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8.66 KB
- 文档页数:3
·378·整垩匿堂銎查垫鲣芏12旦蔓垫鲞筮!塑地婴型丛丛婴丛醚趣2Q鳗堕:型:2幺№:§
前面提到了许多社会知觉偏差,这些偏差将会影响人际
交往,因此避免和消除这些社会知觉的偏差能够提高自己的
人际吸引力。
2.6改善舰船的社会环境
提高舰船的信息接受能力,不断丰富舰船员的交往信
息;丰富舰船员的业余生活,提供交往的机会,锻炼交往的能
力,改进交往的场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交往的精力。
2.7开展人际交往训练,提高舰船员的交往能力和技巧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学习和提高的,针对
个人交往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人际交往训练进行改进。如交往
中的自我表达训练、交往中的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的训练
等。也可以通过训练学习新的交往技巧,从而提高交往水平[3|。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石秀印,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3—293.
[2]张梅.心理训练[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10—268.[3]张玲.孙丽华,张敏,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6—303.
(收稿日期:2007—05—13)
(本文编辑:甘辉亮)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叶建兰,薛坤蓉,陈淑英
(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儿科,上海200081)
【关键词】儿童;支原体肺炎;免疫复合物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754(2008)04—0378—02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肺部炎症,是
儿童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对上下呼吸道均有侵犯…。近年
来,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存在明显增加和流行趋势,已是儿科
一种常见病。本病占小儿肺炎的20%左右,在密集人群中可
达50%,常年皆有发病。流行周期为4~6年。肺炎支原体是
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样微生物.无细胞壁。
肺炎支原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
组织器官。
1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性肺炎(MP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
者认为免疫学机制起重要作用。人体感染MP后体内先产
生IgM。然后产生IgG、sIgAo通过检测MP—IgM发现,婴幼
儿在初次感染中MP效价不高,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MP感染致MP—IgM等抗体效价逐渐增高,且出现临床症状,并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
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炎性介质、酸性水
解酶、中性蛋白水解和溶酶体酶等,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肺
及肺外多器官损伤的临床症状【2】2。
另有研究表明。MPP患儿血清中IgG、IgM含量观显高于对照组。肺炎支原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并
和人体某些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
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激活补体系统和免疫
细胞。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MP感染
机体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发病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
用【3】3。邹印雪等【4】研究发现MP感染患儿血清IL-18、TNF~a、IL一6水平均有升高。认为IL一18在炎症瀑布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诱导炎症早期细胞因子产生,如n吓一a,继
而进一步产生下游炎症因子IL一6,参与MPP的病理生理
过程。
另外,MPP时血清补体被激活,并依次发生连锁反应。通过对传统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最终形成攻膜复合物
(MAC),产生强大的溶细胞作用,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同时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后。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
子。吸引大量白细胞。侵入病变部位,释放溶酶体中的水解
酶,引起增生和破坏性病变,可解释临床上支原体肺炎常合
并多系统肺外并发症的现象【5】。关于MP引起中枢神经系
统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病原直接侵袭;免疫介导学说;
神经毒素作用【6l。
2临床特点
2。1肺部MPP好发于年长儿童,典型病例的表现为:起
病缓慢,病程3--4周。病初有发热,发热见于80%患者。多
在38℃以上,持续时间不等。有时可达2周。咳嗽呈阵发性
剧烈干咳。甚至似百日咳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1~3
周,偶可长至数月,无痰或少量黏液痰,少数可带血丝或咳
血。肺部体征依年龄而异。年长儿往往缺乏阳性体征.少数
患儿仅在1周时出现肺部体征,主要为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
哆音。有时可伴有胸膜摩擦音。婴幼儿发生支原体肺炎时,
多表现为咳嗽伴喘憋。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肺部体征哆音比
年长儿多,胸部x线表现为双下肺小片状密度增高影。
2.2肺外支原体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还有肺外
万方数据苤!翅吐建兰』L童童题签堕叁曲班塞连屋
表现的首发症状。心脏受损仍居首位,肺炎支原体所致脑炎
亦不容忽视,过敏性紫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
结膜炎等疾病均与支原体感染有关。马晓曦等【7】认为肺外
并发症一般在发病后7—10d出现,常见的并发症为胸膜炎
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关节、神
经系统等多器官系统损害;MP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心包
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全心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内
膜炎少见。MP感染并发心肌炎和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国
外报道的发生率4%~5%,而国内报道为8%。大多症状轻
微、隐匿,心肌酶轻度异常,心电图表现轻.经营养心肌治疗
