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审美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举例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它体现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并通过表现艺术对象的特征和情感内核来触发观众的感知和共鸣。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举例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考虑一个花园中的景色。
花园中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通过观察这个景象,人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这种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景色的色彩和形态上,以及观众对此景象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上。
想象一幅油画作品。
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和明暗的对比表现出一个孤寂但富有意味的夜晚景象,包含月光洒照下的建筑和河流。
观者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在这个例子中,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画家通过色彩和构图的运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
考虑一段音乐。
音乐家通过旋律、和弦和节奏的组合创造出一种动人的乐曲,携带着快乐、悲伤或斗志的情感。
这段音乐会让听众沉浸于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享。
这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听众对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上。
想象一个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作者通过文字运用表现出一个咖啡馆里温暖的灯光、咖啡的香气和人们聚集一起的场景。
读者可以在想象中感受到这个场景的和谐和温暖,以及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快乐和交流。
这个例子中,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文字的描写技巧和读者对此场景所产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上。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色彩、形态、音乐、文字等方式所表现的情感、意境和主题上。
它是观众对艺术作品产生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反应。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在意境中,情与景两大元素交融统一。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景中含情、情中见景与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意境中有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
实境是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意境中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美感,包含着情、理、意、趣、韵、味等多种因素。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凡表达对历史变化的体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的作品,往往都是虚实相生的。
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眼前实境是野草野花的茂盛、夕阳的灿烂与燕子的翻飞。
由实境诱发,引起眼前与历史的对比,联想到旧时六朝国都的繁华、王谢豪门的显赫,通过这种反差,得出历史沧桑的感觉。
又联想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后尘,强盛将逝,对大唐社稷存一种担忧。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三种表现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表,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和个人境遇。
第三情景并茂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的综合型。
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和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是文学形象中逼真的实体空间与由此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之间相互生成的状况。
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意境在结构上包含两部分:较实的部分叫“实境”,是逼真描写出来的景、形或境这类实体空间;而较虚的部分叫“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
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规定着虚境的走向,有待于上升到虚境;而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的意向和目的,并最终展现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意境正是这样实境与虚境相互生成、氤氲化生的结果。
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是文学形象中蕴含的那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刘义庆、谢赫:气韵刘勰、钟嵘:滋味司空图:韵味韵味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它在意境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和集中,以致富于韵味、余韵无穷就当然地成为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情景交融”之意境美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注重意境论,强调抒情写意,作品中一定要带有主观情感。
意境就是情意和景物相结合,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但中国画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含蓄的,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描绘从而进行侧面烘托,并不是将情感直接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艺术最具感染力之处。
意境的表达是中国画最具特色之处,也因此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存在特殊意义。
一、什么是“情景交融”人自古以来都被情感所充斥,情感是一个人的内心对客观事实认知的态度,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心理反应,当然这些反应都是主观上的判断。
在中国画的构思当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想要更好地表达出真实情感,画家们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真实景物当中,这就叫作“情景交融”。
艺术创作者们在想象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景物相交融,让感情等到了抒发和扩散,也让周围景物一样,染上了自己所有情感。
于是,画家们在景物上描绘出自己的情感,而在描绘完成之后又会触动画家的内心就,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人与物的彼此作用,创作出了“情景交融”这种高深的艺术境界。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在真实存在事物的启发下,让主观情感与事物或者景物相融合的过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审美境界。
意境的美就在于自身的若有若无,意境就是虚实相生的,从意向到意味,再到自身情感,这些都是从有到无体现出来的。
这里面真实存在的东西就是画中刻画出来的人、景色,还有物体,而剩下的在中国画中,只有无限的想象,因为其中变现的很多情感道理是不能在作品中言明的,外人只能靠理解意境中看穿若无的特点,才能领悟出其中内涵。
另外在艺术作品中,如果意境脱离了有限事物范畴,那自身将得到无限的延伸,它超越有限事物和具体形象等因素,进入无限制时间,空间甚至是宇宙中,来感悟新的哲理,最终形成了无限的意境。
这种意境能带给作品一种无限超越的美感,也是意境最大的一个特点。
