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组图】时间:2014-09-02来源:全铜网责任编辑:小陈浏览数:943分享到:0评论文章导读: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是什么?铜矿石有哪些特点?铜矿石的不同种类有哪些呢?不同类型的铜矿石各自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依次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铜矿石是什么:是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或者说是铜矿砂,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是什么我们都了解了,下面来看一下铜矿石的特点:黄铜矿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是炼铜的最主要矿物原料。
中国商代或更早就已由黄铜矿等铜矿物炼铜。
黄铜矿呈黄铜色,金属光泽;粉末呈绿黑色。
摩斯硬度3.5~4,比重4.1~4.3。
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产于多种类型铜矿床中。
黄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
铜矿石主要应用于冶金行业,作为冶金行业的原材料。
铜矿石的特点都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马上来看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的种类我们知道了,我们再来看一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的颜色:自然铜的颜色:没有氧化过的自然铜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
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
自然铜黄铜矿的颜色:黄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
绿黑色条痕。
金属光泽,不透明。
黄铜矿斑铜矿的颜色:新鲜面呈暗铜红色,风化面常呈暗紫蓝色斑状锖色,因而得名。
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斑铜矿辉铜矿的颜色:新鲜面铅灰色,风化表面黑色,常带锖色。
辉铜矿蓝铜矿的颜色:深蓝色,土状块体呈浅蓝色。
浅蓝色条痕。
晶体呈玻璃光泽,土状块体呈土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蓝铜矿赤铜矿的颜色:红色至近于黑色,表面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赤铜矿孔雀石的颜色: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矿石研究一、矿床氧化带和氧化矿石矿石受到氧化作用后,它的矿物组分和结构、构造均产生了变化,加工利用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于原生矿石的方法和工艺流程,如果氧化矿石具有独立圈定条件,矿产勘查时需要划分氧化带并圈定氧化矿。
比如在硫化钼矿床中,氧化带内辉钼矿MoS2氧化形成钼钙矿CaMoO4,钼钙矿不具备天然可浮性,在烃油捕收辉钼矿时,单体的钼钙矿难以上浮,会经尾矿而损失;钼钙矿有时还会呈皮膜状包裹在辉钼矿晶粒表面,使辉钼矿失去浮游活性。
回收钼钙矿是比较困难的。
(一)划分矿床氧化带野外工作经验步骤1、根据矿石氧化程度,目估划分氧化矿、原生矿、混合矿;2、在重要代表性剖面上采样,进行物相分析、特征矿物氧化率研究;同时采集不同氧化程度样品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3、根据物相分析结果和选矿试验结果,确定划分矿石类型标准;4、在矿床代表性剖面上采样分析,根据确定的标准圈出氧化带和氧化矿。
二、常见氧化矿石的划分指标经验值金矿石硫化矿(也叫原生矿):氧化率小于30%的矿石混合矿:氧化率在30%~70%的矿石氧化矿:氧化率在大于70%的矿石锑矿石原生矿石<30%混合矿石30%~50%氧化矿石>50%,铜、铅、锌矿石硫化矿石,氧化率小于10%混合矿石,氧化率10%~30%氧化矿石,氧化率大于30%钼矿石硫化矿石,氧化率小于10%氧化矿石,氧化率大于或等于10%锰矿石按照锰氧化率(Mn4+/TMn×100%),当锰氧化率≥25%时划为氧化矿,<25%时划为原生矿。
铁矿石原生矿石:TFe/FeO<3.5氧化矿石:TFe/FeO>3.5三、矿石自然类型、矿石工业类型、矿石品级矿石自然类型:是按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主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高低,含矿岩性,脉石矿物含量,氧化程度等矿石自然特性进行的地质分类;是矿石质量特征;是进行矿石加工技术试验,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和技术品级的依据。
矿石工业类型:是在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和加工处理的需要,为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将采、选、冶方法及工艺流程不同的矿石,按工业要求进行的划分。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四川会理黑箐铜矿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地轴中段,为典型的黎溪式铜矿。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二层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矿体受层位及岩相控制明显,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CaO高、MgO高的层位中;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迁移富集。
关键词:沉积变质;黑箐铜矿;四川会理;扬子地块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黑箐铜矿位于会理县黎溪镇,矿区及周边广泛发育古元古代钠质火山、火山-沉积及滨浅海沉积碎屑—碳酸岩系,其含矿性良好,是”拉拉式”、”黎溪式”铜(铁)矿的赋矿岩系。
该套岩系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发生了低绿片—绿片岩相变质,具固相流变特征。
动力变质作用广泛沿断裂等构造带发生,在表构相脆性变形下形成各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1-2]。
