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长白山森林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36.01 KB
- 文档页数:6
红松阔叶混交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太平岭地区。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湿润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保护区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红松资源。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种类繁多,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
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
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
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1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
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
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
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K米以下,植被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
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
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有长白松片林。
每当初春,山花烂漫,百鸟齐鸣。
时至盛夏,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深秋来临,五花山色,风光绮丽。
秋去冬严禁,则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长白山东坡风景区原始森林与山间溪流的美景长白山位于中国吉林省和朝鲜的边境交界处,是中国最北的一座火山岛,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在长白山东坡风景区内,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森林和清澈见底的山间溪流。
本文将为您展示这片美景,探索其自然奇观和独特魅力。
第一章:原始森林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的原始森林被誉为中国北方最为完好的生态系统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是众多珍稀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
1.1 植被原始森林内生长着茂密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其中不乏世界稀有的植物品种。
长白山冷杉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誉为“东北之王”,其高大挺拔的身姿给森林增添了壮丽的景致。
此外,还有秀美的松树、冷杉、榆树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植被构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
1.2 动物长白山东坡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众多珍稀的野生动物。
其中,东北虎是这里的重要代表性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此外,还有长白山黑麂、雪豹、林麝等。
这些动物与丰富的鸟类一起,构成了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生态圈。
第二章:山间溪流长白山东坡风景区的山间溪流纵横交错,给这片原始森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这些溪流来自山上的冰川和山泉,水质清澈透明,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绿色洗礼之中。
2.1 飞瀑流泉在长白山东坡风景区,有许多飞瀑流泉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池瀑布,它位于长白山的中央火山口上,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瀑布群。
瀑布水势汹涌,水流直泻数十米,宛如天池倾泻而出,景象壮观。
2.2 溪流景观除了飞瀑流泉,长白山东坡风景区中还有许多幽静的溪流,它们曲折蜿蜒,流经原始森林,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山间景观。
溪流的水清凉透明,清澈见底,岸边的石头和枯木构成天然的乐观设计。
第三章:人文与自然的融合除了自然景观,长白山东坡风景区还融合了人文元素,使其更具魅力和特色。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漫长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
3.1 历史建筑沿途的景点中,分布着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长白山护国寺,是由明朝维新名将袁崇焘修建的,代表着长白山的历史与文化。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处,总面积196465公顷。
位于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
1960年,建立长白山保护区。
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以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保障长白山乃至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为根本目的,集资源保护、科研教学、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①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如紫貂、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人参、东北红豆杉、长白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②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长白山是典型的休眠火山,世界上最突出的四种地貌类型,即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
这些地貌的形成,揭示了地质演化的进程,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③珍贵的红松阔叶林带:保护区内红松阔叶林带是长白山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生长于气候较温和、降雨量较大、暗棕色森林土、海拔720~1100m 范围内,是长白山区动植物种类最多、植物生长最繁茂的典型林带,珍贵濒危药用植物野山参就生长在其中。
