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钢的焊接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8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种材料的分类与组合:

异种材料的焊接由于兼顾不同材料的优势,在机械、化工、航空、核电等领域应用非常较广,其中最常见是异种钢的焊接构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母材金相组织相同,但焊缝金属与母材基体合金系及组织性能不同;

例如:低碳钢与铬钼耐热钢之间的焊接

2、母材金相组织不同的异种钢的焊接。

3、复合材料焊接结构件。

异种材料的焊接:指将不同化学成分、不同组织性能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在一定工艺条件下焊成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构件。

(1)异种材料焊接性分析

①物理性能差异

T熔不同→焊缝熔化和结晶状态不一致,力学性能变坏;

例如:低熔点金属过早熔化而发生流淌或者与高熔点金属产生未熔合。

λ不同→接头产生较大的焊接应力和变形,焊缝及HAZ易开裂。

α和C不同→热输入失衡.熔化不均和改变焊缝及其两侧的结晶条件。

例如:热导率高的金属热影响区宽,冷却速度快容易淬硬,而热导率低的金属则发生过热

电磁性不同→焊接电弧不稳,焊缝成形差

例如:有磁性金属和无磁性金属组合,当采用直流电弧或电子束方法焊接时会因磁场的作用,使电弧偏吹或电子束偏离其轴线(偏向磁铁体一侧),其后果是磁铁体金属熔化量过大,产生过分稀释,或无磁性金属根部未熔合等缺陷。

力学性能不同→接头力学性能不均匀,恶化接头质量。

②结晶化学性能差异

结晶化学性差异(晶格类型、晶格常数、原子半径、原子外层电子结构等)决定两种材料在冶金学上的相容性-无限固溶、有限固溶、形成化合物、产生中间相以及不能形成合金。

当两种材料液固状态下均互溶时,可形成一种新相(固溶体),这两种材料之间便具有冶金“相溶性”,原则上是可焊的。例如Cu-Ni(匀晶相图

③材料的表面状态

材料的表面状态(表面氧化层、结晶表面层、吸附的氧离子、水分、油污、杂质等)直接影响材料的焊接。

④过渡层的控制

异种金属焊接时,必产生一层成分、组织、及性能与母材不同的过渡层,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接头的性能。例如:熔合比越大,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差异越大,过渡层越明显;液态熔池停留时间越长,则焊缝金属混合越均匀,过渡层不明显。

异种材料焊接方法:

1、熔焊:对于互溶度有限,物理化学性相差大的异种材料,熔焊元素相互扩散导致接头的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或生成脆性化合物,因此,熔焊时应降低稀释率,采用小电流高速焊,或在坡口一侧或两侧堆焊中间合金过渡层。

2、压焊:大多数压焊方法是对母材加热至塑性状态或不加热,在一定压力下完成焊接的,一般不存在稀释问题。例如冷压焊、超声波焊、扩散焊等方法在接头处温度低,一般也不发生金属间化合物,这对异种金属焊接很有利。

3、钎焊: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

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

异种材料焊接对填充金属的要求:

1)能够承受母材的稀释而不产生裂纹、气孔、夹杂物以及有害的金属间化合物;

2)形成的焊缝金属其组织和性能保持稳定。在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元素的迁移,脆性相析出等不良现象;

3)具有与母村相适应的物理性能。如线膨胀系数介于两母材之间;热导率和电导率尽可能相近等;

4)所形成的焊缝金属,在使用各条件下其强度和塑性至少与两母材中的一种相同;其耐腐蚀性能也应等于或超过两母材的耐蚀性能。

在具体选择中遇到两种母材熔化温度相差很大时,宜选择常用于焊接低熔点母材的那种填充金属。如果用了高熔点填充金属就可能受到低熔点母材的过分稀释;

当两母材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除了选用线膨胀系数介于两母材之间的填充金属外,也可以考虑选用具有高塑性的填充金属,缓解因温度变化时所产生的热应力。

焊接材料选取的一般原则:

1.保证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可根据接头两侧焊接性较差或强度较低的材料选择。如异种P钢的焊接,按强度较低一侧母材的要求选焊接材料,焊缝熔敷金属成分与强度较低一侧母材成分接近,焊缝热强性≥母材。

