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之儒家的人文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李红陆卫明摘要:本文从文化精神入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儒道互补;以和为贵;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提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力的进取粉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有的被征服过,至今尚存七大或八大文明。
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从未中断过,业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功能。
深人探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它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除了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存。
文化的概念也相当宽泛,历来众说纷纭。
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同,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一般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
它与“文明”的概念相近,以致于许多中外学者往往把“文化”与“文明”相互通用。
中国《辞海》中说:“文明,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即为典型。
狭义的文化·20·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从逻辑上说,后者从属于前者,狭义的文化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
研究狭义的文化当然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
这正如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所说:“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这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可见,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所谓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仁爱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一份关于浅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的文章。
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幸福和团体的和谐是密不可分的。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儒家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感,把人的道德情感放在了首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比物质利益更为重要,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尊重和关爱,这对于当代社会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仁爱理念也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将“仁”视为人格修养的核心,将仁爱视为社会伦理的最高境界。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品质,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崇尚的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以仁爱之心建设社会和谐。
儒家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并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君臣之间的关爱与体谅,强调了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酬和处世之道。
儒家的仁爱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关系的处理和社会和谐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也是其基本精神特质之一。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品行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来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道德修养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解析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和而不同、你中有我的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道德文化,重视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也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
张载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升太平。
”3因此可以看出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都与人息息相关,二者具有同一性。
2.以人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礼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源头在变迁,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的言论就已经展现出人文精神的曙光,大量的保存有《礼记》、《周礼》等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长久影响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制度等。
《礼记》作为一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对天人关系、以人性论为主的人文精神、教育观等思想的阐释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礼记》重点讨论了以人为核心的涉及礼和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解析《礼记》蕴含的人文精神1.音乐在《礼记》中的体现《礼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人心感于物而形于声,再根据美的规律成为美好的音乐,自然的声音转化成艺术的声音。
《乐记》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关于“天籁”和“人籁”等种种命题,均是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艺术表现,在艺术方面,艺术要与人性道德处于同一性和统一性。
礼乐思想还认为音乐是有“成人”特质的,即可以培养塑造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从而让我们更加明白礼乐思想的价值。
2.礼教在《礼记》中的体现礼的仪式是要净化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礼对人的欲望是一种有效的约束,依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从而形成人人遵守的自觉。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中《礼记》将人的道德情操和伦理精神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到了周代,伴随着宗法制度和礼制的逐渐确立,周人开始“尊礼尙施,事鬼敬神而远人,近人而忠焉”。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社会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政治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爱。
通过仁,儒家提倡人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长辈,关心弱者,以实际行动关爱社会。
2. 义义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主张正义和道德的原则。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3. 礼礼是指规范人们行为和交往的秩序和规则。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规矩,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并维护社会秩序。
4. 智儒家思想注重知识和智慧的培养。
儒家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能够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5. 信信指的是人们应该保持真诚、诚实和可靠的品质。
儒家认为,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上述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并对社会行为、家庭关系、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教育与学术儒家思想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国人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道德教育,以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2. 社会伦理与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社会道德与礼仪规范。
在中国社会中,儒家价值观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亲情关系、社会义务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如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学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儒学,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经典先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古代大儒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儒学的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学习、传承的重要任务。
儒学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其中儒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儒学强调以孝悌忠信、仁爱公义为中心思想,倡导人们要尽己之力来推动伦理教育和政治伦理。
儒学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学的内容和学术体系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爱心与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义是指公正与忠诚,是为人处世的应有之义;礼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礼节、习俗和风俗;智是指人类智慧的精神内涵;信是指诚实守信、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儒学的学术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经典,即儒家经典,重要的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礼记》、《左传》等;另一部分是儒家哲学和思想,包括仁学、礼学、官学、心学等。