该植被带中的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均为珍贵树种,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④独特的植被自然垂直分布景观:长白山随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4个植被垂直分布带,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⑤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长白山生存着种类繁多的野生生物,种质基因资源丰富。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远山重峦叠嶂,近林红松繁茂,白云漂浮在远山近林间,景色如画的长白山。
春天,野花在草丛中盛开。
夏季,森林沐浴阳光,茂盛生长。
秋天,小溪两旁枝叶色变。
深秋,森林大地铺满彩叶。
金秋,红松阔叶混交林染黄长白山。
冬雪,挂在树干树枝上,银装素裹雪世界。
石包树,树扎根于石头中。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位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南坡,面积18400公顷。
红松是东北的珍贵树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四季景色皆美。
初春,山花烂漫,百鸟齐鸣。
盛夏,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深秋,五花山色,风光绮丽。
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松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它的树干粗壮,树高入云,挺拔顺直,是天然的栋梁之材。
红松材质轻软,结构细腻,纹理密直通达,形色美观又不容易变形,并且耐腐朽力强,所以是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的上等木料。
即使是红松的枝桠、树皮、树根也可用来制造纸浆和纤维板。
从松根、松叶、松脂中还能撮松节油、松针油、松香等工业原料。
红松在我国只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
国外也只分布在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部分区域。
近年来,人造的红松林也在山区、半山区和林场培育成材了。
并且作为绿化树种,它已从偏僻的山川,走进了喧嚣的城镇街市。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
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第一层以树高30 -40米的针叶树红松为代表,其它针叶树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
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第二层是种类丰富的灌木,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第三层为繁多的草本植物,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
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
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长白山位于中国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处,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高山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氧吧和生态屏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组成情况和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组成情况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以针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间;其次是阔叶林,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则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
长白山的植被种类丰富,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樟子松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千里光、白龙花、灯心草等。
长白山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为长白山的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在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保护水源、净化空气和保护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长白山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量不稳定、干旱频发等现象。
这些气候变化对长白山的森林植被资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植被分布范围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气温升高使得长白山的气候条件变暖,导致一些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凋零,同时也使得一些低海拔地区原本无法生长的植物开始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导致原有植被的转移和变化。
降水量不稳定导致植被生长受限。
长白山的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不稳定,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现象,造成了植被的枯萎和凋零。
而长白山一些植物种群对干旱适应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从而导致植被资源的减少和退化。
长⽩⼭野⽣植物垂直分布特点2019-08-07摘要: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很多世界罕有的野⽣植物资源。
本⽂主要分析了长⽩⼭各垂直地带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特点,以明确各种类、群落之间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关键词:长⽩⼭;野⽣植物;垂直分布;探讨基⾦项⽬:“⼗⼆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2012BAD22B0401)中图分类号: Q948 ⽂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49长⽩⼭在《⼭海经》中以不咸⼭命名,是东北第⼀⾼⼭。
长⽩⼭脉从西南向东北⾛向,长度达上千公⾥。
长⽩⼭⾃然环境⽐较复杂,⽣态系统⽐较完整,⼭上⽓候变化多样,野⽣植物种类丰富。
长⽩⼭海拔⾼度约2700⽶,垂直依次分布着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
本⽂主要介绍这些地带野⽣植物分布特点,总结分布规律。
1长⽩⼭⾃然环境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和朝鲜交界处,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主要发源地。