2矿区地质2.1矿区地层矿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三叠系白果湾组地层。
会理群通安组为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变碳酸盐岩夹少量变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白云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炭质板岩、石榴石片岩等。
三叠系白果湾组为一套灰-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块状砾岩等。
2.2构造黑箐铜矿位于河口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黑箐倒转向斜之南西正常翼上,从元古代至今历经了多阶段多期次构造作用,构造形迹发育。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后期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3岩浆岩主要为晋宁期侵入岩——闪长岩,辉绿岩等,一般呈岩株状产出,受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大,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北西部,破坏矿体。
2.4变质作用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等,以前2种为主。
区域变质作用在矿区内表现在每个地层单元中,形成变碎屑岩、变火山岩系列,属区域低温动力低绿片岩相变质类型。
岩石原始组构基本得到保留,发育的变质构造主要为片理,片理基本平行层理。
新疆青河县哈腊苏铜矿成矿地质特征王 祥 罗世宾 林永全 赵 华(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 阿勒泰836500)摘 要 哈腊苏铜矿位于阿尔泰铜矿带南缘,即原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内。
初步的研究和钻孔资料表明,铜矿体完全受斑岩体(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控制,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以及少量的磁铁矿、斑铜矿和镜铁矿。
岩体内见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接触带见石英绢云母化,围岩见青盘岩化。
Rb -Sr 等时线年龄为332.8±8.5Ma ,为早石炭世侵位的产物,其成矿地质背景与世界巨型斑岩铜矿十分相似,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 哈腊苏 成矿特征 矿床成因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哈腊苏铜矿位于卡拉先格尔矿带中,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接合部位,跨越了阿尔泰和北准噶尔两个具有不同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单元,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额尔齐斯断裂以北的阿尔泰构造区由一系列NW -SE 向断裂带和推覆体组成大型冲断—推覆构造体系;额尔齐斯断裂以南的北准噶尔地区则是由一系列NW 向强变形挤压带与弱变形地块组成菱形镶嵌的构造格局。
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见图1。
图1 哈腊苏铜矿—带区域地质图Q 1h.第四系全新统;C 1n.下石炭统南明水组;D 2b.中泥盆统北塔山组;D 1k.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γ2c 4.华力西中期花岗岩;β2b 4.华力西中期黑云母花岗岩.区域出露的地层以玛因鄂博大断裂为界,北属于阿尔泰地层分区,包括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D 1k );以南属准噶尔地层分区二台小区,包括中泥盆统北塔山组(D 2b )、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 1n )。
另外,区内还分布有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本区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玛因鄂博断裂以南,向南西依次有青格里河—布尔根复背斜、克孜勒他乌—巴安夏干向斜,其中矿区处于青格里河—布尔根复背斜之中。
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主要有玛因鄂博大断裂、卡拉先格尔—接勒的卡拉他乌断裂及卡拉先格尔—二台断裂。
中国自然铜矿床类型、特征、分布及形成条件曾乔松;陈广浩;王核【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06(25)6【摘要】近年来的找矿进展显示,我国至少存在2种以上成因类型的自然铜矿床(矿化带):火山-沉积碎屑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等,其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和新疆天山地区。
以湘西九曲湾(麻阳)铜矿和滇东北沿河铜矿为例,结合国外典型自然铜矿床(矿化带),分析了自然铜的成矿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砂岩铜矿(硫化物)与自然铜矿的成矿学特征,认为自然铜成矿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孔隙度丰富而适宜的储矿岩石;②水-岩反应中有利于含铜岩石的萃取和运移的浅成低温热液(卤水);③贫硫富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还原障壁带。
研究显示,自然铜形成于碱性贫硫的还原环境中,生物有机质对自然铜的成矿起重要作用,相对封闭的成矿环境、独特的流体性质对自然铜起保护作用。
我国南方的自然铜矿床一般显示出层控、浅成低温及生物有机质参与成矿等特点。
最后探讨了自然铜矿床在我国的找矿勘探前景。
