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审理行政案件法律依据问题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概述另案处理,是指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对于某些案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决定将部分或者全部案件事实、证据、诉讼请求等与其他案件合并审理,或者将案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审理的一种诉讼程序。
另案处理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
本文将重点阐述另案处理的法律规定。
二、另案处理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案件合并审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一个案件的多个诉讼请求合并审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案件合并审理。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一个案件的多个诉讼请求合并审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案件合并审理。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一个案件的多个诉讼请求合并审理。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发布了多项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对另案处理的具体适用范围、程序、法律后果等进行了规定。
三、另案处理的适用范围1.同一当事人之间的诉讼请求合并审理对于同一当事人之间的多个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例如,当事人之间既有合同纠纷,又有侵权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将两个纠纷合并审理。
2.同一案件事实涉及多个当事人或者诉讼请求的合并审理对于同一案件事实涉及多个当事人或者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J 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 y Law Ed ition2005年第18卷第4期(总第81期收稿日期:2005-03-28作者简介:吴文芳(1975~ ,女,江西省临川县人,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适用5劳动法6问题研究吴文芳(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天津 300020=摘要>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适用5劳动法6问题,实质是市场配置的必然性与改革的保守步骤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
法释[2003]13号将聘用合同争议纳入司法审查范畴,但并未解决聘用制度适用劳动法的实体问题。
当前应在不悖于5劳动法6基本宗旨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当前事业单位聘用关系的法规,以填补法释[2003]13号规定的不足。
=关键词>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劳动法;法释[2003]13号中图分类号:DF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备受瞩目。
从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而言,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应当被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毋庸置疑,但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必然性与阶段性之间亦需要寻求某种平衡。
然而各部门在转轨过程中,制定的文件、规章不相协调之处甚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适用法律法规的混乱局面,极不利于保护聘用合同当事人的权益。
鉴于此,笔者将以最高人民法院5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6(法释[2003]13号为切入点,探讨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适用劳动法的实体及程序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法有所裨益。
一、事业单位聘用关系法律法规基本情况介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就处于探索试行阶段。
200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5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6(以下简称5意见6,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就此开始。
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之“不抵触”标准摘要: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规范性文件第 148 条中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情形的考察,可以发现这条规定中“不抵触标准的边界十分模糊,究其原因,首先,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中对“不抵触”标准的消极态度,将规范性文件进行一个限缩解释,将合法与不抵触划等号。
其次,上位法的单一适用。
对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机制中审查标准之“不抵触”标准存在的问题,急需一种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中“不抵触”标准的识别与方法论建议,使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得以完善。
关键词:行政规范性文件不抵触标准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98845一、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不抵触”标准问题理论概述(一)理论概述对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不抵触”标准问题,笔者欲先在此对相关术语进行一个概念的阐述。
那么,何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行政机关制作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通知、答复等规范性文件、其他规范性文件、非立法性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规定、行政措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头文件”。
而“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是指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同时,对作为行政行为依据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制度。
我国司法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主要依据的是《行政诉讼法》第 53 条,第 64 条的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主要是指行政规范性司法审查的对象为国务院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审查标准为第 64 条规定的不合法,也就是司法机关在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针对审查对象不合法的情形,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其实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标准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权力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标准,二是行政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其标准,三是司法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及标准,[[]]本文主讲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主要讨论的是有关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不抵触” 标准。
论我国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的发展我国的规范性文件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的审查。
2014年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起诉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本条法律规定赋予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起审查的诉权,确立了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制度。
通过司法机关对规范性文件审查,保证其合法性是促进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对由于现有规定的不确定性使司法界对该制度的适用产生担忧,目前,正是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的形成阶段,要想更好的发挥该制度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在审查的方法、内容、程序等問题上进一步厘清、明确,为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内涵和特征(一)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内涵。
在建设法治政府的今天,规范性文件仍然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性文件可以弥补法律、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不强的不足。
但是,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性文件的数量较多,文件涉及范围广,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国家法制统一遭到破坏。
违法任性的规范性文件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一大障碍。
实践中,有些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越权错位等规定造成的。
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制度是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争议作为前提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时候,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一并请求法院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制度。
