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净慧(2001年6月18日于柏林禅寺问禅寮)此次承蒙玉佛寺的大和尚、各位班首、执事以及两序大众的盛情邀请,要我来随喜追思真禅大和尚逝世五周年的水陆法会,并在水陆法会期间,为大家作一点点佛法方面的交流,谈不上是什么讲经,更谈不上开示。
从清末民国一直到解放以后,上海都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所在,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镇,许多大德长老都在这里弘法利生,青年法师也很多,居士大德和学者研究佛法、弘扬佛法的大有人在。
上海是一个人才济济、龙象群集的地方,我来这里讲佛法,实在感到非常惶恐。
好在今天有几位长老、几位老居士在此,如果讲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希望各位指正。
更希望各位大德、长老加持,使这次讲法活动能够达到彼此欢喜、彼此交流默契的效果。
玉佛寺的讲经活动已经举行了一年多,有多位法师在这里讲过佛法。
我这次讲的题目叫做《入禅之门》,有六个小题,一天讲一个题目。
大家知道禅不是讲的,禅很难讲,可是为了方便初学的理解,又不能不讲。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禅,然后再讲一讲怎样进入禅。
我再声明一句,这不能说是讲,只能说是交流、请教。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
这是个老题目,有很多人讲过。
怎么讲、能不能讲得好,还请大家指教。
我今天所讲的禅,不是六度禅波罗蜜的禅,当然也不是四禅八定的禅,而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禅宗的禅与六波罗蜜的禅是同一个事物,又是分别的两个事物;它与四禅八定的禅可说是同一个事物,又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言也是应当扫除的,那为什么还要讲呢?因为不借助语言文字,要想进入禅就很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有一个解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
六祖大师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执著文字,但又不能离开文字,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
1
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50句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4、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
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
乘,此为佛乘。
7、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
此人解佛语。
8、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9、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10、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11、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12、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13、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14、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
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15、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16、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17、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18、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19、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20、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1、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
空,故常在涅槃。
觅心了不可得(圣严法师《禅语100》)觅心了不可得问:二祖慧可禅师对菩提达摩说:「我的心不安宁,请帮我安心。
」达摩说:「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沉默了好久,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
」达摩说:「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意思是不是说,连心都不存在,还有什么安宁、不安宁的问题呢?一般人最常感受到种种心境的出现,比如心痛、心焦、心急、心慌、心悸等等,如果跟他说「你的心其实是不存在的」,大概很少人会接受吧!答:一般人的烦恼心不断在波动,岂会承认无心呢?当然,也有人说:「我没想到做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会使你伤心,我是无心的,你不要在意。
」这种无心是搪塞、推诿吧!是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得光光的。
人除非睡熟了或失去知觉,否则是不会无心的;粗心也是有心。
「觅心了不可得」是相当不易的工夫,只要看过禅宗公案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慧可去见达摩之前已经修行很久,只因心不安所以去问达摩祖师。
达摩给他的是禅师的反应,禅师往往不给弟子正面的解答,而是把问题转过来还给他,要他自己找答案。
这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回应。
如果顺着人的心给它说明解释分析,心会越来越乱,想得越来越多,离开智慧越来越远。
因此达摩要慧可把心找来,实际上没有心这个东西,那只是一个个念头的起伏。
前念灭,后念起;后念起,前念灭,念头不断起灭。
如果很认真地找自己的心,在寻找的当下,霎时扣住烦恼起伏波动的心,这个心竟然不见了,剩下的是平静的、安定的,甚至没有念头的一种经验。
这不能称为是心或念,而是一种体验。
人的心没有头、没有尾,也没有痕迹,无处可觅,有的只是杂念而已,是一团烦恼心、分别心、执着心、自我中心的组合。
如果发现这个事实,实际上就是开悟了。
如果你试着找自己的心,一定越找越多,边找边想,念头纷飞。
当你不再想时,这也是念头,因为你在想自己的心并没有在动,这当然是念头。
为什么慧可做得到呢?因为他已经修行很久,遇到达摩一句话打回来,把他的妄想、分别、烦恼、执着的念头打得粉碎,终于发现心了不可得;无心可安,才叫安心。
一苇渡江,只履西归:达摩祖师的传奇一生!达摩是谁?菩提达摩,通称达摩。
生于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
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
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达摩东来一天,达摩向他的师父求教:“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
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之后,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说:“大师,自从我登基以来,修佛寺,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请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很坦然地说:“无功无德,就像物件的影子,你说它有,但是却没有。
