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实验室实验方法小窍门[1]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分子实验流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分子实验流程这档子事儿。
你说分子实验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咱就是那勇敢的探险家。
咱得先准备好各种“装备”呀,这就好比你要去爬山,不得先把登山鞋、背包啥的准备齐全嘛。
实验仪器那就是咱的宝贝工具,得好好挑选,可不能含糊。
然后呢,就该处理咱的“宝贝材料”啦。
这就像做菜一样,得把食材清洗干净、切好,准备就绪才能下锅。
咱得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材料,不然一个不小心,可能就前功尽弃咯。
接下来就是关键步骤啦,就如同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各种试剂加进去,反应就开始啦。
这时候你可得瞪大眼睛瞧仔细了,稍有不慎可能就错过重要的变化啦。
之后就是等待,等待就像是等待花开一样,需要耐心。
别着急,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哟。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想,哎呀,怎么还没好呀,但你得忍住,就像钓鱼一样,得耐得住性子。
再之后呢,观察结果啦。
这就像拆礼物一样,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看到那些奇妙的现象出现,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在整个过程中,可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呀。
就好像走钢丝,得时刻保持平衡,稍有偏差可能就掉下去啦。
咱得严谨,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位。
你说这分子实验流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就像路上遇到小怪兽,但咱不怕呀,咱有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它。
每一次成功的实验,都像是登上了一座小山峰,那种喜悦和满足感,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所以呀,朋友们,大胆去尝试吧,去探索分子世界的奥秘,去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
别害怕失败,失败那是成功的妈妈呀,多尝试几次,总会成功的。
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在分子实验的海洋里畅游,发现更多的精彩!这就是我对分子实验流程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呀!。
一、真菌RNA提取实验原理在所有RNA实验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分离得到全长的RNA。
而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核糖核酸酶(RNA 酶)的污染。
由于RNA酶广泛存在而稳定,一般反应不需要辅助因子。
因而RNA制剂中只要存在少量的RNA酶就会引起RNA在制备与分析过程中的降解,而所制备的RNA的纯度和完整性又可直接影响RNA 分析的结果,所以RNA的制备与分析操作难度极大。
在实验中,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外源性RNA酶的污染;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抑制内源性的RNA酶。
RNA酶可耐受多种处理而不被灭活,如煮沸、高压灭菌等。
外源性的RNA酶存在于操作人员的手汗、唾液等,也可存在于灰尘中。
在其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使用的RNA酶也会造成污染。
这些外源性的RNA酶可污染器械、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电泳槽、研究人员的手及各种试剂。
而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则含有大量内源性的RNA酶。
①防止RNA酶污染的措施1.所有的玻璃器皿均应在使用前于180℃的高温下干烤6hR或更长时间。
2.塑料器皿可用0.1% DEPC 水浸泡或用氯仿冲洗(注意:有机玻璃器具因可被氯仿腐蚀,故不能使用)。
3.有机玻璃的电泳槽等,可先用去污剂洗涤,双蒸水冲洗,乙醇干燥,再浸泡在3% H2O2室温10min,然后用0.1% DEPC水冲洗,晾干。
4.配制的溶液应尽可能的用0.1% DEPC,在37℃处理12 h以上。
然后用高压灭菌除去残留的DEPC。
不能高压灭菌的试剂,应当用DEPC处理过的无菌双蒸水配制,然后经0.22μm滤膜过滤除菌。
5.操作人员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实验过程中手套要勤换。
6.设置RNA操作专用实验室,所有器械等应为专用。
②常用的RNA酶抑制剂1.焦磷酸二乙酯(DEPC):是一种强烈但不彻底的RNA酶抑制剂。
它通过和RNA酶的活性基团组氨酸的咪唑环结合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2.异硫氰酸胍: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RNA酶抑制剂,它在裂解组织的同时也使RNA酶失活。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具有抗炎、镇痛和抗发热的特性,常用于制备阿司匹林等药物,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而且,乙酰水杨酸的合成方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制备,今天就来介绍一些关于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小窍门”。
