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68.60 KB
- 文档页数: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一、本文概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于维护全球水循环、保持水资源平衡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包括其定义、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以期加深对其生态价值和重要性的理解。
本文还将详细介绍水源涵养功能的计量方法,包括传统的水量平衡法、同位素示踪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遥感监测等新技术手段,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框架,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雨水截留:森林的树冠、枝叶和地面植被能有效截留降落的雨水,减少雨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从而降低雨水在地表的流速,增加雨水在地表的渗透时间。
这种截留作用有助于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持水: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森林植被通过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储存。
同时,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
地下水补给: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减缓地表径流和增加地下渗透,为地下水提供稳定的补给来源。
这种补给作用对于维持地下水位、保障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调节: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大气湿度的稳定,对局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森林还能通过影响风速、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调节区域气候,为水源涵养创造有利条件。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在维护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于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源涵养功能的计量方法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之一,其计量方法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矿井水资源评价——以阜新矿区为例李喜林;王来贵;刘浩【摘要】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资源,结合当前水资源评价的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将矿井水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提出了“矿井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建立了面向生态的区域矿井水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它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技术体系.以中国典型的矿业缺水城市阜新为例,运用数学理论、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水质评价、水量评价、污染评价及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角度介绍了矿井水资源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对阜新矿区矿井水水质、水量、污染及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提出矿井水应该进行资源化利用,以解决矿区缺水问题,同时控制矿井水对地下水的污染.%In order to reasonably exploit and utilize mine water resources,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rrent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taking mine water and ecosystem as a whole, the paper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mine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 mine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iming at ecology were developed. Its connotation, research aspects and technical system were also explained. In the view of four aspects, i.e., water quality, water quantity, pollution, conditions of mine water exploitation & utilizati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of mine water resource evaluation were illustrated by combining mathematical theory, laboratory experiment, field monitoring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king Fuxin, a typical mining city with water shortage in northea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Fuxin mining area for water quality, water quantity,pollution and utilization condition of mine water, we found that the mine water should be utilized as resource to solv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of the mining area, simultaneously the pollution of ground water by mine water should be controlled.【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矿井水资源评价;阜新矿区;矿井水质;地下水污染;矿井水资源化【作者】李喜林;王来贵;刘浩【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阜新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辽宁阜新 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3;P641.8矿井水是由于采矿活动造成采动区域及其周边区域水文地质系统与水文地质单元隔水构造的破坏,从而改变了地下水及地表水径流方向和途径,最终在采空区或采动场所汇集,并在汇集过程中因物化作用与时间效应遭受污染的、交替性差的水体。
目前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单元法(FEM)、边界元法(BEM)和有限分析法(FAM)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快速大容量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在地下水资源分析评价中得到逐步推广,具有明显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尤其近十几年,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国外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目前,国外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数值模拟法的薄弱环节,提出新的思维方法,采用新的数学工具,分析不同尺度下的变化情况,合理地描述地下水系统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因素。