意境还属于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意境毕竟是靠人创作出来的,属于人工产品,但也不需要人们向工匠那样过分仔细进行打磨,追求纯粹的一种自然美,不加入一点包装和修饰。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又称为意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它是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核心审美标准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寓意性: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既表达了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2.主观性:意象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3.审美性:意象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它通过艺术家的创意和才华,将自然、社会和人生百态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哲理性:意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哲理问题。
5.抒情性:意象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它通过艺术家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通过意象的创造,艺术家们将各自的才华和情感融入
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意境美世界是无穷尽的,艺术也是无穷尽的。
“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生命和一种律动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特有的文化观念。
意境不仅是山水画中抒情和造境的审美表现,更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而呈现于世,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追求意境美也是传统美学的特质。
标签:山水画;意境;美一、意境的意义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思想感情,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称之为“意境”。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在有限的画面中营造一种氛围,将无限体现于有限之中。
龚定庵曾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西山的忽远忽近,不单是眼前景象上的远近,更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高低、深浅、文野之分。
“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画论中首用“意境”概念的人是清人笪重光,他在谈实境、空境、真境、神境时特别强调了“空”和“虚”,即“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毕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山水画中的“意境美”,有时会为其内在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画中的意趣所表现的主观思想相交融,为其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感染。
艺术境界主要源于“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渗透,从而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王焱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8期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关键词: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
意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
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本文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的深刻内涵意境,“意之境”,即更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意思。
“境”的原意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写作“竟”,后引申而为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
《说文》载:“竟,乐曲尽为竟。
”段注:“曲之所止也。
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可见,“境”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
后来,古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灵境”、“常境”、“奇境”等。
“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或“物”讲。
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之“三境”①说,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②,等等。
“境”均作“境界”,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是意的无限广延。
并且,这种意的无限广延是作品与接受主体之间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是一种美感效应。
二、关于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情景交融”又称“情景合一”。
在古人看来是创造美诗的基本要求。
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情是诗歌赖以萌生的“胚胎”,景是诗歌传情的“媒介”;传情是诗的本质、目的,写景是诗歌必备的手段。
唯有情景相合即情景合一,始可为诗。
清李渔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③王夫之对于情景的认识更为深广。
浅析中国绘画审美意境的特点意境是中国绘画审美理论的核心,是中国艺术家思想家通过自我与自然宇宙﹑心灵与自然交融感悟所体会到的一种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审美概念。
是艺术家通过自我情感体验的总结。
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标签:中国画;意境;美学中国画历经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其独特的审美思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其中中国画美学中的“意境”学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它的形成经过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漫长孕育与发展出来的。
中国画的“意境”审美美学观念是一种建立在东方超象审美理论上的,其根基在于中国古人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它是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到表现自然中的自我,在除了追求画面技巧和画面效果外,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一、中国画意境理论的建立首先我们先对“意境”理论最早的出现渊源开始进行了解。
意境理论的诞生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主要在于对“意””象”关系的逐渐认识中产生发展出来的。
“意象”在《说文解子》中“意”的解释是:“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词源》中“意”的解释是:“意思。
” “象”是“像”的意思,意思是外形,形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思想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意思。
“意”是指人的主观思想,“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法则,而两者的结合在于“人的语言”,也就是通过“语言”来对“意”和“象”也就是通过人的一种表述形式来进行主观思想与客观思想的结合。
在古代儒家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说:“系辞焉以尽其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代圣贤之人创作与记录语言的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人的主观思想。
但是在“意”和“象”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意”与象“孰轻孰重的问题,其中《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他们认为人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有时候是不能通过语言能形容与表达的,只能在自己内心来体会感悟。
中国古代诗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诗画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中国古代诗画强调意境的创造,即通过形象、情感和意境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含蓄、深远、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
2.自然:中国古代诗画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画家和诗人常常以自然为题材,表现自然的美和神秘。
3.简练:中国古代诗画注重简练,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
