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含量对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03.78 KB
- 文档页数:5
特斯拉马氏体钢的强度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钢材作为重要的工业材料,一直在不断地被改进和升级。
其中,特斯拉马氏体钢就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钢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本文将从特斯拉马氏体钢的结构、制备方法和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特斯拉马氏体钢的结构特斯拉马氏体钢是一种由铁、铬、钼、钴、镍等元素构成的钢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双相结构。
具体来说,特斯拉马氏体钢由马氏体和奥氏体两种相组成,其中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为50%~90%,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10%~50%。
这种双相结构的设计可以使钢材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的特点。
二、特斯拉马氏体钢的制备方法特斯拉马氏体钢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和加工热处理方法。
1. 双相钢的制备方法双相钢的制备方法是通过控制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双相钢的化学成分需要控制在如下范围内:C<0.2%,Si<1.5%,Mn<2.0%,Cr<20%,Ni<10%,Mo<1.0%,Co<1.0%。
此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如正火淬火、正火淬火后回火、正火淬火后冷却等工艺,以实现双相结构的形成。
2. 加工热处理方法加工热处理方法是指在钢材加工过程中进行热处理,以实现特定的力学性能。
具体来说,加工热处理方法包括等温淬火、连续冷却变形等工艺。
其中,等温淬火可以使钢材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特点,而连续冷却变形则可以使钢材具有优异的塑性和韧性。
三、特斯拉马氏体钢的力学性能特斯拉马氏体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强度由于特斯拉马氏体钢具有双相结构,因此其强度远高于传统的奥氏体钢和马氏体钢。
据研究表明,特斯拉马氏体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可以分别达到600MPa和1000MPa以上。
2. 高塑性特斯拉马氏体钢具有优异的塑性,可以在高应变率下表现出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
同时,其延展率和断面收缩率也较高,可以有效地防止断杆现象的发生。
马氏体时效钢各元素作用一、马氏体时效钢简介马氏体时效钢可是一种超厉害的材料呢。
它里面的各种元素就像一个团队里的不同成员,各自发挥着独特又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镍元素的作用镍在马氏体时效钢里就像一个稳定小能手。
它能让钢的晶体结构更加稳定,就好像给一座房子打了很牢固的地基一样。
镍可以降低钢的相变温度,这样就有助于形成马氏体组织啦。
而且呀,有了镍的存在,钢的韧性会大大提高呢,就像是给钢穿上了一层有弹性的保护衣,让它不容易断裂。
三、钴元素的作用钴这个元素呢,在马氏体时效钢里就像是一个激励者。
它能够促进马氏体的形成,加快这个过程。
同时,钴还能提高钢的强度,就好像给钢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它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四、钼元素的作用钼在马氏体时效钢里扮演着强化大师的角色。
它能形成特殊的碳化物或者金属间化合物,这些东西分布在钢的基体里,就像一个个小的加固点。
这使得钢的硬度和强度都得到显著提升,就像是给钢的身体里安装了很多小的强化装置一样。
五、钛元素的作用钛元素就像是一个精准的调节者。
它可以和钢中的其他元素相互作用,调整钢的性能。
钛能够细化钢的晶粒,让钢的组织结构更加均匀细致,就好像把一块粗糙的布料变得精细起来。
这样一来,钢的强度和韧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平衡。
六、铝元素的作用铝在马氏体时效钢里有它独特的贡献。
它有助于控制钢中的氧含量,就像是一个清洁小卫士,把钢中的杂质清理掉一部分。
而且铝还能和其他元素共同作用,影响钢的热处理过程,从而改变钢的性能。
马氏体时效钢里的这些元素呀,就像一个超级团队,每个元素都发挥着自己的本事,共同打造出这种性能优异的钢。
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缺了谁都不行呢。
供17-4PH/AISI 630圆钢、环件、锻件、钢带、钢板、螺栓紧固件等 UNS S17400/17-4PH/AISI630/SUS630/0Cr17Ni4Cu4Nb, 630合金是由铜、铌/钶构成的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具有高强度、硬度(高达300 0 C/5000 C)和抗腐蚀等特性。
经过热处理后,产品的机械性能更加完善,可以达到高达1100-1300 mpa (160-190 ksi) 的耐压强度。
这个等级不能用于高于300 0C (572 0F) 或非常低的温度下,对大气及稀释酸或盐都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它的抗腐蚀能力与304 和430 一样。
一般用于制造耐腐蚀性要求高,同时又要求强度高的零部件,如轴类、阀杆、机械零部件、汽轮机、水刀、喷丝板等。