法院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并由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同时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以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判定案件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判定案件的依据。
二、法律判定案件的基本原则1. 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原则,法律判定案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确保案件审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对当事人平等对待,确保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
3. 证据原则: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法律判定案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依法收集、审查、运用证据。
4.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法律判定案件时,必须遵守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即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以犯罪论处。
5.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时,必须明确法律规定,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犯罪行为。
三、法律判定案件的主要依据1.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法律判定案件的主要依据,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法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2.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具体法律问题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司法解释对于法律判定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国际条约: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在国内具有与国内法相同的效力。
在法律判定案件中,如涉及国际条约,法官应当参照国际条约的规定。
4. 司法惯例:司法惯例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指导性的做法。
司法惯例对于法律判定案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证据: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等。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法审查、认定证据。
6. 法院审理报告:法院审理报告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法院审理报告对于法律判定案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法律判定案件的具体步骤1. 收集证据: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依法收集、审查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充分性。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渊源,是指民事案件判决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
在我国,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本文将从这些法律渊源的来源、性质、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渊源首先来源于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宪法为法官提供了裁判依据,确保了民事案件的公正、公平和合法。
1. 宪法规定的民事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法官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要求当事人履行相应的义务。
2. 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职权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如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等。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法官应当依法行使审判权,维护国家机关的职权。
三、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渊源主要来源于法律。
1. 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规定了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等基本内容。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法官应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2. 其他法律除民法典外,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也是民事案件判决的法律渊源。
这些法律对民事关系进行了具体规定,为法官提供了审理案件的依据。
四、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行政法规可以作为辅助性的法律渊源。
1. 行政法规对民事关系的调整行政法规对某些民事关系进行了调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
在民事案件判决中,法官可以参考这些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122•中国卫生监督杂志•法治园地•卫生行政执法中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适用问题探析高勇(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北京100007)[摘要]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对于保障行政处罚合理合法有效至关重要。
作者简要介绍了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内涵,并构建了重大行政处蜀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基本要素,形成了选择适用法律依据,以期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大行政处罚;法制审核;卫生行政执法;要素[中图分类号]DF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6131{2021)02-0122-05Doi:10.3969/j.issn.1007-6131.2021.02.004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Review System for Major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Decisions in Health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GAO Yong(The Center of Hea1th Supervision National Hea1th Commission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007)[Abstract]The legal review of major administrative penalty dec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reasonableness, leg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egal review of major administrative penalty decision,constructs the basic elements,and forms th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so as to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health penalty.[Key words]The major administrative penalty;Legal review;Health Administrative penalty;Elements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比较法视野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探析抽象行政行为事实上是作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学理概念出现的,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立法性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具体而言,是国家有权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性行为及其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进行审查,或者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情形、违法责任进行确认和矫正的国家监督活动。
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重要内容,是指行使司法权的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性行为及其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监督的活动。
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作为司法监督行政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抽象行政行为是作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的一种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学者法学研究的划分方式。
在英美法系,一般不注重对行政行为的研究,行政法学通常认为行政行为是公共行政研究的范畴,行政法只关注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但是这并不代表英美法系国家不存在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恰恰相反,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由来已久。
英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主要由普通法院负责实施,主要审查抽象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内容与精神。
法官在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首先需确认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机关的固有权力,如果是固有权力,那么法院需要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与已有的法律文件和判例法是否存有冲突,抽象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符合自然公正的法治原则和越权无效的原则。
