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学⿐祖——陆九渊陆九渊,字⼦静,号象⼭,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建茅舍聚徒讲学。
因其⼭形如象,⾃号象⼭翁,世称象⼭先⽣。
是宋明两代“⼼学”的开⼭祖。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总结道:⼼学作为儒学⼀派,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来。
程门⾃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轩、张⽆垢⾄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成,⽽其宗传亦最⼴陆象⼭进⼠及第,进⼊仕途,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汤”,得到孝宗赞许,任宣义郎,拜将作监。
荆门任职,战略要地,御敌前线。
整肃政务,修建城墙。
宰相周必对其称赞不已。
靖康之耻,他⽇夜与各路英雄豪杰交往,与他们讨论天下局势。
朝廷看他如此有⼼,也想把他升到⼀个更⾼的职位,好让他完成⾃⼰的夙愿。
⽆奈,朝中却有⼈对此事百般阻挠,他升官不成,反被⾰职。
不得已回到⽼家,著书⽴说讲学传道。
陆象⼭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吕祖谦和朱熹是世交好友,⾯论肺腑,朱熹命长⼦朱塾赴婺州跟随吕祖谦学习,嘱咐⼉⼦要“事师如事⽗”,⾜见两⼈交情⾮同⼀般。
朱熹在⽼家筑“寒星精舍”,潜⼼著述。
吕祖谦前来⼀起编录《近思录》。
吕祖谦是陆象⼭进⼠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陆象⼭“淳笃敬直”是少见之才,世上少有⽐肩。
吕祖谦把朱熹和陆象⼭约到⼀起,⼀个是学坛巨擎,⼀个是道术圭臬,何不来⼀次学术交流。
就“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极”和“太极”之说为儒为道,教学⽅法上先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本⼼⽽后博览。
后世宗朱者低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如冰炭”。
双⽅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化沙龙,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以提出“四⽅上下⽈宇,往古来今⽈宙。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
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
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
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
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
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哲理养生有四然。
自处超然,做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具备四然,终生欣然。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影响睡眠的内外因素复杂,包括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失眠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肾。
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其实证者,多因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
常见临床证型有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老年人睡眠多表现为入眠时间延迟,容易早醒,熟睡和睡眠时间短,白天伴有头晕、疲乏、精力不足、情绪改变等表现。
其正常睡眠和青壮年有以下区别。
在睡眠和觉醒方式上,总体是早睡早起,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节律改变的缘故。
老年人入睡前的觉醒期有所延长,由青壮年期的5~15 min延长为10~25 min。
睡眠中的醒来次数增加。
青壮年人在睡眠中可醒来1~2次,而老年人醒来的次数可超过5次。
老年人的睡眠程度浅,易唤醒,男性老人深睡眠的消失要较女性老人更早。
睡眠效率(睡眠中睡着时间占总卧床时间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青年人的睡眠效率一般达95%,而老年人约为80~85%。
老年人白天易打瞌睡。
由于老年人深睡眠减少,睡眠中醒来次数增多,夜间睡着时间约为6 h,睡眠效率下降,致使精力恢复不佳,势必要以白天打瞌睡来弥补。
老年人晚上睡眠特点是深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加,觉醒增加和睡眠片断化,而白天出现以微睡为主要表现的打盹。
老年人可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即有早睡和早起的倾向,这可能与老年人核心体温节律的改变有关,因为老年人体温节律的变动幅度减少和时相提前。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具有脏腑老化、气血亏虚及阴阳失衡的生理特点,是引起老年性失眠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失眠病理机制的转归在于气血虚少,阴液不足,阴阳失调,阳不得入阴之故,以虚证为主。
病因主要认为与情志不遂而肝郁化火,思虑劳倦而耗伤心脾,年老久病而肾精亏损,瘀血阻络而脏腑失和,饮食不节而痰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对睡眠养生的认识睡眠起居对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庭要道张三丰真人传[编者按]本篇据说为张三丰真人所传,实不知何人所写。
见于台湾萧天石之《道藏精华》。
静坐功夫步骤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一、诚意存于下丹田。
二、极力遏止杂念。
三、用目内视下丹田。
四、不可过于着意。
五、不见效验不止。
六、不可强调呼吸,须一任其自然。
七、不可著意,亦不可无意。
八、无念无思。
九。
回诚去杂。
十、再检点诚意。
第二步:行换身法,成长生不死之果。
十一、紧闭阳关,不使阳气外泄。
十二、紧闭谷道,不使阳气外泄。
十三、意导阳气,使通过尾闾(第一关)。
十四、返诚于下丹田,以生化其气。
十五、再意导阳气,通过尾闾。
十六、意导阳气,使通过夹脊关(第二关)。
十七、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气通。
十八、再意导之。
十九、意引阳气,使通过玉枕关(第三关)。
二十、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其机。
二十一、引阳气,抵于黄庭。
二十二、一意绵绵,永存不散。
二十三、片刻不可驰放诚意。
第三步:行出神法,成脱胎之果。
二十四、诚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补胎气之不足。
二十五、已至出神期之现象。
二十六、移神上田,设想由泥丸宫,上升空际。
二十七、如不能出时,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机。
二十八、阳神一出,随即收回。
以收养育之功。
二十九、再行调神出壳。
三十、日日训练,存神上田。
三十一、抱道潜默,谨慎涵养。
三十二、阳神出游,逐步由近而远。
第四步:行还虚法,成与虚合真之果。
三十三、仍当静坐,无偏无倚。
二十四、渐而专待一片清虚,与太空冥合。
三十五、渐而真与虚无冥合。
三十六、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
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
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
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
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
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不仅告诉你怎样拥有个好身体,而且告诉你一些做人之道,非常值得一看哦!!!!!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养生论王骧陆大居士(健身强肾者必看!)谈养生之道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
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
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
