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论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学习体会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根本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的腐朽根源。深入考察这个概念,对当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已经不能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不能占有自己劳动生产的产品,“工人对自己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①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②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只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虽然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理论,但是由于异化劳动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制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们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1、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得出在当今中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制度。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透彻的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异化劳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样两个原因:其一是私有制, 其二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为私有制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存在,其直接根源就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③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一定程度上承认私有制的存在,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借鉴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好的方面。但是,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局限性、落后性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劳动异化的现象在中国当今社会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山西的黑煤窑、黑砖窑事件,农民、普通工人收入水平极低等等。所以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后,更加需要坚持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普通工人等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调节贫富差距,逐渐消除异化劳动现象。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警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异化劳动的产生,对于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现象要合理解决。
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市场经济也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有些领域、地区市场经济水平还不如资本主义一百多年前。我们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私有制,承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不可避免的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出现劳动异化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黑煤窑、黑砖窑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利用法制手段、制度手段打击造成异化劳动的违法佣工行为,纠正分配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完善法律、健全制度,减少异化劳动现象。
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劳动创造财富进行了充分肯定,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纵深发展当代,不能忽视科技、资金、管理、土地等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属于他的早期思想理论,因此还不完善不成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对劳动创造财富进行了充分肯定,但对技术、资金、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却未作深入分析。诚然,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却是不能创造巨大财富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资金、管理、土地等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也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所明确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如果理性分析的话,资本家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对创造社会财富所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④所以我们在考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时要全面的看待,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4、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得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
“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发展问题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或机会。而人的发展反过来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人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依靠人才能获得发展;没有人的参与,发展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核心位置,自觉地理顺人的社会关系,有意识地去培植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我们做到:一是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现在,又关心未来的生存,不以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来追求现代人的发展。二是平等发展,每个人都应同样有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应该具有同样的可能性。三是协调发展,不仅要处理协调好人在发展中与自然、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把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更要注意各国之间发展的协调性,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发展。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正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具体实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异化现象的蔓延。
注释:
① 姜涛,王继飞.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江科技》2009年第1期.
② 姜涛,王继飞.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江科技》2009年第1期.
③ 郭红军.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7月,第23卷,第7期.
④ 郭红军.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7月,第23卷,第7期.
参考文献:
① 姜涛,王继飞.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江科技》2009年第1期.
② 郭红军.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析.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7月,第23卷,第7期.
③ 姜伟.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解读———基于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18期, 总第56期.
④ 周琦.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18卷第二期.
⑤ 田向艳.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总第91期).
⑥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⑦ 刘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期(总第1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