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沁园春。雪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3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九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以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在熟读中,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3.揣摩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讨论法与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有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课文:同学们好!在这节课的开始,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视频)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雪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
然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胸襟的人,面对漫天飞雪,会有迥然不同的个性情怀。
边塞诗人岑参,坚韧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遭贬诗人柳宗元,郁闷流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一生爱雪,那么在他的笔下与胸中又有一幅怎样的雪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二、认识作者:说到毛泽东,中国人都不该陌生,“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幻灯展示毛泽东图象与简介)提到毛泽东,大家通常会说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
其实,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他的诗词大气磅礴,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沁园春雪》就是他诗词的一个代表作。
《沁园春·雪》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下片:议论、抒情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
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
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
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
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
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
“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
以下是一篇九上语文第一课的笔记
课题:《沁园春·雪》
一、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36年2月。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刚刚胜利,全国抗日战争的局面逐渐形成。
为了实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陕北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意境宏伟的词作。
二、重点字词:
1. 沁园春:词牌名,双调,114字。
2. 雪:题目,意为雪景。
3. 北国:即中国北方地区,指黄河以北地区。
4. 惟余:只剩下。
5.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垠。
6. 顿:立刻。
7.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白雪与阳光交相辉映,万物焕然一新。
8. 妖娆:形容景色美丽,充满魅力。
9. 折腰:表示敬意。
这里比喻为美好的事物所吸引。
10. 风骚:本意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诗歌。
这里指文学才华。
11. 天公:指自然界的主宰者。
12. 风流人物:这里指才华出众、豪放不羁的人物。
三、文章结构:
上阕(1-3句):描写雪景;
中阕(4-5句):评论历史人物;
下阕(6-11句):发表对未来的展望和抱负。
四、问题思考:
1. 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这些特点?
2. “欲与天公试比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解释。
3. 下阕中,“俱往矣”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人物的什么态度?“数风流人物”又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什么期望?。
《沁园春·雪》词语解释
【天公】指“天”。
【折腰】鞠躬,倾倒。
【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称得上。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须】等到。
【妖娆】娇艳美好。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
【弯弓】拉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知识点全词句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双调,一百十四字。
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2.惟余:只剩下。
余:有版本作“馀”。
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
形容空旷无际。
3.顿失:立刻失去。
顿:顿时,立刻。
滔滔:滚滚的波涛。
4.原驰蜡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驰:有版本作“驱”。
蜡象:白色的象。
5.须:待、等到。
6.“看红装”二句: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的外衣,格外娇媚。
红装: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
一作银装。
妖娆(ráo):娇艳妩媚。
7.竞折腰: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
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8.“秦皇汉武”二句: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秦皇: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
略输:稍差。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这里引申为文治。
9.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创业皇帝。
10.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逊:差。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1.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12.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13.“只识”句: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识:知道,懂得。
雕:一种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白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