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通解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9
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通解》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家庭、家庭教育、儒家伦理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家语通解》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
本文从孔子家语的起源、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家庭秩序的维护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家语通解》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极其巨大,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孔子家语》,不仅被誉为儒家伦理的精神指南,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家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它是儒家之颠峰,汇集了众多先祖对中华民族和家庭教育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成为后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石。
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有序家庭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爱惜礼仪,促进长期和睦;尊重父母,尊严家庭及家族;崇尚节义,保持良好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对于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乃至现在的家庭礼仪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孔子家语以其精炼的文字把众多的道德概念浓缩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成为中华民族家庭教育和伦理道德精神的体现。
它指明了家庭内部功利与道德关系的结合方式,关注“居家之义”,强调“子事父母”,重视“父子之义”和“乃长之序”,强调“支民以德”,提倡“治国以礼”,以此传承儒家伦理道德传统。
家庭秩序的维护是社会稳定的根基,而家庭的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良莠。
《孔子家语》提出“自律”“家庭服从”“尊重”“慈爱”“爱护自然”等方面的原则,提倡“忠孝、慈爱亲情”,使家庭成为一个和谐、健全的家园,开创和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
《孔子家语通解》作为一篇经典著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是许多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参考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它在传播儒家文化、推动和维护家庭秩序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孔子家语·卷三》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三》孔子家语.卷三观周第十一【原文】孔子谓南宫敬叔[1]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
"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
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2],始有国而授厉公。
及正考父[3]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
故其鼎铭[4]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5],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6]。
值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
"其恭俭也若此。
’臧孙纥[7]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
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
’属臣曰:‘汝必师之。
’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8],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
"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9]。
敬叔与俱。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10]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
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注释】[1]南宫敬叔:鲁国大夫,即孟僖子之子,原姓仲孙,名阋。
[2]弗父何:宋湣公共长子,孔父嘉之高祖,厉公兄。
旧注:"弗父何,缗公世子,厉公兄也。
让国以受厉公。
《春秋传》曰:‘以有宋而授厉公宜。
’"[3]正考父:弗父何的曾孙,曾辅佐戴公、武公、宣公。
生孔父嘉,即孔子的祖先。
[4]鼎铭:旧注:"臣有功德,君命铭之于其宗庙之鼎也。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译文:
曾子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
不认识他的儿子,可以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可以看看他的朋友;不识别这个君王,可以看看他派遣的使者;不了解这个地方,可以看看这里的草木。
所以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种满芝兰花的房间,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
孔子家语通解
“家之言者,亲亲扬扬也”,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家语令人称赞,是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性文字。
家语主要用来表达亲情,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永恒的学术宝藏。
家语主要用来传达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对父母的尊敬。
它可以提高家庭内儿童的孝心,让他们在尊重和爱护自己身边老人,家人之间发展充满爱与和谐的关系。
孔子说:“子之事父,先尊而后宽;子之事母,先宽而后尊”。
这里,“先尊而后宽”的核心就是以“尊重”代表爱的表现,原因是家庭中父母的地位比孩子更高,因此必须先得到尊重才能得到宽容和体谅;“先宽而后尊”的核心则是以“宽容”代表爱的表现,原因是孩子有时会过失,因此必须先得到宽容才能得到尊重。
此外,家语还可以用来谆谆教诲家庭成员,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做事。
它以德行来引导儿女们把礼仪、孝道、仁爱、诚实、勤奋等融入家族的文化,让家庭生活更加朴实、和谐、健康。
“以言传训,以德治人”,孔子的家语就是借以传授孝道、教育、娱乐的有力工具,促使家庭成员之间有感情及关系,使家庭更具有凝聚力。
家语不仅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对道德、和谐、善良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诠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探究家庭之间感情关系和彼此关爱的帮助。
孔子家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令许多家庭充满爱与和谐。
结论:
孔子的家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把礼仪、孝道、仁爱、诚实、勤奋等融入家族文化的文字。
它不仅可以提高家庭和谐度,还可以传达家庭的亲情,让家庭成员之间有感情及关系。
家语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文化,令许多家庭充满爱与和谐。
孔子家语原文及注释孔子家语原文及注释《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文集,由孔子的学生及后人整理而成。
这本书共收录了孔子的许多言论和教诲,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道德指导。
以下是《孔子家语》中的一些原文及注释:1. 原文:“君子不器。
”注释:这句话是指真正的君子不会只注重外在的器物,而是更注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君子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来衡量一个人,而不是单纯地看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
2. 原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它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气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3.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担心自己对别人了解不足。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实践,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满足感。
5.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它认为无论和任何人相处,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家语》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派。
这本书中的原文和注释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的指导和启示,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和正确的决策。
孔子家语通解[最新]《孔子家语通解》之《问礼第六》读后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
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
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注解:孔子回答道:“我听说,在民众生活中,礼仪是最重要的。
没有礼就不能有节制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
所以,君主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使他们懂得礼的重要和礼的界限。
读完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们育红的“礼仪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仪式也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如升旗仪式,开学仪式,颁奖仪式等。
在有了众多仪式后,学校还着力打造了跟学生切身相关的六大仪式可见其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孩子进入小学,不是简单的升级问题,其实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进入小学意味着他进入了人生最关键的品德、兴趣甚至性格养成的阶段,。
孩子将在小学度过六年的时光,在这六年期间学校交给孩子的仅仅是如何去学习吗,不是,还应该留给孩子他们成长的印迹,而学校打造的六大仪式其实就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
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仪式,这就是在无形中提醒孩子:你们在不断成长,不断收获。
孩子进入一年里这是具有里种子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以往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家长们就会给孩子添置新书包、新文具、新衣服,寓意新的开始。
但是这样教给孩子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对孩子心灵的触动不大。
而学校的入学礼恰恰弥补了孩子心灵成长的触动。
在仪式开始前一阶段老师们带着孩子练习进场,在一遍遍的练习中孩子们首先会感到这个仪式的重要性。
仪式举行前一天我们会发给孩子心愿卡写上自己的心愿。
当仪式举行时小代表拿着心愿瓶,从队伍中走过,孩子们会把自己的心愿卡小心翼翼的放入心愿瓶,班主任老师会用丝带封好瓶口,大家的目光都会聚焦在心愿瓶,那一张张心愿卡就像一颗颗的种子,他们会在心愿瓶中待上整整六年,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成长方式“灌溉”自己的种子,期待六年之后愿望成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
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
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
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
《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
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第二篇:孔子读后感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