【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自然铜矿床;成因类型;形成机理;生物有机质【作者】曾乔松;陈广浩;王核【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相关文献】1.江西含金斑岩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J], 符鹤琴2.中国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J], 邵晓东;李景春3.中国东部前寒武纪铅锌矿床的分布及类型特征 [J], 曹秀兰;沈保丰;杨春亮;胡小蝶4.中国钨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及其分布 [J], 康永孚;李崇佑5.中国自然铜矿化类型、特点及形成机理浅析 [J], 王大鹏;张乾;朱笑青;张正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铜矿是指含有铜矿物或铜化合物的矿石,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岩石类型、氧化还原条件、热液作用、沉积环境等因素。
铜矿矿床具有一些特征和成矿规律和模式,下面进行介绍。
1.特征:(1)常与大规模岩体活动有关,具有较强的构造控制。
(2)常出现在富含镁铁质岩石中,如辉石岩、橄榄岩等。
(3)铜矿物多为硫化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等,成矿物多样,但大多为黄铜矿、黄铁矿和赤铁矿等。
(4)矿石呈脉状或层状分布,矿石矿物的分布规律受到构造的影响较大。
2.成矿规律和模式:(1)构造成矿:铜矿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
铜矿矿床常常与断裂、褶皱、岩浆侵入、岩浆迸发等活动有关。
断裂和褶皱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在地下集聚和运移,形成铜矿床。
同时,火山岩和侵入岩中的热液流体也是形成铜矿床的重要因素。
(2)沉积成矿:沉积成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成矿方式,它通常发生在富含铜元素的海相沉积岩石中。
在一定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海水中的铜元素被还原并与硫化氢结合形成硫化物矿物,进而在海底沉积。
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分布广泛,成矿量也较大。
(3)剥蚀成矿:剥蚀成矿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地下矿床被暴露在地表形成的一种成矿方式。
在剥蚀作用的过程中,地下的铜矿床暴露在地表,被风化和侵蚀铜矿矿床的成因非常复杂,其形成和富集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和条件,不同的铜矿矿床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矿规律。
铜矿矿床是由一系列的矿体组成的,每个矿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因。
铜矿矿床的主要特征是成矿物质的特点和富集模式。
铜矿矿床富集的主要成分是铜,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钼等。
不同的铜矿矿床中富集的成分和含量也不相同,其中一些铜矿矿床还可能富集一些非金属元素。
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模式是研究铜矿矿床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和富集模式,可以为寻找新的铜矿矿床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铜矿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如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质年代等。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达华州卡林地区而得名。
典型矿例:美国:Carlin,Getchell,Gold Quarry等;中国:东北寨、桥桥上、马脑壳、阳山、板其、牙他等.(小区域中的大资源)矿床特征:21。
陆缘地壳减薄拉张区.2。
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
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炭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炭质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
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5.常发育不同的围岩蚀变,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
6。
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
7。
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辉锑矿、雄黄、雌黄、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方解石、铁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钠长石。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
金以次显微-超显微形式出现(含砷硫化物中—不可见次显微金,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显微金和明金)。
8。
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矿石储量一般在100万—1亿吨,品位1—15g/t.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100t以上。
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CO2和一定量的H2S。
成矿深度一般在1—3Km。
成因:1。
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
2。
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液主要在重力(密度差)和构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充填成矿;金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的形式搬运。
3。
矿质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由于温度降低、流体成分改变以及与近地表含氧酸性溶液的混合而使金络合物分解,导致金沉淀富集。