很快恢复正常。此外,支原体还可弓r起脑炎。发生率为2.8%
左右。
2.3X线特征支原体肺炎单侧病变占80%以上,多在下
叶。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
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不伴肺段或肺叶实变。小儿
MP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可慨括为:局部网状结节影;局部
实变,密实或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间质改变;肺门周围的模
糊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其发生率为7%~22%;胸腔积液;
肺不张或肺内气体潴留【引。
3治疗
3.1抗生素治疗目前公认的有效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
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但不同的抗生素对
于特定的支原体抑制反应有所不同,同时支原体也会对选择
使用的药物产生耐药性,使其治疗变得复杂。对于肺炎支原
体来说。大环内酯类及二甲基四环素通常作为治疗肺炎支原
体感染的一线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是红霉
素,它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部分阴性杆菌及一些衣原体、支原体均有效。天然的红霉素属于14元或16元环大环内酯。
半衰期短。使用后能迅速进入血液,血药浓度高。通过改造
红霉素的化学结构,出现了15元环的阿奇霉索,它在酸稳定
性、生物利用度、胞内浓度、半衰期等均优于红霉素【9I。但部
分菌种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同时。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
也是治疗肺炎支原体的有效药物。
3.2中药治疗传统中药也被应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中医认为肺炎属于温病范吲10],肺炎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
毒相关。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药合用,可加强清热解毒药的
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故现在肺炎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
及活血化瘀为主。不论组方或单剂,在临床治疗中都已取得
良好疗效。如热毒净方剂,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双重功效。
采用清热解毒药截断病邪,且加用补气,活血化瘀药以行气
活血。单剂的莪术,药典记载能够破血逐瘀,又能行气,使肺
气宣扬。阎田玉等以莪术用于动物实验。证实莪术注射液有
明显改善肺循环、消除血小板聚集、消除肺部炎症、修复肺损
伤的良好作用,并有消除支气管的高反应性,防止喘息发生
的作用。
目前多种中药制剂也被认为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重影响,既能促
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又能抑制机体细胞免疫,以减轻脏器
损害。故认为中药制剂尚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作用而达·379·
到抗感染、抗炎的目的。因此有人主张在感染急性期以抗生
素为主,恢复期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
3.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防
治两种。但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尚未取得太大进展。
有报道将灭活肺炎支原体疫苗应用人体,90%能产生保护性
抗体。但临床经验证明,即使血清中有了保护性抗体,预防
发病的保护作用并不大,且在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人群中,
感染后较未用疫苗者重,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后发现重复
感染率高。
非特异性的免疫防治主要有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
近年来细胞因子的研制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细胞因
子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的变化尚未有一致结论。支原体感
染虽可致多器官受累,但预后较好。
近年来,随着支原体肺炎发病率的上升,MP所致肺外并
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故对支原体肺炎患者要高度警惕
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的可能。避免漏诊,一旦发现及时采取
相应措施。研究表明,发病早期,在静滴足量的阿奇霉素基
础上,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可减轻免疫反应,封闭抗
体,缩短疗程,促进疾病恢复【11】。
【参考文献】
【1】WaitesKB,TalkirlgtonDF.Mycoplasmpneumoniaeanditsrole越ahumanpathogen[J】.aillMicrobiolRev,2004,17(4):697—
728.[2】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
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3】StelmachM,Podsiadlowicz—BorzeekaT.Grzelew-幽P.订a/.
Humoralandcellularimmunityinehtktrenwithmycoplasmapna盯l∞kinfection:a1一yearprospectivestudy[J].ClinVac—
cineImmund,2005。12(10):1246一I250.[4】邹映雪。杨碹.马翠安.IL一18及Thl细胞因子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关系【J】.天津医药,2007,12(35):906—908.
[5]赵平。陈亚娜,赵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J].山东医药.2002,42(20):23—24.
[6】俞志凌,袁壮,刘春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8):495—
495.[7】马晓曦,尚世华,胡平。等.小儿支原体肺炎46例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10.
[8】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bJL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457.
【9】陈永香。黄杰.红霉素与阿奇霉索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J】.江苏医药。2007,33(11):l181.[10】冯维斌,刘伟胜.呼吸科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0—131.[11】陈洪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J】.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5—36.
(收稿日期:2008—06一06)
(本文编辑:甘辉亮)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