其次,对于经过议会的授权而具有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权力的,应当同时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否与授权法案的内容与精神及其法治原则相一致,如果行政机关违反授权法案制定抽象的法规和法令,法院有权裁决抽象行政行为违法而无效。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普通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只有合法性审查权,而对于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合宪性审查权属于上议院的枢密院。
美国虽说与英国隶属同一法系,但两国的法律制度仍旧存在差异,与英国法院有限的司法审查权相比,美国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更为全面,即美国法院既要对行政机关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同时还要审查其合宪性。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第一审程序开庭审理规范(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1994.06.02•【字号】•【施行日期】1994.06.02•【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案件第一审程序开庭审理规范(试行)(1994年6月2日)为依法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提高行政案件开庭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市审判实践,制定本规范。
开庭前的准备一、开庭审理前审判长主持召开合议庭准备会议。
书记员作好会议记录。
准备会议应当再次核对本案立案是否符合行政诉讼法第41条规定的条件。
发现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发现不属于本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发现诉讼当事人有误的,依法变更或增加诉讼当事人。
合议庭准备会议还应安排以下议程:(一)由主审人介绍案情和阅卷情况;(二)合议庭成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明确本案的审理对象和审查重点,了解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和与案件有关的法律规范,分析研究开庭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三)研究和确定庭审提纲;(四)明确合议庭成员在庭审中的分工及合议庭成员是否提出回避;(五)确定是否公开开庭以及是否传证人到庭,确定开庭的时间、地点及是否邀请有关人员旁听。
二、书记员在法定期限内张贴公告,向诉讼当事人发送传票,向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发出出庭通知,通知法警按时执行公务。
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及时发出旁听券。
三、审判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审判长的座位位于国徽下正中处,审判员或陪审员分坐两边;法台右前方为书记员座位,同法台成45°角;法台左前方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座位,同法台成45°角;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座位设在法台前方,右边为原告座位,左边为被告座位,第三人座位设在原告一侧;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可以侧向法台相对而坐,两者之间相隔不少于100厘米,也可以面向法台平行而坐,两者之间相隔不少于50厘米;值庭法警位置设于书记员座位外侧。
新行诉法及司法解释“九大亮点”- -------扎鲁特旗人民检察院副院长张志学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法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政诉讼法施行24年来进行了首次修改,亮点颇多。
如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扩展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建立对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设立简易程序制度、强化行政诉讼执行等。
这些新规定,有望切实解决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制定了便于人民法院操作的具体规程。
亮点一:行政诉讼不再“门难进”省法院行政庭庭长袁瑞玲介绍,行政诉讼法是一部保障“民告官”的法律。
当前,行政诉讼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立案难。
由于受案范围有限,行政争议产生后,老百姓到法院寻求救济却立不上案,导致许多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争议进入信访渠道。
新法为解决行政诉讼“门难进”的问题,从五个方面加强了对当事人起诉权利的保护:一是新法第三条明确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审理。
二是新法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强化受理程序约束,即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裁定书,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原告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
三是新法明确了法院的相应责任,即如果法院在立案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向上级法院投诉。
四是新法第十二条扩展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将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行政协议纳入了受案范围,保护的权利范围扩展为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If there are no obstacles in the journey of life, what else can one do.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处罚法适用法律规范是什么?根据行政诉讼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参照规章。
在参照规章时,应当对规章的规定是否合法有效进行判断,对于合法有效的规章应当适用。
我们知道,涉及到行政处罚,问题就会比较严重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处罚法适用法律规范是什么?下面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处罚法适用法律规范的相关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阅读吧!行政审判涉及的法律规范层级和门类较多,立法法施行以后有关法律适用规则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法律适用中经常遇到如何识别法律依据、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等各种疑难问题。
这些问题能否妥当地加以解决,直接影响行政审判的公正和效率。
而且,随着我国法治水平的提高和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行政审判在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维护法制统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关于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据根据行政诉讼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参照规章。
在参照规章时,应当对规章的规定是否合法有效进行判断,对于合法有效的规章应当适用。
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关于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解释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人民法院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规章制定机关作出的与规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规章解释,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参照适用。
考虑建国后我国立法程序的沿革情况,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国务院制定并公布的行政法规;二是立法法施行以前,按照当时有效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
对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赔偿若干问题的探究内容提要:本文就《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与实施以来,在民事、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问题在理论在实践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从七个方面对基层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发现的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和思考:在审理确认案件中,应通过什么程序进行确认,笔者提出不能单一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或单一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应建立一部单独适用赔偿确认的程序;在审理确认案件中,确认案件的结案方式上认为基层法院在确认基层法院在确认案件立案前可以与请求人和解,在确认案件审理中也可以和解,达成和解后不但会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司法成本,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
关于民事诉讼、行政司法赔偿的归责问题,建议确立以狭义的“违法原则”为主,过错等其他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关于合法强制措施赔不赔的问题从考虑现有司法环境与判决即判力等方面认为不适用国家赔偿;关于查封、扣押、财产保全、执行案外人财产的适用国家赔偿有关问题分别列举了十一项情形,结合现有法官司法解释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案外人权利,而忽视国家利益,亦不能强调国家利益,而不承担法院而司法行为的违法或过错而应负赔偿直接损失的责任;关于时效的问题笔者认为时效应该更加严格,有利于诉讼程序的管理;对法释(2004)10号司法解释第十一条十项的理解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程序交叉应予以注意。
关键词:民事诉论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和执行案件的不断增加,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和执行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情形会不可避免。
国家赔偿第三十一条规定民事、行政诉讼司法赔偿的内容,是在国家赔偿法第五章“其他规定”中规定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称其为“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10期・31・《立法法》视野下的行政诉讼法律适用———兼议《行政诉讼法》第52、53条之存废葛治华1许宏波2(1.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04;2.杭州310008) 摘要:行政诉讼法律适用问题是行政审判的核心和关键,,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司法审查的性质。