材料准备:1. 水杨酸2. 乙酸酐3. 硫酸4. 去离子水5. 试剂瓶6. 锥形瓶7. 烧杯8. 磁力搅拌器9. 蒸馏设备10. 过滤设备11. 干燥设备12. 水浴锅13. 实验室常规器材实验操作步骤:1. 将水杨酸添加到试剂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乙酸酐,用磁力搅拌器充分混合溶解。
2. 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硫酸,继续搅拌混合。
3. 将锥形瓶置于水浴锅中,进行回流反应,保持反应温度在130-14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2-3小时。
4. 晾凉后,将反应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继续搅拌混合。
5. 将混合液转移至实验室过滤设备中,过滤掉杂质。
6. 将过滤后的溶液转移至干燥设备中,进行干燥处理。
7. 最后将得到的乙酰水杨酸产品装入试剂瓶中存放,即可使用。
“小窍门”:1. 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回流反应的温度和时间,避免产物过度分解或生成副产物。
2. 在进行回流反应时,可以在锥形瓶上方覆盖一层保鲜膜,可以有效防止溶液挥发,并提高反应效率。
3. 在进行过滤和干燥处理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过滤设备和干燥剂,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窍门”,就可以轻松完成实验。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实验成功!。
分子实验步骤范文
1.准备:本试验采用型号为XXX的电子pH计,具有温度补偿功能及自动校正功能,型号无误,操作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准备pH9.18~9.22的缓冲液;准备铂电极,并校准好电极的输出电压和温度;准备混合液,液体缓冲液与反应物溶液混合后;准备小型容器,用以装溶液;准备停止剂,以便实验结束时终止反应;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以记录实验数据;
2. 制备采样:取出混合液25ml,倒入小型容器中;
3.连接电极:将pH计连接到放大器,将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极的读数端相连;
4.校正:将电极清洗干净,将电极插入校正溶液,按照文档要求,进行自动校正;
5.测量:将电极插入混合液中,调节pH计,将电极的读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6.调整混合液的pH值:添加升溶液、降溶液,调整溶液的pH值,使其符合要求;
7.结束实验:使用停止剂使反应中止,将电极清洗干净,测量其最终读数,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8.数据处理: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所得pH值,得出实验结果;
9.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反应原理,得出结论;。
实验技术中的技巧与技能提升方法分享在实验室工作中,技巧与技能的掌握是成功完成实验并取得准确结果的关键。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实验技术中的技巧和提升方法,希望对正在从事实验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1. 熟悉实验步骤与仪器操作在进行任何一项实验前,首先要熟悉实验的步骤和使用的仪器操作。
这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原理,确保准确的操作顺序。
同时,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和校准仪器。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操作错误和提高实验效率。
2. 完善实验记录良好的实验记录对于提升技能和解决实验问题至关重要。
在执行实验过程中,要详细记录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药品用量和实验结果。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不确定的地方,也要有记录,以便回顾和寻找解决方案。
一份详细、准确的实验记录不仅是实验技能的提升,也是实验数据的可靠来源。
3.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如试剂、玻璃器皿、仪器等,学会正确使用和处理不仅能提高实验效果,还能确保实验安全。
例如,对于玻璃器皿,要注意清洗干净并检查是否有破损;对于试剂的存储和使用,要掌握正确的储存条件和操作方法,避免产生污染或丢失活性。
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可以避免实验干扰和结果偏差。
4. 掌握实验技巧在实验操作中,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和小窍门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对于分离和提纯实验,掌握一些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柱层析等)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对于固相反应,掌握合成上的一些小技巧可以改进产率和纯度。
不同实验领域有不同的技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可以提高技能水平。