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
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儒学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系统的不断革新,传承的困境也在增加。
因此,现代社会应该善于继承和弘扬古代儒家文化,让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儒学的传承不仅仅限于学术上的传承,更是贯穿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社会的儒家主义意识通过离经叛道、模仿儒学的行为等方法实现;文化的儒家主义意识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得到体现。
当代儒学更是通过引进西方思想和文化,帮助儒家思想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未来儒学的发展趋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停留在原地,它需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发展出自己更为适应当今社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这是未来儒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由诗、书、礼、乐等文化组成,其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人文主义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各种文学体裁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和启示。
古代文学的哲学基础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天文、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进展相当缓慢。
这样,道家、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天命观、仁爱、大同、人道主义等,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价值观念。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呈现在传统经典中,还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孟子》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成为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受到广泛传承和崇尚。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助,强调道德规范和表德维护的重要性,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人文主义对于古代文学意义重大。
由于传统哲学思想更加强调崇拜天命,它们的文学作品强调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由意志,以及发掘深层次的人性。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创作多种角色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性特点。
其中,表现出来的举止和语言与传统生活习俗相悖,还呈现了一些卑微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
这样,作品中的人性思想和传统道德规范之间的对比就更加突出。
此外,《红楼梦》中的世俗生活、意志自由和理性主义都充分体现了作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
又如《木兰辞》,短短二百多个字却表达了自由意志和人性之间最为基本的矛盾。
木兰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中国人,因为它表现出了一种勇气和自信,同时也表现了对家庭义务和责任的坚守。
这样,故事中的人物和叙述方式都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美好世界的追求在古代文学中,人文主义也强调追求美好的世界。
《庐山谣》是一首描述美景的诗歌,它描绘了华丽的庐山和周围的景观。
虽然作品中涉及了现实问题,但其中的多种视角都强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感和理念,这种理念力求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世界。
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上。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仁”的理念,这一理念在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孝”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在朋友关系中,“仁”体现在真诚、互助和信任上。
在政治生活中,“仁”则要求统治者以仁慈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实行德政。
这种对“仁”的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深厚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其次,儒家重视礼仪,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各种节日、仪式、习俗都严格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人们内心的修养和敬意的体现。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内涵。
此外,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善于权衡利弊,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避免了极端和片面的思考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和哲学中,中庸的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
这五常之道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人的德行和人格。
儒家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政治观念上,儒家主张“君仁臣忠”。
这意味着君王应以仁慈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而臣子则应对君王忠诚。
这种政治观念强调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权力和利益。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以儒家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
综上所述,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政治观念还是教育理念,都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烙印。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一提到“人文主义”这个词,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西方,想到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的专利。
其实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而且与欧洲的人文主义一样,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它的基本精神也是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反对神性和蒙昧主义。
然而,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与欧洲相比,两者又有所区别。
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重人轻神、以人为本,二是重道轻器、以德为先,三是重民爱民、民为邦本。
一,重人轻神、以人为本同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文化早期也曾有过原始宗教笼罩的时期。
但从西周时期疑“天”思潮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后,人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被动地祈求上天的恩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事的力量上。
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慢慢上升。
春秋末年,诸子百家兴起,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以人伦道德为本位,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文化完全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不仅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人是恒定万物的尺度。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尤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把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并充分肯定了人有“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的能力,“天地之性人为贵”。
道家重“道”,而“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把人还给了自然,认为人能自觉地效法自然规律,领悟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人的价值,一切为了人,把人视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即孔子所说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是什么?第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主要是由儒家奠定和陶冶的。
就整部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社会是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士为四民之首。
士的变动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动。
士代表、弘扬、实践、坚守了中国人的人文理想,担当着中国社会教育与政治之双重责任。
钱穆先生说:“此士之一流品,唯中国社会独有之,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皆不见有所谓士。
士流品之兴起,当始于孔子儒家,而大盛于战国,诸子百家皆士也。
汉以后,遂有士人政府之建立,以直迄于近代。
”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就是不需要教堂牧师和法堂律师,而形成一种绵延长久、扩展广大的社会。
这靠什么呢?主要靠中国的人与人之道,靠“人”“人心”“人道”等观念,靠士在四民社会中的作用及士之一流品的精神影响。
“孔子之伟大,就因他是中国此下四民社会中坚的一流品之创始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乃至政府都有士。
“中国的历史指导精神寄在士的一流品。
而中国的士则由周公、孔、孟而形成。
我们即由他们对于历史的影响,可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之所在。
”指导中国不断向前的精神被钱穆称为“历史的指导精神”。
他通过详考历史、对比中外,肯定地指出,士是中国社会的领导中心,一部中国历史的指导精神寄托在士的一流品,一部中国历史主要是由儒家精神——周公、孔子、孟子培育的传统维系下来的。
第二部分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
周公把远古宗教转移到了人生实务,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进而完成了一种重人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颠倒过来,根据理想的教育来建立理想的政治。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教之本。
