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与危害-曹坳程简本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83
土传病害微生物群路形成过程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在土传病害发生的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土传病害发生时,某些病原菌可能会在土壤中定殖并繁殖,形成病害发生的源头。
这些病原菌的存在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它们可以与其他微生物竞争养分和生存空间,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植物根系也会释放出各种代谢产物,如有机酸、糖类等,这些物质可以为某些微生物提供营养,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群落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控制土传病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
例如,添加有益微生物、施用有机肥料、采用轮作制度等,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从而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密切相关。
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微生物群落,对于控制土传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那些通过土壤传播、发生和侵染作物的病原微生物,引起作物疾病的一类病害。
这类病害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对于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引起农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下面将对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进行详细的探讨。
1. 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作物土传病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生长繁殖迅速,寿命短,适应性强,且在土壤中能够迅速传播,严重危害作物生长发育。
2. 土壤环境因素土壤环境因素对于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通风性、排水性等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如果土壤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就会得到一定的抑制。
3. 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作物品种对于土传病害的抗病性也不尽相同。
一些品种可能对于某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品种却可能对同种病害表现出较弱的抵抗力。
选择抗病性较好的作物品种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4. 不良的农业生产措施一些不良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也是导致土传病害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连作、过密种植、施用过量化肥和农药等都可能会导致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繁殖和传播,加剧土传病害的发生。
5. 外来生物入侵一些外来生物的入侵也可能会导致土传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这些外来生物可能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造成破坏,从而为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者土壤酸碱度失衡,从而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传播。
合理施肥以及轮作休耕等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合理间作合理的间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植物和作物进行间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
4. 合理施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适量施用农药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防治2015.5.7(下周小测)第三章土传病害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病毒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
条件适宜时侵染根部和茎部。
蔬菜土传病害:十字花科根肿病;瓜类青枯病、枯萎病;茄黄萎病、褐纹病、绵疫病;番茄早疫苗病、晚疫病、白绢病、青枯病、病毒病。
王米土传害:茎腐病、纹枯病、丝黑穗病、全蚀病。
小麦土传病害:小麦纹枯病,小麦胞囊线虫病、小麦全蚀病、小麦黑穗病土传病害比气传病害难防治:土壤环境难改变;土壤理化特性影响化学农药;土传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不同土壤因子对生防效果有影响;土传病害寄主范围宽。
第一节真菌病害生物防治一、主要土传病害发生与防治主要病原菌:腐霉菌、镰孢菌、立枯丝核菌。
其它病原菌:疫霉菌、轮枝菌、蜜环菌根朽菌、烟草根腐霉、菌核对病菌、十字花科根肿病菌。
(对病原菌的学习从存活场所、生态需求、传播特点、侵染特点四个方面入手。
)根病root disease代表性病害:蔬菜、草坪立枯病、猝倒病、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根结线虫病、白绢病、小菌核病。
症状:苗期根部褐变和腐烂、茎基部褐变、幼苗猝倒(damping-off)成株期根部腐烂、癌肿。
病原:腐霉菌、镰孢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根结虫、根肿菌、小菌核菌。
(休眠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6-8年)发生规律:病原菌在作物残体内和土壤内越冬或越夏、随雨水、土壤传播、农事操工具、多数在高湿条件下发生重。
致病因子:胞壁降解酶、毒素。
寄主范围广。
缺少抗性品种。
问题: 发生规律的薄弱环节?——高湿条件:控制环境;农事工具:减少人为传病(工具消毒、不混用etc)主要防治手段所针对的环节→病残体的越冬越夏。
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无病土育苗、快速育苗、肥料腐熟)、农业措施(消毒、土壤和营养基质、园艺设施)、加强管理(排水、降湿、清除病残体和病土)、减少氮肥施用、轮作。
化学防治:内吸杀菌剂药喷雾或灌根。
77%普力克水剂,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福帅得50%悬浮剂(氟啶胺fluazinam)。
栽培育种ZAIPEIYUZHONG 种植管理 土传病害是指潜伏在土壤中的病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侵染辣椒根部引起发病致使辣椒植株死亡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绢病、茎基腐病、枯萎病和青枯病。
