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1、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3、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视听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到了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育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93年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4、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5、根据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时间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6.根据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际,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2、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4、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5、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7、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7、. 教育技术的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阶段各自有哪些特点?视觉教育阶段: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较强,而且产生了个别化教学视听教育阶段:人们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而且产生了教学机器,并由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教育传播阶段: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育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教学系统方面上来8同49.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哪些项目上分别从技术和人文层面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10. 谈谈你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的认识:(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章1、支架式教学: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摘要】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学科。
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入手,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国际影响以及未来发展。
教育技术学在数字化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结论部分强调了教育技术学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展望了教育技术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趋势,为教育领域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起源、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国际影响、未来发展、重要性、促进作用、展望。
1. 引言1.1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使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学科,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前沿技术,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撑和指导。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不仅涉及到技术的应用,更关注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和更新,从传统的电教、多媒体教学,到现在的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扩大。
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关乎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不断深化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技术学通过研究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增加学习成效。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定义演变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时期“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个分⽀,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设计和使⽤。
视听传播的主要任务是:①对⽤于学习过程以达到教学⽬的的图像讯息和⾮表象讯息的特性进⾏研究;②在教育环境中,利⽤⼈员和设备将讯息结构化、系统化。
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
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的定义由美国总统教育技术委员会完成的。
委员会的报告中认为可以⽤两种⽅式来定义:“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式加以定义。
在⼈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育技术是指产⽣于传播⾰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板⼀起为教学⽬的服务…·教育技术是由电视、电影、投影、计算机等软件和硬件所组成……第⼆种定义不太为⼈们所熟悉,这种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
它指出教育技术是⼀种根据特定⽬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法。
它以对⼈的学习与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物⼒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的⽬的。
”1972年定义:⾸次使⽤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这样的⼀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类的学习”。
1977年定义: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技术是⼀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法进⾏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与⼈类学习的所有⽅⾯都有关系”。
新的观点:第⼀,认为教育技术是⼀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该过程包含与⼈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设备、思想和⽅法等);第⼆,该“过程”是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法⽤于解决⼈类学习中所⾯临的各种问题的应⽤过程;第三,认为教育技术的着眼点只是实际应⽤。
1994年定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设计、开发、利⽤、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从美国“教育技术”界定的演变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对“教育技术”界定的数次演变,揭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
通过考察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际运用,指出了人们对其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和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设性的想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界定现代教育技术本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语音室、网络学习机房、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等在各个大学纷纷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
回顾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历史,教育技术似乎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笔者从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出发阐释“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进而探讨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对教育技术认识上的误区和运用上的问题,并尝试分析其成因,以期实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更为理想的整合。
一、美国关于“教育技术”界定的发展和演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在世界上影响最大。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先驱者,代表着当今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其他国家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
因此,考察美国教育技术界定的变迁,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
自20世纪视觉教学运动开展至今,美国官方和个人提出了多个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于1963年、1970年、1972年、1977年和1994年提出的定义是官方所认可的,这5个定义分别是:1.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1963年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支,主要研究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
浅析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几次定义一、AECT与教育技术定义从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由于“技术”形态呈现的先后不同以及学科自身范畴不断扩展,教育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
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AECT94、(以下简称94定义)AECT2008(以下简称98定义)的定义影响最大。
这两个定义对于全世界教育技术界教学设计与实践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在我国,对教育技术定义的讨论也相当丰富,从最初使用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几乎国内全部重要学者都曾发表过自己对教育技术定义理解和论文。
但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AECT提出的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的二个定义也深深影响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对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我们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深究。
二、AECT94定义1994年,AECT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B.Seek)和丽塔?里齐(Rita C.Richey)总结成文的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全面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明确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
2.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设计技术”。
aect1994、2005、2017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教学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教育方法与技术工具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一门学科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学技术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2005年和2017年发布的关于教学技术定义的三份重要文件入手,分析这三个时期对教学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概述,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共性特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AECT不同年份发布的关于教学技术定义文件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这些定义,揭示出过去几十年中教学技术领域的变化和转变,并对未来教学技术发展提出一些可能性与建议。
在理解并把握这些演进中隐藏的含义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世界中未来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为相关教育决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AECT 1994年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发布了一份关于教学(教育)技术定义的文件。
这份文件为当时的教学技术提供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
以下是该定义的详细内容:2.1 定义内容一根据AECT 1994年的定义,教学(教育)技术被描述为“设计、开发、运用和评估人类学习的资源与过程”。
这意味着教学技术不仅包括资源(如课程材料、多媒体工具等),还涉及到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人类学习过程中。
