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燥剂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42
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
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治燥剂治燥剂概述适用范围: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应用注意事项: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药物】桑叶杏仁石膏枇杷叶胡麻仁阿胶麦门冬人参甘草【功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头痛身热,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桑叶杏仁香豉栀皮沙参梨皮象贝【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外燥证证候辨识外燥证:鼻燥,咽干※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弦---杏苏散※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清燥救肺汤※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 ---桑杏汤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证候】(1)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配伍意义】半夏下气降逆,使补而不滞。
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7:1。
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路》)【组成药物】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证候】消渴气阴两虚证。
口常干渴,饮水不解,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浑浊,困倦气短,舌嫩红而干,脉虚细无力。
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玄参麦冬生地【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证候】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内燥证证候辨识内燥证:口燥咽干,舌干红,脉细数※咳唾涎沫,苔少,脉虚数 ---麦门冬汤※口干而渴,饮水不解 ---玉液汤※大便秘结,脉沉无力或细数 ---增液汤。
第十四章治燥剂一、含义凡以轻扬宣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
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所致。
初秋夏季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伤人,症见发热口渴,咽痛鼻干,干咳无痰,舌红脉数,此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邪,燥与寒合而伤人,症见恶寒头痛,鼻塞嗌干,咳嗽痰稀,苔白脉浮,此为凉燥。
故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内燥多因嗜食辛辣,或攻伐太过,吐利亡津,或房劳太过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耗伤,脏腑失其濡润所致。
因其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从发病部位上,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
从病变脏腑来说,有肺、胃、肾、大肠之分。
一般上燥在肺,以干咳气逆为主;中燥在胃,以呕逆食不下为主;下燥在肾与大肠,以消渴大便燥结为主。
三、分类燥证的治疗虽总以“燥者濡之”为主,但由于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所以具体治法又有所区别,大体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温燥宜清宣,凉燥宜温宣。
因此本类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四、组方大法燥者润之是治疗燥证的总原则,无论外燥或内燥,治疗均以濡润之品为主组成。
温燥之证,多因秋阳以曝,燥热伤肺,治宜清宣燥热,佐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品,使温燥得以宣散凉润;凉燥之证,多发于晚秋气候偏凉之时,治宜辛温宣散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和宣肺止咳药。
对于内燥,常用甘寒和咸寒滋润之品为主,但应分辨燥邪偏盛的部位,上燥在肺,治宜滋阴润肺药为主,中燥在胃,治以生津养胃药为主,下燥在肾,以补肾养阴药为主。
五、使用注意使用本类方剂时,首先宜辨明病证,分清燥证的内、外、温、凉及上、中、下证型,然后根据病证准确立法处方。
同时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病理上每多相互影响,以致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法亦相互配合使用,但用时要分清主次。
治燥剂因以甘寒滋腻为主组成,易于助湿碍气,妨碍脾胃运化,故对素体多湿者,脾虚便溏者,气滞痰盛者均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