”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又问达摩祖师说:“那要怎么样才算是有功德呢”?祖师就说:“要洁净完满的得道者才有,但是这种人很难找!”梁武帝又问:“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 达摩祖师就说:“没有!”梁武帝听了很生气,又说:“身为僧人,你知道你是谁吗?”这时候,祖师冷静的说:“不知道!”于是梁武帝就把达摩祖师赶走了!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就谈起了达摩祖师的对话:“志公大师,曾经我问达摩祖师,我修寺院,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问他我有什么功德?而他却说我没有?”志公大师回答说:“达摩祖师答得对呀!皇上,你要知道,你本来是有功德的,但是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这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也就没有了。
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禅宗六代祖师及其建树简介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慧可(487—593)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sēng璨càn大师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
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四、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
慧可和达摩的故事
慧可和达摩都是中国禅宗的祖师。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慧可听说天竺来了一位参禅高僧菩提达摩,就住在嵩山少林寺,于是下决心跟随达摩学习禅法。
他找到达摩后,被达摩拒绝,但他没有灰心,每天侍立在洞外。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神光依然站在山洞外,落地的积雪埋没了他的双膝。
达摩终于被他的毅力所感动,收他为徒,并给他取名为慧可。
慧可向达摩请教法印,但达摩说:“法印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你要从自己的心里去参悟。
”慧可又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请您为我安心。
”达摩说:“好,你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想了半天,说:“全身上下,找不到我心的位置。
”达摩说:“我已经把心为你安好了。
”
慧可和达摩的故事展现了禅宗的精神和追求,他们的对话也成为禅宗的经典语录。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实用版】
目录
1.达摩血脉论简介
2.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3.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正文
【达摩血脉论简介】
达摩血脉论,又称《达摩祖师血脉论》,是佛教禅宗创立者达摩祖师所著的一部论述佛教修行的经典之作。
该书主要论述了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心法,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达摩血脉论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一观点主张直接指向人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从而达到成佛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理念。
其次,达摩血脉论提出了“静坐”和“面壁”两种修行方法。
这两种修行方法都强调内省和自悟,通过静坐和面壁,让人们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入认识,从而达到修行的境界。
最后,达摩血脉论强调“无我”和“空性”。
这一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执着,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虽然达摩血脉论是佛教经典,但是其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现代人
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核心观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直接指向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纠缠于问题的表象。
达摩血脉论所强调的“静坐”和“面壁”修行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从而达到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深入认识。
达摩破相论的讲解一、引言《达摩破相论》是佛教经典之一,由菩提达摩所著。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破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破相来悟道成佛。
本文将详细讲解《达摩破相论》的核心思想,以飨读者。
二、《达摩破相论》背景介绍在佛教中,“相”指的是世间万物外在的形象和特征。
人们往往会执着于这些表象,以至于遮蔽了自己的佛性。
因此,破相成为了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菩提达摩,作为禅宗初祖,他在《达摩破相论》中详细论述了破相的境界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指南。
三、核心思想讲解1.破相的境界《达摩破相论》中提到了三种破相的境界:第一种是破除对事物形象的执着,第二种是破除对事物性质的执着,第三种是破除对事物空无的执着。
这三种境界层层递进,最终使人达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觉悟。
1.破相的方法为了达到破境的目标,需要修行相应的禅法。
在《达摩破相论》中,菩提达摩提出了“观自在”、“无我”、“无常”等修行方法。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培养人们在面对世间万物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体悟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四、现实意义与应用《达摩破相论》作为一部佛教经典,其实不仅仅对佛教徒有指导意义,对于广大世人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物质和精神追求所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通过学习《达摩破相论》,人们可以学会如何面对纷扰的世界,坚守内心的信仰和原则,不被世俗所累。
同时,《达摩破相论》中的修行方法也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我修养,增强内心的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因此,《达摩破相论》不仅是一部古老的佛教经典,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智慧宝典。
五、结论总的来说,《达摩破相论》是菩提达摩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
它告诉我们,要想解脱生死、证悟成佛,必须破除对世间万物表象的执着,体悟事物的真实本质。
通过学习和实践《达摩破相论》中的修行方法,我们可以逐渐达到这一境界,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珍视这部经典,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中,共同追求真理、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在欲行禅”与“祖师西来”在欲行禅禅,起源于中国,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静心、静思的修行方法。
在欲行禅,意味着放下欲望,通过冥想和静坐来寻求精神上的平静和自我觉醒。
禅修者要放下杂念,专心致志,通过呼吸和内省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禅修是一种修行,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坚持。
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为了实现禅修的目标,曾经在少林寺坐禅九年,最终参透了佛法的精髓,从而传授出少林功夫和禅学。