长⽩⼭海拔差异⾮常明显,整个⼭脉从上到下环境差异梯度显著,⾃然野⽣植物多样,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明显呈垂直分布。
历史上长⽩⼭多次经历⽕⼭爆发,但并没有对长⽩⼭的植被造成影响,长⽩⼭野⽣植被物种⾮常丰富。
2长⽩⼭野⽣植被垂直分布情况长⽩⼭野⽣植被分布以海拔为分界,可分为5个地带。
在海拔500~800⽶地带,温度在3℃左右,这⼀地带⼟壤为棕⾊森林⼟壤,年降⽔量⼤概700毫⽶左右,属于分布着含有针叶树在内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800~1100⽶地带,温度在2℃左右,这⼀地带⼟壤为暗棕⾊森林⼟壤,全年⽆霜期为130天,属于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在海拔1100~1800⽶地带,温度在2℃以下,这⼀地带属于⾼峰区的斜缓地带,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属于寒温针叶林带。
在海拔1800⽶以上地区,由于地势⽐较陡峭,地表主要为各种⽕⼭喷发物组成。
在海拔1800~2000⽶地带,是由缓坡向⼭顶过度地带,属于寒温针叶矮曲林带。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探究刘丽杰金慧赵莹尹航贾翔陈庆红张德文炳贵平肖影李冰岩(1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吉林安图133613;2长白山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联合重点实验室)摘要: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脉区域总面积1964km2,核心区758km2,其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
针对其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词: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规律1长白山的环境与植物分布情况1.1长白山的自然环境长白山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在中国与朝鲜边界处。
长白山海拔高度差异十分明显,山脉从上到下的环境呈阶梯状分布,有许多种自然野生植物分布,由于海拔变化较大,植被分布呈阶梯状。
长白山是一座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爆发,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降落到远至日本海即日本北部。
但火山的爆发并没有影响植物的生长,反而生长着种类十分丰富的野生植被物种[1]。
1.2长白山野生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1)海拔500~800m,气温约为3℃,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壤,每年降水量大约为700mm,植物种类为含有少量针叶树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海拔1100~1800m时,气温约为2℃,这一部分的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壤,每年无霜期约为130d,植物种类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3)海拔1800m以上的地区,其地势较为陡峻,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主要为过去火山喷发的喷发物组成。
海拔1800~2000m的地带,坡度渐缓,属于过渡地带,植物种类为寒温带针叶矮曲林带。
(4)海拔2000~2700m时,由于这一段地带常年低温,温度极低,风吹大,树木难以生长,属于无林地带,但也有山地苔和小灌木等植被[2]。
2垂直分布中植物的特点2.1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在长白山海拔500~800m地区,主要分布着含有针叶林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长白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长白山是我国的名山,与五岳齐名。
我国人民对它的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秦之前其为不咸山,意即“有神之山”,汉朝时称其为单单大岭,魏朝时称其为盖马大山,后魏时则称其为太白山,直至宋朝以后才称其为长白山。
夏古以来,人们一直喜爱它的美丽和富饶,敬仰它的洁白与崇高,许多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世代流传。
因此,《长白山志》称其特点为“天工、神奇、博大”。
1.长白山的自然地理及生物资源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º56′—128º06′、北纬41º58′—42º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
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º00′,东经128º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
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
纵现长白山,可按高度和地貌部位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即火山锥体、山前熔岩高原和山前熔岩台地三个环状地带。
火山锥体是长白山的最上部分,范围为海拔2000—2700m,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坡度很陡,河流沟谷呈放射状分布,流速湍急。
下部为山麓斜坡,如裙状围绕锥体,上覆较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坡度较陡,冲沟发育较多,河流以侵蚀为主,多“V”型谷。
该带气候较为寒冷,为温带山地苔原气候型。
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最高气温亦不超过10℃,无霜期约为60天,一年内约250天被冰雪所覆盖。
山前熔岩高原是长白山高峰(火山锥体)和玄武岩台地相联的缓斜地带,海拔1000—2000m,呈环状围绕着山体,为一熔岩高原区。
森林资源分布(完整版)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
1. 森林概述全球森林资源广泛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包括大陆、岛屿以及北极和南极地区。
森林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
主要的森林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温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林等。
2. 森林资源分布情况2.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地区,包括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非洲的刚果雨林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雨林等。
这些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和温暖,使得植物生长茂盛,拥有巨大的物种多样性。
2.2. 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广泛分布于北纬30度至60度之间的地区,包括北美洲的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针叶树的生长,如松树和云杉等。