如防控不及时,常引起大棚辣椒成片大面积死亡。
笔者通过调整辣椒生产环节来防治土传病害,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1 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1.1 发病时期 通过对辣椒发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在南方气候条件下,一般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尤以6-9月的发病率最高,主要与大棚内温度高、湿度较大有关:一方面,由于高温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导致土壤通透性差;另一方面,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辣椒受到逆境影响,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危害。
调查中发现不同品种的辣椒均会发病,品种间发病率差异较小。
1.2 发病阶段 初花期至盛花期发病率较高。
此阶段辣椒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植株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在定植后便会感染病菌,病菌对辣椒的为害已经导致植株出现萎蔫等外观可见的症状。
1.3 发病规律1.3.1 土壤湿度过大,发病较重 因土壤含水量过高,辣椒根部的土壤透气性差,导致部分根系腐烂容易引起病菌感染。
水稻土黏重、通透性差是高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1.3.2 土壤温度高,发病较重 特别是夏秋季节,大棚内5~ 10 cm的土壤温度可达到38 ℃,土壤温度偏高,根系容易受到伤害,提高了病菌感染的概率。
1.3.3 苗龄过大的辣椒苗,发病也重 由于大棚辣椒育苗均以穴盘育苗为主,穴盘基质内容积及营养基质有限,当苗龄过老时(辣椒苗开花后),一方面根系盘根错节,密度大,部分老根衰退或死亡,移栽后受大田土壤中病菌侵染,且根系下扎缓慢,缓苗期延长,抵抗力较弱。
另一方面,因苗龄过长,穴内养分不足,须根细弱,移栽后土壤养分吸收能力差,也降低了幼苗抵抗力。
1.3.4 浇水过多,发病较重 夏秋季节,大棚内温度高,蒸腾量大,加上根系分布较浅,吸收的水分有时难以满足植株生长需要,滴灌次数增加越多,浅层土壤养分流失较多,且浅层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差异较大,造成土壤淋溶反应增强,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降低了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病菌侵染。
需“休养生息”的土壤土壤是作物生长的载体,也承载着农民的希望。
几千年来,春花秋实,生生不息。
但是,在同地块长时间栽种同种作物,其产量会逐渐降低且发育不良,这撰文 / 曹坳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给土壤治病的科技良方种现象在许多高附加值和根茎类作物上尤为明显。
例如,三七栽种一茬后,其后的15~20年,人们都不敢在同地块种植三七;生姜的栽种间隔也要3~5年,甚至更久;山药、红薯等作物随着连茬种植,3~5年后就会减产甚至绝产;草莓种植户有句口头禅更形象:“一年好,二年平,三年就不行”……这种现象被称为重(chón g )茬障碍。
相应地,砍伐老的桃树、苹果树、梨树后,在同地块也难以再次栽活同种果树,这种现象被称为再植障碍。
大地孕育万物,也充满着神奇:春夏时节播种一粒玉米种子,秋天能收获有几百粒玉米的玉米棒;清明时节栽种一小块姜芽,霜降时节能收获1~5千克的姜块。
不少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就是因为这神奇的“魔力”,而爱上这片土地。
但是,你知道土壤也会“生病”吗?该怎么治疗?早期,人们认为重茬障碍等现象与施肥不足或营养元素缺乏有关,通过增施肥料,但效果欠佳。
后经研究发现,重茬障碍主要是因为在 黄瓜根部根结线虫病害(供图/曹坳程)受姜瘟病(由青枯菌导致)侵害的死苗(供图/曹坳程) 播种6个月后,姜芽长成大姜(供图/曹坳程)例如,一种叫雷尔氏菌(又称青枯菌)的细菌,可随雨水和农事操作快速传播,导致作物青枯、腐烂,很难救治。
目前,预防传播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除此之外,土壤板结、pH(酸碱度)持续降低、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也是引起作物减产的原因。
综合技术防控土传病害设施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千年来的自然栽种体系。
例如,人们建立的温室可在任何季节栽种与收获作物,让普通百姓也能在寒冷季节吃上新鲜的果蔬。
由此,技术有生物熏蒸、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三大类。
生物熏蒸生物熏蒸主要是利用夏季农闲时间,将作物的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与土壤旋耕,然后盖上塑料薄膜,利用高温和畜禽粪便腐熟产生的化学物质,来杀死土传病原菌、线虫和地下害虫。
小麦土传花叶病的特点及危害到小麦返青时期,总有一些农户反映自己的麦田到底得了一种病,也有的说得了“黄锈病”。
其实这是小麦土传花叶病在作祟。
每年发生的小麦病毒病有三种,分别是小麦土传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
后两种在今年春节前后发病不具备条件,因为今年蚜虫越冬基数低且少,比较三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再经过对比得病麦苗也不难看出。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小麦土传花叶病的特点及危害。
1、小麦土传花叶病是土壤禾谷多粘菌传播的病毒病害总称。
感病后明显特征为叶片扭曲,叶面有突起点,叶片扭曲和突起部位进而黄化,形成黄叶;病株茎杆中空且明显软化,后期极易倒伏,严重影响产量。
发病规律:该病是以自然介体禾谷多粘菌传播,可随耕作、流水等方式扩大危害;一般温度在10-25℃显症,高于20℃病菌随介体进入休眠状态;春季多雨潮湿、地势低洼、重茬连作、沙土地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灌溉地水流的下方严重。
2、小麦黄矮病:小麦从幼苗到成株期都能感病。
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病株矮化严重,高度只有健株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更矮。
典型症状为: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使叶片中上部也发黄(发黄部分一般占全叶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发黄叶片呈亮黄色,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黄色条纹,所以叫做黄叶病。
早期病株在田间呈点片分布,感病晚的病株常单株分散在田间。
小麦黄矮病主要以蚜虫吸食麦苗并传毒。
3、小麦丛矮病: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
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
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
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传毒。
