, 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小组通过整理有关防治疾病的古代文献和民间单验方, 结合实践经验, 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的中性部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卢文婕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10)2
【摘要】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强效、低毒、无抗性抗疟特效药,尤其是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特效药。
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在0.4%-1.0%之间,从天然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青蒿素化学合成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毒性大、产率低,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目前。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正方兴未艾[1],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卢文婕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J], 静一;罗安才
2.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J], 梅林;石开云
3.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J], 王路尧;张颖;唐克轩;李杉;赵静雅;;;;;
4.青蒿素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J], 刘硕谦;田娜;李娟;刘仲华;黄建安
5.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J], 吴代娟;罗桂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青蒿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疟疾化合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青蒿素的制造方式一直是通过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得到,这种方式存在着提取过程繁琐、污染严重以及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青蒿素生产工艺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色氨酸代谢和单萜生物合成。
在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色氨酸首先被转化成柿酮酸,然后通过多个酸碱催化步骤被合成成前体化合物——艾蒿酮。
接着,在单萜类合成途径中,艾蒿酮通过多个较为复杂的转化步骤被合成成青蒿素。
其中,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环氧化青蒿烯(EPO)的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的。
整个过程需要涉及大量的酶催化和多个转化步骤,每个步骤都通过不同的基因控制。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青蒿提取法,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具有多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基于生物合成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善青蒿素的纯度,从而提高其药效,减少其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其次,生物合成法可以提供更广泛和稳定的青蒿素来源,在抗击疟疾这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物合成技术可以使得制药过程更加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药成本。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挑战然而,在实际的开发和应用中,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如何实现此复杂的合成途径中各步骤相关酶的表达、调控和优化。
此外,由于存在多个酶所参与,每个酶的表达和稳定性都需要令人担忧。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应用前景尽管存在很多挑战,但面对疟疾这个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与应用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其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生产青蒿素制剂,为控制和治疗疟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综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
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
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
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
6。
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
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
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
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
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1.引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疟疾活性。
它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药理特性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药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青蒿素的合成2.1 生物合成青蒿素作为一种自然产物,其生物合成机制备受关注。
在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合成主要通过青蒿素合成酶(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Enzyme)催化一系列反应而完成。
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人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化学合成除了生物合成外,人工合成也是青蒿素的重要合成途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不断有新的工艺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使得青蒿素的合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其中,以鲁特维(Lourteig)法和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为代表的合成方法成为了青蒿素的主要制备途径。
3.青蒿素的应用3.1 抗疟疾活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展现出了广谱和强效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抑制其生命周期,进而消除感染。
该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抗癌活性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也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3.3 其他应用除了抗疟疾和抗癌活性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炎等作用。
它在临床医学中也被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肝炎、天花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4.青蒿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较高。
其次,由于广泛的使用,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令人担忧。
天然药物青蒿素的合成及研究进展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
内容包括: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并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青蒿素全合成生物合成展望0. 引言青蒿素(artemisine )是从中药青篙(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干燥物)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抗疟新药,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天然药物,在其基础上合成了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
青蒿素类药物毒性低、抗虐性强,被WTO 批准为世界范围内治疗脑型疟疾和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1] 。
而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统计,目前世界上仍有90 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亿〜5亿,年死亡人数达100万〜200万,其中8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因此对青蒿素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但目前世界青蒿素药物生产主要依靠我国从天然青蒿中提取,产量受资源、环境和季节的限制,且生产成本高、产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青蒿素虽已能人工合成,但成本高、难度大,也未能投入生产。
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近几年,人们试图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技术来解决青蒿素的生产问题。
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作为药物可以从2000年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记载中发现,当时是用作治疗痔疮的。
500年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就用来进行抗疟治疗了,只不过以前都是把疟疾当成热病。
医药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也作了同样的记述。
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始于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先后组织60多个科研单位和500多员研究人员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研究项目包括:新抗疟药物研治、驱蚊药物及措施等,其中包括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药物及对其进行药效筛选。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一种具有显著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然而,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有限,化学合成成本高昂,且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使得青蒿素的可持续供应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青蒿素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概述,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提高青蒿素的产量、优化生产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青蒿素的研究历程和其在全球抗击疟疾中的作用,指出合成生物学在青蒿素生产中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性。
随后,综述了目前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关键酶的发现与改造、以及基于代谢工程的青蒿素高产菌株的构建等。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合成生物学方法在青蒿素生产中的优势与挑战,如提高青蒿素产量的同时保持其生物活性、优化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
展望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利用新兴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合成基因组学等进一步提高青蒿素产量和质量,以及推动青蒿素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二、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解析青蒿素是一种具有高效抗疟活性的天然产物,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强大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理解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并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科学家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起始于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这两个分子在甲羟戊酸途径(MVA途径)或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途径(MEP途径)中生成。
随后,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预青蒿酸合成酶、青蒿酸合成酶和青蒿素合成酶等,逐步转化为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
青蒿酸经过青蒿素合成酶的催化,形成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