(本公司材料全部采用二次电渣重熔处理)5不锈钢的海洋腐蚀[5]海洋腐蚀主要指金属在海洋环境下所发生的腐蚀,是一人复杂的电化学过程。
海洋腐蚀就其环境发球湿腐蚀,其性质是电化学腐蚀[5]。
不锈钢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许多重要的海洋工程设备,如热交换器、螺旋桨、泵和阀门等采用耐海水腐蚀的不锈钢。
国内广泛应用的耐海水腐蚀不锈钢有奥氏体不锈钢,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和沉淀硬化不锈钢。
从海洋腐蚀环境角度出发,沿垂直方向将海洋分为五个不同特性的腐蚀区带,如下图图1海洋腐蚀环境划分示意图[6]5.1不锈钢的海水腐蚀性能不锈钢是易钝金属,其腐蚀规律与碳钢和低合金钢不同,海水中大量的Cr-对依靠钝化防腐蚀的合金破坏极大,一般是全浸区最重(Cl-离子最多,)潮差区次之,飞溅区最轻。
不同海域的环境因素及海生物附着对不锈钢的腐蚀敏感性产生重要影响。
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耐蚀性通常高Cr钢优于低Cr钢,Ni-Cr钢优于Cr钢,随着Ni、Cr含量的提高耐蚀性增加,降低含C量可提高不锈钢耐蚀性,不锈钢中加入Mo能提高钝化膜对Cl-的抵抗力[6]。
对于不锈钢来说,提高Cr含量、加入Ni\Mo元素,或降低C含量,能增强不锈钢的钝化能力,并提高不锈钢的耐海水腐蚀性能。
59作者单位:本钢技术研究院,辽宁 本溪 117000不同退火工艺对800 MPa级热镀锌双相钢组织特征的影响Effect of Anneal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800 MPa Grade Hot Dip Galvanized Dual Phase Steel供稿|关琳,王建平,李沈洋,陈宇 / GUAN Lin, WANG Jian-ping, LI Shen-yang, CHEN YuDOI: 10.3969/j.issn.1000-6826.2020.01.016减轻汽车自重引发了对高强度钢开发的热潮,近几年国内外各大汽车生产企业的车身用钢显示,双相钢占有率远高于了TRIP 钢、马氏体钢、HSLA 钢等其他高强度汽车用钢。
车身结构件使用双相钢不仅增大车身结构的抗凹陷能力,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并能减轻车身质量、降低了燃油消耗。
近年来由于双相钢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强度级别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镀锌钢板在高级别汽车上的应用也在增加,因此,DP780镀锌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热镀锌双相钢是新一代汽车用钢的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能等特点。
国外已经试制出各个系列的产品,对热镀锌双相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而国内受限于机组设备,对高强度热镀锌双相钢(如800 MPa 强度)的理论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保温温度对热镀锌双相钢基板组织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理,对生产工艺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实验材料及方法实验材料本实验用材料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时,生产的热镀锌双相钢冷硬板,经过转炉冶炼,炉外精炼,连铸制备成230 mm 厚板坯,再经过热轧制备成3.0 mm2020年第1期60退火工艺Metal World热轧原料,冷轧成1.4 mm 连退原料板,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wt%)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本研究采用连退热模拟实验机进行中试模拟实验,将试样加热到800~850℃,均热保温70 s ,以10℃/s 的冷却速率冷至720℃后,以25℃/s 的冷却速率快速冷却至460℃后,保温12 s ,完成镀锌工艺模拟试验,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马氏体转变是指在钢铁中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钢铁受到了高温和快速冷却的影响,使得奥氏体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马氏体晶格结构。
马氏体转变对于钢铁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特点非常重要。
一、马氏体转变的基本原理1.1 马氏体转变的定义马氏体是指由奥氏体通过快速冷却而形成的一种新晶相。
其特点是硬度高、脆性强、磁性强等。
1.2 马氏体转变的条件(1)合适的成分:合金元素含量应该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氏体转变。
(2)适当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马氏体转变。
(3)快速冷却:只有在快速冷却条件下才能形成马氏体。
二、马氏体晶格结构2.1 马氏体晶格结构马氏体晶格结构是由六方最密堆积结构变形而来的。
其具有三种不同的变体:板条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和双相马氏体。
2.2 马氏体晶格结构的特点(1)硬度高:由于马氏体的晶格结构紧密,因此其硬度非常高。
(2)脆性强:由于马氏体的晶格结构紧密,因此其韧性非常差,容易发生断裂。
(3)磁性强:由于马氏体中存在大量的铁原子,因此其磁性非常强。
三、马氏体转变的影响3.1 马氏体转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1)硬度增加: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所以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硬度会明显增加。