5. 参与专业讨论和学术交流与同行专家和同行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是实验技术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与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坛或实验室会议,与他人分享实验经验和技巧,可以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了解不同领域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总结起来,掌握实验技术中的技巧和方法需要熟悉实验步骤和仪器操作,完善实验记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掌握实验技巧,并参与专业讨论和学术交流。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1. 引言1.1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乙酰水杨酸,又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止痛药和解热药。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制备乙酰水杨酸。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一些“小窍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顺利完成实验并获得好的实验结果。
为了顺利进行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水杨酸、醋酐、硫酸、冰醋酸、硫酸铜等。
这些材料都可以在实验室常见的药品和化学试剂供应商处购买,确保购买到的是高纯度的试剂,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接下来是实验步骤。
将水杨酸溶解在醋酐中,并加入少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然后将混合物慢慢加热,直到反应完成。
用冰醋酸将反应液处理,并用硫酸铜过滤并洗涤沉淀,最终得到纯净的乙酰水杨酸。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控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反应过热或时间过长导致产率下降。
注意安全措施,避免接触到化学品或受到其他伤害。
在实验结果部分,我们要对实验的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确保得到的乙酰水杨酸是纯净的。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比对,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本文介绍的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高实验操作技巧,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小窍门,顺利完成实验,有所收获。
2. 正文2.1 材料准备1. 对乙酰苯胺:对乙酰苯胺是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关键原料,选择优质的对乙酰苯胺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购买时要注意检查生产厂家和产品质量。
2. 苯酚:苯酚是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另一重要原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物的纯度和质量。
选择优质的苯酚至关重要。
3. 乙酸酐:用作乙酰化试剂,乙酸酐的纯度对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购买乙酸酐时要选择优质的产品。
4. 稀盐酸:用于酸化反应,需要提前准备好适量的稀盐酸,同时确保稀盐酸的纯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5. 硫酸:硫酸在实验中起到降低反应温度和促进反应进行的作用,因此需要准备适量的硫酸,并注意安全使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分子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掌握常见分子的制备、纯化、表征及分析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乙醇的制备与纯化(1)实验原理:乙醇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沸点。
本实验采用乙醇与浓硫酸、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乙醇。
(2)实验步骤:a. 将10g无水乙醇、5g浓硫酸、5g水混合于烧杯中;b. 将混合液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反应30分钟;c. 冷却后,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d. 收集下层液体,即为粗乙醇;e. 将粗乙醇通过蒸馏柱进行蒸馏,收集沸点为78.4℃的馏分,即为纯乙醇。
2. 实验二:苯的制备与纯化(1)实验原理:苯是一种芳香烃,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
本实验采用苯酚与浓硫酸、浓硝酸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硝化反应制备苯。
(2)实验步骤:a. 将5g苯酚、5ml浓硫酸、5ml浓硝酸混合于烧杯中;b. 将混合液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反应10分钟;c. 冷却后,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d. 收集下层液体,即为粗苯;e. 将粗苯通过蒸馏柱进行蒸馏,收集沸点为80.1℃的馏分,即为纯苯。