2.焊缝具有一定的致密性和良好的工艺性能

4.保证焊缝金属具有所要求的特性,如热强性、耐热性、耐蚀性和耐磨性等。如低合金钢和不锈钢的焊接,选用焊丝应具有较高的抗裂和抗蚀性。

5. 加能形成中间过渡层的焊接材料:如陶瓷与金属的焊接,一般应加入中间过渡层,对两母材的性能差异起缓冲作用。

异种钢的焊接性分析

稀释或合金化的程度取决于熔合比,即基体金属在焊缝中所占的百分比。焊缝金属实际上是熔敷金属与熔化的基体金属混合在一起的合金。基体金属(母材)熔入焊缝后使其合金元素比例发生变化,焊缝中合金元素比例减小称为“稀释”,若比例增加则称为“合金化”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时,由于珠光体钢母材的稀释作用,使得焊缝的成分和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碳迁移扩散层

危害:

①靠近珠光体钢一侧熔合区的焊缝金属中,形成一层与内部焊缝金属成分不同的过渡层,降低熔合区塑性。

②在靠近熔合区的珠光体钢一侧出现脱碳层(铁素体)而软化,在焊缝侧出现增碳层而硬化。

③随着碳扩散的发展,接头在熔合区发生脆性断裂的倾向增大。

④在高温下长期运行过程中,在脱碳层上还容易产生晶间腐蚀。

为了防止碳在熔合区附近的扩散迁移,一般可采取下列防止措施:

1、采用过渡层;

2、采用中间过渡段;

3、采用Ni含量高的填充材料。(后面的工艺部分会具体讲解)

工艺要点

1)首先必须保证复合钢工件装配的质量,一般对接接头间隙1.5~2mm,保证不错边。

2)装配时的定位焊在基层刚上进行,定位焊焊缝不可产生裂纹和气孔。

3)先焊基层,第一道基层焊缝不应熔透到复层金属,以防焊缝金属发生脆化或产生裂纹。

4)基层焊完后,用碳弧气刨、铲削或磨削法清理焊根,经X射线探伤合格后,才能焊接过渡层。

5)最后将复层焊满。

焊后热处理

在不锈复合钢的焊接接头中,不进行复层的固溶处理,一般也不进行消应力热处理。但是,在极厚的复合钢的焊接中,往往要求中间退火和消应力热处理。

陶瓷与金属的焊接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指以各种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硅化物为原料,经适当配料、成形和高温烧结等人工合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性能:

1、陶瓷有离子键或共价键构成的多晶体,具有方向性,滑移小,脆性大

2、离子晶体结构,硬度高,室温E高。

3、气孔多、不致密,抗拉强度小,抗压强度较大,抗拉与抗压之比小

3.2 陶瓷与金属的焊接性分析

1、λ金属﹥﹥λ陶瓷,焊接时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开裂

2、陶瓷与金属的原子本质不同,冶金不相溶,焊接界面润湿性差

1、裂纹

原因:1.λ差异,膨胀收缩差异大,接头产生应力而开裂

2.陶瓷的熔点高,焊接温度高,焊接高温与室温之差会增加残余应力

措施:添加塑性材料或与陶瓷膨胀系数相近的金属作焊接中间层,缓解应力。

常用的中间层材料:Ni(塑性金属),W(低线膨胀系数),Cu,Ti等

焊接方法:

扩散焊: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保压时间、保护介质等条件下,使工件连接表面只产生微观塑性变形,界面处的金属原子相互扩散而形成接头的连接方法。(中间层的成分和厚度对接头都有影响)

钎焊: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焊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母材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实现连接焊件的方法。钎料特点:塑性好、屈服强度低、低熔点活性钎料

2、界面润湿差

原因:陶瓷含有离子键或共价键,表现出非常稳定的电子配位,很难被金属键的金属润湿,所以熔焊方法很难使金属与陶瓷产生熔合。多采用钎焊,使钎料对陶瓷表面产生润湿,再与金属焊接。

措施:改善被焊陶瓷表面的润湿性。

①陶瓷表面的金属化处理(也称为陶瓷金属化法):Mo-Mn法、蒸发法、喷溅法、离子注入法等

②活性金属化法:在钎料中加入活性元素,使钎料与陶瓷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使陶瓷表面分解形成新相,产生化学吸附,形成结合牢固的陶瓷与金属结合界面,这种方法称为活性金属化法。活性金属常用过渡族金属,如Ti、Zr、Hf、Nb、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