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发生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猪混合感染高热综合症的防控措施作者:崔秀敏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7期崔秀敏(河北省遵化市畜牧水产局 064200)猪混合感染高热综合症是由多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混合感染引发的一种以高热、呼吸道症状和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高致死性传染病。
1 流行特点前几年“猪高热病”流行的季节明显,主要发生于高热,高湿季节,现在流行的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主要侵害仔猪和母猪。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和接触性传播。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感染情况下差异较大。
发病猪场主要为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以及中、小型养猪场;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发病更为严重。
2 临床症状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病猪皮肤发红,耳发绀;腹下,臀部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和呕吐;病猪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眼发红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少部分猪群便秘,粪便于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浑浊,颜色加深。
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病猪后肢无力,频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张口尖叫。
有的病猪口吐白沫、全身抽搐而死。
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
有的猪场高达50%~90%,母猪在怀孕早期出现流产,产死胎,怀孕后期死亡率高。
3 剖检症状所有病死猪均出现全身淋巴肿大,心脏胀大变软。
肺病变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出血斑;肝脏柔软,能捏成团,肺部呈现大理石样。
病猪脾脏重大,质胞。
病死猪肝脏肿胀,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
4 预防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隔离、消毒。
防止此病传人。
必须加强非典型猪瘟的预防,由于在猪瘟高热病病例中,猪瘟是引起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古必须确保猪瘟免疫效果到位。
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抗生素可通过药敏实验来选择。
夏季猪血液原虫病混合感染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现在气温逐渐升高,猪的采食量下降,也会影响到猪的生长发育,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而这个时候,是猪病多发的时候,非常容易感染疫病,尤其是猪血液原虫病的混合感染。
有些养殖户的卫生不注意,各种蚊蝇昆虫活动频繁,非常容易传播疾病,导致养殖场内的猪混合感染。
那么猪血液原虫病混合感染都有哪些症状?该如何防治?一、猪血液原虫病混合感染的症状以中小猪为主,初期体温升至40.5℃-41.5℃,部分高达42℃,呈高度稽留热,病猪食欲废绝,精神沉郁,怕冷挤堆、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部分皮肤发红,卧地不起,驱赶时叫声嘶哑,排黄色稀便。
全身皮肤发红,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暗红或紫色,指压后不褪色,2~4天后全身皮肤色泽变淡,呈苍白色,但耳、鼻、腹下、四肢等部位皮肤色更深,呈紫红色,皮下弥漫有大量斑点状紫色出血,触诊可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有的皮肤发黄,眼结膜、口腔黏膜轻度黄染,眼睛周围、肛门周围呈蓝紫色带状。
多数病猪粪便干燥,个别猪尿液发红,甚至呈酱油色。
有的初生仔猪出现类似黄痢及脑炎症状,咳嗽、喘气,鼻流黏液性液体,后期有明显的腹式呼吸,死亡前口鼻流出稍黄色黏液。
随着病程延长,不少仔猪和保育猪贫血消瘦,皮肤苍白,背毛逆立。
部分母猪和育肥猪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和跛行现象。
二、猪血液原虫病混合感染的治疗方案原则:以“抗菌消炎、清热、杀虫、补血强体”为原则,杀灭病原,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修复机体受损组织。
立即隔离病猪,彻底消毒周边环境和圈舍,全群拌料磺胺米诺+氟苯尼考5-7天,进行预防。
1、主要用于以高热不退、先期皮肤发红后期皮肤苍白、贫血消瘦、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仔猪和部分保育猪的治疗。
分别各侧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天;三氮脒+头孢喹肟,对贫血消瘦、厌食的仔猪,同时肌注右旋糖酐铁和复合维生素B作辅助治疗。
2、主要用于以高热、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血尿、便秘、猪体全身有淤血斑为主要症状病猪的治疗。
猪混合感染防治措施混合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对猪类养殖业有较大影响。
猪混合感染是指同一猪群中病原微生物的多种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和动物健康。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猪混合感染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猪混合感染防治措施,以及如何有效地减少猪混合感染的风险。