1、该领域科学家在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工作程序、步骤方面达成了一致,强调对水文地质条件合理概化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尺度转换问题和量化不确定因素问题。
根据Anderson等提出的工作程序,要建立一个正确且有意义的地下水系统数值模型,应进行以下工作:确定模型目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模型设计及模型求解,模型校正,校正灵敏度分析,模型验证和预报,预报灵敏度分析,模型设计与模型结果的给出,模型后续检查以及模型的再设计。
Ewing提出地下水污染流模拟和建模需要强调3个方面的问题:①有效地模拟复杂的流体之间以及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②必须发展准确的离散技术,保留模型重要的物理特性;③发挥计算机技术体系的潜力,提供有效的数值求解算法。
针对Newman等的推测,Wood提出了二维地下水运动有限元计算的时间步长条件。
Kim等对抽取地下水造成的noordbergum effect (reverse water level fluctuation)现象进行数值模拟,阐述了其机理性原因。
Scheibe等分析了在不同尺度下的地下水流及其运移行为。
Ghassemi指出三维模型可以详细说明含水层系统的三维边界条件以及抽水应力情况,而二维模型就不能恰当处理。
Porter等指出DFM (data fusion modeling)可以量化各种各样的水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数据及模型的不确定性,可以用于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数据整合和模型校准。
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及其管理策略已成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作为研究这两种水资源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在模拟水资源动态变化、预测水资源发展趋势以及优化水资源管理策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现有模型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回顾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单的概念模型到现今复杂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模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和里程碑事件。
文章重点介绍了当前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主要类型,包括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模型和系统模型等,并详细阐述了各种模型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文还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还总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和挑战,如洪水模拟、水资源评估、水质模拟等,并指出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文章展望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模型精细化、智能化、多尺度耦合等方面,以期推动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基本理论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水文学原理、水力学原理、环境科学原理以及数学模型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一模型致力于理解和描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关系,从而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学原理为耦合模型提供了宏观的水循环过程框架,包括降水、径流、蒸发、入渗等基本环节。
这些环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水量交换关系,是耦合模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水力学原理为耦合模型提供了水流运动的微观描述,包括渗流、河流流动、洪水演进等。
阜阳市现状地下水水位水量适宜性分析殷玉忠;刘佩贵【摘要】为实现构建水位和水量双指标相结合的地下水水资源控制管理模式,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分析了阜阳市地下水动态特征,制定了研究区浅层下水水位水量适宜区间,并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水量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确定为1.5~3.0m,枯水期或春季可适当调整,但建议最大埋深不宜大于3.8m,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可确定为1.0~3.0m,局部地区根据具体要求可做适当调整;现状条件下,阜阳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基本位于制定的适宜水位埋深区间内,间接反映出,在现有开采井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前提下,该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较适宜,同时间接验证了制定的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的合理性.【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7(027)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适宜水位区间;适宜开采量;浅层地下水;适宜性【作者】殷玉忠;刘佩贵【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40 引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量[1],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与之相近的安全开采量、可持续开采量等概念也逐渐被提出来,如王振龙等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地下水4个功能条件的地下水安全开采量概念[2]。
学者们对地下水水位也做了相关研究,如杨泽元等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3],刘波等提出了地下水安全开采动态控制水位的概念[4]。
但是,地下水水位和开采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际情况下,地下水水位或水位埋深直接综合反映了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变化情况,通过对其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便捷的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均衡状况。
但上述研究仅侧重于水量或水位一个方面,为此,叶勇等提出了以地下水控制性水位结合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双重管理地下水的手段[5],闫学军等提出了地下水水位—水量“二元”指标管理新模式[6]。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及水网构建效果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6)二、流域水资源系统现状分析 (7)1. 水资源量分布 (8)2. 水质状况 (9)3. 水资源利用现状 (10)4. 存在问题与挑战 (11)三、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规律研究 (12)1. 难以预测的挑战 (13)2. 持续性评估的必要性 (14)四、水网构建方案设计 (15)1. 水资源调配原则 (17)2. 水网构建目标 (18)3. 水网结构设计 (18)4. 水网实施策略 (20)五、水网构建效果模拟与评估 (22)1. 数值模拟方法应用 (23)2. 不同情景下的水网构建效果对比 (24)3.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5)4. 环境效益评价 (26)六、结论与建议 (27)1. 结论总结 (29)2. 政策建议 (29)3. 研究展望 (31)一、内容概括本篇论文深入探讨了流域水资源系统的韧性演变过程,并对水网构建的成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论文开篇即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流域水资源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加强水资源系统的韧性建设,并优化水网结构。