3. 实验三:分子荧光光谱分析(1)实验原理:分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分析物质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仪对苯酚进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定。
(2)实验步骤:a. 将苯酚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b. 将溶液倒入样品池中,用荧光光谱仪进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测定;c.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图;d. 分析苯酚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并纯化了乙醇,纯度达到99%以上。
2. 实验二: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并纯化了苯,纯度达到98%以上。
3. 实验三:通过分子荧光光谱分析,得出苯酚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一步了解了苯酚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常见分子的制备、纯化、表征及分析方法。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1. 引言1.1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简介乙酰水杨酸,化学式为C9H8O4,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试剂,常用于制备水杨酸乙酯等有机化合物。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酚与醛或酮的缩合反应来制备乙酰水杨酸。
该实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有机合成反应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通常需要使用苯酚和乙酸酐作为原料,采用酸性催化剂进行缩合反应。
在实验中,首先将苯酚溶解于醋酸酐中,加入少量酸性催化剂后,加热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
反应结束后,通过加水析出产物,得到乙酰水杨酸的结晶物。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需要掌握适当的加热温度和反应时间,避免过度加热或反应时间过长导致产物分解。
实验中还需注意安全措施,避免接触有害化学品和避免产生有害气体。
通过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实验结果还可用于后续化学分析和研究。
2. 正文2.1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包括乙苯、水杨酸、硫酸、醋酐等物质。
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整洁,并佩戴好实验室必要的防护装备。
2. 制备反应溶液:将适量乙苯和水杨酸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然后慢慢滴加硫酸,并继续搅拌,直至反应溶液澄清。
3. 加入冷却剂:在反应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冷却剂,如冰水,以保持反应温度恒定。
继续搅拌并观察反应情况。
4. 加入醋酐:慢慢滴加醋酐到反应溶液中,并继续搅拌。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直至得到目标产物。
5. 过滤与结晶:将反应溶液进行过滤,得到沉淀物。
将沉淀物用冷水洗涤干净,然后晾干,即可得到乙酰水杨酸结晶产物。
6. 纯化与测定:对得到的乙酰水杨酸产物进行进一步纯化,并进行相关的测试和测定,以确定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通过以上步骤,便可顺利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细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第一章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第二章 DNA酶切及凝胶电泳第三章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四章 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第五章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第六章基因组DNA的提取第七章 RFLP和RAPD技术第八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扩增产物克隆第九章分子杂交技术第十章测序技术第一章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第一节概述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的工具叫载体(Vector)。
细菌质粒是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载体。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从1-200kb不等,为双链、闭环的DNA分子,并以超螺旋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质粒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它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在子代细胞中保持恒定的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质粒的复制和转录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编码的某些酶和蛋白质,如离开宿主细胞则不能存活,而宿主即使没有它们也可以正常存活。
