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复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某人煤气中毒,从肺部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 )
A.左心室B.左心房C.右心房D.右心室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解析】
【分析】
主要根据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分析解答。
【详解】
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C.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拥有不同的基因组成,C错误。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D正确。
9.小强同学在探究血液的成分时,将等量的新鲜鸡血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在A、D两支试管内加入抗凝剂,B、C不做上述处理。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14.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C、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C正确;
D、如果是流经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如果是流经体循环,则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管的特点,难题,属于理解层次。
3.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全过程,必须经过如图所示的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故选B
【点睛】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你不认同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C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人体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是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故选A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不加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凝结成血块,血块的上方会出现少量淡黄色液体,叫做血清。
【详解】
A、A中加入抗凝剂,A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A正确;
【详解】
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b>c。
B、B中没有加入抗凝剂,B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B错误;
C、C中没有加入抗凝剂,C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C错误;
D、D中加入抗凝剂,D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的变迁,生活在树上的古猿被迫下地
B.被迫下地的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
C.古猿在下到地面生活之前,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环境的变迁影响了我们的祖先古猿的进化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氧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从外界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氧化碳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氧气失去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随血液循环一氧化碳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然后进入左心房。因此,某人煤气中毒,从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故选B。
A.c>a>bB.a>b>c
C.a>c>bD.b>c>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A.图中a代表氧气,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B.图中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经过心脏一次,才能排出体外
C.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
D.经过过程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答案】D
【解析】
图中的①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a表示氧气,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b表示二氧化碳,A正确;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
【详解】
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原因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由臂行慢慢向直立行走发展,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A正确;
【详解】
A.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是根据是血液中的含氧量来划分的,不是依流动的血管来划分的,如肺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A错误。
B.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红细胞的细胞膜1层,因此共需穿过5层细胞膜,B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7.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肺泡内B.血液里C.心脏中D.细胞内
【答案】D
【解析】
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血液循环的途径。熟练掌握肺循环的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为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③为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B.①包括大脑、中脑和小脑
C.②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D.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为神经元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三部分,人体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脑和脊髓,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体由臂行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B正确;
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都以树栖生活为主,本质区别不大,C错误;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环境对森林古猿进行了选择,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D正确。
【点睛】
了解人类的起源,明确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由于森林大量消失等环境条件的改变。
2.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图中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是: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泡→呼吸道→体外。可见组织细胞处产生的二氧化碳至少经过心脏1次,就能排出体外,B正确;
②是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③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周围血液之间,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完成的,C正确;
A.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甲是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但是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里流静脉血,A错误;
B、乙血管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丙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B错误;
故选:B。
【点睛】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间的气压差是肺的通气的关键。
5.张老师到西藏参加支教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 )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详解】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体内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加了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
8.人体中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
B.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3层细胞膜
C.同一个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拥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
【答案】D
【解析】
③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周围血液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周围血液氧的浓度高,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D错误。
4.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详解】
图中①是脑,②是脊髓,③是神经。①②为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③为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①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②脊髓有反射和传导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为神经元。综上所述,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13.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脑和脊髓B.脑和脑神经
C.脊髓和脊神经D.脑神经和脊神经
【详解】
鹦鹉学舌、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都是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是对具体信号发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语言中枢参与,是人类特有的。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类不但能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射,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也能建立条件反射,因为人类具有语言中枢。
10.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特有的是
A.鹦鹉学舌B.谈虎色变C.惊弓之鸟D.老马识途
【答案】B
【解析】
【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人类不但能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射,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也能建立条件反射,因为人类具有语言中枢,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