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找矿评价的主要地质标志施林道【摘要】文章对铜矿成因类型——斑岩型、层状(层控)型、沉积(岩)型、火山岩(海相与陆相)型、基性一超基性岩型、夕卡岩型、脉状型和风化残积型进行了简要描述.罗列了目前对各个类型铜矿产出的基本状貌及其成矿因素的主要认识,其中亦包括作者的工作经验和认识,如:斑岩铜矿的亚型特征;层状(层控)型与沉积(岩)型铜矿的成矿特点区分;中外层状(层控)型铜矿特征的异同对比;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各自的成因和成矿特征等,并以国外同类型大矿床为例,以供读者参考.【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3(004)005【总页数】10页(P465-474)【关键词】找矿评价;地质标志;成因类型;铜矿床【作者】施林道【作者单位】北京西蒙矿产勘查公司,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面对一大片地区,什么样的地质背景适合寻找何种类型铜矿?矿业公司所掌控的面积有限的探矿权区,其区内及近区外围的地质特点,适宜存在何种类型铜矿?成矿前景评估如何?在探矿权区内的勘查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着手和布控(避免单纯追逐物、化探异常,忽略地质控矿条件打钻),这些都需要有铜矿类型的成矿地质标志给予指导。
1 斑岩型斑岩铜矿是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铜矿体产于中酸性的浅成侵入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中或岩体的边部;也有的铜矿体产在岩体边缘内外侧或矿体延伸到围岩中,甚至以在围岩中成矿为主。
围岩为砂质、硅酸盐质岩类,如砂岩、页岩、片岩等。
从岩体到围岩常产生容矿和近矿岩石的蚀变分带(由岩体内向围岩):石英核—钾化带(以钾长石为主)—硅化带—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
硅化带和绢云母化带常局部或全部重叠呈绢英岩化带。
青磐岩化蚀变带由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矿物混杂组成。
铜矿化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中,局部也延及于钾化带中。
蚀变分带标志着形成蚀变的温度由高温向中低温的变化系列,铜矿化主要产生于中温阶段,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和少量辉钼矿,以细脉状和浸染状构成矿石。
第38卷 第3期2005年(总154期)西 北 地 质NORT HWESTERN GEOLOGYV ol.38 No.32005(Sum154) 文章编号:1009-6248(2005)03-0029-12陕西铜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齐文1,2,侯满堂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 要:通过对陕西铜矿成果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中新发现铜矿的研究总结,划分出8类铜矿成因类型,其中重要的类型为海相火山气液型、接触交代型、受变质型;划分出与铜矿有关的成矿系列有9个。
其中主要与铜矿床(点)有关的成矿系列为、与元古代中—酸性岩有关的铁铜矿床成矿系列,加里东—印支期与中性—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铜金钨萤石矿床成矿系列,与海相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前寒武系变质火山岩中的铜锌黄铁矿床成矿系列,海底喷流沉积-热液改造铅锌铜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出与铜成矿有关的Ⅲ级成矿区(带)有5条,有关的Ⅳ级成矿区(带)有9条,主要铜找矿区(带)(相当于Ⅴ级)有14条,其中铜重点找矿区(带)有:勉县七里沟—宁强巩家河铁铜成矿带,铜峪—西骆峪铜锌成矿带,蟒岭—牧护关燕山期铁铜钼钨铅锌萤石成矿带、小河口—园子街铁铜金成矿区。
关键词:陕西;铜矿;成因类型;成矿系列;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618.41 文献标识码:A 陕西已知铜矿产地共90多处(包括独立铜矿和以铜为主有其他矿种共生的铜矿)。
其中,探明储量产地11处,有中型矿床1处(略阳铜厂),小型矿床6处(周至西骆峪、周至东流水、眉县铜峪、宁强刘家坪、丹凤皇台、宁强大茅坪),矿点4处(商州庙坪、商州三十里铺、山阳小河口、山阳下官房)。
普查评价发现的矿点、矿化点的数量较多(约150多处)。
此外还有伴生及共生于其他矿种的产地多处,储量数字可观,但只能综合利用;再如木龙沟、黑山等铁矿中共、伴生有独立铜矿体,也有工业储量。
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七,全世界探明的铜矿储量约6亿多吨。
铜是一种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8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
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即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
铜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铜矿床所在的地表往往存在一些纯度达99%以上的紫红色自然铜(又叫红铜);斑铜矿呈暗铜红色,氧化后变为蓝紫斑状;辉铜矿(硫化二铜)铅灰色;铜蓝(硫化铜)靛蓝色;黝铜矿是钢灰色;蓝铜矿(古称曾青或石青)呈鲜艳的蓝色。
当前,我国选冶铜矿物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
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
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南美洲的智利,号称“铜矿之国”,约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有不少著名的铜矿,如江西德兴、安徽铜陵、湖北大冶、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厂、云南东川、西藏玉龙等。
开采的主要是黄铜矿(铜与硫、铁的化合物),其次是辉铜矿和斑铜矿。
矿物特点:铜是一种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8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
写一篇赞比亚铜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的报告,600字
比亚铜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报告
