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德调查报告

前言:

在精神的废墟上

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事物良知还没有泯灭,精神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会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买官卖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卖、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众生活中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

难以想象,一个在各个领域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私德、行规盛行的社会会是健全的。社会中的许多学者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看法:在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背后潜伏着国民道德伦理的危机,而在这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危机更深刻,也是更发的隐忧。

邓小平1981年1月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时,就流露出深深地忧虑,他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在这里实质上是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辩证哲理:缺乏全民族共

同的信仰、理想、道德的长久支撑,表面的物质繁荣绝不会持久,认得精神和灵魂世界的危机会反过来导致经济危机。

造成我们这种现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诸如官德的失范,公德的淡漠,人格的缺陷,道德的工具化,世俗化的陷阱,多元化的误区,历史的阴影等。

第一模块:盛世隐忧

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

一、重视经济转轨引起的人文生态变化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加速从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转轨,随着经济的转轨,文化也必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从发展战略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增长热掩盖了发展的一切层面,直到最近两三年来,经济高增长下的人文忧思才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前的告诉经济增长引起了文化层面的快速变化,并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诸如:群众性文化消费的巨大提高,世俗文化的兴起与风格多样化,旅游、饮食、服装、影视等商业文化的涌现,书刊音像市场一派活跃,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空前增多等等。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令人忧虑的文化滑坡、教育滞后、人文素质下降等突出现象,略加归纳如下:

1.教育滞后,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困境

2.社会风气奢靡化,知识层面相对贫困化

3.学术文化商品化

4.社会生活中见物不见人

5.盲目崇洋风

6.人文素质反淘汰的危机

以上六种扭曲现象,是文化教育适应向市场经济接轨而出现的新问题。一言以蔽之,这是人文生态的畸形化,其中有些苗头与趋向,有些已形成一种“潮”,有些则是未来的隐忧。这些新问题不仅会导致民族凝集力的涣散,而且会给改革与发展带来很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对此,不得不引起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层次思考。

二、从国际经验看市场经济与文化

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高速度、大突进的发展战略不可能是和谐增长。这样质量落后于数量,文化关注落后于经济关注。在想当一个发展阶段,对此要付出很大的牺牲,造成忽略与延误,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但必须有一定限度,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这个限度就是社会对这些代价的承受力,以及这些“牺牲、忽视、延误”在总结算时可得到弥补而不至于付出超量的新代价。因此,对经济高增长时期出现的人文生态的危机,只要及时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完全可以控制和加以扭转的。

有这样一些论点:或认为市场竞争是自然的优选工具,优胜劣汰;或认为经济振兴自然会带来文化振兴;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风败坏,腐化堕落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等等。都涉及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与人文生态关系的问题,目前在社会仍议论不一,莫衷一是。事实上,这类问题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大都出现过。我认为,参考一下国际经验,以为前车之鉴,对我国面临的难题会是大有裨益的。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为以下三点:

1.市场自然优选论

2.经济繁荣自然带动文化发展论

3.商品大潮必然败坏世风论

人们常常谈到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事实上,真正丰富的是我国的是我国的文化,这在世界上独有的优势,离开了我们的悠久而博大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懂得中国的国情。我们一直强调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如果忽视了发展中的文化要素,则所谓的中国特色就只是一句空话。

三、对新奇无休止的迷恋

——我们这个世纪的劫难

1.“生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之处,在于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其他物种只生活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为人独有,因而是认得本质所在。

有一种现象能帮助我们认识精神世界对人的作用:有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应有尽有,可是并不幸福;相反,有的人物质生活清贫的多,却活的很快乐,是什么决定他们的幸福与否呢?可知不取决于物质世界。仅有物质世界的富裕,除手段和程度差别,人与动物没有根本不同,也不足以使人生活的美好。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是否满足。当然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条件,如果衣食温饱与生存安全尚受威胁,很少有人能把精神世界放在首位。民间语言的形容是“没有肚子哪有脸”。然而当基本的温饱与安全得到满足,评价人生的感受就将主要来自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生命没有肠胃或生殖器那种物质生命的客观载体,因而精神世界的组成和满足都没有客观性与实在的对象。它只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无中发展,并非仅仅是客观的“镜像”,必须重新组织,有自身的条理,建立一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结构,并产生出超越

肉体,完全属于自己的目标,追求及运行机制,最终使精神世界成为独立的主体。那么精神世界依据什么进行组织,遵循哪些条理,雀路什么样的目标,怎样约束和管理肉体生命的因素······这一切的根本依托与核心,在我看来,就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也就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所称的“生命的精神支柱”。

可想而知,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凝聚,在“空无”中飘忽不定的精神只能是发散的(同描述心态的“空虚”二字形象地传达了那种感受),就无法产生和维系一个精神世界,人类就只能停留在(或退回到)物质世界的动物状态。所以,自打精神之光开始照亮人类心智,绵延至今,人类在精神世界里锲而不舍地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对意义与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2.精神的洪荒时代

无论是东方西方,精神的大殿在崩坍。男男女女们陷入难以自拔的精神危机,心理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人与人日益互相为敌,道德沦丧,冷漠残忍;宗教信仰萎靡,精神理想破灭,真理和信念被相对主义腐蚀,人生意义变得越来越虚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达到从未有过的广泛深入,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却变得日益模糊,与我们形同陌路;我们把信息当知识,把知识当智慧;这世界失去了思想的巨人,只剩下土拨鼠似的侏儒学究和畸形专家忙忙碌碌,由半文盲的歌星充当哲学教师;作茧自缚的法律取代了道德良心,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成了维系太平的唯一保证;我们感到了危机存在,然而我们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