2.3. 温带落叶林温带落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0度至70度之间的地区,包括欧洲的北部和亚洲的东北部等。
这些地区的四季变化明显,适合落叶乔木如橡树和枫树等的生长。
3. 森林资源保护问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森林资源正受到严重破坏和逐渐减少。
森林砍伐、非法伐木和森林火灾等问题日益严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森林和进行森林恢复至关重要。
4. 森林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提供生态服务,如保持土壤稳定、水源涵养和碳储存等,还为人类提供木材、纸浆、药物和食物等重要产品。
合理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全球森林资源的分布广泛,涵盖热带雨林、温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林等不同类型。
然而,森林资源正面临严峻的保护挑战。
我们应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进行恢复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长白山:北半球幸存的温带森林作者:朴正吉来源:《森林与人类》2016年第11期全球最丰富的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长白山森林以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植被类型。
温带针阔混交林曾经一度覆盖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沿海、朝鲜南部和日本中部等地。
如今,大部分针阔混交林分布地带,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农田和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已改变了原来的植被区系和自然面貌。
而北美的原始针阔混交林几乎被破坏殆尽,整个欧洲仅30万公顷面积的原始林得到了保护。
幸运的是,1960年中国在残余的原始森林中建立了面积约20万公顷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温带典型的红松阔叶林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片森林是保存较好的温带森林中的一部分,在同纬度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整个北温带到极地范围内的大部分生物景象和生物类型,是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
温带森林原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给人类提供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机会。
在地质、地理、火山、植物、动物、气象、水文、生态、文化、保护等方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白山的经济活动改变了这个偏僻山地的寂静,这里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向往的旅行地。
初期访问这里的人,大多数是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他们来到这里是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奥秘。
后期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光顾这里,是为了领略长白山的奇异风光。
自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最耀眼的地方”。
其原因在于:长白山是火山、人类文化和自然长期协同作用,构成这一生态区独特的景观特征,具有综合性保留价值的地方。
生命之水,源于长白山山地的河流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流向大地、流向大海。
由于长白山高山地带雨雪量和永久性积雪的融化,这一地区是东北很多地区的重要水源。
森林起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碳循环、水分调节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长白山经过了地质上多次的火山活动,在地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如独特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景观、珍稀动植物和有规律的植被分布及代表温带森林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等。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中国森林分布图
中国森林分布图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森林类型由北向南主要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
针叶林
阔叶林
北热带季雨林、雨林
中国现存木本植物8000多种,占世界木本植物种类的1/3以上,被列为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名录的珍稀濒危树种近190种。
中华古水杉
中国森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演替,逐步形成了与自然地理条件、土壤气候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五个主要林区:东北内蒙古林区(3778万公顷)、西南高山林区(3911万公顷)、东南低山丘陵林区(5358万公顷)、西北高山林区(479万公顷)和热带林区(1030万公顷)。
长白山松林(东北内蒙古林区)
丽江云杉林(西南高山林区)
太白山奇峰(西北高山林区)
尖峰岭热带雨林(热带林区)
中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列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18.21%,相当于世界29.6%的61.52%,列世界第130位;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列第6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相当于世界0.6公顷的22%,列第134位;中国的人工林面积5365万公顷,占世界的28.73%,居世界第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森林覆盖率仅为8.6%。
经过几十年不懈奋斗,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国的森林资源在全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轻重的地位。
长白山是我国较大的天然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占全国的第二位,不少种类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珍贵树种,其中做为材用的就有沙冷杉、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大青杨、白桦、黄菠萝、紫椴、水曲柳等近50种,经济价值较高。
红松为裸子植物,松科,松属,又称果松。
是一种常绿乔木,高约30米,胸径可达1米,皮灰红褐色,鳞片状剥裂。