1. 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猪混合感染防治的基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饲料与水质管理保持饲料和水质的优良是预防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措施。
饲养者应确保饲料的质量,避免饲料霉变引起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同时,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保持水质清洁、新鲜。
1.2 猪场环境控制良好的猪场环境有助于预防猪混合感染。
要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卫生,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猪舍设施应设计合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1.3 疫苗接种合理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手段。
病毒性疾病是猪混合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及时接种适当的疫苗可以显著减少猪群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应遵循疫苗使用说明书的建议。
2. 定期监测和筛查定期监测和筛查猪群的健康状况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猪混合感染的重要手段。
以下几种监测方式常被采用:2.1 病原学检测通过对猪体表和分泌物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潜在的感染病例,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PCR和ELISA等。
2.2 体温监测定期测量猪体温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感染情况。
体温升高可能是猪体内存在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表现之一。
因此,监测猪体温常常被用于早期发现猪混合感染。
2.3 临床症状观察定期观察猪群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手段。
一些疾病会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通过观察和诊断这些症状,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病例。
3.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是减少猪混合感染风险的重要一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防疫隔离及时隔离感染猪和疑似感染的猪,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猪场常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张浩吉来源:《兽医导刊》 2016年第2期张浩吉/ 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当今的养猪生产中,疾病呈现出多发趋势,其中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猪II 型圆环病毒感染、猪细小病毒、猪流感、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依然非常严重,是传染性疾病的主体。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是当今猪群中的主要细菌性疾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对肥育猪的威胁在许多地区有抬头趋势,这些致病菌在猪群的发病致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病原混合感染疾病己成为不同类型规模化猪场疫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与多种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给养猪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长期以来养猪业过分依懒药物,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日趁严重,给猪肉市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多病因混合感染已成为我国规模化猪场的普遍现象。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猪群感染(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机体抗病力低下,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如应激、天气变化等因素)导致机体发病,继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使疫情难以控制,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目前猪群流行的免疫抑制性病因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圆环病毒II 型感染(PCV-2)、TTV、猪瘟(SF)、猪伪狂犬病(PR)、猪流行性感冒(SI)、霉菌毒素中毒等。
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可起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同时还造成对疫苗接种副作用加大以及免疫无应答。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导病原变异加快,新病毒不断增多,毒力增强;如PRRSV 毒株变异的发生,近年来变异伪狂犬病毒毒株的出现,使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更加复杂,促使了混合感染的发生,增加了疫病预防的难度。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猪高热病怎样治?四种治疗方案概述:温度逐渐升高,困扰猪场的另一高死亡率疾病来袭,是每个养殖户都应改注意的,它就是“猪高热病”。
猪高热病即为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
该病不分年龄、不分品种、不分季节,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等特点。