质粒的存在使宿主具有一些额外的特性,如对抗生素的抗性等。
F质粒(又称F因子或性质粒)、R质粒(抗药性因子)和Col质粒(产大肠杆菌素因子)等都是常见的天然质粒。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有两种类型:紧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驰控制型(Relaxed control)。
前者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当染色体不复制时,它也不能复制,通常每个细胞内只含有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如F因子。
后者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可以复制,在每个细胞中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如Col E1质粒。
在使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染色体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均受到抑制,紧密型质粒复制停止,而松驰型质粒继续复制,质粒拷贝数可由原来20多个扩增至1000-3000个,此时质粒DNA占总DNA的含量可由原来的2%增加至40-50%。
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也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日用化学品制造中。
在实验室中,制备乙酰水杨酸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通过一些小窍门和技巧,可以更好地掌握制备过程,提高实验成功率。
下面就是一些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小窍门”,希望能对广大化学爱好者和实验室人员有所帮助。
1、选择合适的原料乙酰水杨酸的主要原料是水杨酸和乙酸酐。
水杨酸的纯度对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影响很大,因此要选择纯度高的水杨酸作为原料。
而对于乙酸酐,则要选择无水醋酸乙酯,因为水在制备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影响反应的进行。
因此在实验开始前,要确保所选原料的纯度和质量。
2、控制温度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是一种酯化反应,而酯化反应对温度非常敏感。
一般来说,酯化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过低的温度会影响反应速度,而过高的温度则会引起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时,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选择合适的加热方法和保温手段,确保反应温度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
3、反应时间掌控在乙酰水杨酸制备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反应时间。
一般来说,反应时间过短会导致反应不完全,产物纯度低,而反应时间过长则会引起副产物的生成,影响产物纯度。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精确控制反应时间,及时停止反应,保证产物的质量。
4、适当调整反应条件在实际制备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在标准实验条件下反应不完全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适当调整反应条件,比如增加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温度、添加催化剂等,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但在调整反应条件时要注意不要过度,避免引起副反应或产生不必要的废物。
5、产物纯化乙酰水杨酸的产物纯度对于后续的实验和应用非常重要。
因此在制备完成后要进行产物的纯化工作,去除杂质和副产物,提高产物的纯度。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结晶、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等方法进行产物的纯化工作。
6、实验安全在进行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时,要时刻注意实验安全。
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有机合成试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燃烧和爆炸。