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
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
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
坐的姿势另条说明。
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
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
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下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
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
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
真觉悟的人,决不贪嗔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
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
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补,已足可以增长。
福州名师张祖仁论中国养生方法和特点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保因时制宜,因时养生养生命;维持生计。
汉荀悦《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谓养生。
”唐韩愈《与李翱书》:“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刼,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夫鸟兽杂处,角力以养生。
”2.摄养身心使长寿。
《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宋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养生妙方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
《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
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
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华原创医学,而不是“一代明君”康熙阉割华夏文明后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
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更新:2009-11-28V1 练功前后辅助事项:一、练功姿式: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
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
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练功过程中站、卧、坐、行等姿势可以交替变化,转变时动作要慢,以求舒适自然、气感强为最好,并默念“我现在转换为站姿”或“我现在转换为坐姿”。
建议练功法中的快速得气法,练功过程中,以先坐姿练20分钟然后再换站姿练20分钟再坐姿练20分钟,再换站姿练20分钟,依各人的舒适感自行选择变换的姿势和时间长段,气感好即可。
二、入静:意念:尊敬的灵魂(或潜意识),请帮助我入静,全身放松,感觉我的身体在慢慢的变轻,慢慢的漂在空气中,慢慢地,我在享受放松后舒适的感觉。
这过程约1-2分钟即可入定。
以后各步功法都可以采用这中方法做练功前的入定。
三、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
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
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真气运行法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
就是说:呼气后不要考虑吸气问题。
因为呼气时胸胁肌肉收缩,必待收缩力自然缓解,才能达到自然的吸气运动。
如果呼气未完就想吸气,必然有吸气困难的感觉。
因此,不注意吸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有关呼吸:无论你现在采用的是什么呼吸,都不用在意;同样也不需要理会呼吸时的胸腹运动。
只要你采用顺其自然(就是平常所采用的)的呼吸方法,注意呼气、不管吸气就行,只要你照此做,即使现在不合适的呼吸方式也会逐渐变得变得合适,呼吸逐渐变得顺畅。
二贤庄主所言“修真斋上清源子说:吸气开始时也守丹田”,可能我在修真斋上没有说清楚。
彭祖养生术要言一、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
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诚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
食过则症块成矣,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
二、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气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沈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痱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
三、勿露卧星月之下,勿饥临尸骸之前,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于星辰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
四、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
五、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骤走,勿饱食走马。
勿多语,勿生餐,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冬极温而夏有狂疫,夏极凉而秋有疟痢。
六、人受精养体,股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悴,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
七、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升,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运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未,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
八、凡行气欲解百病,随所在念之。
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时气中冷,可闭气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
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又宜空虚,不可饱满。
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至发疮,臂如泉源,不可雍遏。
若食生鱼、生菜、肥肉,乃喜怒忧恚不除,令人发上气。
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九、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
所以神气导养,使其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
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天地昼分夜合,一年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故能生产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
养生之道的介绍养生之道的词语释义名称:养生之道English:Regimen拼音:yǎng shēng zhī dào解释: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出处:《中国气功四大经典·总序》:“它不仅是养生之道,长寿之星,而且是探讨与研究生命奥秘。
”养生之道的基本简介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
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16)糊涂医治糊涂病博客:自学中医(4)中医养生——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11(子时)11。