韧性演变指的是系统在面临外部压力时,能够迅速调整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现场监测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理论,对流域水资源系统的韧性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水网构建策略对提升系统韧性的效果。
通过改进流域水文模型、优化水库调度方式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防洪(干旱)能力;而完善供水网络布局、提升应急供水能力等策略,则有助于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论文还关注了流域水资源系统韧性演变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系统韧性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增加水资源系统的投入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韧性水平。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4、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5、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6、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8、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9、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1.03•【字号】沪府发[2014]1号•【施行日期】2014.0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4〕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现将《上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年1月3日上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上海,现提出实施意见如下:一、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涉水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上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本市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水生态保护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草)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2年2⽉⽬次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 引⽤标准 (1)3 总则 (1)3.1 调查的主要⽬的 (1)3.2 调查的基本任务 (2)3.3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 (2)3.4 调查原则 (2)3.5 调查⼯作阶段 (4)4 设计书编制 (4)4.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 (4)4.2 设计书内容 (5)5 调查内容与要求 (6)5.1 基本内容与⼀般要求 (6)5.1.1 基础地质调查 (6)5.1.2 地下⽔调查 (6)5.1.3 ⽓象⽔⽂调查 (7)5.1.4 ⽔⽂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 (7)5.2 不同类型区⽔⽂地质调查 (8)5.2.1 平原地区 (8)5.2.2 岩溶地区 (9)5.2.3 黄⼟地区 (9)5.2.4 丘陵⼭地地区 (10)6 调查技术⽅法与要求 (11)6.1 资料搜集 (11)6.1.1 ⽬的 (11)6.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 (11)6.2 遥感解译 (11)6.2.1 遥感解译⽬的 (11)6.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 (12)6.2.3 遥感解译内容 (12)6.2.4 成果资料 (12)6.3 ⽔⽂地质测绘 (12)6.3.1 基本任务 (12)6.3.2 测绘⼯作的基础与⽐例尺 (13) 6.3.3 ⼯作⽅法与要求 (13)6.3.4 ⼯作程序 (13)6.4 开采现状调查 (13)6.4.1 调查⽬的 (13)6.4.2 调查内容 (14)6.4.3 井点调查⽅法要求 (15)6.4.4 泉点调查要求 (15)6.4.5 排⽔量调查统计 (15)6.4.6 回灌井调查 (15)6.4.7 资料整理 (16)6.5 环境地质调查 (16)6.5.1 调查⽅向 (16)6.5.2 主要调查内容 (16)6.6 ⽔⽂地质物探 (16)6.6.1 地⾯物探 (16)6.6.2 ⽔⽂测井 (17)6.7 ⽔⽂地质钻探 (18)6.7.1 ⽬的与任务 (18)6.7.2 ⽔⽂地质钻探布置原则 (18) 6.7.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 (18)6.7.4 钻孔处理 (19)6.7.5 钻探成果 (19)6.8 抽⽔试验 (19)6.8.1 抽⽔试验的任务 (19)6.8.2 ⼀般规定 (20)6.8.3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4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5 恢复⽔位观测 (21)6.8.6 原始资料与成果 (21)6.9 地下⽔动态监测 (21)6.9.1 ⽬的与任务 (21)6.9.2 监测⽹布置基本要求 (21)6.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21)6.9.4 资料整编与成果 (22)6.10 ⽔、⼟、岩分析实验 (22)6.10.1 ⽔质分析 (22)6.10.2 岩(⼟)样测试 (23)6.10.3 其它 (24)7 地下⽔资源评价 (24)7.1 原则 (24)7.2 资源计算类别 (24)7.3 ⽔⽂地质参数 (24)7.4 计算⽅法 (25)7.5 地下⽔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25)7.6 ⽔质评价 (25)8 开采潜⼒分析 (26)9 开发利⽤⽅案 (26)9.1 原则 (26)9.2 开发利⽤分区 (26)9.4 开发利⽤⽅案编制过程中宜对下述⼏⽅⾯提出意见或建议 (27)10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 (27)10.1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的内容 (27)10.2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现状评价 (27)10.3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预测评价 (27)10.4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评价 (28)10.5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正效应评价 (28)11 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 (28)11.1 综合研究 (28)11.2 成果编制 (29)11.2.1 基本要求 (29)11.2.2 成果主要内容 (29)11.2.3 图件编制 (29)11.2.4 ⽂字报告编制 (30)11.2.5 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 (31)11.3 成果审查验收 (31)11.3.1 野外验收 (31)11.3.2 报告审查 (32)11.3.3 资料归档 (32)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100000区域⽔⽂地质普查的性质、⽬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法、⼯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法。
摘要:水资源评价的实质是为了有效地开发保护和管理水资源,使其能够服务于整个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实际工作。
当前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进行水资源评价时为了能够对水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开发和利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当前水资源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问题对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对水资源评价进行了专门的界定,认为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资源的来源、质量、数量和范围等相关方面进行确定,以此来评估水资源的可利用和可开发的可能性。