平时在实验室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某某试验没做好是为什么?今天某某试验没出结果是什么原因?今天某某试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等等。然后仔细一查找原因,往往是由于操作上面的不认真,或是一些小小的细节没有注意到。以下是集各路朋友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1跑page胶的时候,小电压跑会避免高电压产生的热量尔导致的胶层变形。低电压泳道会比大电压泳道跑的直一些,且分离效果更高,有利于分子量相差不大的蛋白分离。 2. 提取质粒的时候,最后一步的酒精挥发很关键,基本上是其后续的酶切反应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这一步尽量挥发长一点时间,最好是空调吹热风,或是37度温箱放长一点的时间,我试过室温过夜,酶切很好。 3. 做WESTERN BLOT 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摸索一抗、二抗的浓度,封闭时间,曝光时间等等,而每次变换其中的一个条件就需要从新跑胶、转膜,甚至重新提蛋白,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一次转膜后,将PVDF膜晾干,裁减成小块,保存起来,用的时候取出一块,没有任何影响。这对于摸索条件的战友来说,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4. 有关缓冲液和培养基配置 1)将缓冲液配方中的成分分别以10-100倍配成母液储存,需要的时候只需将相应的母液混合,补加水稀释即可 2)配培养基时通常会忘记各成分的量,如配LB时的三个成分不记得到底哪个是5g,哪个要10个,因此可以在常用的试剂瓶的标签上注明所需的量,如配LB时,在NaCl瓶外注明10g/L, yeast 5 g/L, tryton 10 g/L等,很方便,不需要每次配之前临时翻书 5. 有关PCR主反应液配置:
在做克隆鉴定的时候经常需要在酶切鉴定前进行PCR鉴定,每次配置PCR反应液很繁琐,可以将其配置类似kit的形式,按你需要的反应体系列表,然后放大100倍配置100×主反应液(100次反应),其中含buffer,Mg2+,dNTPs,但不含引物和Taq酶,然后可以10×分装或一管储存在-20度,在需要的时候拿出融开,然后按所需的PCR反应个数吸取相应的倍数,再补加相应反应倍数的Taq和引物,混匀后分装,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1)可极大的节省宝贵的时间,可早点收工,看球 2)避免每次反应加样不均的可能 3)大大减少PCR假阳性的产生 6. 有关酶切反应液的配置:
在做酶切时,也可以象PCR一样配置主反应液,每次反应前先列好反应的体系,算好需要的反应数,然后按所需反应的体系按所需反应数放大,加入buffer、酶、水,质粒栏空缺,然后混合后按除质粒DNA的体积分装,然后再在每管中加入相应体积的质粒DNA酶切,这样做的好处如下,特别是当同时有10几个阳性克隆需要鉴定时尤为明显:
1)各反应成分均一 2)可大大减少限制型内切酶的使用 3)节省时间 7. 有关SDS-PAGE:
1)可将SDS-PAGE的积层胶,分离胶预先配好大体积如100ml储存在4度冰箱(注:10%AP,TEMED不加,切记!!!),每次配置时只需吸取相应体积的预制胶加入AP,TEMED即可,没必要每次制胶时候翻分子克隆,特别方便,而且,这样的预制胶可储存半年以上,不失为偷懒的绝佳方法;更关键的是可大大减少与丙稀酰胺的接触,因此大大减少中毒的机会。
2)电泳时虽然小电泳分离效果要好一些,但2小时以上的等待的时间实在是痛苦,因此可以提高电泳至150V,但需要将整个电泳槽放在放满冰水的脸盆里散热,这样跑出来的胶分离效果丝毫不比低电压来的差,关键是时间大大节省,不需1h即可看结果了 8. 实验中小窍门我想能够分成两类:一类是“非常规”操作;一类是常规操作过程中一些省时省事手段。 前一类,我举个例子:有时候第一天涂的转化平板、次日早晨转化子可能长成的菌落比较大(1~2毫米以上,BL21就长得快),下一步转化子做质粒鉴定。这个情况下可以直接挑取一块菌苔(勿带出培养基),50微升酚/氯仿悬浮菌体,放置两分钟,加40微升TE抽提,上层TE吸出后再氯仿抽提一次,吸取上层TE即是质粒提取液。提取的质粒可以直接用于电泳和酶切。这样操作,可以省去转接液体试管的培养步骤,至少节省6~8小时的时间。但是,要在各步骤都控制得很好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提取和酶切的效果,不同的实验室或者操作者未必能够很方便地重复----其实,其它的一些“小窍门”也是如此。 后一类的小窍门则在实验室中无处不在。如:平行作不同样本的PCR,模板DNA加量一样,配置PCR体系可以一起配制后分装----这点做过试验的都知道,但是配制的时候配制量可以比预期分装量稍多一点(如用100微升则配110微升),这样可以避免有时候分装不够的尴尬,因为不同特别是大小不同的枪,会有误差。再比如:楼上有站友说的sds-page胶预配(APS和TEMED、或者后者先不加)的问题,实际上时间放置过长肯定影响效果,如果要在一天内连续地跑两次板,何尝不可?又比如,配sds-page胶的时候,上层胶和下层胶可以只用一个大枪头:先取胶,次取水,取6.8的tris后再取8.8的tris,省时省料。 20021108站友开的这个帖子很好,在上上层楼的帖子说得也有道理。但我想,“窍门”和“偷懒”不应该是因果关系。其实,不管是那一类的小窍门,都是在充分地理解实验各步骤的原理、经过多次试验积累、再加上一点点思索然后尝试的结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是根本。否则,别人的小窍门对你也未必能够有用。才进实验室的新手,务必要先练好规范扎实的操作,然后才能弄“窍门”。本末倒置,贻害无穷。 9. 我一直是把SDS-PAGE的积层胶,分离胶预先配成mixture,APS制胶时加入,半年内使用,绝对没有问题,我保证。 10. 做SDS-PAGE的时候,除了蛋白量上样一致,最好体积也一致,这样跑出来的胶各个泳道之间的band能做到一样宽,方便后面的比较,特别是WB。做法就是拿1X的上样缓冲补全要加的样做到体积一致,否则跑出来会有的宽有的窄,特别是上样体积相差较大的。 11. 在把蛋白胶做成干胶时,很多时候会因为有气泡使胶裂掉,我的经验是在做胶时加上层膜前在胶上多加些水就不容易进气泡了,还有就是高温烘胶,我喜欢放到60度烘箱里烘,这样水分蒸发速度快,即使有一些小的气泡也不会有影响,呵呵,这是经验之谈,我从来都没失手过,大家可以试试 12. 做大肠表达时确定蛋白是否表达一般要煮样做诱前诱后检测,但很多时候煮出来的很黏影响跑胶效果.我发现如果现用8M Urea重悬细菌再煮效果会有极大改善. 注:不能用Gu-HCl代替 13. 我也推荐几个偷懒的方法 1 做SDS-PAGE跑胶通常都是现配现用,但配胶要>1h,所以如果想第二天睡个懒觉而又不耽误跑胶可以于前一天晚上做好浓缩胶和分离胶,待凝聚后不要拔下梳子,把含胶玻璃板从制胶槽取下,用保鲜膜包上,注意玻璃板上下两边缘会有气体,所以需要加一点电泳缓冲液以避免胶内水分蒸发.然后放4度过夜.第二天直接拔下梳子行后续.国外好多公司出售脚既是如此,可以保存上星期. 2 配置分离胶或者非变性胶时因胶凝时收缩可导致加样孔变浅.可以将加剩的胶放入4度以降低凝聚速度,而将凝胶放入37度促聚,并随时用4度加剩的胶补充下降的胶面.另外将胶横放与水平面成~10度角也可以减少收缩的影响.