(2)韧性降低: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脆性,所以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韧性会明显降低。
(3)延展性降低:由于钢铁经过马氏体转变后,延展性会明显降低。
3.2 马氏体转变对物理性能的影响(1)磁性增强:由于马氏体中存在大量的铁原子,因此其磁性非常强。
(2)导电性降低:由于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所以其导电性会明显降低。
四、马氏体转变的应用4.1 马氏体转变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钢铁生产中经常采用马氏体转变来改善钢铁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常使用高强度钢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而这些高强度钢通常是经过马氏体转变处理后得到的。
马氏体马氏体、、铁素体铁素体、、奥氏体奥氏体、、双相双相不锈钢不锈钢不锈钢的简单介绍的简单介绍马氏体不锈钢标准的马氏体不锈钢是:403、410、414、416、416(Se)、420、431、440A、440B 和440C 型,这些钢材的耐腐蚀性来自“铬”,其范围是从11.5至18%,铬含量愈高的钢材需碳含量愈高,以确保在热处理期间马氏体的形成,上述三种440型不锈钢很少被考虑做为需要焊接的应用,且440型成份的熔填金属不易取得。
标准马氏体钢材的改良,含有类如镍、钼、钒等的添加元素,主要是用于将标准钢材受限的容许工作温度提升至高于1100K,当添加这些元素时,碳含量也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焊接物的硬化热影响区中避免龟裂的问题变成更严重。
马氏体不锈钢能在退火、硬化和硬化与回火的状态下焊接,无论钢材的原先状态如何,经过焊接后都会在邻近焊道处产生一硬化的马氏体区,热影响区的硬度主要是取决于母材金属的碳含量,当硬度增加时,则韧性减少,且此区域变成较易产生龟裂、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是避免龟裂的最有效方法,为得最佳的性质,需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
这种特性决定了这类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奥氏体相区存在,在该区域温度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加热,使碳化物固溶到钢中之后,进行淬火形成马氏体,也就是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γ或γ+α相区,二是要使合金形成耐腐蚀和氧化的钝化膜,铬含量必须在10.5%以上。
按合金元素的差别,可分为马氏体铬不锈钢和马氏体铬镍不锈钢。
马氏体铬不锈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铁、铬和碳。
图1-4是Fe-Cr 系相图富铁部分,如Cr 大于13%时,不存在γ相,此类合金为单相铁素体合金,在任何热处理制度下也不能产生马氏体,为此必须在内Fe-Cr 二元合金中加入奥氏体形成元素,以扩大γ相区,对于马氏体铬不锈钢来说,C、N 是有效元素,C、N 元素添加使得合金允许更高的铬含量。
DP钢与TRIP钢的组织性能介绍姓名:亓博丽学号:1104240579一、DP钢:双相钢(Dual Phase Steel)1、简介双相钢是指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经过临界区热处理或控制轧制工艺而得到的主要由铁素体(F)+少量(体积分数<20%)马氏体(M)组成的高强度钢。
一般将铁素体与奥氏体相组织组成的钢称为双相不锈钢,将铁素体与马氏体相组织组成的钢称为双相钢。
2、化学成分双相钢在化学成分上的主要特点是低碳低合金。
主要合金元素以Si、Mn为主,另外根据生产工艺及使用要求不同,有的还加入适量的Cr、Mo、V元素,组成了以Si-Mn 系、Mn-Mo系、Mn-Si-Cr-Mo系、Si-Mn-Cr-V系为主的双相钢系列。
(1)硅在双相钢中主要起净化铁素体,增加奥氏体稳定性以及固溶强化的作用。
硅对马氏体形成的形态和分布也有明显影响,高硅双相钢容易得到呈纤维状分布的马氏体,这有利于双相钢力学性能的改善。
(2)锰为扩大γ相区元素,起到稳定奥氏体的作用。
由于Mn的添加将降低Ac1,和Ac3,因此含锰钢在同样的处理条件下将比低碳钢得到更高的马氏体体积分数。
(3)合金元素铬可增加奥氏体淬透性,降低铁素体的屈服强度,有利于获得低屈服强度的双相钢。
(4)元素铝可以使铁素体从奥氏体中析出并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对珠光体的形成具有强烈的阻碍作用,有利于在实际生产中控制工艺参数。
(5)铌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合金元素之一,双相钢中铌的添加可在热轧和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的过程中延迟静态和动态再结晶,进而细化铁素体和淬火后的马氏体晶粒,提高双相钢的强度同时改善其塑韧性。
(6)V和Ti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由于其容易和C, N原子结合生成二次相,故可以起到细化晶粒,强化基体的作用。
3、性能指标由于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具有细化晶粒、晶界强化、第二相弥散强化、亚晶结构及残留奥氏体利用等强韧化手段,而使得双相钢综合性能优良,表现在其既具有高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韧塑性。
马氏体不锈钢成分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其成分对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马氏体不锈钢的成分为标题,探讨其各个成分的作用和影响。