2.2 定义内容二在AECT 1994年的定义中还指出,教学(教育)技术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集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它结合了心理学、认知科学、通信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因此,它不仅仅是利用现有工具和设备进行教学,而是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浅析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学是指借助科学技术和教育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中的一门交叉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经历了从简单的视听教具到现代高科技教育工具的演变,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幻灯片、听音机等简单的视听教具为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集中在如何设计和使用这些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迎来了新的一轮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教育技术学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技术学还开始关注在线教育、移动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技术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简单的视听教具到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工具,再到互联网和移动教育,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史。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技术学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及概念界定一,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
1.视觉教育发展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视听教育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3.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极端(20世纪70年代~)
4.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极端(20世纪70年代~)
①媒体观:教育技术是以各种教育机器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幻灯,电视,计
算机,电视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②过程观:教育技术是教学信息由信息源(教师或教材)传递给受者(学习者)的
整个传播过程。
③系统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即是一种教学
过程的系统方法,起核心是对教与学进行最佳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二,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
1,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2,信息化教育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三,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
1.视觉教育(杨·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视听教育(视听教育运动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著述《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3.视播传播
4.教育技术(①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②媒体观,过程观,系统观)
5.现代教育技术
结论:视听教育代替视觉教育,二者没有质的飞跃,关注和研究的核心都是多媒体技术;
二视听传播取代视听教育,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关注和研究的重心从媒体转向了教学传播过程。
第1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育技术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以及系统化设计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1.1现代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演变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本书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西尔斯和里奇总结成文。
因此该书是美国电教界的集体研究成果。
(一)美国AECT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本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研究对象是工程和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它是按系统方法应用过程的阶段特点来阐述他它们的理论和时间。
其结构图如图1-1所示。
本定义中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中又包括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二)AECT94定义的四个组成部分1.理论和实践一个专业或学科必须有支持实践的基础理论。
理论部分包括对知识体系关的概念、理论架构和原理等。
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2.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这些术语涵盖了这个领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人员的职能。
基于电化教育的演变看教育技术专业定位及发展趋势初探电化教育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进行改进和提高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发展趋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电化教育的演变、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一、电化教育的演变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尚未出现计算机和互联网,电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放映教学影片和录音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师资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化教育进入了电脑辅助教学时代,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成为主流,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而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电化教育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教学的时代,教育技术不断地与最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新鲜血液。
二、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教育技术专业是以应用技术手段为主要手段,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电化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专业的定位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过去的教育影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逐渐转变为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各种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开发教育游戏和虚拟实验等方面的工作。
在电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技术专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从当前来看,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着力于个性化定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专业将更加注重于个性化定制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资源的个性化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 加强跨学科融合教育技术专业需要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和交叉,结合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教育理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安师大考研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821教育技术学(含C语言程序设计)历年真题中2010-2012年《教育技术学导论》真题及答案2013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陈辉编《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复习提纲(2012年12月)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1、本专业发展历史2、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发展阶段技术特征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物化形态的技术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观念形态的技术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2.1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作用?(2012真题)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包括硬、软两方面的技术——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就是教育技术中较典型的软技术——而现代教育技术,则主要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何克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1)、作为学习检测工具: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2)、教学媒体: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3)、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生成新的信息;(4)、社群工具: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往互动。
2.2谈谈你对教育技术发展史以及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认识?(2011真题)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之父)《世界图解》霍本等《课程视觉化》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典型事件: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
1、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受到当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者的注意,确立了“电化教育”名称。
解放前当时经济、教育、科技发展落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只是星星点点,在少数几个城市,学校,社教机关有所开展,未能大面积推行。
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阶段1)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从 1982年开始,1984-1986年进入高峰期。
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2)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
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技术的定义、内涵。
3)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形成了工具说,方式说,要素说三种观点。
50年代,由于新行为主义介入教育领域,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掀起了程序教学运动,对以后的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年代70年代起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
1970年全美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并独立于全美教育协会。
此时也出台了1970年定义,此定义正式将系统方法纳入教育技术之中。
1972年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来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这一定义首次使用了“教育技术”,“学习资源”的术语,第一次将“管理”引进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过程。
从技术的发展看教育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科利华软件集团副总裁、华乐思公司总裁郑永柏博士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教育技术的发展以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和出发点, 以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内容,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目的和归宿。
每一次技术上的改良和革命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很有必要。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进行教育活动需要有教育技术,显而易见,教育技术与教育活动一样源远流长。
但是,目前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认识仍不尽一致。