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我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对其它文化开放性上,也就是包容性。
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而且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
然而这种开放性虽然是强调个人对于社会国家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特点就是重在参与实践过程的本身,而不是一味过分的看重当下功利性的结果。
传说孔子他是个极力提倡年轻有为并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思想家。
我们在如此文化模式的熏陶下,能够短暂的忍受艰难困苦,并孜孜不倦的努力的工作,这就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而且还是我国现代化路线实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动力。
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围着人转,人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
而且我国的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以民为本,着重人伦而远离鬼神,发展个体的心性以及向善的精神。
我们说到以民为本,不难联想到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这就是用一个很好例子用来进一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着重人伦而远离鬼神则体现在人与神上,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人伦生活,而且要将鬼神和宗教信仰抛弃。
同时要以儒家为主体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更是将目光投射到现世人的生活和生命,而要反对那些以鬼神为本。
这样才可能有利于我国科学地去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
我们怎样来肯定个体的心性是否向善,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价值是肯定的,不是个人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而且也不是个人精神的愉悦,而是从个人和对家族、宗教、国家的关系上我们来肯定个体的心性完善。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生活因为有道德而心性的良好自制且井然有序,国家也会因为这些具有良好心性的楷模从而变的纯朴和谐,彬彬有礼。
我想这些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天人合一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它是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的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
认识人和自然的差别并且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并且使每个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发挥。
简析儒学之人文精神及其人文精神特质作者:吕慧云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伴随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家间交流广度和深度加大加深,逐渐实现了越来越大范围内的资源流通和共享,在文化频繁交流的环境下,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个性对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曾经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影响了中国2 000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课题。
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儒家平和包容的文化特质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传承道路,或许当下时代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推广过程缓慢,但可能会更稳健。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伦关系;人文精神;文化特质一、引言国内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儒学的存续和创新,如有温海明的《儒家实意伦理学》,意在参照实效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世界的观点来建构儒家伦理学的哲学系统;张君劢在《新儒家思想史》中探讨儒学思想复活的基础等。
这些学者都以儒学的经典思想(如:“仁”“中道”等思想)为核心,对比富于敌对精神的西方哲学,突出儒家伦理哲学及和谐的气氛,从而说明儒家以“中道”求共存,以实现儒家伦理的永恒目标——人伦关系的和谐。
二、儒家思想者的人伦理想儒学被界定为道德伦理哲学,儒家思想所具备的理性精神体现在它所关注的人伦关系上,比如对于如何平衡社群情境中“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舍义取利还是舍利取义等这类人伦关系的思考。
儒家无疑是重视“义”在人伦关系中的作用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巧言令色鲜矣仁”都明显表现出这种价值取向。
儒家认为这种价值取向利于事态的发展并符合选择方的利益或长远利益,而从儒家的入世姿态来看,这种选择又是相对于社群关系(而不单是人自己)来讲,因为儒家本身的目的指向就在这里——“人伦关系的和谐”,因而这种价值取向在儒家看来是得当的。
那么个人是否具备能够做出这种得当选择的素质也就成为其中的关键。
因此儒家是把成就个人的理想人格(理想素质)作为其基本指向。
也就是说,具备理想人格的个体一定是理想社群关系的成因。
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以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美,更因其传达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意义而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对社会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传承与表达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显著的人文精神之一便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表达。
儒家强调的仁、礼、义、智等价值观念贯穿于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行记录,通过对道德行为的阐述和推崇,传达了社会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的精神。
儒家思想的表达不仅体现在散文和诗歌中,更体现在戏曲作品中。
如元曲杂剧《长生殿》,赞扬了爱情和家庭的伟大,强调了仁义道德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重要性。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节,激发人们对儒家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认同,对社会道德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佛教禅宗的启迪与修炼佛教禅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广泛的体现,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于启迪人们对内心修行的思考与追求。
通过修行静心、观照自身的方法,佛教禅宗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性的痛苦与解脱的路径。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禅宗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追求永恒事物的思考。
其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辨,表达了对涅槃境地的向往和人生追求的智慧。
三、道家哲学的追求与自然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中还体现了道家哲学的人文精神,其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观察与追求。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平静和身心的自由。
这种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由境地的诗意描写得以体现。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即是其中之一。
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和对自然世界的凝视,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与人性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讴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作者:原震澎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由传统的非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追求的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素养全面提升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儒家文化;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 人类文化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是由于多样民族、多元文化,才使得人类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之间文化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明显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瑰宝-儒家文化,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对国人的影响已深入骨髓。
一、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1]包含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以及义文化和孝文化作。其次,“和合”[2]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1)君子之道 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就是“君子”,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特点之一是“君子不忧不惧”,即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后悔、不愧疚,面对未知的事情无所畏惧,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君子坦荡荡。关于君子和小人,《论语·颜渊》篇这样描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成人之美也就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此外,《礼记·礼运》也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德才兼备的人为大家做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而由大家选举出的贤能之才便是“君子”,他们要为大家谋福利,从而达到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据此,我们将君子之道细分为坦荡进取、成人之美和天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