我国在《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水资源学中对水资源评价也进行了专门的界定,认为水资源评价是指按照水资源的自然领域和地域对水资源的质量、时空分布、数量和开发利用等相关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估,这是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最基础的工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水资源的依据。
从国际和我国对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界定来看,水资源评价的实质是为了有效地开发保护和管理水资源,使其能够服务于整个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实际工作。
当前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进行水资源评价时为了能够对水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开发和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越来越大,水资源评价面临着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新的挑战,因此,对水资源的评价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知识的增长。
1水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在国外水资源评价最先开始于19世界的末期,当时的评价主要是相对简单的工作,主要做水量统计和水文观测等方面的工作。
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不断增长,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缺水问题、水资源污染和不断退化等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张光辉,申建梅,聂振龙,王金哲,严明疆,郝明亮(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从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切入,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应用系统论和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地下水功能的基本理念、评价标准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华北滹沱河流域作为示范区应用,结果表明具有实用性。关键词:区域地下水;资源-生态-地质环境功能;功能评价与区划;滹沱河流域示范中图分类号:P64116;64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6)0420062205
收稿日期:2005204214;修订日期:2005210226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专题/地下水综合评价方法专题研究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126)。作者简介:张光辉(1959-),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与可持续利用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E2mail:Huanjing@heinfo.net
1 问题提出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简称/资源功能0,下同)仅是地下水功能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维持功能(简称/生态功能0,下同)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简称/地质环境功能0,下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制约和相互作用。无论地下水的哪一功能过度强化,都必然引起地下水的其他功能响应变化。近30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地表水长期大规模地拦蓄,使得不少地区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出现并不断扩大,引发了地面不均匀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和海咸水入侵等环境问题。这与以往偏重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而对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急需按新的要求对区域地下水评价的指导思想、理念和方法诸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以利于协调综合地发挥地下水的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为提高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提供科学依据。2 基本理念与适用范围211 基本理念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Function)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1)资源功能:地下水的资源功能(GroundwaterResource2function)是指具备一定的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水的供给保障能力。(2)生态功能:地下水的生态功能(GroundwaterEcologicalFunction)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良性维持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3)地质环境功能: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GroundwaterGeologicEnvironmentFunction)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所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性所具有支撑和保护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212 评价主体地下水功能评价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包括驱动、状态和响应三类群。/驱动因子0是指驱动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影响因子。例如降水变化、开采地下水等。/状态因子0是指描述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的因子。例如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等性状。/响应因子0是指由于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变化而相关能力或环境响应变化的因子。213 应用范围主要面向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平原区地下水系统。
3 技术导则与方法311 技术导则(1)立足于地下水自然属性,兼顾长期人为因素影
#6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第4期 响下的社会属性,重视前期资料及成果的利用。(2)以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3)水循环规律作为基础,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为评价主体,重点评价地下水的各功能区位特征及主要自然属性状况。(4)尽可能地多目标保护、多功能互补和综合发挥作用。312 评价体系(1)体系的层次结构: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它由系统目标层(A)、准则功能层(B)、属性指标层(C)和要素指标层(D)4级层次结构组成(见图1)。
图1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Fig.1 Frameworkofthehierarchysystemfor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