1. 铁(Fe)是马氏体不锈钢的主要成分,其含量通常高达50%以上。
铁是马氏体不锈钢的基础,决定了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高纯度的铁可以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
2. 碳(C)是马氏体不锈钢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其含量通常在0.1%~1.0%之间。
碳的添加可以增加马氏体不锈钢的硬度和强度,但过高的碳含量会降低其耐腐蚀性能。
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控制碳含量的合理范围。
3. 铬(Cr)是马氏体不锈钢的关键成分之一,其含量通常在10%~30%之间。
铬的添加可以形成致密的氧化铬保护膜,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较高的铬含量还可以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硬度和强度。
4. 镍(Ni)是另一个常见的马氏体不锈钢成分,其含量通常在8%~12%之间。
镍的添加可以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同时还能提高其耐腐蚀性。
5. 锰(Mn)是马氏体不锈钢的重要合金元素之一,其含量通常在1%~2%之间。
锰的添加可以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并对其晶粒细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6. 钼(Mo)是另一个常见的马氏体不锈钢成分,其含量通常在2%~3%之间。
钼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在强酸、强碱和高温环境中。
7. 硫(S)和磷(P)是马氏体不锈钢中的杂质元素,其含量需要严格控制在低水平。
高含量的硫和磷会降低马氏体不锈钢的韧性和冲击性能,同时还容易引起气孔和裂纹。
以上是马氏体不锈钢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不同成分的添加可以使马氏体不锈钢具备不同的性能特点,满足各种工业应用的需求。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调整成分比例,以获得最佳的性能和耐腐蚀性。
通过合理控制马氏体不锈钢的成分,可以制造出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能源等领域。
马氏体含碳质量分数
马氏体是一种钢的显微组织类型,其含碳质量分数在不同类型的钢中有所不同。
对于马氏体不锈钢,例如Cr13型不锈钢(常用的如1C rl3、2Cr13、3Cr13等),其碳的质量分数通常为0.1%~0. 45%。
这类不锈钢主要用于制作需要承受载荷和耐腐蚀的零件,如阀门、机泵等。
另外,碳在马氏体中的含量对钢的硬度和强度有显著影响。
随着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也会提高。
当含碳质量分数达到0.6%时,淬火钢的硬度接近最大值。
然而,如果碳的质量分数过高,会导致碳与铬形成碳化物,从而降低钢的耐蚀性。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需要提高碳的质量分数以增加强度时,也会相应地提高铬的质量分数。
这种平衡的策略是为了同时满足强度和耐蚀性的需求。
请注意,不同类型的钢或合金中的马氏体含碳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专业应用中,了解具体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材料科学专家。
马氏体的性能1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钢中马氏体机械性能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质量分数。
马氏体的硬度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当含碳质量分数达到6%时,淬火钢硬度接近最大值,含碳质量分数进一步增加,虽然马氏体的硬度会有所提高,但由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加,反而使钢的硬度有所下降。
合金元素对钢的硬度关系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
马氏体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以及晶界强化等。
1固溶强化。
首先是碳对马氏体的固溶强化。
过饱的间隙原子碳在a相晶格中造成晶格的正方畸变,形成一个强烈的应力场。
该应力场与位错发生强烈的交换作用,阻碍错位的运动从而提高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
2相变强化。
其次是相变强化。
马氏体转变时,在晶格内造成晶格缺陷密度很高的亚结构,如板条马氏体中高密度的错位、片状马氏体中的孪晶等,这些缺陷都阻碍为错的运动,使得马氏体强化。
这就是所谓的相变强化。
实验证明,无碳马氏体的屈服强度约为284Mpa,此值与形变强化铁素体的屈服强度很接近,而退火状态铁素体的屈服强度仅为98~137Mpa,这就说明相变强化使屈服强度提高了147~186MPa3时效强化。
时效强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强化因素。
马氏体形成以后,由于一般钢的点Ms大都处在室温以上,因此在淬火过程中及在室温停留时,或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自回火。
即碳原子和合金元素的原子向位错及其它晶体缺陷处扩散偏聚或碳化物的弥散析出,钉轧位错,使位错难以运动,从而造成马氏体的时效强化。