在欲行禅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消除负面情绪和杂念,人们能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从而改善身心健康,提升心灵境界。
在欲行禅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欲望,回归内心本真,实现心灵的自我净化和解放。
禅修者通过冥想、打坐和持诵经文来达到消除杂念、平静内心的效果。
这种身心调和、灵魂觉醒的修行方式,对于心灵压抑、情绪问题和压力大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在欲行禅也是在寻求超脱,超脱物质欲望和世俗纷扰,从而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和平与满足。
通过禅修,人们能摆脱对外界物质的执着,找到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快乐。
禅修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代表了一种高度的内心觉醒和苦恼超脱的修行方式。
在欲行禅,不仅是精神修行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在欲行禅,意味着追求内心真正的平和和满足,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祖师西来祖师西来是指佛教禅宗祖师达摩从印度西行来到中国的历史事件,也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的象征。
达摩祖师是佛教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在中国传播了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达摩祖师是印度的僧侣,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修行理解和精深的禅修修行。
在传说中,达摩祖师在印度南天竺(今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菩提迦耶,面对向他求法的长安从西天而来的弟子,于是力挺邓尼给他法,赐他发心楷修。
万物ding俗繁心杂d纷的环境。
乒房料有与过简因让性商新果亮编许切。
祖师西来,是达摩祖师带着禅宗的智慧和教义来到中国的历史事件。
传说中,达摩祖师为了弘扬佛法,从印度经过漫长的艰难跋涉,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嵩山少林寺。
将心来,与汝安
(2012-10-12 23:38:37)[删除]
转载▼
标签:
转载
《将心来,与汝安》,禅理也,今温故而知其茶意。
品茶安心,茶香伴眠。
原文地址:将心来,与汝安作者:自在观
家里的茶器静置案头,不常用。
夜饮茶后常辗转反侧,不得好眠。
虽为茶人却不敢嗜茶,每每浅尝辄止。
新识茶友曾笑我:非茶之恶,汝有不安分之心,故也。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安心法。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
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
慧可沉默良久,然后才说:“觅心了不可得。
”
达摩祖师说:“我与汝安心竟。
”
慧可当下觉悟。
那一念早已消逝不见,何必再去苦苦追寻那一念烦恼。
旧念已逝,新念未生,只有此时当境,如是安心。
大雨初歇,掌灯煮水。
友短信至:试茶否?可二茶对冲,以试高下。
回信曰:将晚,只试一茶,不分高下,见谅。
今夜必无眠。
诸缘放下,此时此心只事一茶。
取仙芽一枚,用茶刀仔细分剥,茶叶簌簌撒落,默然静守。
水初沸,温杯净具,陶壶瀹茶,素瓷分汤。
茶不言,却已历经尘世。
深植,经年,吐芽;采之;晾之;炒之;揉之;晒之;蒸之;压之;裹之;藏之;拆之;烫之;煮之。
因缘相续,生死轮回,茶自有每一次当下的香气,不混淆,不重复,仅此一次。
茶味,由口至心,滋润枯肠;
茶意,绵绵舒缓,甘苦相依。
夜凉如水,胸臆安然。
竟有困倦,茶香伴眠,惬入清梦也未可知。
达摩血脉论原文读诵
【实用版】
目录
1.达摩血脉论的概述
2.达摩血脉论的内容解析
3.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正文
【达摩血脉论的概述】
达摩血脉论,又称《达摩祖师血脉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之一,据传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所著。
此书通过论述血脉的传承,强调了禅宗法统的正宗地位,对于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摩血脉论的内容解析】
达摩血脉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序”、“血脉论”和“问答”。
在“序”中,达摩回顾了自己传承禅宗法门的经历,明确表示自己所传的禅宗法门源自佛陀。
在“血脉论”部分,达摩详细论述了禅宗的传承,从佛陀开始,历经多代祖师,直至达摩自己。
达摩认为,只有通过师徒间的心传,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精髓。
在“问答”部分,达摩回答了关于禅宗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达摩血脉论的现代意义】
虽然达摩血脉论是一部古老的佛教经典,但它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血脉论强调了师徒间的传承关系,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次,血脉论中关于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阐述,对于那些寻求精神解脱的人们也具有指导价值。
最后,血脉论中强调的正宗地位,也提醒人们在学习、传承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时,都要尊重传统,严
谨治学。
第1篇一、引言达摩,原名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达摩的人生哲学中,他强调“禅宗在心”,主张“见性成佛”。
本文将从达摩的人生感悟出发,探讨其哲学思想,并结合自身心得体会,阐述达摩人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达摩人生感悟1. 禅宗在心达摩认为,禅宗的本质在于人心,他说:“禅者,心也。
”这意味着,禅宗的修行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内心的觉悟。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达摩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2. 见性成佛达摩强调“见性成佛”,即通过修行,发现自己本具的佛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无明所遮蔽。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揭开无明的面纱,发现内心的佛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名利所困,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
达摩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佛性,从而获得解脱。
3. 无分别心达摩提倡“无分别心”,即不对事物进行好坏、善恶的分别。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偏见和歧视所困扰,达摩的人生感悟提醒我们,要消除分别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
4. 无住于心达摩强调“无住于心”,即不对事物产生执着。
他认为,执着会导致痛苦,只有放下执着,才能获得自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名利、情感所困,达摩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三、心得体会1. 关注内心达摩的人生感悟让我深刻认识到,关注内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通过学习达摩的哲学思想,我明白了要关注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