A层是系统的总目标,即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性。B层是描述总目标的功能准则,由资源功能B1、生态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构成。C层是描述各功能层(Bi)的属性指标,由m个指标C1、C2、C3、C4、C5、C6、C7、C8、C9、C10、,,、Cm构成,是各功能状况的评价基础。D层是描述各属性指标(Ci)的最基础要素,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地下水系统某一属性状况,是具体评价的基本指标,由n个D1、D2、D3、D4、D5、D6、D7、D8、
D9、D10,,Dn构成。(2)指标体系与标准: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属性评价标准、功能评价标准和系统综合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表1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分级标准Table1 Gradingcriteriafor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
系统目标(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综评指数值018~110016~018014~016012~014012~0状况分级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较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较弱可持续性弱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功能指数值0184~1100167~01840134~01670117~01340117~0状况分级强较强一般较弱弱级别代码IIIIIIIVV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标准属性指数值018~110016~018014~016012~014012~0状况分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313 评价步骤与方法(1)确定评价目标及划分基本单元:首先确定评价范围,使地下水系统具有完整性。然后按流域尺度划分评价分区和剖分基本单元。剖分基本单元的方法有二:¹在资料较齐全的地区,将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划分至第4级区(基本单元),其中上、中、下游段作为第一级分区;在各一级分区内,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第二级分区;再根据各二级分区的补给、迳流和排泄,以及地下水埋藏状况,划分入渗补给带、迳流储存带、滞留储存带等,作为
#63# 2006年第4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第三级分区;在第三级分区内,进行剖分,形成评价基本单元;º在难以划分上、中、下游段地区,可直接剖分形成基本评价单元。基本单元形状和面积大小,可根据资料情况和研究程度确定,但是需要遵循水文地质单元及地下水评价的基本要求。(2)遴选影响因子:尽可能利用已有数据和资料,适度开展补充性调查;将所有影响因子归类,分析、遴选和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分别建立基础数据表(见表2),为构建指标层体系作准备。
表2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基础数据归类表(示例)Table2 Exampleofbasicdatasheetforgroundwaterfunctionassessment服务对象:资源功能分区编码:12资料时段:200013-200516属性层名称:资源占有性要素指标名称:储存资源占有率归档编码:2005A1-12
单元编码要素值数据来源与状况说明单元编码要素值数据来源与状况说明单元编码要素值数据来源与状况说明单元编码要素值数据来源与状况说明10189纸图估值110183纸图估值210181专家赋值310143纸质图估值20178电图插值120172电图插值220171纸图估值320174电子图插值ssssssssssss
(3)构建指标体系:结合项目要求,并考虑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获取难易程度,确定基本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的基础层)))要素指标层。然后,根据层次关系和群组关系,组成属性指标层和准则功能层。在此基础上,构成地下水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在同一地区,尽可能建立归一、规范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可通过由粗至细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立较完善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4)评价方法:首先根据可持续利用原则,确定地下水资源功能(B1)、生态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
(B3)的组合群拟实现的总目标及其权值关系[1]。为了
实现B层对总目标的描述,以A层的要求为准则,对B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得到系统(A)层的判断矩阵,即A={bij|i,j=1~n}n@m
对A层各要素的重要性如下:b1,1表示资源功能对水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1PB1=1;b1,2表示资源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1PB2;b1,3表示资源功能对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对
重要性,为B1PB3;b2,1表示生态功能对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B1;b2,2表示生态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B2=1;b2,3表示生态功能对地质环境功
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2PB3;b3,1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资源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B1;b3,2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生态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B2;b3,3表示地质环境功能对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对重要性,为B3PB3=1。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构建的地下水功能权重综合判断矩阵如下(表3):表3 地下水功能权重综合判断矩阵Table3 DiscriminatingmatrixforgroundwaterfunctionweightsAB1B2B3B1b1,1b1,2b1,3B2b2,1b2,2b2,3B3b3,1b3,2b3,3 其中,bi,j>0,bi,j#bj,i=1;当i=j时,bi,j=1。与上述方法相同,分别根据各功能(B1、B2和B3)的准则要求和各属性(C1、C2、C3,,)的要求,构建B层和C层判断矩阵。然后,进行层次排序及求解权向量,即确定上述各判断矩阵的同一层次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次某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检验和修正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对于一个正向量W=(W1,W2,,,Wn)T,其标准化向量W为Ws=W1Eni=1Wi,W2Eni=1Wi,,,WnEni=1WiT式中Ws(Ws1,Ws2,,,Wsn)T为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次某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对判断矩阵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直到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第3步是确定层次总排序权值。若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子B1、B2,,,B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子C1、C2,,,Ck,,,Cn,它们对于因子B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1j、b2j,,,bnj(当Ck与Bj无关系时,bkj=0)。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