红松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中占据重要位置,被称为长白山珍品,是一种极为优良的用材树种。
红松是长白山以至东北地区主要产材树种之一,它的材质轻软,纹理通直,光泽美丽,耐朽力强,易于加工,它的最大优点是制成成品后,不挠曲、不反张、不弯形、不走样。
因此可供建筑、造船、车辆、枕木及制造器具等使用。
红松的另一个优点是松塔极大、松子极多,松子的含油率高达50-60%,、松子油食用后,抗寒能力比黄油还高。
同时,它也是绿化树种之一,松叶、松香可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对治疗烧伤的效果尤佳。
红皮云杉也属裸子植物,松科,云杉属,又称红皮臭,属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褐色或淡红褐色,常常生于枝端,成熟时下垂,果鳞不落。
红皮云杉生长于长白山区海拔500--1800米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的湿润是山坡、干坡或河岸,分布面积较广,其材质较好,木材轻软,结构细致,但耐腐力不如红松。
木材可供建筑,、造纸等用,皮、枝、叶人药,树皮、树脂、果鳞可供烤胶。
红皮云杉也可做绿化树种之一,供园林绿化和大片造林之用。
钻天柳为被子植物,杨柳科,钻天柳属、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150厘米,树干通直,树冠圆柱形,树皮浅灰褐色,片状纵裂。
钻天柳分布在长白山500-1650米的江、河沿岸的山谷中,生长。
在土壤比较肥沃。
阳光比较充足的地方,土壤为江、河沿岸的冲积土,成片生长或星散分布。
钻天柳属阳性速生树种。
用途较广,木材供建筑用,同时又是江、河沿岸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对研究杨柳科的系统分类及林木育种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胡桃楸被子植物,胡桃科,胡桃属。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株树分布研究作者:韩雪侯闯郭彦林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17期摘要: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0.06hm2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内前期林木的种类共15种,后期样木的总类共计14种,样地内林木的种类上基本没有变化。
前期样木中前3种样木为花楷槭31株、白桦14株、稠李14株,占样地内样木总数的52.7%。
后期样木中前3种样木为花楷槭36株、鱼鳞云杉16株、稠李15株,也占样地内样木总数的54.5%,前期样地内共有林木112株,后期样地内共有样木123株。
整个林分经过5a的自然生长,共有枯死林木9株(包含枯立木4株,枯倒木5株),进界木的株数共计20株,后期样木共计比前期样木净多11株。
关键词:长白山保护区;树种组成;林木株数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38俗话说“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向导”,它们用自身的存在指引着人类在历史的探索中前行,林业中把这种现象叫“适地适树”,进一步说明什么样的土地能够生长出什么样的植物,反言之,有什么样的植物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土地与其相适应,植物的这一特性为人类对土地的研究提供方便。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林区之一,该地区气候适宜,风景优美,适宜许多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经过成百上千年物种间的竞争、演替和进化等动作,保留下来大量的珍贵动植物,成为我国东北最为重要的天然物种宝库之一,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理想研究之所。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错综复杂的林木类型和林木数量奠定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重要的国际地位,也为我国在社会建设中源源不断的提供木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研究表明,林木种类及数量关系与材积等林分重要因子呈线性相关[1],因此对树种和林木数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 研究地自然概况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受季风影响的大陆山地气候,气候受地势高低影响大,冬季漫长寒冷,夏季较短,温暖湿润,是很多动植物生活和栖息的理想场所。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1. 引言1.1 长白山简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和吉林省交界处,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长白山主峰为白石山,海拔2749米,是中国东北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
长白山地处于寒温带,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气候区。
长白山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有许多火山口、火山温泉和火山湖。
长白山景观独特,四季分明,被誉为“北国江南”。
长白山是中国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
长白山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意义,还对研究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为保护和管理长白山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2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植物区系研究是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植物群落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为保护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其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通过研究植物区系可以揭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了解长白山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管理。
长白山植物区系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该地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对于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字数:227】2. 正文2.1 长白山植物区系特点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植物资源保护区,拥有独特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
长白山资源考察报告长白山资源考察报告一、概述长白山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是中国三大火山及40个“震旦生物群”之一。
