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及成因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及成因综述

[摘要]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三大种族的母语同享官方语言的地位,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原因,英语已经成为新加坡国家行政和工商业的主要用语,其他语言都扮演次要的角色。新加坡华语的社会地位和实用价值也越来越微小,年轻人的华语基础也越来越薄弱。尽管华语运动从未停止,但华语与新加坡人的生活仍在渐行渐远。新加坡的华语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新加坡华语华语运动发展现状双语政策

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立法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为四大官方语言。四种语言虽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地位,但在使用中却出现较大差异,地位不尽相同[1]。英语已经成为强势的主导语言,它的使用价值大大超越所有其他语言,而各族语言(教学上的母语)已逐渐失去其主流语言的地位与功能[2]。占新加坡总人口77.7%的华人(1990年普查数据)所说的华语日渐势微,走入了低谷。

1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

新加坡华人的华语程度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够说标准和流畅的华语者只占少数。大多数年轻的华人缺乏足够的华文词汇和习惯表达法,在正式场合常常词不达意,陷入词穷脸红的窘境。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所说的华语掺杂了英语,甚至是方言或马来语的词语,使说地道华语的人不知所云[2]。

华语仍然不是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200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已经明显地反映,受教育越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越优者,大都说英语。新加坡正在迅速发展为一个按语言划分阶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语言通过其拥有的象征价值,具有清楚的标志社会阶层的功能[3]。说华语成了中下层社会的标志,导致华语的使用范围急剧萎缩。

新加坡华人把华语当成家庭用语的比例也在降低。在英语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华文在正式和书面场合用得较少,家长认为华语不如英语实用有前途, 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华语, 想要从小就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习惯, 所以那些会英语的人就主动和孩子说英语, 而英语不好的家长则鼓励孩子重视英语, 以便能尽快掌握优势语言,少走弯路。以至于华语在新加坡逐渐成为一种“有语无文”的语言(即具有听说能力而没有读写能力的语言)。

就现在的新加坡社会使用语言的情况来看, 新加坡华文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年轻一代华人的英语水平虽然比他们的祖辈、父辈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华语却很不理想, 不少华族青年的华语水平,仅限于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当交际涉及文化、科技和政治领域时, 他们的华语词汇就显得很贫乏, 语法表达上也有困难, 不得不转而改用英语来进行交谈。经常接触华文的学生的水平即已如此, 社会上使用的华文更是错误百出。有些华文材料在词汇、语法、语用上都有错误, 某些广告词、宣传品的华文写得太差, 受到本地人的严厉批评[2]。新加坡的华文写作队伍只有几百人, 质量相差很大, 读者也是曲高和寡。不少人士对此深表忧虑, 害怕华文就此衰败下去, 华族失去自己的民族语言。

2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的成因

新加坡华语发展现状的成因数量多,内容复杂,本文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华语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

从殖民地时代开始,懂得英语就已经是个优势。人们普遍地把精通英语的人视为第一等,懂华语的被视为第二等。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新加坡独立后,为了塑造“新加坡人”,强化新加坡国家观念,政府曾采用偏重马来语的政策,后来又实行以英语为主流的政策。尽管政府、学校、华社团体努力推广华语,并强调华文对

保留和吸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政府更是致力于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但是,双语政策推行多年后,华人的母语成为弱势语言已是不争

的事实,英语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代表语言。不论是在宣传政策、宣传产品,还是娱乐新闻节目方面,英语被视为是打进专业和高收入阶级的最佳、甚至是唯一语言。华语只有在对象是老年人或者中下层阶级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人们只有在乘搭的士或者到小贩中心买东西的时候才会用到华语[4]。

因为华语人群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受重视,媒体、商家把资源投向英语人群。政府和商家也用英语传达信息和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使华语在生活中无实际地位。有人提出“母语将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外语”的观点[5]。

2.2 “讲华语运动”的影响

1979年,新加坡开始推行“讲华语运动”,当时政府的目的是在华人领域推广一种“民族共同语”,鼓励讲方言(指闽南话、潮汕话、粤语、客家话)的华人讲华语。虽然华语被政府定为华族的母语,但大多数华人的母语并非华语,而是闽南话、潮汕话、粤语、客家话等汉语方言。新加坡环境发展部1979年对全国的9个市场和熟食中心调查时发现:顾客与华人商贩之间的用语,53%~55 %的情况下使用的是闽南话,这个比例已远超出闽南话的母语人口在华人中的比例,说明当时的闽南话,有华人的共同语的功用。这说明,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广华语之前和那以后不久,华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远低于我们现在的调查数据的[6]。

有趣的是,新加坡推广华语运动之初,目的主要是鼓励更多华人讲华语,以取代方言的运用,这和讲英语是没有冲突的。追溯到这里,30年间华语日渐式微与英语的日渐强大几乎可以找到源头。事实也恰恰证明,讲华语运动开始后,人们渐渐放弃方言,但并没有转而拾起华语,相反,英语成为最终的选择[7]。如今,“讲华语运动”的目的逐渐转为鼓励华人在讲英语的同时不要忘记华语。

2.3 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双语政策”,“双语政策”的推行,拉开了华文学校变质的序幕,而且华人子弟在华校学习的数目急剧减小[8]。1979 年政府将华文学校转为英文学校,保留了四所华文小学,留下了九所“特选学校”帮助优秀学生修读高级华文。1980 年又将新加坡唯一的华文最高学府――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 从此华文教育失去了向高级程度发展的条件。1984 年起教育部逐渐把华校的非英语班转为英语班。1987 年新加坡中小学全部实行了双语制教学, 以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 其他语言作为单科教学, 新加坡的学校渐渐地统一在英文的主流中。至此, “华文教育”转为“华文教学”。新加坡国内原有的正规、大规模的华文教育消失[9]。

如今,新加坡的华文教育类似于中国的英语教育。华文只是学校里的单科语文课,学生把它当成不得不读的考试科目,考试过后如释重负,即把华文放在一边。

2.4 新加坡政府对华文的态度

新加坡政府的语言政策自始至终都以英语为主。一是因为国内多民族团结和国际政治避嫌的需要。二是因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确实有利于新加坡推行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 更便于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中心。所以政府从开始就在新加坡创造了“英语至上”的氛围[9]。虽然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 但只有英语是日常正式官方语言。政府在用人、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 均将熟悉英语列为首要条件。早年新加坡政府没有给那些华校毕业生平等的就业和参与政治的机会, 这些人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公平对待, 使他们心有余悸, 也给其他人造成了压力。

新加坡的街牌、站牌、指示牌、警告牌等日常标示多用英语, 不仅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 也没有考虑到新加坡本地那些不会用英语的老辈人的情况。新加坡政府虽然以双语教育为目标, 但更偏重于英语。有些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偶尔使用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