《立法法》法定依据。
我国《行政诉讼法》,而改为直接依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
人依据”还是“参照”,而可以直接根据《立法法》的规关键词:行政诉讼;;;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47(2009)10-031-03【作者简介】葛治华(1974-),女,安徽凤阳人,诉讼法学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许宏波(1979-),男,湖北长阳人,行政诉讼法学硕士,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行政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法律适用是法律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从[1]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目的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法律适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判,关系到纠纷的顺利解决。
和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相比,行政诉讼①的法律适用,情况更为复杂,更具有特殊性。
随着我国法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需要,行政案件的审判在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回首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十余年,关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审查与适用,不仅与之相关的制度尚有一个建立完善的问题,而且审查与适用制度本身也还不够成熟。
因此,研究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意义重大。
笔者着重围绕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来展开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对推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乃至违宪审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实践现状我国在《行政诉讼法》颁布以前,审理行政案件主要是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要能够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从宪法、法律到一般规范性文件都可能适用。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院+报JoornaO of Heiloogjian/ Administrative Canre Colleee of Politics And Law 2023年第2期(总第H9期)No. 2 2023(Sum No. 149)《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相关问题探析李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90288)摘要:292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是我国债券法律框 架体系当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司法解释性质文件,有利于债券纠纷案件的审理,确保金融公平的实现,维护金 融稳定与安全,并进一步提高金融效率。
债券投资者适当性以及债券法的域外效力等债券监管法律问题,有 待于下一步立法进行完善。
关键词:金融法;债券纠纷;法律框架;监管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H28 -7966(2221 )22 -0287 -242222年7月H 日,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商议之后,最高人民法 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座谈会纪要》),这份重要的《座谈会 纪要》统一了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不同类型债券纠纷案件的审理要求,对于未 来案件审理实务中,全国各级人民法院适用统一的标准,指明了方向,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更重要的 意义是,这份《座谈会纪要》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法律框架已经基本成型,调整债券市场法律关系的四梁八 柱,从宏观到微观,从基本原则到实施细节,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本文将从我国现行债券法律体系的框架入 手,分析这份最新的《座谈会纪要》在整体的债券法律体系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中所规定的债券纠纷审 理的若干要点,然后归纳并解析这份重要文件所确立的债券纠纷案件审理的基本原则,最后落脚于一些相关 并且重要的,但这份《座谈会纪要》尚未涉及的债券监管法律问题。
公安行政应诉策略探析内容摘要: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公安行政诉讼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安行政诉讼案件在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公安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也居高不下。
国内学者以及公安实践部门的同志多从行政违法的角度分析公安行政案件败诉的原因,很少有人涉猎公安行政案件应诉能力、应诉策略的研究。
本文以公安行政应诉为视角,努力为公安机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案件应诉模式。
关键词:公安行政诉讼;败诉的原因;应诉策略【中图分类号】g650近年来,我国公安行政诉讼案件逐渐增多,公安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也居高不下。
如何应对公安行政诉讼、降低败诉率是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它关系着公安机关荣誉的维护,影响着人民警察的形象。
分析公安机关败诉的原因,应诉能力的不足和应诉策略的错误而导致败诉的案件为数不少。
如何提高行政应诉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应诉策略是公安机关赢得行政诉讼的关键所在。
一、做好应诉前的准备工作,从容应对行政诉讼公安机关要重视行政诉讼,把行政诉讼作为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大事来抓。
认真做好应诉前的准备工作是公安机关参加诉讼的第一步。
在公安机关内部权力分配上,一般由一把手局长主管行政诉讼,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具体负责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
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要把行政应诉当作一件重要工作来做,认真细致地做好应诉准备工作,从容应对行政诉讼。
(一)确定应诉主体,落实应诉人员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向作为被告的公安机关发出《应诉通知书》。
公安机关接到《应诉通知书》后,应当及时报告主管局长,由主管局长根据案件不同情况确定出庭应诉部门,由法制部门专职应诉人员出庭应诉或者由熟悉案情的办案部门与法制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出庭应诉。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出庭应诉时,法定代表人可直接参加,并可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代为应诉。
公安局长作为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理所应当,但公安局长亲自出庭的公安行政诉讼案件不多,这几年我国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鼓励和支持行政机关的主要领导出庭应诉。
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审理行政案件法律依据问题探析 内容提要: 行政审判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并未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而是直接根据政府的决定、命令等“红头文件”之类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对此,究竟如何认识,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说应将“红头文件”等排除在审判依据之外,二说在诉讼中,其可以有条件的作为行政审判的依据。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就此观点作以简要论述。 关 键 词: 行政审判实践 其他规范性文件 审理行政案件依据 行政审判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行政机关在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时未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定依据,而是直接根据政府的决定、命令等“红头文件”作出,对此类具体行政行为,法院在审判实践中能否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依据?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说,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从而应将“红头文件”等排除在审判依据之外;另一种是有条件的肯定说,即可以将“红头文件”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从而可以有条件的作为行政审判的依据。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就此观点作以下简要论述。 行政诉讼中的法定依据问题。这里应首先明晰司法审查的法律依据这一定义。司法审查的法律依据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判决所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该概念虽冠之以司法审查的法律依据,实则是指行政诉讼中,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所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诉讼中的法定依据,则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也就是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法院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作为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和程序上是否合法的根据,并依此作出裁判。 另外,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还作了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的规定。