其地形起伏,山峰众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随着旅游业发展迅速,长白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是对长白山的资源进行考察,包括水资源、林木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通过对长白山不同资源的研究分析,发现其资源潜力巨大,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期为长白山的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水资源长白山雪水资源丰富,产生了许多中华水源。
其主要河流有图们江、额尔古纳河、松花江等。
在长白山地下存在着丰富的天然地下水源。
研究显示,长白山地下水的水质和产水量都非常好,可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态建设。
此外,长白山水量大,是全国著名的水能资源区之一。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长白山充分利用其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发水能、地下水和生态水利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三、林木资源长白山是中国著名的森林生态区之一,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中国著名的天然林之一。
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绝大多数为天然生态林。
其中,长白山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辐射松、毛白杨等。
同时,长白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长白山的野生动物种数有500多种,其中濒危动物达到4种以上,植物种类则有3000多种,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包括菊花、白丝草、兜脉白雪花、白菜花等。
通过上述分析,建议长白山保护其生态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计划。
同时,可以在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矿产资源长白山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铁、锰、金、银、铝、铅、锌等数十种常见矿物,尤以金属、黑色金属为主要矿产。
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铅、锌、锡、钨、钼等,国内外均有较大需求。
黑色金属矿有铁、锰等矿种,是当前国内建设行业、交通行业、神舟工程等建设中,采用大量的进行加工的原始材料。
关于长白山的资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被称为中国的“五大神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长白山是一座火山,也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长白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
一、地理位置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辽宁省白城市、通化市交界处,东南距珲磴市115公里,距敦化市70公里,是三省区的交汇处。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的一部份, 是华北地块与辽东地块的边界. 周围环绕者一系列巍峨挺拔的山峰,山地面广大,生态多样,自然风光优美。
二、自然景观长白山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其中以长白水、天池、长白瀑布等著名景点为人所熟知。
长白山的主峰为长白山主峰,海拔为2691米,被誉为“东北之巅”。
长白山顶部有一片天池,四周终年白雪皑皑,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色。
而长白水,又称奇水,是长白山最大的瀑布,高200多米,激流涌动,声势磅礴,令人震撼。
长白山的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达95%,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森林区之一。
这里栖息着多种野生动植物,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长白山是中国特有的雪豹栖息地之一,也是东北虎的重要分布区域。
长白山的温泉资源丰富,分布在山腰,泉水清澈透明,被誉为“东北第一温泉”。
长白山还有着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包括长白山矿泉水、长白山冰泉水等知名产品。
三、历史文化长白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被称为“中华民族水神的故乡”、“中国泡妞的发源地”、“中国东北一绝”。
长白山是朝鲜族的圣地和神山,被朝鲜族奉为祖山,是世界上唯一被朝鲜族人民奉为圣地的山。
长白山还是传说中的皇宫所在地,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位海女皇女因爱慕长白山的美景而结缘,她把自己的宫殿移至长白山,从此在这里修行为神仙。
长白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众多民族的文化根源之一。
长白山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朝边界,曾是中国明清两朝边防要地,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长白山周边还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如清国颂北铁路、长白海军西路炮台等。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是指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物种的组合及其分布情况。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于研究长白山植物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长白山的海拔高度从600米至2691米不等,从山脚到山顶的高差达到了2000多米,这样的高度差使得长白山区域的气候、温度、雨量等环境条件都有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植物区系的分布。
长白山的植物区系可以分为森林区、亚高山灌丛草甸区和高山裸岩区。
在森林区,海拔约为800米至1500米,主要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由榛子、杨树、楸木等树种组成;针叶林则以落叶松、云杉为主。
这些植物适应了长白山湿润的气候,展示了温带森林的典型特征。
亚高山灌丛草甸区的海拔范围大约是1500米至2000米,这一层次的植物群落在长白山区域的分布较为广泛。
这里的植物主要有高山杜鹃、山岩梅、五味子等,分布在草地、石块等不同的生境中。
这一层次的植物适应了高山地区的严寒环境,尤其是寒冷的冬季。
高山裸岩区是长白山区域的最高海拔区域,主要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
这里的植物分布相对较少,主要以一些耐寒的小型植物和苔藓植物为主。
由于气候的严酷和土壤贫瘠,这里的植物适应了极端的环境。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海拔高度影响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而影响了植物的适应性和分布。