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解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们整理而成的一部书,记录了孔子言行和他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议题的思考。
下面是《孔子家语》中的一段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孔子家语中的经典之一,意思是说,无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从中我可以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而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则可以引起我对自己的反思,通过改正自己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家语》解析1. 孔子家语的创作背景:《孔子家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整理而成的,反映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正是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思考,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
2. 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是亲仁治国,强调了仁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选择师承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养分。
3. 孔子家语的时代意义:《孔子家语》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文化瑰宝。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割据、社会不稳定,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意义寻求道德准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孔子的思想给予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强大的凝聚力和道德向导,为后世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孔子家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家语中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我们的榜样,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并致力于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展开全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1],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2],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3]。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4],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5],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6],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7],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8],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9],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10],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11],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12],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孔子家语的读后感《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
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
”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
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
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
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
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
”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
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
”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
”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
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久佚。
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伪作,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卷一相鲁第一
卷一始诛第二
卷一王言解第三
卷一大婚解第四
卷一儒行解第五
卷一问礼第六
卷一五仪解第七
卷二致思第八
卷二三恕第九
卷二好生第十
卷三观周第十一
卷三弟子行第十二卷三贤君第十三
卷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六本第十五
卷四辩物第十六
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卷五颜回第十八
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卷五在厄第二十
卷五入官第二十一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卷六五帝第二十四卷六执辔第二十五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
卷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卷七郊问第二十九
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卷七刑政第三十一
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冠颂第三十三
卷八庙制第三十四
卷八辩乐解第三十五
卷八问玉第三十六
卷八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卷九本姓解第三十九。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孔子家语·卷二》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二》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原文】孔子北游于农山[1],子路、子贡、颜渊侍侧[2]。
孔子四望,喟然[3]而叹曰:"于斯致思[4],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旖旗缤纷下蟠于地[5]。
由当[6]一队而敌之,必也攘[7]地千里,搴旗执聝[8]。
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9]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白冠[10],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辩[11]哉!"颜回退而不对。
孔子曰:"回,来,汝奚独[12]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回闻薰[13]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14]其五教,导[15]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16],室家无离旷[17]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18]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19]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1]农山:山名,在鲁国(今山东)境内。
[2]侍侧:在旁边陪着。
[3]喟然:叹息的样子。
[4]于斯:在这里。
致思:集中心思思考。
[5]旖旗:即旌旗。
蟠:盘曲地伏着。
旧注:"蟠,委。
"[6]当:掌管,率领。
[7]攘:夺取。
或作排斥义。
《孔子家语通解》是一部对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进行全面解读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孔子的思想、人格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孔子家语通解》,我了解到孔子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以“仁爱”为核心,强调“爱人”和“忠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之心,以慈悲和同情心对待他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其次,通过《孔子家语通解》,我领略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风采和思想魅力。
书中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道德、政治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和独特见解。
例如,孔子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著名言论,这些言论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最后,通过《孔子家语通解》,我认识到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及现代社会的影响力。
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在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公益事业和人际关系中,而他的“礼”的思想则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传承中。
总之,《孔子家语通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更认识到了它们对后世及现代社会的影响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家语通解_孔子家语通解目录《孔子家语》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论语》类,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家语通解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家语通解简介《孔子家语》最早见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论语》类,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及思想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珍贵资料。
《孔子家语通解》2009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孔子家语通解目录卷第一相鲁第一始诛第二王言解第三大婚解第四儒行解第五问礼第六五仪解第七卷第二致思第八三恕第九好生第十卷第三观周第十弟子行第十二贤君第十三辩政第十四卷第四六本第十五辩物第十六哀公问政第十七卷第五颜回第十八子路初见第十九在厄第二十人官第二十一困誓第二十二五帝德第二十三卷第六五帝第二十四执辔第二十五本命解第二十六论礼第二十七卷第七观乡射第二十八郊问第二十九五刑解第三十刑政第三十一礼运第三十二卷第八冠颂第三十三庙制第三十四辩乐解第三十五问玉第三十六屈节解第三十七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本姓解第三十九终记解第四十正论解第四十一卷第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家语》是《论语》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家语》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受人之言言,与人为善善,柔以得之,强以时之,知之要之。
毋回,毋仇,毋怨而怒。
”孔子说:“君子接受他人的言语,对他人善良,柔软地去取得,强硬地去处理,认识并掌握要领。
不要执迷于过去,不要与人结仇,不要因怀恨而生气。
”从上述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语,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谦卑、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君子应当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同情心。
君子要柔以得之,强以时之,即在处理事务时要柔软、有耐心,但也要有决断力和果断行动。
这既展现了君子的宽宏大量,又体现了他的果决和果断。