灰飞虱吸食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
关于土传病害的几点看法和建议摘要:土传病害因难以防治而著称,文中从土传病害特征、发病原因和防病措施几方面分别谈了看法和建议,仅供借鉴。
关键词:土传病害基本特征因素措施土传病害因难以防治而著称,被植病界普遍认为是五大难防治的病害之首。
有农作物“癌症”之称,其危害广泛、严重,一旦发生,作物会出现叶片黄化、开花延迟、生长瘦弱、果实减少,在干旱条件下极易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一般年份使作物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通过近几年观察发现,一些作物的土传病害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土传病害属根病范畴,主要是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初次侵染源来自土壤,如病原体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作为传播体长时期存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则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
土传病害在温室中发生最为普遍,种类很多:菌核病、根腐病、枯病、疫病、软腐病及线虫等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1.病害易被轻视、难以诊断。
该病由土传病菌引起,多数作物先从根部或地下部器官开始出现症状,早期发生时不易被种植者察觉,且土传病害容易发生复合侵染,在识别和诊断上易引起误诊。
2.病害有持续的致病期。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土壤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病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菌体并侵染寄主,从而造成作物发生病害,不断传播,持续发病。
由于土壤病菌具有持续的致病期,当容易发病的植物不存在或作物的养分被消耗殆尽或者收获以后,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不利于病菌的传播时,病菌可以通过残枝落叶或者其他的作物,或是藏在土壤中越冬,进入休眠期,以便于来年条件适宜再继续感染、发病,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难防治。
甚至有的病菌即使没有寄主也能存活接近10年甚至更久,如镰刀菌和轮枝菌。
3.病害难以防治。
土壤是有害菌繁殖传播的大本营,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每一种植物又都带有天然的土传致病菌,而引起病害的病菌多属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存活方式多样,很难被杀死,只要条件有利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作物病害。
这种病害发生常常与土壤条件、气候、植株品种、农业种植方式及病原菌本身等因素有关。
土传病害对植物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必须对土传病害加以防范和治理。
1. 土壤条件不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土壤过度肥沃,差不多都在四五层之内的将导致作物生长繁茂,同时繁茂的作物也更容易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而这样的土壤缺失各种微生物,减少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也容易导致病原体的快速繁殖。
因此,土壤过度肥沃的土壤往往是土传病害的高发区。
2. 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也是导致土传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气候异常既包括阴雨天气和干旱天气,也包括寒潮、暖意、大风和雪灾等极端天气。
这些异常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极易导致土壤内微生物的繁殖和转移,从而使作物土传病害易发。
3. 病原菌本身性质与种类病原菌的种类多样,如腐霉,拟核菌,青霉,引起根腐病、立枯病、向日葵菜独臂菌等。
在这些病原菌中,有些种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生长发育不利的条件能够适应和逆转,是不易受制于环境影响的强者;而另外一些种类的适应能力则不足,比如有些病原菌只能在富足营养的土壤中才能富血,一旦富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不足,就无法生存,因此这些菌种在容易富血的土壤中就容易引起病害。
1. 选用耐病品种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习性等因素选用适合的品种,使植株对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尽可能减少病发的风险。
同时,应该培养健康的植物,从育苗开始就把握植物生长发展的关键因素,保证种子、苗木健康,才能保证作物能够健康成长,不易遭受病害的骚扰。
2. 合理施肥土壤养分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土壤生态环境的紊乱,从而增加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
因此,应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合理施肥,注意肥料的选择和管理。
3. 适时消毒消毒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范围,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小麦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加强小麦种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麦的土传病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
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
1、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识别: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
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
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危害: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
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2、根腐病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根腐平脐蠕孢,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识别: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色梭形病斑,比那远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