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长白山山脚的土壤较为肥沃,适合落叶阔叶林的生长,而高山裸岩区的土壤贫瘠,只适合一些耐寒的小型植物的生长。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长白山区域的生态特征和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还对于保护长白山的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长白山区域植物的适应特征和分布规律,还有助于开展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吉林省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交界处,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植被种类繁多,是研究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理想场所。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以森林为主,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和沼泽等。
针叶林区域广阔,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200米的地区,主要植被有云杉、红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
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低山地带,主要植被有榆树、白桦、水曲柳等树种。
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2000-2600米的地区,主要植被有高山针茅、箭竹等。
沼泽区主要分布在低洼湿地,主要植被有苔藓植物、莎草等。
物种丰富度高。
据统计,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的植物物种超过2000种,其中包括约60种特有植物。
这些物种包括树木、草本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形成了一个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垂直分布明显。
由于长白山地势高低起伏较大,海拔差异明显,植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类型逐渐变化。
低海拔地区主要分布落叶阔叶林,中海拔地区是针叶林,高海拔地区则是高山草甸和沼泽。
植物群落结构复杂。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不同海拔和土壤条件下的植被类型差异较大。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寒冷条件和土壤瘠薄,植被矮小,以草本植物和藓类植物为主导。
而在低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植被生长茂盛,以高大乔木为主导。
生态功能显著。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植物群落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地的稳定性。
植物群落能够调节气温和湿度,保持地区的水、热平衡。
植物群落还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栖息地,维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物种、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复杂的群落结构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这些特征为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也为保护长白山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长白山森林分布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属长白山植物区系,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区内植被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草甸、高山苔原等组成,从保护区边缘至山顶,高程相差近2000米,而水平距离仅45公里。
在这么短的水平距离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变化悬殊,呈现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
并从下到上依次形成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四个植被分布带,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景象,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是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山前台地。
地势平缓,山地棕色森林土为本带主要土壤类型,同时在排水不良的地区也发育着沼泽土。
该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植被类型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相层次明显,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也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更为繁多。
针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植物中,针叶树以占优势的红松为代表。
此外,尚有长白落叶松、鱼鳞松、红皮云杉、长白松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白桦、山杨等。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优越的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及丰富的饵料,所以这一带动物种类较多,且多为广布型种类。
如东北虎、梅花鹿、麝、紫貂、马鹿、青羊、野猪、猞猁、水獭以及中华秋沙鸭、鸳鸯、金雕、黑琴鸡、榛鸡等。
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多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
针叶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100-1800 米之间。
地形为倾斜玄武岩高原,气候冬寒夏凉,土壤主要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
除针叶树之外,伴生有槭树、花楸等阔叶树,但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针阔混交林带明显减少。
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苔鲜类发达,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
本带动物种类大为减少,除部分鸟类、兽类和两栖类中的极北鲵外,鱼类很少出现,爬行类也只有极北蝰和腹蛇。
由于气候冷温,林深树密,适于古北界树栖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如紫貂、黑琴鸡等在本带仍较多。
