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73.42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学教案目录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针灸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针灸学的安全与风险防控•针灸学教学与实践01CATALOGUE针灸学概述针灸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针灸学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的历史与发展历史针灸学历史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繁荣于当代。
发展针灸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现代针灸学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经络学说01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理论0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施术的部位。
腧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灸方法03刺灸方法是针灸学的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
02CATALOGUE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腧穴的分类腧穴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其中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但有明确位置和名称的穴位,阿是穴则是指无固定名称和位置,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穴位。
腧穴的定位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找到穴位的位置。
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本论文受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资助(JYC2013016,CHJG2013017,RZJYB201308)*通讯作者:周爽《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步入临床实习前的链接课。
其内容是研究如何将已学习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内、外、儿等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来进行针灸治疗。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步入临床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
因此,教好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解决临床实际说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针灸治疗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在实习阶段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发现有必要对《针灸治疗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多年来,围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现结合本院的教学情况针对目前的针灸治疗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以总结并讨论。
一、目前《针灸治疗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但是目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教材知识的讲授,对于临床典型的病例和学科发展的进展讲得较少,学生的临床实践得不到满足。
甚至有些教师脱离临床,对有些疾病未曾见过也未治疗过,很难有深刻的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
2.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尚能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差,甚至瞌睡连连。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师只讲授书本知识,而教学对象已经是高年资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他们不愿意听教师枯燥无味的重复,不愿意在静止的状态中听讲,而教师未适应学生思维的变迁、认知规律和更加生动的临床教学的要求。
二是因为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只拘泥于播放堆满文字的幻灯片,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实际情况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实施和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在针灸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针灸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教学内容丰富,而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
在针灸学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体会: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灸学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我会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并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和观察别人的操作实践,进一步理解和熟悉针灸学的操作技巧。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针灸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我会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方向,自主开展针灸学实践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三、注重思维的拓展在针灸学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思维的拓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思维潜能。
我也鼓励学生参与学科交流和讨论,以拓展知识思路和视野。
四、加强实践环节管理作为教师,我在实践环节管理中,注重安全、规范和操作技巧的培训。
我在首次进行实践时,会详细介绍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刺激穴位、针灸深度等技术要求。
再次强调实践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呼吸顺畅,心态平静、专注。
当有问题出现时,及时纠正,排除危险,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熟悉掌握针灸技术。
总之,在针灸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拓展,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贡献。
《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综合模式的构建研究【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系统的提出了《针灸学》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四位一体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教具;加强实训模拟训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医院实习和尽早临床。
这套体系最终能够更好掌握《针灸学》这门技术、提高针灸临床水平。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四位一体《针灸学》是一门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医疗学科,无论经络、腧穴、刺灸法、临床治疗等那个环节, 都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临床。
《针灸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并熟练地进行经络腧穴定位、熟练掌握针刺的进针、行针手法、熟练操作拔火罐、艾灸等技术,必须让学生通过枯燥的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有所提高。
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体会,构建了一套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综合模式,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勤于动手、勤于实践、反复练习,最终能够更好掌握针灸学这门技术、提高针灸临床水平。
1合理设置《针灸学》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1.1调整现有学时设置,增加大量实践学时:将现有《针灸学》的实训内容学时增加为课内实训学时48学时,其中自学24学时(主要指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练习时间、看教学录像等教师不在场的教学时间)。
另外,增加课外学时若干。
1.2将所有实践内容分为三部分:基础训练、操作技术训练、临床实战篇。
基础篇包括的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定位;技术操作篇包括的内容有毫针的刺法、毫针补泄、艾灸的操作、特种针法操作、头针、耳针等;临床实战篇包括的内容有:利用义诊给病人治疗、平时为同学治疗及寒暑假在家为街坊邻里进行治疗。
时间安排上,基础和操作技术训练,主要放在48学时内完成;实战篇放在课外完成。
2《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2.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教具。
(1)教学:传统的实训课授课多采用板书讲解结合课堂提问方式,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对所作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在针灸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针灸学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针灸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学生既需要理解诸多理论知识,又需要掌握针灸的实际操作技巧。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针灸学的精髓,才能成为合格的针灸师。
针灸学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听讲解,有些学生可能更适合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还有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阅读来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针灸学教学要注重反复练习和巩固。
针灸学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反复巩固,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针灸的操作技巧和要领。
我们在教学中要安排充分的实际操作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引导,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针灸学教学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针灸师,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和参与到真实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针灸学教学实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针灸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针灸学教育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篇一、前言针灸科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针灸科教学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结合我在针灸科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教学经验,为针灸科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针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师打下坚实基础。
2. 教学内容(1)针灸基本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灸疗法等;(2)针灸基本技能:包括针灸操作、刺法、灸法、拔罐法等;(3)临床诊疗: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以及针灸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教学(1)采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2)结合实际病例,讲解针灸治疗原理和操作技巧;(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实践教学(1)组织学生参观针灸科,了解针灸科的工作环境和临床工作流程;(2)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使学生了解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过程;(3)指导学生进行针灸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外辅导(1)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分享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效果1. 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2.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3. 学生临床诊疗水平得到提升,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师打下坚实基础。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2)部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有待提高;(3)教学资源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2.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针灸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3)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指在针灸学教学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以期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与实践的内容包括:
1.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针灸学的知识。
2.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上,要做到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针灸学的实验操作。
3. 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探索与实践,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针灸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针灸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标签:针灸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本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美容、中医骨伤和康复医疗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本校加大了针灸学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介绍如下。
1 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并且“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005年以来,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本校《针灸学》课程组邀请行业专家和部分毕业生参与,对中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针灸推拿、中医美容、中医骨伤和康复医疗技术)的《针灸学》教学计划进行多次商讨,并达成了共识,即加大以上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尤其是“经络腧穴各论”及“针灸操作技术”部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由调整前的26节增加到调整后的52节),理论学时数与实践学时数的平均比例由原来的2.5∶1调整为现在的1∶1,旨在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2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本校依照针灸临床的真实环境,建立了仿真针灸实训中心,面积约2 200 m2,内设5个针灸实训场所,主要设备有电针治疗仪、电动针灸模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电运动治疗仪、170 cm 人体针灸模型、50 cm人体针灸模型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场地进行学习和技能操作。
目前,各实训室实训开出率为100%。
3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3.1 优化基础理论教学,增加画经点穴的实践环节针灸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是经络和腧穴。
学生们学习的最初感觉是抽象、枯燥和乏味,如经络的循行复杂难辨、腧穴的定位繁多难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