由于病因比较复杂,一旦发病难以控制。
一、猪高热病怎样治?对猪高热病要及时正确诊断,确诊是哪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特别是对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病猪,应采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同时在饮水或饲料中应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猪高热病的病因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理想,切忌病急乱投医,用药不当会增加病死率。
猪发热时,切忌盲目用退热药,病猪体温升高可抑制某些细菌病毒的繁殖。
通常体温超过41℃时再考虑用退热药。
用药时应最大限度减少猪的应激反应,尽量口服用药,减少药物注射次数。
注射时注意针头长度合适,且需要更换注射部位。
当发现猪群发病后,应针对病猪的发病原因,合理用药,及时治疗。
方法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首先做好全面消毒工作,一方面,采用大青叶、金银花、生地、石膏、苇茎、丹参、知母、黄芩、黄连、麦冬、白术、苍术、陈皮、黄芪、甘草、焦三仙。
根据实际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味数。
另外,静脉注射10%长效治菌磺,1天1次,连用3-5天。
另一方面,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粉和电解多维等。
治疗期间切忌注射疫苗。
正常2-3天可明显见效,治愈率为95.65%(44/46),治疗效果显著。
方法二:以中草药为配方治疗猪高热病的口服液,采用知母100g、石膏150g、黄连100g、甘草100g、栀子100g、黄芩100g、黄柏100g、蒲公英100g、板蓝根100g加水煮成水剂配制。
经验证该口服液对育肥猪和母猪均有显著疗效,治愈率可达85%以上。
二、猪高热病不同时期的治疗1、发病早期:每吨饲料中添加超强瘟可康散II代+20%氟苯尼考粉+阿莫西林可溶性粉,连用7天;2、发病中期:A打针治疗(视情况任选一种方案)上午:瘟可康注射液+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一次;下午:(1)当猪群表现呼吸系统疾病时,使用百炎净或咳喘金针,每天一次(2)当猪群的表现链球菌等症状时,使用百炎净每天一次;(3)当猪群有血虫病混合感染症状时,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每天一次。
当前猪的流行病及防治方案(一)高热综合征:是由蓝耳病继发引起病毒病(如:圆环病毒、猪瘟、伪狂犬、乙脑等)、细菌病(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大肠杆菌、副伤寒等)、寄生虫病(附红体、弓形体等),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的高烧高热全身症状。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提供优质饲料,做好基础防疫(蓝耳病疫苗慎重使用),降低饲养密度降温防暑。
饲料中经常加入圆蓝附红康、清瘟大败毒、热毒快康、瘟毒败克等降温除湿祛内火、提高抵抗力的中药,每月一次,连用七天或长期添加,同时要防好消化道病和呼吸道病。
治疗:1、综合治疗原则:通过用解热、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的方法对症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2、具体方案:(1)用具有抗病毒、提高抵抗力的药物,如:抗毒增免1号/排毒免疫肽/败毒克衰/蓝耳衰克/神牛蓝剑/蓝耳高热/干扰素等;(2)配合治疗混感的药物,如:利剑/神牛克病亡/菌毒热跛宁/亮剑/百克能/厌食百病消/大地金针/神牛药王等;(3)怀疑有链球菌感染时,再配合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粉针,肌肉注射,以增强疗效;(4)如果呼吸道症状较重(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胸膜肺炎等),配合神奇/金福奇/呼喘快克等。
3、辅助措施:(1)饲料中加入圆蓝附红康、清瘟大败毒、热毒快康、瘟毒败克、烈毒五防、圆蓝红弓链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2)多补充青绿饲料、优质维生素、电解质,用口服补液盐饮水,饲喂一些轻泻性饲料,促使猪多排便,带走体内热量和毒素。
(3)当猪只喝不吃时,建议在饮水中加入3—5%的葡萄糖。
(4)饮水中加入“抗毒增免1号、排毒免疫肽、黄芪多糖”等,以增强抵抗力。
(5)经常进行环境消毒,疾病流行时,做到一天一次。
(6)加强饲养管理,适当采取降温、降低饲养密度等措施。
(二)呼吸道综合征1、原因:(1)细菌:链球菌、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衣原体等。
(2)病毒: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猪伪狂犬、乙脑等。
猪高热混感疾病是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发病过程相对较短,致死率较高,发病原因复杂的特点,一旦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极容易造成大批量的猪群发病死亡,对整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当前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日益复杂,疾病的诊断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在很多养殖场当中常常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现象,单纯依靠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往往取得不了很好的防控效果,所以在猪高热混感疾病诊治过程中,应该将综合性的防治理念充分应用其中,做到早发现针对性的诊断,明确具体的发病原因,然后实施有效的措施,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发病原因一般情况下认为,猪高热混感疾病是由细菌、病毒以及血液原虫感染引发的一类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两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患病猪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体温1~2℃以上,高热不退,并且伴随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败血症、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引起猪高热混感疾病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1病原入侵多种病原微生物入侵是造成高热混感疾病发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和血液原虫感染引发。