岳桦林景观带分布在海拔1800-2000 米之间,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坡度较陡,一般超过20以上。
气候处在针叶林气候型与山地苔原气候型之间,气温低,降水多,相对湿度较大。
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风力强,树木矮小弯曲,植被为岳桦林,同时山地苔原与针叶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复杂的植被镶嵌类型。
乔木以岳桦为主,亦分布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伴有散生的长白落叶松、东北赤杨、花楸等。
灌木以耐寒种类为主。
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
动物种类较单调,数量亦少,这里仅在夏季成为偶蹄类动物如马鹿、梅花鹿等”避暑”、取食的场所。
高山苔原景观带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处长白山火山锥体中上部,地表覆盖着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
气候为高山苔原型,湿度大不,风力特强,土层脊薄。
随着海拔的增高,植物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生长期很短。
该带植物矮小为葡匐状,根系肥
大,花序大型,色彩鲜艳,无高大乔木,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
植被为典型的高山苔原植被类型。
主要植物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松毛翠、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圆叶柳等。
动物种类更加稀少,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
此外,白腰雨燕、领岩鹨是高山苔原带常见的鸟类。
森林资源
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93年调查的资源数据,全区有林地面积为196465.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68918.5公顷,占总面积的86.0%;疏林地8406.0公顷,占4.3%;灌木林4897.4公顷,•占2.5%;未成林造林地349.0公顷,占0.2%;草地、拣集迹地、风倒迹地、沼泽地等无林地10955.5公顷,•占5.6%;•林业设施和林业其它用地2538.6公顷,占1.4%。
全区森林覆盖率88.5%。
区内活立木总蓄积4373.5 万立方米,(包括天然林4367.83万立方米,人工林5.70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4323.9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9.9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9.7万立方米。
有林地每公顷平均蓄积256.0立方米。
有林地中,成熟林比重最大,其面积、蓄积分别为94295.0公顷、2708.9万立方米,比重分别为55.8%和62.7%。
其次是近熟林,面积为27782.0公顷,蓄积为608.3万立方米,其比重分别为16.5%和14.1%。
其它龄组的面积、•蓄积比重分别为幼龄林2.3%和0.5%;中龄林14.5%和9.4%;过熟林10.9%和13.3%。
有林地绝大部分是天然林,面积为167081.0公顷,蓄积为4320.5万立方米。
分别占98.9%和99.9%,其余为人工林。
天然林中,主要的
优势树种(组)是混交林、针叶林、云杉冷林、阔叶林和落叶松林,人工林则只有落叶松林。
全区活立木蓄积按树种分类,针叶树蓄积2553.6万立方米,占59.1%.主要树种为红松、云冷杉、落叶松;阔叶树种蓄积1770.2万立方米,占40.9%。
主要树种为水曲柳、胡桃楸、黄波萝、椴树、柞树等。
(如此大的生物量基础,如以每年1%的净生长率计算,每年的净生长量亦超过40万立方米木材)实验区的森林经营开发实验区处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外围和保护区内公路两侧500-1000米范围。
目前在实验区的主要研究试验煤杨桦次生林改造实验。
保护区边缘有桦杨次生林7000公顷,林龄达40多年,多为近成熟林或成熟林。
表1. 白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森林蓄积量
红松母树林
被誉为”红松之乡”的抚松县露水河林区,是国家列入的最重要的”红松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保护地,专门设立了红松母树林管理处。
这里的红松不仅树干笔直挺拔,而且材质优良,是最上等的栋梁之材。
当年建立”毛主席纪念堂”时,所用的木材就是从这片红松林中挑选的。
”露水河红松母树林是国家1964年划定的我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面积为11,764公顷,是一座天然优良的基因库。
长白山西南坡
全区耕地仅占总幅员的10%,而林地占72%;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山地气候随海拔的增高而变化,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也较明显。
海拔500米以下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阔叶林多演变为低质木林,灌丛或耕地。
林下、林缘、山坡、荒地、村边、路旁等处,经济植物种类繁多。
海拔500-1,100米间为针阔混交林带。
这一带范围广,面积大,是野生经济植物的主要产区。
海拔1,100-1,800米间为针叶林带,1,800-2,100米间为岳桦林带,2,100米以上为高山冻原带。
生长着长白山区特有的珍稀植物种类。
本区除外,在集安一带还分布有华北植物区系种类,如天女木兰、漆树、盐肤木、太子参、农吉利、葛藤、省沽油、八角枫、白檀山矾、锦带花等。
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育成了植物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天然绿色宝库”。
这里有丰富的木材、药用、食用、油料、酿酒、编织、蜜源、绿化、工业原料及观赏等经济植物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山区人民致富的源泉。
1986年8月下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西坡和西南坡受到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吹倒从海拔750-2000米,即从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至岳桦林的一个风倒带。
风灾面积达9800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0;风倒立木总蓄积量为200多万立方米,其中核心区立木蓄积量达199万立方米。
风倒面积最大的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红松林分布区生长最好、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最高的红松林,每公顷蓄积量在600立方米以上,最高可达800立方米。
风灾发生后,关于风倒木如何处理的问题,曾有较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定清理风倒木,以加速迹地的幼树更新,同时利用风倒木的木材。
因此,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开始清理风倒木,1989年大范围作业,至1993年,大部分倒木已清理完毕。
为止,自然保护区在6年时间内,清理风倒木40多万立方米,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