4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大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
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的尺寸对马氏体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原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马氏体板条束越小,则马氏体强度越高。
这是由于相界面阻碍位错的运动造成的马氏体强化。
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
片状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但韧性很差,其特点是硬而脆。
低碳马氏体显微组织性能及处理工艺锻轧后空冷:贝氏体+马氏体+铁素体性能:σ=828MPa;σ=1049MPa -室温冲击功96J制造汽车时的轮托架锻轧后直接淬火并回火:低碳回火马氏体σ=935MPa;σ=1197MPa室温冲击功50J,-40℃的冲击功32J,制造汽车操作杆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的疲劳强度,适用于工程机械运动的部件和低温下适用部件2,低碳马氏体的合金化低碳加入Mo Nb V B等与合理的Mn、Cr配合提高淬透性,Nb还细化晶粒BHS系列:Mn-Mo-Nb 成分:c:0.1%,Mn1.8%,Mo0.45%,Nb0.05%Mn-Si-Mo-V-Nb系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特征:显微组织:铁素体+岛状马氏体+少量残奥性能特点:1,低的屈服强度一般不超过350Mpa2, ε曲线是光滑的,没有屈服平台,更没有锯齿形屈服现象3,高的均匀加延伸率和总延伸率,在24%上4,高的加工硬化指数,你>0.245,高的塑性变化双相组织或得方法1热处理双相处理刚在Ac1与Ac3双相区加热,组织为α﹢γ,随加热温度升高,钢种---相增加,在冷却过程中,保证转变产物α﹢M而不是α﹢P双相钢的力学性能与组织有密切的关系,钢的化学成分,亚临界区加热温度,最终冷却速度,将起决定性作用热轧双相钢热轧后从A状态冷却时,先形成70—80%的多边形铁素体,使未转变的A有足够稳定性,避免发生珠光体和贝氏体相变,在以后冷却转变变成M工艺要求:合理设计合金成分和实现控轧与控冷双相钢优异性能的原因屈服强度和高应变硬化率的原因存在三种可能首先在马氏体区域存在残余应力,这些应力来源于快速冷却时马氏体相变的体积和形状变化其次,由于这些体积和形状变化效应,使周围铁素体经受塑性变形,导致铁素体中存在高密度的可动位错。
再次,伴随着马氏体的残余奥氏体,在成形操作时,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双相钢的典型成分和用途化学成分:W(c)0.04-0.1.% W﹙Mn﹚0.8-1.8% W﹙Si﹚0.9-1.5% W﹙Mo﹚0.3-0.4% W﹙Cr﹚0.4-0.6%用途:强度成形性的综合性能好,满足汽车冲压成形件的要求。
适用于冷冲压成形的超高强钢性能分析~车身用钢的发展趋势随着汽车市场对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要求的提高,汽车车身轻量化成为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由于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在减轻车身重量的同时,还能提高汽车车身的结构强度及能量吸收能力,因此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截至目前为止,高强钢和超高强钢仍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轻量化途径之一。
典型的超高强钢应用零件有前、后门左/右防撞杆(梁),前、后保险杠,A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下边板,地板中通道及车顶加强梁等各种结构件。
高强钢有不同的定义分类方法。
⑴按屈服强度分类:将屈服强度在210~550MPa范围内的钢定义为高强钢(HSS,High Strength Steel),屈服强度在550MPa以上的钢定义为超高强钢(UHSS,Ultra High Strength Steel);⑵按抗拉强度分类:抗拉强度在340~780MPa范围内的钢定义为高强钢(HSS),抗拉强度在780MPa以上的钢定义为超高强钢(UHSS);⑶按照强化机理分类:分为传统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板,先进高强钢(AHSS,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是指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控制钢的显微组织以得到高强度、高塑性;⑷按其发展历程分类: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如图1所示。
图1 高强钢的发展和划分除了钢铁材料之外,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其他轻质材料也加大了在汽车车身上应用研究的力度。
曾有人对2030年时车身的轻量化方案做了预测,不同的轻量化方案下对应着不同的车身用材结构,如图2所示。
不管是哪一种方案,现行车身上用量较大的软钢(抗拉强度340MPa以下)和高强钢(抗拉强度780MPa以下),都将大幅度减少,而超高强钢(抗拉强度在780MPa及以上)的用量将大幅度增加。
图2 2030年时不同轻量化目标下的车身用材结构预测超高强钢冷冲压成形面临的挑战在超高强钢产品开发上,国内外钢厂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日本新日铁、JFE、神户制钢、韩国浦项和瑞典SSAB等钢铁公司已开发出各自的超高强钢产品并在汽车行业得到应用。
马氏体(用M表示)马氏体1、马氏体通常是指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2、钢中马氏体的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而脆,低碳马氏体则有较高的韧性。