常见的病毒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上述几种病毒会对生猪造成持续性的感染,损伤猪群的身体免疫功能,导致猪群免疫低下,甚至出现免疫抑制。
在此过程当中,一旦受到其他疾病的入侵,或者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极容易出现高热混感疾病。
常见的细菌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
常见的血液原虫病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焦虫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几种。
1.2养殖管理不当从当前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中小规模养殖在养殖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很多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由于建设规划不当,选址不当,地势比较低洼,容易积水,圈舍污染比较严重,十分适合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在养殖场周边还会生长有大量的吸血昆虫。
疫病防治|畜业技术空生猪常见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治措施叶明辉(安徽省郎溪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42100)摘要:生猪养殖过程中易发生多种疾病,随着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壮大,生猪疾病也呈复杂性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生猪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侵袭,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这给基层兽医的临床诊断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介绍几种生猪养殖常见的混合感染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依据,并给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常见疾病;混合感染;防治措施近几年,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疾病往往不是由一个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大多数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相互协同,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生猪发生疾病,有报道证明,目前生猪养殖场内80%的发病猪是被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后发病,这些发病猪中有70%的病例有病毒感染,常常发生的病毒病包括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病毒等,这些感染病毒的生猪有75%会继发细菌感染,常继发的细菌感染有猪链球菌病、猪气喘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叫当饲养场的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或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时情况更糟。
1猪瘟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1.1临床症状患病猪被毛凌乱,精神萎靡,伴有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多数患病猪体温可达41-42益之间,皮肤充血,眼观为蓝紫色,耳尖、腹部、尾根发绀,严重时会发生坏死。
患病猪排岀的粪便为黄色黏稠油状,怀孕母猪患病后容易发生流产,产岀死胎率为30%左右。
剖检患病猪可以看到多个器官脏器有岀血性梗死,以脾脏的岀血性梗死最为严重,肠道内有岀血性病变。
1.2 诊断依据当母猪感染后岀现流产或死胎,且伴有排泄物黏稠、稀软,耳尖、尾根等处有发绀发紫的现象,应首先考虑猪瘟病毒和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采集病料进行分离鉴定,当猪瘟病毒和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核酸检测为阳性时则可认定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
1.3 防治措施当发现猪群中有上述症状时,首先应紧急接种猪瘟疫苗,作者简介:叶明辉(1975.1-),男,安徽省郎溪县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强胃的消化作用。
猪高热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策略作者:卢俊刚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30期卢俊刚猪高热综合症又被称为高热疾病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猪群,不同饲养条件之下,致病原的种类不同,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节是猪高热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流行高峰期。
当前猪高热综合症已经成为威胁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传染性疾病,目前对该种疾病还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只能够采取防控措施进行预防,减少该种疾病在养殖场的发生率。
近些年,在我国生猪养殖领域普遍发生了一种高热传染性疾病,引起该种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混合感染所引起。