画家和诗人往往运用简练的笔触和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含蓄:中国古代诗画讲究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是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
5.韵律:中国古代诗歌注重韵律,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6.传神:中国古代诗画追求传神,即通过对形象的描绘,表现出物体的内在精神和特征。
7.个性:中国古代诗画强调个性,画家和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上述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
魅力,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摘 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
深厚。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关键词: 意境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意在言外
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
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意
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
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
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本文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
特征。
一、意境的深刻内涵
意境,“意之境”,即更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
意思。
“境”的原意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写作“竟”,后引申而为
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说文》载:“竟,乐曲尽为竟。”段注:
“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可见,“境”
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后来,古
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
“灵境”、“常境”、“奇境”等。“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
或“物”讲。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之“三境”①说,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②,
等等。“境”均作“境界”,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是意的无限广
延。并且,这种意的无限广延是作品与接受主体之间在对话交流中
产生的,是一种美感效应。
二、关于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交融”又称“情景合一”。在古人看来是创造美诗的基本
要求。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是诗
歌赖以萌生的“胚胎”,景是诗歌传情的“媒介”;传情是诗的本质、
目的,写景是诗歌必备的手段。唯有情景相合即情景合一,始可为
诗。
清李渔说:“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③王夫
之对于情景的认识更为深广。首先,他主张情景应该交融,而不可
相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④“不
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
微,轻安拈出”⑤。其次,他进一步研究作品中情景结合与表现的
形式,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景”、“无
我之景”是对“情中景”、“景中情”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他还提
出“一切景语皆情语”⑥。王国维首次将意境与情景关联,他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样就使意境有了情景作为自己的构成要
素。
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会有深远隽永的意境,其
根源就在于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因此,
“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三、关于虚实相生谓有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如此看重情景交融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可以使情
景相互生发。情景相互生发,其实就是所谓虚实相生。中国古典美
学中的虚实相生概念有多重含义:其一,外显之景是实,内隐之情
是虚;其二,实写景象是实,象外之象是虚;其三,景象直接激发
之情是实,由想象、联想引发之情是虚。
虚实相生不仅表现在诗歌中,还表现在各门类艺术的意境之中。
宋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
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
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汁白当墨’。
中国戏曲舞台也利用虚实,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
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
间,处理空间。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
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因此,虚
实相生可以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生生不息的美感效应。
那么这种境界是如何产生的呢?中国古典美学尚简,推崇空灵之
关,即虚。因为虚,就有空白、未定点,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联
想。中国古代美学对虚空的崇尚由来已久。老子说:“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说:“夫怡淡寂寞,虚无
无为者,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虚无空灵,就产生含糊朦胧
之妙,即指艺术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读
者从不确定的艺术形象出发,产生联想,自然而然“言外之意”就
产生了由简约的艺术符号的实和其中无尽的虚所诱发的意境。虚实
相生的艺术作品重在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感,不拘于形式,化繁为简,
以一当十,化实为虚,从虚实中产生生生不息的美感力量,即所谓
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四、关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明明白白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意境的人,是清朝的潘德舆。
他说:“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
天机,三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四也。”
确切地说,“言有尽”有两重意见:其一,诗的言语要尽可能的
简洁凝练;其二,语言只能用来塑造形象,不能用来直说情意。第
二点是使有限的语言具有无穷的意味的关键因素之所在。
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中有限的几个
词语,却显示出了多个意象,众多意象整体上合成一幅画。当我们
读到这首小令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幅图画。在暗淡凄凉
的色彩中,好似有一个悲愁、羁旅怀乡的诗人形象深深印入心底,
那种情感上的一步步沉重、愁苦,那最后句由表及里的感叹,使我
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尽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一读到这首小令,
就深感好似有无穷无尽的心乡愁绪,或是情感愁绪不断地涌现出
来。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故谓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谓有意境”。
注释:
①王昌龄.诗格.转引自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纵编.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1.
②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1:78.
③李渔.窥词管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3.
④⑤王夫之.薑斋诗话.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42,43.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2.
参考文献:
[1]诗格.历代诗话续编.沧浪诗话.
[2]文心雕龙.四溟诗话.蕙风词话.
[3]人间词话.现代审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