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1956-2005年降水量特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8.02 KB
- 文档页数:3
2014年1月 第36卷第1期 地下水 Ground wmer Jan.,2014 Vol_36 N0.1
临城县1956—2005年降水量特性分析
刘英学。刘超
(河北省邢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 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源,降水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特性。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取决于水汽来源、天气系统
和地形等条件。掌握了降水量的变化特性,对雨洪分析和防汛抗旱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利用1956—2005年系列资料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年内分配、年际间波动及多年变化等方面对临城县降水特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降水;地区分布;年内分配;特性
[中图分类号]P3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1184(2014)01—0122—02
临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西北部边缘。属于暖温
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介于北纬37。2O 至37。
35 、东经l14。03 至114。38 之间。东西长49.8 km,南北宽25.4
km,总面积为797 km 。全县山丘区面积619 km ,占总面积的
77.7%,平原区面积178 km ,占全县总面积的22.3%。
水汽来源与天气系统
临城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冬季受极
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受大陆性变性气
团影响,降水不多,由于偏北或偏西风盛行,蒸发量增大,往往形
成干旱天气;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促使西南和 东南洋面上暖湿气流向本区输送,成为主要降水季节;秋季,东
南季风减退,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加强,逐渐变为秋高气爽的少雨
季节。夏季影响临城县的天气系统有7种类型,即东北低压、东 蒙低涡、冷锋、西来槽、横切变、黄河气旋及台风。据统计,西来
槽和冷锋是影响本县的主要天气系统。
2资料收集和整理
为了提高降水量的计算精度和便于等值线图的绘制,充分
搜集利用本地及相邻区域水文部门和气象部门的降水量观测资
料、搜集了以往的分析成果及有关图件,并对资料进行了分析研 究。选用的降水资料主要来源于整编后的资料。共收集整理了
15处雨量站的降水量系列资料,其中山区雨量站10处,平原雨
量站5处,站网密度为53.1 km /站。
在选用的l5处雨量站中,降水量实测资料系列全部在40
年以上,达到50年以上的雨量站10处,占79.7%。
为了增强降水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
参数的精度,对资料不连续、个别年份缺测或未达到5O年同步
系列标准的雨量站,采用直接移用、邻站相关和降水量等值线图
内插等方法进行延长或插补。
3系列代表性分析
评价一个系列的代表性,不仅要看系列的长短,更重要的是
看系列本身的丰枯结构和统计参数的相对稳定程度。若在一个
随机系列中,有一个或几个完整的丰枯周期,其中又包含长系列
中的最大和最小值,统计参数、Cv、Cs/Cv相对稳定,则一般认为 这个系列的代表性比较好。选用系列年限在5O年以上的西台 峪、郝庄、临城水库和鸭鸽营4处雨量站降水资料进行长短系列
统计参数对比分析,检验1956—2005年同步系列资料的代表
性。
从计算结果表1可以看出,1956—2005年系列各代表站均
值与长系列均值比变化范围在0.89~1.027之间,1956—1979
年24年系列均值与长系列均值比变化范围在0.949—1.148之
间,略偏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次采用1956—2005年系列
的均值与长系列均值基本一致。1956—2005年系列计算结果的
代表性较好,在没有足够长系列资料的情况下,采用该系列进行
统计参数计算是可行的。参数对比见表1。
表1 代表站长短系列参数对比表
4 年降水量
4.1年降水量的计算 本次降水量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由1956—2005年降水
[收稿日期]2013—07—24
[作者简介] 刘英学(1978一),女,河北临城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分析计算及水质分析工作。
122 第36卷第1期 地下水 2014年1月
量同步系列资料计算结果得知,临城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全县保证率20%、50%、75%、95%的降水量分别为679.3 mm、
539.1 mm。其中,山丘区年降水量550.6 mm,平原499.1 mm。 506.7 Inm、398.9 mm和296.5 mm。见表2。
表2临城县流域分区年降水量成果表
全县8个乡镇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以赵庄乡最大,为600.4 mm;郝庄乡次之,为576.3 mm;东镇镇最小,为497.1 mm,见表3。
表3 临城县行政分区年降水量成果表
4.2降水量的区域分布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临城县年降水量区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自山区向平原呈现逐 渐递减之势,总趋势是山区大于平原。山区多年平均在500—
650 mm,平原多年平均在480—510 mm之间。就单站情况而言
亦如此,例如山区的西台峪站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1764.9 ITlm
(1963年),平原区的鸭鸽营站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仅1352.3 mm
(1963年),两站最大年降水量之比为1.31:1。
4.3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临城县降水量具有年内分配非常集中的特点,全年降水量
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
7、8两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特别是一些大水年份,降水更加
集中(例如,临城水库站1963年最大7天降雨量980.6 mm,占全
年降水量的74.2%;最大30天降水量994.6 film,占全年降水量
的75.3%)。非汛期8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5%左 右,而非汛期又以4、5、10三个月所占比重为大。各流域分区代
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统计见图1。 百分比
图1 临城县代表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图 4.4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大小,可用变差系数或极值比(最大值与 最小值之比)加以衡量。年降水量系列的CV值越大,极值比越
大,年降水量越不均匀。临城县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的范围
为0.30~0.40,全县平均年最大降水量为1963年1 402.2 mm,最
小降水量为1972年251.9 mm,极值比为5.64。山区年降水量变
化幅度大于平原,各站极值比大部分在4.0以上。其中,郝庄、西
台峪站变化幅度最大,极值比分别高达6.75和6.32,变差系数分
