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阐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的?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著作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

以下就是《费尔巴哈论》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实践的观点。

第一,实践是驳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极为有力地论证说:“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实践之所以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是因为:首先,实践能够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其次,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人工的认识工具,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扩大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其三,实践的锻炼能够不断地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凭借人脑的思维,使人们能够日益深

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由于根本不可能有脱离实践的所谓“先验”的认识能力,因而唯心主义先验论也是不能成立的。[①]

在这里,恩格斯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说明实践标准是证明世界性的根本依据。

第二,实践是推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前进的主要力量。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实践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从理论上讲,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哲学也是一种认识,所以,哲学的前进动力必然是由实践推动的;其二,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讲,实践既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不论从笛卡儿到黑格尔的唯心论,还是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都向前发展了。在这一时期内,推动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力量,决不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思维,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生产斗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论学说,就是唯心论哲学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而不得不以某种形式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例如,黑格尔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唯心主义庞大体系中,充满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方面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实内容,他把这些内容纳入“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过程之中,并力图揭示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第三,没有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也就不可能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规律,形成辩证的自然观。

在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方面,恩格斯的特殊贡献是指出了这种唯物主义的非辩证性,即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会有这种缺陷呢?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使得旧唯物主义有这种“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样,恩格斯在原著中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时,主要归罪于费尔巴哈没有掌握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怎么能够对科学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呢?”恩格斯的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这种现象,难道我们不可以再问一下更深刻的原因吗?即为什么费尔巴哈会脱离社会实践去过一种孤寂生活,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不去过孤寂生活而投身于社会实践呢?为什么费尔巴哈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恩格斯重视呢?这是由于他们对人的感性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缺乏辩证性质、之所以具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从社会实践出发去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去考察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马克思就明确指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马克思认为,只有把人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实践,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人对自然的关系、“自然和历史的对立”这种重要问题,才能认识到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