马氏体在奥氏体转变产物中硬度最高。
理论上来说,马氏体是通过钢进行淬火而直接形成的,含碳量越低,所需的过冷度就越大。
所以当含碳量低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够形成马氏体了。
马氏体的正常显微状态是呈针状的。
马氏体的特点是硬度高,韧性差。
它也是钢材淬火后的基本组织,通过对马氏体进行回火,可得到其他不同的金相组织。
所以马氏体在热处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章。
高碳马氏体硬而脆,韧性很低。
硬度HB600-700。
组织很不稳定,硬度很高,脆性很大,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几乎为零。
板条马氏体(低碳马氏体)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韧性,抗拉强度1200-1600MPa,延伸率10%,断面收缩率40%,冲击功为600KPa•m(可能为60J,需进一步验证)钢中马氏体的形态很多,淬火钢中形成的马氏体形态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但就其单元的形态特征和亚结构的特点来看有五种,即: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蝶状马氏体、薄片状马氏体、薄板状马氏体。
其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最为常见。
4、钢的马氏体转变当奥氏体的冷却速度大于VK,并过冷到MS以下时,就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
由于马氏体转变温度极低,过冷度很大,而且形成的速度很快,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只发生r-Fe向a-Fe的晶格改组,而没有铁,碳原子的扩散.所以马氏体的含碳量就是转变前奥氏体的含碳量,由于a-Fe中最大溶碳量为0.0218%,所以马氏体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马氏体转变温度: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下不在转变。
内完成转变。
在低于Mz以下不在转变Ms-Mz(Ms=230°C,Mz=-50°C)内完成转变板条马氏体:低碳钢中的马氏体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故5、板条马氏体称为板条马氏体。
双相钢pren计算工时【原创实用版】目录1.双相钢 pren 的概述2.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方法3.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应用实例4.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注意事项正文一、双相钢 pren 的概述双相钢 pren(Precipitation-hardening 不锈钢)是一种高强度、高耐蚀性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pren 值是表示双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含量的一个参数,对双相钢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双相钢的加工过程中,pren 值的计算是关键环节,关系到双相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方法双相钢 pren 值的计算工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双相钢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影响 pren 值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计算双相钢的理论相图。
通过相图可以了解双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形成情况,为 pren 值的计算提供依据。
3.计算双相钢的实际相图。
实际相图需要考虑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冷却速度等因素,更准确地反映双相钢的组织形态。
4.计算 pren 值。
根据实际相图中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含量,计算出pren 值。
三、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应用实例在双相钢的实际应用中,pren 值的计算工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制造海水淡化设备时,需要选择具有较高耐蚀性的双相钢。
通过计算pren 值,可以确保双相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四、双相钢 pren 计算工时的注意事项在计算双相钢 pren 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化学成分的准确性。
化学成分的误差会导致 pren 值的计算结果不准确,影响双相钢的性能。
2.考虑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冷却速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双相钢的组织形态,进而影响 pren 值的计算结果。
3.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不同的计算方法对 pren 值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