只所以作出此项规定,首先是因为规章与法律、法规的效力是不同的,国务院部门规章的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次,规章的制定缺乏严格的程序,且有的规章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应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有些还可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此处规章是指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参照则是指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上述规范性文件,可以适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规章,则不予适用,即法院决定是否适用上述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即适用规章的标准和尺度在于规章是否合法。 行政诉讼中能否将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问题。 那么在行政审判实践中,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且有些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并未依据法律、参照规章,而是直接以这些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对此,法院能否将这些规范性文件作为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和程序上是否合法的依据,从而作为审理文件的法律依据,并在法律文书中引用?笔者认为,首先应界定规章以下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效力,确定其性质,而后才能决定其能否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一、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效力 目前,在学界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范围的界定尚不统一。在行政法学理论中,把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与有关社会组织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等称之为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而20XX年5月18日下发的法[20XX]96号通知,印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在《纪要》中提到有关部门为指导法律执行或者实施行政措施而作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务院部门以及省、市、自治区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于具体应用法律、法规或规章作出的解释;一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为方便陈述,我们可将上述两类统称为其他规范性文件。当然有人也将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均称为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红头文件,其范围显然比《纪要》所规定的两类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围要宽泛。行政复议法中,就将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上述规定不合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所依据的规定进行审查。他还涵盖了包括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而《纪要》中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最低层级限定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但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是低于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这是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纪要》的效力问题,《纪要》不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下发,而是以最高人民法院的便文的形式下发,在下发的通知中也注明了请参照执行。因而在行政审判实践中,《纪要》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指引作用。但是,其界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恰是行政审判实践中常常遇到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此处,作为理论探讨,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可以引入此种观点和定义。 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性质 虽然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且行政诉讼法中也只规定了行政审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参照规章,因而这两类其他规范性文件对人民法院原则上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在行政诉讼中也没有法定地位。 然而,审判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依据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对这类具体行政行为,在诉讼过程中如果一概持否定态度,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是我国立法严重滞后,很多领域还无法可依,需要依据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的现实情形下,如果一律以无法律依据为由判决行政机关败诉,会影响到行政机关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二是行政诉讼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行政诉讼法既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据此,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借鉴行政诉讼法关于审理行政案件参照规章的规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有条件地参照适用上述两类其他规范性文件,这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符合目前我国的法制现状。而《纪要》恰恰体现了这一观点。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六十二第二款也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中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该条实际将“规范性文件”这一概念引入到了行政审判实践中,并将其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综上,笔者认为,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可以将其他规范性文件有条件地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此处所指有条件是指该规范性文件应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且实践中应注重对其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 三、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将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其他规范性文件为直接依据时,不应一概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无任何法律依据。我国立法工作的严重滞后,实践中,有些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并未依据法律,而是直接依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命令等“红头文件”,一旦案件被诉到法院时,他们又往往将这些决定、命令等“红头文件”作为事实证据而不是作为行为依据提交,如果法院据此依据《证据规定》第一条第一款之规定所体现出来的立法精神,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适用法律,从而判决其承担败诉责任,则既与我国的立法滞后现状不符,也与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立法精神相悖。《纪要》则指出,对待此种情况,法院除了应尽释明义务外,应视为被诉行政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意义上依据的。 其二、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根据《纪要》精神,法院在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时应首先审查其是否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笔者认为,实践中法院审查的重点是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目前,在我国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据只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而此办法也只是规定了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和格式、行文规则及公文的收发和管理等形式上的内容,而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本身未作规定。因此,法院在审查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时,应以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的规定为标准。 《纪要》中关于下位法和符合上位法的判断和使用部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审判实践中判断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标准应参照判断下位法的合法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是否符合《纪要》中要求的主体;2、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缩小或者扩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合法性规章的规定的权利主体范围;3、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限制或剥夺、或扩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合法性规章的规定的权利范围;4、其他规范性文件扩大行政主体或其职权范围;5、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延长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合法性规章的规定的履行法定职责的期限;6、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以参照、准用等方式扩大或限缩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合法性规章规定的适用条件;7、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扩大或限缩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合法性规章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8、其他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