大多数患病猪发病之后,主要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不能正常采食,呼吸极度困难,不断的气喘,体表皮肤发红少数患病猪的毛孔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是育成猪和繁殖母猪群体当中发生流行率较高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常常会对生猪养殖业构成巨大损失。
由于病原的种类多种多样,诊断难度较大,如果防控不合理,容易加重病情的传播蔓延,威胁到生猪养殖安全。
1、流行特点猪高热综合症具有流行性和迅速传播的特点,发病十分突然,病情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出现个别患病病例,3d~5d内就会传播到整个群体,1周~2周之内会波及到整个生猪养殖场,并且传播速度十分快。
该类疾病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和性别的影响,任何品种任何年龄的猪群都可以受到病原的侵染,对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各种杂交猪、本地品种均可以受到病原的侵染。
由于高热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当病情出现之后,养殖场往往表现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仔猪死亡率能够高达100%,保育猪的发病率在70%,育肥猪的感染率在20%,死亡率在20%~100%,妊娠母猪感染疾病之后,流产率高达50%,产下的胎儿死亡率在10%~30%。
中国动物保健2024.05摘要:生猪“高热病”又称生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或者继发感染引起的疾病。
目前,该病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中兽医在治疗猪高热综合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应用标本兼治的理念,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该文论述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变化以及中药防治“猪高热综合征”的可行性。
提出中兽医治疗生猪高热综合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猪高热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药制剂;防治措施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中草药治疗方法金贵兵1,杨丁2,金仕强2,邹仲航3,牟燕平3,何绿琴4*(1.宜宾市叙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645250;2.宜宾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宜宾645250;3.宜宾市叙州区城区屠宰检疫工作站四川宜宾645250;4.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叙州区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项目(2021XZXNYD09);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NSFSC1779);西南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22ZD010)。
作者简介:金贵兵(1973—),中级,男,本科,研究领域:动物科学,Email :****************;杨丁(1964—),男,并列第一作者,正高,研究领域:动物医学,Email :*****************。
*通信作者:何绿琴,博士,Email :******************。
生猪养殖产业在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结构中十分重要。
自2006年以来,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诸省的猪高热病系病毒感染是致猪机体免疫机能高度抑制,同时或继发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一类急性高热性传染病。
2007年,农业部组织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开展了对该病的研究,认为猪高热病系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重创(深度抑制),继发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并迅速研制出了免疫疫苗,同时也制定了抗感染、对症治疗、维持治疗、提高免疫力等治疗技术方案。
猪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猪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治措施和治疗体会,并对各种类型的混合感染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仔猪及母猪提出免疫保健程序。
关键词生猪;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75-02
猪的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是由多种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种高热、呼吸道症状和繁殖障碍为特征急性传染病[1-5]。
引起发病的病原包括:猪瘟、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病、伪狂犬、病毒流感病、链球菌、猪肺疫、副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和乙型脑炎。
由于多种病原感染并在体内繁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病原的大量系列侵入血液后会引起病毒(菌毒)血症,造成皮肤出血、充血或坏死。
病原的侵入还会导致呼吸道炎症,影响氧气的交换,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
同时猪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呼吸加快,后期抑制,出现心力衰竭,运动失调,痉挛,昏迷,感觉丧失。
炎症导致猪体发热,因此临床上常称为高热综合症。