3 推荐一个节约抗体/时间的做法: 同时跑2块胶,同时转膜,然后两块膜背靠背放入同一封口膜同时封闭,同时一抗二抗(最好是用转轮,这样效果好.如果是摇床,隔一段时间帮它们翻个身以保证两张膜的正面都有机会与液体充分接触.一起洗膜(可以稍微加强洗膜也可以不做.我最多一张盘子里放4张膜而没有影响洗膜).可分别或同时压片.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半抗体和接近一半时间而不会影响结果. 或者另外一个就是孵育后的抗体不要扔,好的抗体可以反复做好几张膜呢.但每次都会减弱,效果不如上面一种方法. 14.做western blotting 转膜时,胶放在转膜缓冲液中一段时间,待胶在含有甲醇的缓冲夜中缩小的差不多后装 好转膜装置,我的经验是把膜印在胶上直接在膜上画出预染maker条带,方便的很。因为很多时候跑电泳时胶上的预染maker很清楚,等转膜后就不是分辨的很清楚了。不过要注意画好预染maker后就不要使胶和膜发生对位移动了,以防maker失去参照价值。 15. 超滤最合适用于蛋白的浓缩,更换缓冲液和除盐,对于按照分子量进行初分离的效果不是很好,理论和现实是有很大差别的^_^ 16. 关于Western Blot 1)器具的清洁非常重要,开始做前,为了安全,尤其是装胶的厚薄玻璃板,可以先用中性洗涤剂和自来水反复冲洗,确保无洗涤残液后用蒸馏水冲洗2-3遍,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一遍。最后用95%酒精再擦一遍后晾干备用。 2)配胶最好现用现配,先配下层胶(分离胶),后配上层胶(浓缩胶或积层胶),而且在临灌胶前加APS并迅速混匀,即用移液枪抽吸与注入1-2次即可。 17跑蛋白page的时候,一开始用加样针,太麻烦,发现用20ul枪+普通小白枪头点,非常省事。另外,点样时有可能看不清孔在哪,看远离你的那面胶,孔有反光的。点样也点你对面的那块胶,省的总低头,干咱这行的容易得颈椎呀,爱惜自己。 18. 垂直电泳时,可在电泳糟中放入青霉素小瓶等,可自然使液面提高而不影响电泳,又很节约电泳缓冲液。 19. 我们有时要沉淀东西时,由于沉淀量很少,离心完之后不知道到底有没沉淀下来东西,由于量很少,不好观察,所以离心时建议按特定的方向放置离心管,这样你就可以在离心之前确定沉淀该沉淀到管子的大致部位,这样离心后就可直接观察那有没有沉淀,避免满管子找,另外看沉淀时可以对光看,这样就是颗粒状的细小沉淀也能看见的。 20. 大家都知道PMSF有剧毒,以前都是知道浓度和要配的体积的基础上,算出要称多少毫克的PMSF,其实也可以先称PMSF,称多少算多少,再调整异丙醇的体积,到达你所要的浓度。这样就避免了你长时间和它接触。 21. 跑好SDS-PAGE胶的一些体会。 1. 清洗好玻璃板,不要偷懒,很多时候跑完电泳撬胶时会因为玻璃板不干净胶粘在板上把胶撬破。 2. 配胶时不要反复用枪混,稍微摇混就可以了,用枪混多次会导致胶凝不好影响电泳图的分辨率。 3. AP分装成500微升一管保存放-20度,避免AP用太久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