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 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 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
2、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
形成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主要是地 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发展初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大致相等。如果某些地区 受到外部因素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在累积因 果循环作用下,区域间的差距会不断加大。出现经济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
尽管官方的研究认为近年来政府一直实施的经 济结构调整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弱化不平等现 象的作用,但他们也承认,地区经济差距的扩 大是不争的事实。 “十二五”期间还将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区域 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
“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有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农村工业化方面,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 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衡量, 2000年东部平均为36.8%,中部24.2%,西部只有 18.9%. 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低。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我国 政府意识到这种差距可能带来发展中的不平等, 并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来弱化经济发展的不 平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逐 步取消特区优惠、中部崛起等,就是在经济发 展平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倒U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