比亚铜矿床位于非洲东北部,包括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基纳法索等国家的阿拉伯盆地西部地区。
比亚铜矿床主要由花岗岩和其他古生代岩石构成,大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和山区。
它们以开铜矿为主,这是拉丁美洲第一个重要的开发陆地矿产的地方。
比亚铜矿床类型分为硫化铜、碳化铜和高碳铜三种。
硫化铜矿床常常出现在比亚成矿带,比如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地。
碳化铜矿床多出现在沿海带,如卢旺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而高碳铜矿床则集中分布在布基纳法索的山区。
比亚铜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矿床多发育在山谷、山口和沟壑中,表面有明显的水系特征。
2)矿床的厚度通常为5米至30米不等。
3)矿床通常具有明显的向心裂隙结构,呈环状或线状分布。
4)矿床中出现大量硫化物、胶状物、碳酸盐和泥石形状的铜
矿砂,以及残留地壳层上的铜斑岩、铜榴石和英泥铜矿。
5)古生代花岗岩结构中有多种铜矿砂和富铜矿砂,其中英泥
铜矿和沥青铜矿砂是最常见的。
综上所述,比亚铜矿床主要由硫化铜、碳化铜和高碳铜三种类型组成,多发育在山谷、山口和沟壑中,有着明显的向心裂隙结构,并且含有大量的硫化物、胶状物、碳酸盐和泥石形状的铜矿砂,以及残留地壳层上的铜斑岩、铜榴石和英泥铜矿。
一、斑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生在各种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岩体及其周围岩层中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量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空心筒状、巨大透镜体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大型至巨大型,品位一般偏低
5、伴生组分:钼、硫、金、银、铼、铅、锌、钴等
6、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富家坞铜厂,西藏玉龙,黑龙江多宝山,山西铜矿峪,内蒙古乌努格吐等
二、矽卡岩型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沿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内外或离开岩体沿围岩的岩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钼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锡石等
3、矿体形状: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还有囊状、筒状、脉状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
5、伴生组分:铁、硫、钨、钼、铅、锌、锡、铍、镓、铟、锗、镉、金、银、硒、碲、铊、铼、钒、铂族
6、矿床实例:安徽铜官山,湖北铜录山,江西永平、城门山,辽宁华铜,黑龙江弓棚子,河北寿王坟
三、变质岩层状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等)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铜矿、辉砷钴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磁铁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型为主,品位一般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锌、砷、钼、镍、钴、金、银、硒、铋、铂族
6、矿床实例:云南东川汤丹、易门狮山、三家厂,山西中条胡家峪
四、超基性岩铜镍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超基性岩(纯橄榄岩、辉橄岩、橄辉岩等)岩体的中、下部或分布在脉状岩体中
2、常见金属矿物:黄铜矿、方黄铜矿、磁黄铜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不连续大透镜状、大脉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小于1%
5、伴生组分:铂族、钴、金、银、硒、碲等
6、矿床实例:甘肃金川,吉林磐石红旗岭,四川力马河,云南金平,新疆克拉通克、黄山
五、砂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红色砂岩中的灰至灰绿色砂岩(浅色砂岩)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方铅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扁豆状、透镜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为主,品位大部分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银、钼、钨等
6、矿床实例:云南大姚六直、郝家河,湖南车江,四川大铜厂
六、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变质火山岩(石英角斑岩、细碧岩)中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辉铜矿、黝铜矿、铜蓝、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磁铁矿等
3、矿体形状:透镜状、大小不等的扁豆状,层状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
5、伴生组分:硫、铅、锌、钼、金、银、砷、硒、碲、铟、镉、铊、镓、铋、贡等
6、矿床实例:甘肃白银厂,青海红沟,云南大红山,河南刘山岩
七、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各种岩石(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断裂带中,倾斜常陡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有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等
3、矿体形状:板状、脉状、复脉带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品位一般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锌、金、银、钨、钼、钴等
6、矿床实例:安徽穿山洞、铜牛井,江苏铜井,湖北石花街,吉林二道羊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