2. 消除分别心达摩提倡“无分别心”,让我意识到,消除分别心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歧视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学习达摩的人生感悟,让我明白了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消除分别心。
3. 学会放下达摩强调“无住于心”,让我认识到,学会放下的重要性。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与⽩话《悟性论》是达摩祖师另⼀部修⾏⼈必看的经典,包含了实际修⾏的核⼼智慧,⽆论你是否对禅宗感兴趣,这都是⼀次让你打破固有的⾃⼰,梳理真实见地的必经之路。
“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让达摩祖师东传千年的智慧,落实到修⾏中的每⼀个实处,万法维⼼惟真实,破相显理明真意,你收获的再不是“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的世俗的逃避理解,⽽是真正落到实处点滴的如来真意。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与⽩话(上)(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夫「道」者,以「寂灭」为体。
「修」者,以「离相」为宗。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道」,是以「寂灭」为本体。
修⾏,是以「离相」为宗旨。
所以佛经说:「寂灭就是解脱,因为离灭了种种的现象。
」佛者,觉也。
⼈有觉⼼,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知「有相」是⽆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若闻此法者,⽣⼀念信⼼,此⼈以发⼤乘⼼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然贪嗔痴亦⽆实性,但据众⽣⽽⾔矣。
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法,⽽成于世尊。
」三毒者,贪嗔痴也。
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
⼈有觉悟的⼼,修⾏得到真理解脱,所以称为佛。
佛经说:「离灭⼀切诸相,就叫做佛。
」知道即使「有相」也是⽆相之相,这个不可以眼见,只可以⽤⼤智慧知道。
如果知道这个法门的⼈,⽣⼀念信⼼,此⼈就是发⼤乘⼼超越三界。
三界就是贪嗔痴。
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
但是贪嗔痴也没有实体性,这个是将就众⽣的⽅便说法⽽已。
如果能够返照⾃⼼,可以清楚明了见到,贪嗔痴本体就是佛性本体,在贪嗔痴本体之外没有其他佛性本体。
佛经说:「诸佛由本体⽽来,常常⾝处于贪嗔痴中,在种种善法中成长滋养,⽽成就为世尊。
」三毒,就是贪嗔痴。
⾔⼤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之处。
⽆所不乘,亦⽆所乘,终⽇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达摩祖师《绝观论》译文英文回答: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eatise on the Supreme Doctrine" by Bodhidharma is a valuable text that provide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Zen Buddhism. This text is believed to be the earliest known writing on Zen and is attributed to Bodhidharma, the legendary founder of Zen Buddhism.In this treatise, Bodhidharma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irect perception and intui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existence. Bodhidharma uses vivid and poetic language to convey his ideas, making the text both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nd emotionally resonant.For example, Bodhidharma writes, "The supreme doctrine is not a doctrine, nor is it not a doctrine. It is beyond all doctrines, yet it encompasses all doctrines." Thisstatement encapsulates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Zen teachings, which often employ contradictory language topoint beyond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Bodhidharma also uses metaphorical language toillustrate his points. He compares the mind to a mirror, saying, "The mind is like a mirror that reflects all things. It is clear and bright, but when dust accumulates, it becomes obscured." This metapho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of purifying the mind from delusions and attachments in order to see reality as it truly is."The Treatise on the Supreme Doctrine" is a challenging text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templation and reflection. It invites readers to go beyond intellectual analysis and directly experience the truth for themselves. Bodhidharma encourages practitioners to let go of conceptual thinking and to cultivate a state of pure awareness, known as "no-mind" or "wu-nien."中文回答:《绝观论》是达摩祖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入探讨了禅宗佛教的精髓。
①
安心法门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出联灯会要)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
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
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
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
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
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
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
说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
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
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
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处;无
②
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
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
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
空而常用,故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