1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及品种的猪,侵害仔猪和母猪,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和接触性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饲养管理下,差异很大。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高达40.0~42.5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及废绝,常卧地,挤卧在一起。
(1)败血障碍型。
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弓形体,病猪皮肤发红、在耳部、腹下和四肢梢等处皮肤发红更明显,部分病猪出现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呈球形,有的出现关节肿胀疼痛、跛行,部分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及呕吐。
并流出水样或黏液样的鼻液。
(2)繁殖障碍型。
发生于母猪,继发感染了猪瘟、伪狂犬、附红体。
怀孕母猪出现流产,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出现苍白、贫血,皮毛粗乱,后肢无力,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
表现间歇性抽搐、癫痫发作,特别是出生1~3周的仔猪。
(3)呼吸障碍型。
多继发感染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肺炎。
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胸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不规则呼吸,部分病猪流鼻涕。
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病猪出现结膜炎症状。
在继发或并发沙门氏菌时猪表现消化机能障碍,病猪消瘦,常出现呕吐和腹泻,便粪呈糊状,恶臭,部分病猪皮肤有痂样温疹。
(4)生长滞慢型。
在感染圆环病毒时,病猪常出现生长缓慢,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有时发热,皮毛粗乱,发病的猪随病情发展渐渐消瘦下痢。
(5)神经障碍型。
在继发伪狂犬、链球菌、乙脑,病猪出现神
经症状,呼吸困难,兴奋不安,盲目行走,转圈,倒地抽搐及昏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
3 剖检变化
(1)败血型。
病猪剖检可见全身淋巴肿大,出血扁桃体,气管有出血斑,肺部出血性肺炎,脾肿大,边缘有黑色坏死灶,肾乳出血,盲肠出血,回盲口出现溃疡灶,膀胱壁有针尖大出血点。
(2)繁殖障碍型。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或出现水肿,肝肿大,有坏死灶或出血点,脾肿大,边缘不整齐,个别的有梗死,脑充血、出血、水肿,部分猪出现全身性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腹膜炎等症状。
怀孕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
(3)呼吸障碍型。
全身淋巴肿大,出血或苍白,喉头肿胀,出血,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泡沫状或脓性分泌物,肺部出现间性肺炎,有的伴其他脓性物质,肝肿大,呈土黄色,易碎,肾肿大,部分猪出现胸肺与胸膜或心包粘连,胸腔有纤维性渗出、积液等。
(4)消化不良型。
出现消化道,肠系膜淋巴肿大,盲肠和结肠充血、出血,肝脏和脾脏肿大,常有针尖大坏死灶。
部分猪出现扁桃体肿大、坏死或溃疡。
(5)生长滞慢型。
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及下颌淋巴肿大,肺肿胀,脾中度肿大。
(6)神经障碍。
病猪剖检可见结膜充血或出血。
4 防治措施
本病由于是由多种病原生物包括病毒混合感染而引起,必须坚持以防为主,并做好消毒工作,加强猪营养,做好猪场的保温、防暑、降温和通风工作及日常保健,减少猪群的应激,防止喘气病流感继发畜病,并加强管理,必须做好猪的常规防疫接种和保健,特别做好猪瘟、伪狂犬及断奶仔猪的保健。
母猪在配种前做好各项防疫(猪瘟、伪狂犬、细小病菌)在饲料中加入微量元素及添加剂,加入脱霉剂。
做好仔猪保健及防疫接种。
乳猪出生后,用杆诺泰喷口,1次/d,连用3 d,并在出生第3天补充血铁,4~7 d接种气喘病疫苗,4~7 d接种伪狂犬疫苗,14~18 d接种水肿苗,21~25 d接种猪瘟疫苗(2倍量),65~70 d猪瘟疫苗加强1次(2倍量)。
做好夏、秋2季防疫接种,如猪瘟、伪狂犬、兰耳病、口蹄疫、链球菌等,并加强管理,防止饲喂霉变饲料等,在饲料中加入干扰肽500~700 g、转移肽300~400 g,连用3~5 d,或1 t饲料加喘速治1 200 g,连用3~5 d,对咳嗽及预防最佳方案。
对发病猪群,1 t饲料用消瘟败毒散1 000 g,并加入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充分饮水,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肌注干扰肽+转移肽及排疫肽。
对发病的猪群可加注消瘟败毒针及头孢喀肟钠以防继发感染。
5 体会
猪的高热病在贫困农村多见。
由于乡下兽医绝大多数不懂病理和药理知识,胡乱搭配药物,信口开河地妄下结论,随心所欲地进行
治疗,诊断失误或用药不当,也有乡镇兽医及养殖农户乱用抗菌素、抗病毒药,甚至使用违禁兽药和人药兽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使患病动物的康复率明显下降,死淘率明显上升。
猪的高热病在当前动物疫病防控较为复杂,建议农村广大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抗病力。
防治猪混合感染畜热综合症重点做好日常管理,提高猪群的自身免疫抵抗力。
在猪舍建设、消毒、防疫和日粮配合方面多下功夫,精心饲养,科学管理,才能减少猪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
6 参考文献
[1] 潘丽红.猪“高热病”的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12):76-77.
[2] 卢绪秀,牛瑞燕.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6):105.
[3] 杨金雨,付彤,王思聪.猪高热综合征概况及防控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50-51.
[4] 刘宗凤.浅谈猪高热综合征防控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127-128.
[5] 陈升.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05.。