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认识要领,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事情的关键点,这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君子要避免回头、结仇、心存怨恨而生气,保持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学习《孔子家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孔子家语》,领悟其中的深意,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这篇文章中的原文和译文性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参考】。
第二篇示例:《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最早记载在《论语》中。
本文将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原文:孔子曰:夫吾道一以贯之,何曾之为?吾言一以谆之,何曾之过?汝曹敢不威不怒而亦谏!汝曹敢不疾不徐而亦谏!译文:孔子说:我一直遵循着一条道路,从未偏离过。
我说话一直都很谨慎,从未失言过。
郑重声明:文档全部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具体情况敬请以权威部分发布的信息(官方报道)为准!孔子家语通解——弟子行第十二【原文】卫将军文子①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
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
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
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
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②,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
‟…永言孝思,孝思惟则。
‟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③名。
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
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
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
‟孔子告之以《诗》曰:…靡④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⑤,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
不憨不悚,敷奏其勇。
‟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⑥之行也。
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
尧舜笃恭以王天下。
‟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
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
‟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
众人闻之,以为成也。
‟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
‟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
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⑦,是曾参之行也。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参中夫四德者也。
‟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
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
‟《诗》⑧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
‟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
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⑨,无小人殆。
‟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
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
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⑩。
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
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
往来过之,足不履影。
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执亲之丧,未尝见齿。
是高柴之行也。
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
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隋。
‟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
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
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
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
”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
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
”孔子曰:“然。
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
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
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
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
盖铜鞮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
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
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
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
有道顺命,无道衡命。
‟盖晏平仲之行也。
“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
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
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
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
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
盖介子山之行也。
”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谓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
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
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
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
‟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
‟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译文】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
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
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
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
‟因此难以回答。
”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
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所以敢冒昧问您。
”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
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很认真的,是颜渊的品行。
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颜渊说:…如果遇到国君宠爱,就能成就他的德业。
‟…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
‟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
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
“身处贫困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借用般客气。
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总是怨恨别人,不总是记着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
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
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端正,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
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
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
‟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
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
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
‟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
‟“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
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
‟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
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
‟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
‟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
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
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
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
‟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
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
‟《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
‟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
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
‟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
“富贵了他也不欣喜,贫贱了他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
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
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
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
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
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
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
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
这是高柴的品行。
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
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
‟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
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
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
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
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