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危害:一旦感染上了根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
3、全蚀病全蚀病是由于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
识别: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土传病害探源及解决方案土传病害探源及解决方案土传病害素来被植物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有害和有益微生物是互相拮抗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王者之争”。
有害菌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土壤内在的平衡便被打破,很快沦为各种作物的瘟疫之地,死亡之地。
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并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
作物的根及种子的渗出物如单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对病原菌的休眠体萌发有刺激作用,所以根际间病原菌的密度相对较大。
土传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下来与其具有腐生竞争能力是分不开的。
象腐烂病、青枯病等的病原细菌和镰刀菌、轮枝菌等致病真菌在土壤中有很强的营腐生能力,这也是土传病害难于治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土传病害的发生受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更易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多数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0~60℃,但一些含黑色素的病菌及厚垣孢子能耐高温。
在干燥土壤中,丝核菌和镰刀菌会大量发生,而湿润的土壤有利于细菌生长并能限制病原真菌的生长。
土壤低氧有利厌气微生物生长,对好气病原真菌不利,所以土壤淹水可抑制土传真菌病害。
大量施用化肥会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对许多病害是很明显的,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2年以上则死苗30%~50%。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作物连作土壤地力消耗过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抗病力;另一方面由于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小种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
土传病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为最佳途径,任何一项措施应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任何破坏这一平衡的措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1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应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农作物的总称,是指人类栽培的所有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菌类、藻类等,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
作物病害是生物性病害和非生物性病害的总称,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环境因素引起的非生物性病害等。
作物病害的发生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预防和控制作物病害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至关重要。
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预防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正确地预防和控制作物病害,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对农业环境的破坏。
下面将介绍作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作物病害的发生原因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作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通过风、水、土壤、昆虫、人为传播等多种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引起病害的发生。
2. 不良的生长环境:作物生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了过度的干旱、过度的潮湿、过度的温度、过度的光照等不良生长环境的影响,会导致作物免疫力下降,易于受感染。
3. 土壤病害: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壤病原微生物,它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通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感染植物,引起土传病害的发生。
4. 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密度过大会使作物之间争夺养分和空间,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易于受病害侵害。
5. 异种作物连作连播:长期连作同种或相近种的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特定病原微生物数量大量增加,易造成病害大流行。
6. 病虫害循环:在农作物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它们会不断循环侵入农作物,造成病害的传播。
二、作物病害的预防措施1. 良种选育:选择高产、抗病、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对于某种病害易感的品种,应及时淘汰替换。
2.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无机肥料和微量元素,增强农作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性。
3. 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通风、光照和温度环境,预防作物生长环境对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作物根部病害应从“根本”解决,土传病害的发生、预防和防治详解很多农民朋友反应,近些年,作物根部的病害发生比较严重,造成大面积死棵。
今天,跟大家分享:作物的根部病害要从“根本”解决!1.作物根的作用/重要性那么讲到作物的根,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系是吸收水、肥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器官,同是也是作物的“司令部”,就像人体中的大脑一样。