实际上,既然教育技术的发展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我们就应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技术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标志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在不同的历时期被赋于不同的内容。
有关科技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人类文明史上,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和当代方兴未艾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
这样,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地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器技术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分别简称为教育传统技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传统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包括从教育技术的产生到十九世纪末期的教育技术。
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就是指教育者所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教育者在实践中获得的主观能力).主要包括口语(演讲技能)、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等。
教育媒体技术时代直到19世纪末才姗姗迟来(因为工业上的机器时代是从十七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以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为标志,起初仅仅注重硬件,后来逐渐重视软件。
主要包括: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等。
这一时期最专业的教学技术设备莫过于1924年美国的普莱西创制的教学机器。
从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看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变化[摘要]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从产生至今,其定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过程,探究教育技术定义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明确教育技术的演变趋势和规律,使该学科能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范畴研究对象教学改革引言教育技术学科从产生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系统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快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学科。
从1963年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定义至今,教育技术的定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本文采用文献搜集法,主要分析从1977年至今的教育技术定义,探讨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从77、94和05定义谈教育技术近三十年的变化和发展1970年以后,教育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技术理论的提高,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对比1977年、1994年、2005年这三年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教育技术定义对比(一)从研究范畴上来看1977年的教育技术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研究内容,而在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范畴更加的细化,将1977年定义中的“实施”,拆分为两个“开发”、“应用”,因为这个时候教育技术领域内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就要求教育技术的研究者不仅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实施某一种方案,更要求我们可以按照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去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
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熟,时代提出了重新思考教育技术的含义的要求。
教育技术的范畴从5个(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evaluation)转化为3个(creating,using, managing):creating替代了design,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 using,managing 三个范畴中。
在processes and resources前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
设计、开发演化为了创设,评价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更加强调了教育技术的实践特征[1]。
(二)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大众传播理论被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学,出现了教育传播学(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
所以77年定义的研究内容是整个人类的学习。
70年代以后,计算机又作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最高级的教学机器受到了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70年代以后现代教育技术一个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所以94年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资源[2]。
在05年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技术过程和资源。
更改后的定义了促进公众对该领域的接受度,向外界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为什么这个领域值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新定义中,也表明我们致力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适当的过程”和“更好的”促进学习。
(三)从目的上来看在77年的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94年的定义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而05年定义的目的则是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体现了对人类绩效的关注。
研究目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教育技术研究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更加注重对各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随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如何才能提高绩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所以研究目的和重点发生了转移。
二、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规律和趋势从上文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领域及其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启示1.教育技术关注焦点的转移现代教育技术从19世纪末期到今天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关注硬件软件建设发展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早期的教育技术只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应用到教学当中的实用性,而现在我们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为了满足教学者的要求,提高绩效是我们著重考虑的问题。
(2)从关注教师运用技术做什么,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什么,学习者学的效果怎么样。
现在的关注点更加注重于效果。
(3)关注结果(有效性),对结果负责;(4)从学习使用技术,到适合运用技术。
也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2.加强创新研究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贡献。
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必须不断创新。
教育技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很注重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包括理论研究,吸纳最新的学习方法等。
另一方面就是应用性研究,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提高,网络的进步发展,如何结合最新的技术去促进绩效的提高。
3.建设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我国的教育现状和英美国家还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可以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结合现阶段中国具体的教育国情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教育技术的定义[4]。
并且发挥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协会对该学科的促进作用,加强各高校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高校与协会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前程似锦。
未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及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1.网络化当今对世界教育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就是迅速发展的计算机通讯网络。
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兴起,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通讯网开办网上教育。
许多大学的教育科研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提供了多种学科、多种形式的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学位和证书,创办了各种“虚拟大学”。
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灵活性、自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大大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材。
2.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的信息实时交流的一种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处理信息的多维性,即能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多媒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能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皆备的教学软件[5]。
此外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结合,既可以用于一般教学,又可以用于个别化教学,还可以用于远程教学。
3.智能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是研究如何以人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将构成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及智能化教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system)智能化教学系统是以认识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新兴教育技术。
由于该教学系统具有适用面广、教学效果好、方法灵活、便于因材施教、适合于个别教学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
4.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四种模式;(1)基于常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3)基于internet 的“网络模式”(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其中,常规模式仍是当前在广大中小学中主要和大量使用的模式,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要追求的发展模式。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考虑是否适应学习目的,考虑以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不能盲目追求高档和先进。
总之,从教育技术诞生至今的近百年中,教育技术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等势必还会发生不断地变化。
探讨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应是我们教育技术人一直关注的问题!*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得到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支持。
项目编号:08xsyk313。
[参考文献][1]朱永海.论“信息技术”本质[j].情报杂志,2008(7);[2]陈俊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5);[3]范兆雄.论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j].教育研究,2004(6);[4]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6).(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