别为0.30、0.40。各雨量站实测最小年降水量一般为200~300
mm,如黑城站1972年降水量仅243.2 rain。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一
般为800~1 000 mm,个别站较大,如西台峪站实测最大年降水量
为1 764.9 m/n(1963年)。1956—2005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见图2。
降水罱(rnm)
lIilJ Iil i,lll埘l
j _ 归
年代 图3 临城县不同区域降水量年代变化柱状图
(下转第126页)
123 第36卷第1期 地下水 2014年1月
素,比如,华北平原地区,第1II含水组一般为农业用水,开采量
很大,开采程度很高,为主要的超采含水层,在论证时,如果第1II
含水组和第1V含水组均可以满足项目需求时,考虑到农业开采
的因素,一般要避开第1II含水组而以第1V含水组为取水水源。
所以,在确定地下水取水水源时,分析要全面、客观、符合实际情
况。另外,由于地下水的超采严重,除了生活必需用水以外,其
它用水一般不建议开采深层地下水,而要选择浅层水或者处理
后可以利用的咸水层做为取用水水源,在有可替代水源的情况
要进行水源的及时切换,尽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从而保护
深层地下水资源。
为了查明取水水源位置的地下水状况,计算取水区域的地
下涌水量、取水影响半径、地下水开采降深等,需要进行项目的
单井或多井抽水实验及回灌实验。通过抽水实验,不仅可以准
确确定取水井的取水层位、单位出水量、地下水的补排情况、降
深等水力参数,还可以根据抽水实验的数据对取水的影响进行
定量的分析,对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通过回灌实验可以明确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在条件具备
的情况下便于进行地下水的回灌,提高地下水的赋存量,实现采
补平衡。所以,在论证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
采集实验数据,为论证结论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取水水源论证中,水质的论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水
量论证是说明有没有水的问题,水质论证就是说明可不可用的
问题。一些项目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比如制药业,就需要通过水
质检测来核定地下水水质情况。在取水水源深度确定的情况
下,进行水质分析,在水质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看是否可以通
过一些成本可控的技术手段来使水质满足项目需求,如果仍无
法符合项目需求,那就需要重新进行取水水源论证,重新论证取
水层位,直至取水水源满足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时,还要分析论证取水的影响
(上接第123页)
表4 临城县不同区域降水量年代变化统计表
4.5 降水年代变化趋势
全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降水量比1956—
2005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多10.7%和9.2%,七十年代以后比50
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少1.6%、14.6%、7.2%和2.1%。
从流域分区降水量年代变化可以看出,山区五十年代至
六十年代平均降水量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多6.4%和
10.3%,七十年代以后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少0.7%、 15.0%、6.7%和1.9%。平原区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平均降
水量比50年系列均值偏多26.6%、4.8%,七十年代至九十
126 情况,建议做长时间取水的地下水位降深预测,以确定项目取水
对于区域水资源的累积影响。在做取水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区
域内同一取水层位的其它取水水源情况,避免取水井距离过近
而相互影响,影响水源保证程度,还要考虑地下水超采的层位, 避免在超采层内大量长时问取水,以减少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环
境地质问题。
6 结语
低平原区,由于地表水资源的缺乏、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复
杂、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使在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时候,
在进行论证范围取舍、工作等级确定、水平年确定、区域水资源
状况分析、地下水源论证等方面存在很多不便于查明的因素,导
致水资源论证的精度不够、预测不准、质量不高,没有起到应该
起的作用,一方面造成了取水许可的审批工作困难,另一方面也
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取水的水资源论
证工作,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加强,修改相应的导则和技术
标准,与地表取水论证分开对待,采用不同的论证技术要求,加
强政策的支持,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管,使论证报告的编
写更接近项目的实际需求并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使地下
取水水资源论证工作更加合理和具有指导意义,真正成为地下
取水许可审批的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高秀娟,褚全家.饮用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界线的探讨.山西水利 科技1996一A12. [2]李明良,范素平.河北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主要技术问题 的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一B06. [3]黄勇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广西水利水 电2007—5.
年代平均降水量比50年系列均值分别偏少4.7%、12.5%、
9.0%和3.1%。全县、山区、平原各年代降水量均值变化见
图3,年代变化见表4。
5 结语
全县上个利用临城县1956—2005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
近50年该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得到了有意义的
结论:
(1)降水量的区域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
响。临城县年降水量区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自山区向平原呈
现逐渐递减之势,总趋势是山区大于平原。山区多年平均在500
—650 mm,平原多年平均在480~510 mm之间。
(2)临城县降水量具有年内分配非常集中的特点,全年降水
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降水量又主要集中
在7、8两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非汛期8个月的降水量仅占
全年降水量的25%左右,而非汛期又以4、5、10三个月所占比重
为大;
参考文献
[1]方子云主编.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11O
一133。
[2]水利部水文局.水资源调查评价培训教材[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