我们的很多反应,都是由大脑通过神经元下达出命令,最终被执行。
那么作物,他们的信号源在哪?就是在作物的根冠部分。
那么根系一旦出了问题,就像人的大脑出了问题:比如脑梗、脑溢血。
所以根系受损后的危害就可想而知。
所以,保护好作物的根,是作物丰产、优质的首先条件。
如果根系不好,想让作物产量高、品质优,可以说根本不可能。
古人有一句话:枯叶至枯,必在根部。
也就是说上部叶片出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根系相关。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什么叫“根繁叶茂”。
如果根系发达了,我们的叶子、花、果实才长的才好。
所以呢,根系在所有的作物器官中,它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器官。
2.根部病害给生产带了什么损失?在很多新的土壤、地块上,在没有连年重茬的地块上,一般根部病害发生较轻,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老百姓习惯连续种植几年、十几年,很少进行轮作,那么在这样一种地块,根部病害就发生比较严重。
作物的根部病害,比如草莓根腐病,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轻的会造成减产20%,30%,甚至对半减,严重,就会造成绝产。
所以说,根部病害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3.根部病害主要有哪些?常见的根部病害(主要分为三大类):1)细菌性根部病害:青枯病,姜瘟病,根癌病等。
2)真菌性的根部病害:立枯病,根腐病,锈腐病,黄萎病,枯萎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等。
3)根结线虫。
(没办法归为病,也没办法归为虫)。
4.根部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想根部病害防治的好,就要把罪魁祸首,想办法找出来。
个人认为,在经作区,土壤的酸化、板结、土壤盐碱次生化,是造成根部病害的根本原因。
土传病害的趋势是
增加的。
土传病害是指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原体或病虫害对植物造成的疾病。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农药滥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数量逐渐增多,导致土传病害呈现增加的趋势。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不均、干旱频发等气候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对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的生存和传播产生影响。
部分病原体和害虫对高温、干旱等环境适应性强,因此气候变暖使得土壤中病原体和害虫的数量增加。
其次,农药滥用也是导致土传病害增加的原因之一。
很多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和高利润,往往大量使用农药来控制病害和害虫,但长期的农药滥用会导致土壤中的菌群、微生物等有益物种数量减少,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使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得到了更好的机会。
此外,环境污染也会对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产生不良影响。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会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抗性,从而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土传病害的趋势是增加的。
为了遏制土传病害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病害防治措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等。
“土传病害”这个老大难,这篇文章讲全了一何为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的活体随作物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二种植者理解①作物在土表层以下部分发生的病害;②源自但不限于土表层的病害;③源自地上部分,发生于地表层以下的病害;④种子带病引发的根茎病害三土传病害有哪些①根部:根腐病、白绢病、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青枯病、全蚀病、根肿病、猝倒病、赤霉病、黑痣病、黑胫病、恶苗病、稻瘟病、姜瘟病、病毒病②茎叶花果:蔓枯病、病毒病、黄萎病、枯萎病、疫病、黑痣病、黑胫病、黑穗病、纹枯病、菌核病、赤霉病、全蚀病、黑穗病、青枯病、立枯病、稻瘟病、恶苗病、白绢病、灰霉病③地下块茎、块根、鳞茎、果实、种子:疫病、疮痂病、粉痂病、环腐病、果腐病、黑痣病、黑胫病、白绢病④地表层(茎基部):茎基腐病、猝倒病、菌核病、黑胫病、黑痣病、恶苗病、稻瘟病、白绢病四根部病害的侵染病原有哪些①真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芸薹根肿菌、粉痂菌、赤霉菌、灰(稻)梨孢②细菌:疮痂链霉菌、环腐棒杆菌、软腐欧文氏菌黑胫亚种、青枯甲单孢菌③病毒:花叶病毒、条斑病毒④根部线虫病:根结线虫、包囊线虫五土传病害图解1、半知菌丝核菌Rhizoctoniaspp.各种根(茎花果)腐病、枯萎病、立枯病、纹枯病水稻纹枯病、辣椒纹枯病2、子囊菌核盘菌 Sclerotinia spp. 菌核病、白绢病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 ssp.向日葵菌核病、花生白绢病3、鞭毛菌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Pythium spp.腐烂病、猝倒病、根腐病、枯萎病菜豆猝倒病、辣椒猝倒病4、鞭毛菌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Phytophthora spp.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疫病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5、真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 灰霉病6、真菌根霉属Rhizopus spp. 软腐病萝卜软腐病、甘蓝软腐病7、细菌欧氏杆菌属Ervinia十字花科软腐病白菜软腐病、大蒜软腐病8、细菌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omycota spp.根肿病白菜根肿病、萝卜根肿病9、细菌拉尔氏菌Ralstonia spp.青枯病烟草青枯病辣椒青枯病10、线虫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瓜类根结线虫、番茄根结线虫11、线虫胞囊线虫 Heteroderas pp.马铃薯胞囊线虫、大豆胞囊线虫六土传病害的危害1、损害根部结构;2、影响根部生长发育;3、引发根部畸形;4、抑制根部吸收和输送营养功能;5、阻断根部激素合成和传输;6、造成根部坏死;7、形成病原活体转移通路;8、为病原提供休眠场所七根部病害发展趋势1、逐年加重:①由单一病原向复合病原发展;②由小田块向大田快发展;③由营养生长期向生殖生长期发展;④由经济作物向大田作物发展;⑤由一年生作物向多年生作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