子时,即晚上23点至凌晨1点。
心法药方:睡觉、炼子时功,千万不要在这个时间行房!关于子时养生,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这里简单谈谈。
子时,人体的老板是胆,这个时辰人体真气传注于足少阳胆经。
这条经脉随着我们的呼气由头走足,它非常复杂,大家看下面的图大概了解一下吧。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地阴阳流通演变,支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子时正是天地阴阳演变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的养生就至关重要,不可不慎!国内现在有些养生名人说人体的生发之机是从子时开始的,这不能说不对,但是不太正确。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谈到,从亥时开始,已经有“微阳起”,生发之机,在亥时尾已经微微开始了,这就是“阴极生阳”的道理。
事实上,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都有生发之气,否则我们还能活命?只是到了子时,阳气已经开始重新到来(复来),古人叫做“一阳来复”。
宋朝大儒邵康节先生有句千古名言“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说的就是“一阳来复”,在一年中,是指冬至,在一天中,就是亥时尾、子时初。
因为此时天地阴极生阳,开始了一阳。
所以这个时间如果不能静坐用功,起码应该处于睡眠状态,才能偷得天地之先机,让人体与天地同步,进行阴阳大交换,接受天地间的“一阳来复”,培养元气,守护先天真气。
要解释子时的“一阳来复”,就不能不解释一下八卦中的“复”卦。
复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却是“十二辟卦”之首。
这个复卦坤上震下,画成这样:《易经》中的阴阳概念,在卦象上通过“爻”来表达,中断的爻,是阴爻,连着不断的,是阳爻。
大家看上面这个复卦,六爻中有五爻是阴爻(断开的),最下面的一爻是阳爻,“一阳来复”就是说的这个卦象,阳爻这一“横”,代表了生命的一个阳能,代表一个生命生发的力量,子时,天地和人体都从极阴处生起一阳。
圣人说“道生一”,这个时辰就是“一”阳的开始。
古传中医和道家都要求门人弟子在这个时辰炼“子时功”,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时辰“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先机”,学古传中医的,甚至许多练内家拳的,这个时辰必定是用功的宝贵时间。
久坐伤肾又伤脾黑米山药粥让你不再"坐以待病"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坐享其成。
他的意思,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坐着等着就能分到一杯羹。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坐着的姿态似乎永远是最舒服的。
曾几何时,坐在办公室上班成了不少人艳羡的工作之一,因为每天只需舒舒服服地坐在办公室办公,而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外奔波,这样的工作实在是舒服得很。
但是,这种看似舒服、悠闲的工作,真的就如同人们所想的那样美好吗?不,在现代忙碌的社会中,每天上班一直坐着早已从舒服、享受,变成了一种束缚、奴役,一种对身体健康的摧残。
除了正常工作的八小时,屁股需要一直紧贴在凳子上以外,许多人因为工作任务紧急,还要加班、熬夜,甚至通宵,一天二十四小时,而屁股与凳子的亲密接触,绝对超过了八个小时。
长期这样坐着,不仅会让人越坐越懒,身体对椅子产生依赖性,还会让我们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许多疾病也跟着上身。
便秘、痔疮、肥胖、颈椎病等,这是中西医对于久坐一族不厌其烦所提醒和告诫的,单独从中医上来看,还容易伤及人体的肾脏和脾脏。
对于久坐的上班族来说,腰酸背痛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许多人可能会说,这是腰椎劳累过度,只要好好按摩一番或保持充足的休息就能好了。
其实,不仅仅是腰椎在作怪,中医认为,和肾脏也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有一句话叫,腰为肾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上就记载着: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何谓府呢?府就是府邸、栖身之处的意思。
我国古代封疆官僚和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都叫府,如王爷府,还有我们所熟识的开封府,都是典型的代表。
所以,腰和肾的关系。
就如同房子和主人,肾就居住在腰这座房子里,它是这座房子的主人。
我们知道,房子是主人用来遮风避雨的,如果这栋房子破败不堪,常年漏雨,在这样潮湿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屋子里主人的健康状况十有八九好不到哪里去,极易出现各种疾病。
当然,我们还可以猜测,房子之所以破落,是房子的主人因为自身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没有体力、精力来自己动手修缮房屋,或者是房子主人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承担修缮房屋的费用。
中医养生学论文【摘要】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
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正文】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
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道家养生的100条不传之法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龙源期刊网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作者:周颂南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6期
中国几十年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对于防病治病有良好效果,我们应该把它发掘出来,为人民造福。
《因是子静坐法》是由气功老前辈蒋维乔1914年写成的,至今已有九十年了。
现将这一功法简介如下:
1.调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也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背迭在左掌心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
然后左右摇动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低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7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坐毕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躯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互相摩擦生热,擦两眼,然后闭眼,再擦鼻及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手臂、腿、足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
2.调息:调息和调心实际上是与调身同时并行的。
分开来讲的目的是叙述方便。
调息是要使呼吸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至十,反复循环。
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可再从头数起。
不断修炼,久久纯熟,自能息息调和。
3.调心:调心是要使妄心调伏。
大凡初学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乱,支持不定,应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如出现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两者均可避免。
练此功时间最好选择在子时(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静室,每天练功3—4次,每次30—40分钟。
习练本功法一般1个月左右可以见效,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但此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